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

歷史2.17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1

荷花的歷史典故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荷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豐興的預兆,是佛教中神聖淨潔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

在古典文學鉅著《紅樓夢》中,據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爲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爲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爲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爲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雖然後世的紅學專家們都認爲這不是過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繫在一起的。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着自己。

與荷花有關的故事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成雙成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個性開放的河神女兒的鼓動和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得知自己侍女也竟敢追求自由,勃然大怒,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底污泥中,責她蒙垢塵埃,永世不得再登南天。而脫離了專制天條網罟的她,惘惘不甘,再也不會接受別人的旨意,在黑暗的詛咒中忍辱匍匐,默默度過無望的人生。她的靈魂在苦難中求得涅盤,她從大地汲取了萬物精氣,倔強地挺起了身,擡起了頭,向無盡的蒼穹驕傲地仰示自己絕色的臉龐。從此,人間多了一種既出世又入世,有着至麗至美、至柔至剛生命之魂的玉肌水靈的鮮花。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2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3

成康之治指西周時成王、康王相繼在位的四十餘年間,形成了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

爲懾服商頑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後,輔政大臣周公還政於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堅持節儉,剋制多欲,緩和了階級矛盾。又令周公制禮作樂,即王朝各種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大規模推行自周武王時就開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緣關係爲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從而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加強周王朝統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還曾命諸侯征討淮夷、東夷,加強對異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成康時期,是周最爲強盛的階段,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4

漢朝有個劉姓書生,上京趕考的時候路過華山,準備登山一遊。山上有一座神廟,廟裏供奉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神女-華嶽三娘。

三娘被王母派遣到此地一直孤獨寂寞,這一日有人路過當然喜不自勝。化成一尊塑像。劉書生進入神廟大殿,看到神女塑像,立即被深深吸引住了,暗想如果能取到這樣的妻子改多好。想到此處百感交集,提筆在牆上作詩一首。三娘見書生清秀俊朗文采斐然,心裏也特別喜歡。雖然也知道這是違反天條的'事情,但是她還是抑制不住自己心中噴涌而出的愛情。

終於化成了凡人,追上劉書生,與其結爲夫妻,自是恩愛無比。後來三娘懷孕,而書生還要去考試,只能暫時分別,書生送給三娘一塊祖傳沉香,要三娘以此給孩子命名。後來三孃的哥哥二郎神知道了這件事,將三娘壓在華山下的黑雲洞中。而神物寶蓮燈也落入二郎神的手中。

後來產下了沉香,託人送到了劉書生手中。等到沉香十六歲的時候,劉書生將整件事情說給他聽。沉香決定上天救母。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5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馮唐是一位大臣,他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爲中郎署。由於他爲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

後來,北方的匈奴族又來入侵漢朝,漢文帝下令到各地徵招平匈奴的將軍。這一天,漢文帝經過郎署時,遇上了馮唐,於是兩人就將帥之事交談起來,沒想到, 漢文帝非常賞識馮唐的才能。馮唐趁此機會向漢文帝申斥了雲中太守魏尚被削職的冤案,並懇求漢文帝把魏尚官復原職,而且讓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負衆望, 擊退了匈奴,馮唐也因爲薦賢而升爲車都尉。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徵賢 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

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裏就有這個典故:“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侯,唐朝 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爲李廣惋惜“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代評價一 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爲“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 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爲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着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 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爲天下無敵,從心底裏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 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 力戰外,不懂戰略部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麼兵敗,要麼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爲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 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爲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 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 肚裏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裏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 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麼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 國被拜爲樑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着說:“你給我灑泡尿看 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 中註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 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 回部。一是衛青瞭解李廣,李廣自以爲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 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 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 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 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樑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 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啓很明白。當時李廣爲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 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爲立下戰功,樑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局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 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 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6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佔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爲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爲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裏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7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爲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8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9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將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着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爲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纔有用,纔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爲“亞聖“。

《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也要視爲一種教誨。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10

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將東方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孫,又向各邊遠地區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們都歸順於周室。

於是,許多遠方的小國和部族便派使者送來貢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個部落送來一隻叫做獒的狗。這隻狗身上的毛呈黃褐色,身體較大,尾巴較長,四肢比較短,性格兇猛,善於搏鬥。同時,它又很有靈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禮一樣。武王對此很是喜歡,便重賞了前來進獻獒的.使者,然後就高興地逗起獒來。

召公知道這件事後,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給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於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使自己喪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於所喜愛的事物,就會使自己喪失積極進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讓它立刻滅亡啊!讀了這篇奏章,周武王覺得召公的話很有道理,頗受感動,想起了從前紂王荒淫無度,導致商朝滅亡的慘痛教訓,就下令將貢物分別賞賜給各位功臣和各國的諸侯。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11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 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擡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爲這個故事裏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爲伍,不事生 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爲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爲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裏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羣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12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着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裏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遊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裏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裏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裏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裏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着,黃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着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採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鬚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13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爲人所稱道,被視爲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爲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爲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關於歷史典故的故事14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滅商兩年後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攝政,當時天下很不平靜,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陰謀作亂;商後裔武庚圖謀反叛復國。

周公在內憂外患的情勢下攝政,對內勤政仁治,對外鎮壓叛亂,夙夜操勞,食不甘味,禮賢下士,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周公爲了國家興旺,十分珍惜人才,熱心接待來賓,甚至到了“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的程度。“握髮吐哺”後指賢相勤政愛民,爲國殫盡竭慮,廢寢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詩中借用這個典故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