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典故故事13篇

歷史2.7W

歷史典故故事 篇1

精衛啊,你何必要這麼斤斤計較?人們都頌揚你的執著和敢於抗爭的精神,但我可不這麼想。

歷史典故故事13篇

大海的波濤洶涌和潮汐變換乃是自然規律,你不小心被淹死又豈能怪罪於大海的無情,我認爲這只是你咎由自取罷了。

然而你雖已死,卻怒化爲鳥,立誓要銜來石子填平這片汪洋大海。你又何必要如此狹隘,如此精明,如此小肚雞腸呢?

大海的心胸是浩瀚無垠的,怎會毀於你這幾顆小石子?縱使你真的把大海給填沒了,那生活在這裏的各種動植物就會全部死亡,這簡直是天大的罪過。它們的生命就一點點終結於你投下的一顆顆石,可它們又有什麼錯呢?毫無疑問,它們是無辜的,而你卻爲了報私仇而要一意孤行斷送它們的性命,實則是罪不容誅!

歷史典故故事 篇2

春秋時期,吳王過煩了宮中的生活,於是想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到民間去走一走,還想和他們一同飲酒。這決定可嚇壞了滿朝文武官員。若是吳王在出行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危險,誰能擔當起這個責任?大夫伍子胥也認爲一國之君混跡在百姓中間是很不妥當的。爲了打消吳王微服出遊的念頭,他給吳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帝養了一條非常漂亮的白龍,這條白龍也是玉帝最鍾愛的寵物。有一天,白龍厭煩了天庭單調的生活,就變化爲魚,下凡到一個清冷的池裏遊玩。它在清清的河水裏游來游去,覺得非常有趣。這時,一個名叫豫且的漁人走了過來,這個深池是他每天打漁的地方。豫且看見池水中的這條魚個頭很大,高興極了,就一箭射了過去。正玩得高興的白龍突然感到一陣劇痛,原來豫且一箭射中了他的眼睛。白龍帶着痛逃跑,憤怒地到玉帝那裏告狀,要求懲治豫且傷害神龍的大罪。

玉帝充滿疑惑地問白龍:“你爲什麼會讓一個漁夫射傷了眼睛呢?當時你是以什麼形象出現在漁夫面前的?”白龍回答道:“我當時下到那清冷的池裏化爲一條魚……”

玉帝打斷白龍的話,說道:“漁夫打漁天經地義,而你化龍爲魚,自貶身份,才招致這無妄之災,這不能怨恨別人,問題倒是在你自己。你爲什麼要變化成魚的形象呢?而豫且用箭射魚又有什麼罪過呢?”經玉帝這麼一說,白龍無奈之下,自認倒黴。

伍子胥說完了這個故事,轉身對吳王說:“白龍是玉帝所鍾愛的寵物,而豫且只是宋國的一個平民。如果白龍不變化成魚,豫且就不會射傷它。現在您是一國之君,如果不顧自己作爲國君的尊貴地位,而與普通百姓一起飲酒,我很擔心,怕大王會遇上如同豫且射白龍那樣的無妄之災啊!”

吳王覺得伍子胥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取消了與百姓一同飲酒的念頭。後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爲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引申出成語“白龍魚服”。

此外,關於白龍化魚的神話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故事是這樣的:河伯(黃河之神)化爲白龍,在水濱遊玩。后羿見了,一箭射傷了他的左眼。河伯上訴玉帝,請求玉帝殺掉后羿。玉帝說:“你是河神,后羿怎麼能射你?誰叫你變作動物的?后羿射的是動物,難道有什麼罪嗎?”這裏說的不是白龍和豫且,而是河伯和后羿了,故事情節並無太大差異。

——《說苑·正諫》

【求解驛站】白龍化爲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份,改裝出行。

【活學活用】中國近些年來的古裝清廷戲裏,康熙帝經常是~,視察民情。

【妙語點撥】伍子胥借“白龍魚服,見困豫且”的古代傳說成功說服了吳王,進而使其取消了“與民飲樂”的計劃。伍子胥的出發點是君王的安全。然而,一個稱職的國君是不能因爲有危險的可能性,就只局囿於“高高的廟堂”,遠離民間,遠離黎民百姓。只有親身走到基層,才能聽到最真切的百姓之音。

【近義】微服私巡、白龍微服

歷史典故故事 篇3

【釋義】

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爲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歷史典故故事 篇4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戰國末期哲學家韓非 《韓非子·揚權》

戰國·韓非《韓非子·揚權》。要:樞紐,指國家的最高權力。這兩句大意是:處理各種各樣繁多的事務,在於周圍四方的臣民,而國家的最高權力要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這兩句體現了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權制。作爲君主,要善於發揮臣下的才能,信任他們,政事分給地方官吏去管理。但國家的最高權力,則要集中在君主手中,以免出現地方各自爲政,臣下各行其令的現象,造成混亂和分裂。今天我們處於改革的年代,中央實行一定的權力下放,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但最高權力的集中仍是必要的,地方必須服從中央。否剛,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國就無法實行統一的部署和領導。這兩句在今天可用於強調中央集中領導的重要性。

歷史典故故事 篇5

王侯將相:

秦朝末年,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造成民不聊生。爲了修築北方的長城,募集許多勞工。陳涉、吳廣等因爲大雨延誤行程,按律當斬,他們提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揭竿而起,其他豪傑也蜂擁而起,起義軍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歷史典故故事 篇6

不要把自己當做老鼠,否則肯定被貓吃。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顧帶着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蹟發生了,孩子因爲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從此,孩子的病便痊癒了。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爲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也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人生哲理: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只有在這種環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歷史典故故事 篇7

1、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jū)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隊伍要經過韓、魏兩國。隊伍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隊伍,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爲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爲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爲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爲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後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2、圖窮匕見(xiàn)

戰國末期,秦國很強盛,就不斷出兵侵佔其它國家的領土。一次,秦國攻佔了趙國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焦慮不安,決定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刺殺秦王,並讓秦舞陽作他的助手。爲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歡喜,以便有機會靠近他,燕太子丹讓荊軻帶去兩樣東西作禮物:一是秦王急於得到的秦國叛將和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一是燕國的地圖。樊於期的人頭和地圖分別裝在兩個匣子裏。地圖裏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過的,只要刺破一點皮,就能使秦王喪命。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後,先用金銀珠寶買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過他對秦王說,燕國的荊軻要把叛將的人頭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陽宮裏擺下酒宴,接見燕國來的勇士。荊軻在前,秦舞陽隨後,登上宮殿的臺階。這個時候,秦舞陽緊張得腿都有點發抖了,而荊軻卻坦然自若,面無懼色。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又讓荊軻把燕國的地圖獻上來。荊軻捧着地圖來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圖展開,仔細觀看。地圖將要展到盡頭,裹在裏邊的匕首突然露了出來。這個時候,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見,嚇得扯斷衣袖,轉身就逃。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就在後邊緊追。這個時候,秦王的衛士趕來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長劍,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沒有擊中。結果,勇士荊軻被擁上來的衛士殺死了。

後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人們用來比喻事情到了最後,真相終於暴露出來了。

3、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4、孺(rú)子可教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爲王者師。後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爲《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爲一個深明韜(tāo)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

成語“孺子可教”,後來常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

歷史典故故事 篇8

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將東方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孫,又向各邊遠地區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們都歸順於周室。

於是,許多遠方的小國和部族便派使者送來貢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個部落送來一隻叫做獒的狗。這隻狗身上的毛呈黃褐色,身體較大,尾巴較長,四肢比較短,性格兇猛,善於搏鬥。同時,它又很有靈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禮一樣。武王對此很是喜歡,便重賞了前來進獻獒的使者,然後就高興地逗起獒來。

召公知道這件事後,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給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於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使自己喪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於所喜愛的事物,就會使自己喪失積極進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讓它立刻滅亡啊!讀了這篇奏章,周武王覺得召公的話很有道理,頗受感動,想起了從前紂王荒淫無度,導致商朝滅亡的慘痛教訓,就下令將貢物分別賞賜給各位功臣和各國的諸侯。

歷史典故故事 篇9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衆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着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爲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髒;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於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着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爲什麼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醜陋的。心,是清淨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譭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淨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爲禪畫了。因爲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讚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麼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歷史典故故事 篇10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爲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爲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歷史典故故事 篇11

愚公啊,你爲何要如此愚?人們都以堅持不懈、永不言棄的你爲榜樣,但我可就要好好說你一通了。

王屋山和太行山本就是隨着地質形成而亙古存在的山脈,你又怎麼能爲了一小部分人的便利而任意毀壞森林呢?人類應該敬畏自然,而不可隨意破壞。當這兩座大山被移開,那生活在這裏的飛禽鳥獸、花草樹木又該怎麼辦呢?你這簡直是嚴重破壞了它們原本穩定的生活,破壞了這裏固有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你難道還不知錯嗎?

再者說,你當年輕易作下的錯誤決定,爲何又要讓你的子孫後代遭受移山之苦呢?即使交通不便你們完全可以搬出大山,又爲何要特立獨行呢?

歷史典故故事 篇12

呂作爲一隻狗,表示是有節操的,沒事纔不會亂咬人,其實這是跟狗還真沒啥關係。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很是同情他,和他結拜爲金蘭兄弟。

一天,呂洞賓家裏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要將妹妹許配給他。呂洞賓提出成親後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還是咬牙答應了。

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面見人。苟杳好不容易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爲何三夜竟不上牀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原來是呂洞賓怕兄弟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產化成一堆灰燼。夫妻倆決定去找苟杳幫忙。苟杳對呂洞賓熱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爲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呂洞賓回家一看,家裏蓋了新房,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慌忙走進屋內,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擡著一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說呂洞賓在苟杳家病死了。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戲。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裏面全是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因爲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歷史典故故事 篇13

荷花的歷史典故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荷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豐興的預兆,是佛教中神聖淨潔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

在古典文學鉅著《紅樓夢》中,據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爲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爲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爲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爲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雖然後世的紅學專家們都認爲這不是過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繫在一起的。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着自己。

與荷花有關的故事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成雙成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個性開放的河神女兒的鼓動和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得知自己侍女也竟敢追求自由,勃然大怒,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底污泥中,責她蒙垢塵埃,永世不得再登南天。而脫離了專制天條網罟的她,惘惘不甘,再也不會接受別人的旨意,在黑暗的詛咒中忍辱匍匐,默默度過無望的人生。她的靈魂在苦難中求得涅盤,她從大地汲取了萬物精氣,倔強地挺起了身,擡起了頭,向無盡的蒼穹驕傲地仰示自己絕色的臉龐。從此,人間多了一種既出世又入世,有着至麗至美、至柔至剛生命之魂的玉肌水靈的鮮花。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