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的故事15篇

歷史2.86W

歷史的故事1

荊軻刺秦王

歷史的故事15篇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不斷地向其他國家進攻,企圖一統天下。燕國實力較弱,不是秦國的對手,燕國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荊軻假裝投降秦國,實際上是想趁機刺殺嬴政。

荊軻帶着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的地圖來到秦國。秦王嬴政見到燕國主動前來投降,非常高興,並沒有想到來的使者竟然是來刺殺自己的刺客。

秦王召見了荊軻,荊軻把燕國地圖拿到嬴政面前,打開地圖,當地圖展到最後時,出現一把匕首。嬴政一見匕首,大驚。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

按道理說荊軻是專業的刺客,力氣很大,秦王很難從他手中逃脫,他應該會一擊而中的。

可是這時發生了第一個轉折。

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慾望太強烈了,他掙扎着站起來,竟然扯斷了袖子,從荊軻的手中逃脫了出去,導致荊軻一擊未中。

荊軻一擊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這時又出現了第二個轉折。

當時殿上有個醫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藥包就朝荊軻扔去,剛好擊中荊軻的`頭部。與此同時,大臣們突然意識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長劍,就趕緊提醒秦王拔劍反擊。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趕緊拔出身上的寶劍,朝荊軻砍去。

此時荊軻剛好被藥袋擊中,秦王的寶劍又長,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荊軻的大腿上。荊軻受傷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擲去,卻沒有擊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後被前來救駕的侍衛殺死。

本來荊軻離秦王咫尺之遙,周邊又沒有侍衛,刺殺秦王本來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可是由於這一系列的轉折,最後使荊軻刺秦失敗,命喪秦宮。

歷史的故事2

不知怎麼掙扎到魯鎮的酒家。蓬頭垢衣的他,臉上卻泛起一圈紅暈。小二溫來了酒,自己的衣服口袋也破爛的耷拉着。

冷!冷得出奇的氣氛。沒有嘰嘰喳喳吵着要茴香豆的孩子們,平日裏拿他作笑的也一個不見,就連酒家掌櫃的,也不提起他依舊欠着的十九個錢。不過半月而已,已經被這小鎮遺忘了?

擡起頭時,對面門檻卻坐上了客,那人寬額,長鬍,面色平祥卻波瀾不驚,看着他笑而不語。孔乙己臉上不以爲然心裏卻泛起層層漣漪。莫非……

“共飲,何如?”不等孔乙己開口,那人的鬍鬚動了動。孔乙己腦海裏“不多矣”的情景揮之不去。

“在下可知誠與仁乎?”那人端了酒,輕輕押了一口。

“仁者,誠者,皆君子也。”孔乙己皺紋間的傷痕不安的縮縮。此人……魯國孔丘師者也?

“既知君子者,又何傾志於偷雞摸狗之事?”微笑的臉沒有任何變化。

“君子固窮,讀書人的事,不可謂之偷,竊乎哉……竊……”孔乙己喝過半碗酒,臉色漲紅起來。

“君子有墨水,爲何要行竊?”不再微笑的臉意味深長。

“這……不得已而爲之……君子固窮……君子固窮……”孔乙己恢復了灰色的臉顯得頹唐。

“知識不過來便你處事,何以成爲炫耀他人的.資本?”

孔乙己青黑的臉色裏眼神灰暗。

你可知人皆過之,而不更者,謂之過也。”

“如之何?吾將如之何?”孔乙己眼睛裏閃過一絲晶瑩。

“誠之待人,任之待事罷。歲雖寒,而松柏亦不調也,汝堪迎風而上,勁草者也?”一絲微笑又現於臉龐。

“師者孔丘者也?”這個名字再次劃過孔乙己茫然的腦海。

不見了平靜的臉,模糊了耐人尋味的微笑。清晰的是越來越灰暗的天空。孔乙己合上那雙劇烈抖動卻已黯然失色的眼睛,兩

歷史的故事3

孔子拜師的故事一

項橐(tuó),是中國古代的神童。年僅7歲就當了孔子的老師。《孔子項橐相問書》敘述的就是孔子拜項橐爲師的有趣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四處講學,宣揚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車趕路,發現有三個小孩正在玩,其中一個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這個小孩就是項橐。車被城擋住了,走不了了。可是這個小孩仍然在玩着,興致勃勃,就象沒有看見一樣。孔子下車,微笑着說“你怎麼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項橐這才擡起頭來拿起大人的口氣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那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小孩如此能言善辯,而且象成年人一樣鎮定自若。孔子對這個孩子產生了興趣,決定要考考他,就問道:“你知道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中沒有魚?什麼門關不上?什麼牛沒法生牛犢?什麼馬不能生馬駒?什麼刀上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樣的男人沒有妻子?什麼樣的女人沒有丈夫?什麼時候白天短?什麼時候白天長?什麼樹不長杈?什麼樣的城沒有使者?什麼人沒有孩子?……”孔子一口氣提了40多個問題。項橐認真聽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門,泥牛,木馬,砍刀,螢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樹,空城,小孩......”這些問題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現象,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內容廣泛,項橐都能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連說六個“善哉”!

項橐並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人們所尊敬的孔子,就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連嘆到:“後生可畏也”。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咱們賭一盤吧。”誰知項橐一本正經地拒絕,振振有辭地說:“我不賭博,天子好賭,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諸侯好賭,就無心思治理國家;官吏好賭,就會耽誤處理文案;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莊稼的好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詩書禮儀,小孩子好賭博,該捱揍。賭博原來是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麼?”孔子聽了這些話,由讚賞變成了敬佩,他拜項橐爲師。七歲的孩子從此名聲遠揚,而孔子以聖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爲師,其舉動也爲天下人稱讚。

孔子拜師的故事二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着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着長袍,頭髮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你是——”老人見着位風塵撲僕僕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孔子拜師的故事點評

從孔子拜師的故事中,我們應得到兩點啓示:一是知識是無止境的;二是要善於觀察、分析和積累。若只捧着現有的知識,坐而不學,將被社會淘汰。我們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哦!

歷史的故事4

陶侃(259年~334年),是東晉名將,曾任八州都督,徵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他有一個非常賢惠又深明大義的媽媽。陶侃的先輩,史書上記載不詳。其父陶丹,是吳國的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揚武,系雜號,地位不高。陶侃先世無顯赫仕宦可以溯記,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其家屬於“寒門”這類社會地位很低的階層。晉滅吳後,中原人稱江南人爲“亡國之餘”,江東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這樣“望非世族、俗異諸華”的人,處境就更爲艱難了。

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媽媽湛氏相依爲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纔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媽媽看在眼裏,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髮剪下,換成酒菜,又捲起鋪牀的乾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爲薪柴,餵飽範逵的馬。範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範逵而來的奴僕也覺得大過所望。

等範逵離開時,陶侃又追送百餘里。範逵很感動,臨別時問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趕忙回答:“欲之,困於無津耳”。範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爲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這時恰逢州部從事來到郡裏,他想借視察之名勒索賂賄,陶侃便讓手下諸吏安心辦公,自己出面對從事說:“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若不以禮,吾能御之。”從事聽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衆僚屬皆面有難色。唯陶侃說:“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於是請行,衆鹹服其義。後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見到陶侃,陶侃對他特別虛心謙恭,使得太守大爲驚訝,臨別時對他說“君終當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結交朋友,而後才離去。

有了這樣的關係,陶侃即被張夔舉爲孝廉。靠這種身分,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醃魚)。他念起貧寒中的媽媽,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媽媽。不料媽媽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並附信責備說:“汝爲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爲陶侃後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大約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麼錦繡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藉自己的父、祖餘蔭即可身居要津,並不爲今後升遷而費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分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並不灰心。多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在和陶侃談話時,大吃一驚,認爲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張華的推薦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陽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廢賈后。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動亂就由宮廷內發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爲諸王部隊衝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於出人頭地的。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氣氛的影響,他也準備南下了。

時黃慶已經作了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陶侃到任後,與太守呂嶽的關係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家。以後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動亂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的局勢,爲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就在這個時候,對陶侃一生影響巨大的媽媽病故了,終年75歲。陶侃在幾十年的爲官生涯中,時刻牢記媽媽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數搬回來。部下問爲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志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復中原,如果不鍛鍊一個好身體怎麼可以呢!

歷史的故事5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要賞賜戍邊戰士們衣物。爲顯重視,玄宗皇帝命令自己後宮的宮女們親自縫製。衣服發下去了,一個戰士在自己的短袍中發現了一首詩,詩曰: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爲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着綿。今生已過也,重結後生緣。

戰士讀着情詩,想象着對方情意綿綿的樣子,暗暗動心了。如何才能跟這個多情少女取得聯繫呢?戰士靈機一動,把這件事上報給了主帥。主帥將這件事一字不落地上報到皇帝那裏。

唐玄宗得到奏報,拿着情詩到後宮去詢問:“這是誰寫的啊?是誰寫的儘管說,我不會怪罪的.!”話音剛落,宮女何氏站出來說:“皇上,是我寫的,小女子知罪!”

皇上忽然沉默了,半晌不語。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靜待事態發展。皇上笑了,說:“你這小妮子 ,還挺浪漫的哩。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的好事,把你嫁給那個小兵!”

戍邊士兵和何氏宮女終成眷屬。他們冒着天大的風險成就了自己的浪漫。

歷史的故事6

元朝末年,元順帝昏庸無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樂,軍國大事,一概不管。他還聽不進賢相脫脫的話,反而將他害死,於是金國盜賊蜂起,叛亂相繼,各地人民也紛紛起義。

這時,濠州(今安徽風陽)出了一個豪傑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 歲時曾在皇覺寺當過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 年),他投奔了濠州起義軍郭子興。

朱元璋長得個兒高大,下巴向前翹,滿臉麻點,雖其貌不揚,但他驍勇多智。郭子興很器重他,還將義女馬氏許配他爲妻。

已說這天元軍來攻城,朱元璋正帶了一小隊人馬在城頭巡邏,忽見一個僕人迎面跑來氣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張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裏一怔,立即去見郭子興的夫人。進入內室,只見張夫人已哭得淚人兒一般,他的妻子馬氏也在一旁流淚。朱元璋連問三聲什麼事,張夫人嗚嗚咽咽,連話也說不清楚。倒是馬氏幫她回答道:“義父已被孫德崖騙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辦法,去救他回來!”

孫德崖原是與郭子興一道起義的人,現在卻勾結了趙均用,將他騙去,企圖害他,奪他的主帥位置。

朱元璋不及問明底細,一個轉身跑出後室,大叫道:“快跟我來,郭帥有難!——盧大勇,你騎馬去報告彭將軍,讓他迅速帶兵到孫家去!”

朱元璋帶了隨身一小隊親兵,飛馬趕到了孫德崖家。但門卒擋住了不讓進。朱元璋也不與他們多羅嗦,嘴巴一努,衆士卒一齊上前,揮拳振臂,三拳兩腳將這夥門卒打散了。

朱元璋搶先進屋去,一腳踏進客廳,只見孫德崖與趙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後咋辦。

他們見朱元璋風風火火闖進來,知道是來救郭子興的,忙不迭站起,故意問道:“朱公子有何貴幹?”

朱元璋厲聲道:“眼下元軍兵臨城下,連日在攻城。兩位將軍不去打仗殺敵,反而將主帥騙來,意欲何爲?”

孫德崖道:“我們正邀請主帥商議軍計大事,不敢勞你費心。你還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麼請問,主帥在哪裏?”

孫德崖道:“主帥在哪裏幹你什麼事?你是下屬,應該懂點規矩纔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動手,只聽見背後腳步聲響,彭大帶了一大隊兵卒衝進門來,大叫道:“趙均用,你這小子,如何敢謀害主帥?”

孫德崖見自己手頭人少,怕吃了眼前虧,忙說:“兩位將軍鬧什麼?主帥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讓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嗎?”

彭大接口道:“爲什麼搜不得?左右,與我裏裏外外全搜仔細了!”

嘩的一聲,衆人一鬨進內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隻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進內室,四處尋覓,忽聽見廳後有呻吟聲。他循聲走去,只見一間矮屋關得嚴嚴實實的。他一腳踢開木門,見屋裏有一個人被鐵鏈鎖着在哭泣,仔細地一看,認得是郭子興。

他跨步上前,砍斷鐵鏈,命士卒將他背了出來。

孫德崖和趙均用見他救了郭子興,無話可說,只好眼睜睜看他出去。

朱元璋邊走邊回過頭說:“兩位與元帥一起舉事,爲什麼聽信流言蜚語,自相殘害?”

自此以後,郭子興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這時正遇上元軍統帥賈魯生病死了,元軍退了回去。

朱元璋請示了郭子興,到家鄉去招兵買馬,居然一口氣被他招到700 名,其中24 人都是英材,包括徐達、湯和、花雲、吳楨、費聚、華雲龍、耿再成等人,以後都成了明朝的開國元勳。

再說自從出了上次孫德崖與趙均用私下拘留郭子興的事後,他們三人內心不和,常常勾心鬥角。彭大是個粗魯的'人,也經常要與他們發生爭吵,朱元璋夾在中間,左右爲難。徐達建議他遠走高飛,另謀出路。朱元璋怕多帶兵馬出走引起別人的猜疑。徐達建議他只將這24 人帶走就可。朱元璋請示郭子興,說要去打定遠(今安徽定遠),打算邊招兵邊進兵。郭子興不懷疑他,欣然應諾,讓他獨自帶了24 人走了。

定遠附近有一個叫驢牌寨的地方,也駐紮着一夥起義軍。朱元璋先叫費聚去刺探消息,回報說寨中缺糧,難以爲繼,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咱們動手要快。”

他派費聚爲先導,只挑了幾個人在身邊,上馬急行。

費聚心裏不踏實,忙勸道:“朱公子,敵衆我寡,要打是打不贏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馬來再與他們議論。”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麼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們的懷疑。”

朱元璋來到寨前,寨主出來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帥與足下是老朋友了,聽說足下寨中缺乏軍糧,恐吃元軍的虧,所以派我們來邀請各位合夥,若是足下單獨行動,免不了要有危險。”

寨主猶豫不決,說先讓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給了他。

寨主大喜,請他們喝了一頓酒,然後約定3 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費聚在那裏,自己就回來了。

歷史的故事7

在戰國的時候,有權有錢的人很喜歡供養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強自己的勢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見的時候,就讓他們策劃謀略,替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被稱做食客,也叫門下客。

趙國的宰相平原君勢力龐大,家中養了幾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沒有什麼別的貢獻,平原君雖然覺得很奇怪,卻也沒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後來,趙國的國都邯鄲被秦軍包圍,情勢非常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勸說楚王和趙國合作,共同出兵對抗秦國。平原君回家後,準備從食客中選出二十個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選來選去只有十九人合格,還差一個人。平原君正傷腦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對平原君說:“我是最適合的`人選,願意跟從公子前往。”平原君說:“有才能的人在人羣中,就好象一把鋒利的錐子放在袋子裏,立刻就會穿破袋子,顯露鋒芒。而你在我這三年,卻沒有傑出的表現,我看你還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現在纔要進入袋子裏,不然我這把錐子早就穿破袋子,顯露出它的鋒利,而且連錐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時之間也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於是平原君就帶着毛遂等二十人趕往楚國。

見到楚王,平原君說明了局勢和利害得失,費盡口舌,卻都無法說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沒有辦法、想不出好點子。正當大家不知到該怎麼辦纔好,毛遂這時候手按寶劍,走到楚王前面說:“大王的性命現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國有幾百萬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戰役中卻被秦國幾萬人的軍隊打敗,奪去了許多城池與土地,連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感到羞憤。趙國提議兩國聯合抗秦,是在替你們楚國報仇。”楚王聽了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寶劍威脅,就同意結盟,訂下和約。並立刻發兵支持趙國,解了邯鄲之圍。

從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當作上賓招持。

歷史的故事8

虞姬是一個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她鍾情西楚霸王項羽。不管是在項羽順境還是逆境,虞姬都生死相隨,“霸王別姬”譜寫出了一出蕩氣迴腸的愛情,虞姬不忍看烏江自刎的霸王,因此在訣別的時候,纔會如此愁腸百結。

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屬。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由張國榮飾演的蝶衣,表演的就是霸王與虞姬的愛情故事,故事裏的虞姬,一笑傾城,每一個回眸都是一幅明媚的風景。此景此貌只有虞姬才擁有,可見虞姬之美,是一種驚豔的綻放,是一種極致的張揚。

虞姬,她是西楚霸王的女人,是楚漢爭霸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名虞,也有一種說法是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不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身處逆境對霸王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爲其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人聞之,無不愴然涕下。史書上對虞姬的記載並不多,在史記裏,也只是一筆帶過。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裏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由此展開了後世人對虞姬姓名的猜想,有的人認爲虞姬的“虞”是美人的名;另一種說法則是“虞”是美人的姓,而“姬”呢,也被人認爲或許是這位傾世美女的姓,在古代姬字又有美女的意思,姬也很可能在這裏表示爲美女。

我們後世人通常喜歡稱呼其爲“虞姬”,是對她的一種美稱。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虞姬都成爲了一個符號,是一個美的象徵,也是一種美好愛情的象徵。

歷史上的虞姬就是一個謎,關於她的一切就像是濃霧般,瀰漫在歷史的舞臺上,美人已逝,消散不開是都美人的哀思和她身後留下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由於年代悠久我們並不知道更多關於虞姬的.細節,相傳其容顏傾國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一個是出身高貴的公子,一個是魅力十足的美女,兩人是如何認識的?

有人大膽猜測,這兩個人都是楚國的望族,虞姬和項羽從小青梅竹馬,長大以後暗生情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項羽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一直將虞姬帶在身邊。在楚國滅亡之後,兩人一起逃到了今天的江蘇省;另一種說法是,虞姬是吳國一個名門望族,出身高貴的大小姐,在項羽的楚國被滅之後,逃到吳國並且借住在她家,由此兩人相識,虞姬見到項羽立刻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吸引,就當即決定嫁給項羽

也有人推測說,虞姬的哥哥和項羽是生死之交,虞姬和項羽相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還有的人說項羽是在征戰的過程中,偶然遇到虞姬的,被虞姬的美貌和精湛的舞藝經驗,由此項羽有幸得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不管是虞姬慕名項羽的名聲,主動找到的項羽,還是項羽因爲偶然的機會邂逅了虞姬,項羽、虞姬最後是相愛了,《史記》上記載:“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可見,虞姬此人是真實存在的,後世人有感於虞姬和霸王的愛情故事,烏江自刎,使得這個愛情故事多了幾分悲壯,兩人的故事也在後世被改編爲各式各樣的劇本、小說,而兩個人各種各樣的傳說,現以仍舊難以考證。

戰火紛飛,霸王一去,空餘美人,各路豪傑爲爭奪天下而奔波,無人顧暇烏江邊的美人。自軍帳中一別,霸王引兵東去,虞姬知道這是最後的訣別,便引劍自殺。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歷史的故事9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故事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說他的名字暗藏着濟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漢族人,除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績,其中被很多人稱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唐太宗像

他推行了衆人皆知的貞觀之治,在他繼承皇位之後,對大臣們非常尊重,努力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積極地向愛卿們吸取經驗教訓,貞觀年間,他主張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又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積極聽取各個小國的治國方法,儘量讓他們都滿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時候爲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設立了讓人才們自由學習的弘文館,以備不時之需,希望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們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貴賤,用人的時候以賢德爲唯一的標準,這就爲非官宦子弟的廉潔之士提供了爲國家效力的機會。這些寒門弟子也爲政界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這對整頓政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對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煬帝爲戒,成爲皇帝之後積極鼓勵各位大臣給自己提意見,而且把諫言的權利放寬,這樣可以有力的減少他決策的失誤。有時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讓李世民有些下不來臺的狀況發生了,他也不會因此怪罪他們而是與他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就是因爲他這樣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爲國家帶來了國泰民安的時期。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誰

李世民是千古明君,那麼這個明君身邊不可或缺的兩個人,一個是名相魏徵,一個是賢后長孫氏。

長孫皇后,也叫文德皇后,這個女人是擔得起“文德”二字的。長孫皇后是長孫無忌的妹妹,13歲的時候她就嫁給李世民了,她嫁給李世民的時候,並不是李世民風光的時候,李世民的母親在跟李淵出征的時候生病死了,後來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也被貶官,這對夫妻在遭受親人離去之時互相扶持,感情越發深厚。玄武門之變也有她努力的結果,在丈夫李世民被李淵猜忌,被弟兄誣陷的情況下,她全心全意支持丈夫,不畏生死,立場堅定。

長孫皇后很愛看書,她經常與太宗討論政事,並且非常擁護朝中像魏徵一樣的重臣。太宗登基後,她也勸自己哥哥在朝中找個閒職做,由此看出長孫皇后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懂得進退。她在李世民身邊一直勸誡太宗要行仁政,愛護百姓。她一直在輔佐自己丈夫,在危難中支持他,在盛世中勸誡他,她還爲太宗生下了三個兒子四個女兒,其中就包括第一個太子李承乾,還有後來的皇帝李治。雖然那個一個男權社會,文德皇后卻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一個賢后作爲,支持丈夫,愛護子民。可是她只活了36歲就死了,雖然不能陪伴太宗一生,她大概也是太宗最愛的皇后了,太宗一生也只有這一個皇后。

唐太宗嘆曰內容是什麼

魏徵是比較有名的丞相了,魏徵死的時候,唐太宗嘆曰:“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這句話被很多後人用。唐太宗當時很難過,魏徵雖然平時跟太宗說話從不顧及太宗顏面,不過他都是爲國家和百姓考慮纔會直言進諫,太宗在失去魏徵的時候非常痛心,魏徵是他的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纔可以“明得失”,纔沒有重蹈隋朝覆轍,開創一個盛世。他感嘆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賢臣。

魏徵畫像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唐太宗嘆曰:“今魏徵逝,一鑑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書一紙,始半稿。”他感嘆,魏徵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到魏徵家裏去又翻出了寫了一半的書稿,而這個書稿是魏徵留給太宗的治國用人之道,想到這裏唐太宗肯定更加傷心,魏徵到死都在爲太宗出謀劃策,爲大唐鞠躬盡瘁。

最後這一段是這樣的,唐太宗嘆曰:“朕顧思之,恐不免斯過。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中間一段是寫魏徵留下的書的內容,最後這句就是太宗對魏徵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個人考慮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們這些大臣一定要敢於進諫,魏徵的意思就是從任何人任何事那裏取長補短,任人唯賢,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這段感嘆,前三句經常被用作“座右銘”,是太宗對魏徵的高度讚揚。

唐太宗的妃子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一身都在爲國爲民,創下了不朽的功績,而對於他的感情史,相較於其他帝王而言,也有爲人稱道的地方。唐太宗的妃子中,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八位。

第一位是文德皇后,衆人可能更習慣稱之爲長孫皇后。如果說唐太宗是千古一帝,那麼文德皇后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後。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功不可沒。長孫皇后既有女子的溫柔,又有男子的胸襟和氣魄。她一身都盡心的輔佐李世民,留下了三十卷《女則》。在她逝世後,葬於昭陵,李世民爲她建造高臺,每日遙望,李世民死後,更是與她合葬昭陵。

李世民的第二位妃子便是楊妃,楊妃是隋朝公主,很早就嫁給了李世民,爲李世民生下了吳王李恪,李世民曾想立她爲後,因爲她的身份而被羣臣反駁,只得作罷!據說最後也葬在了昭陵。

第三位是陰妃,陰妃爲李世民生了個兒子,叫李佑,李佑後來謀反被賜死,陰妃也受到牽連而死。第四位是燕妃,燕妃的記載不多,爲李世民生下兩位皇子。第五位是賢妃,即徐慧,徐慧天性聰穎,對李世民死心塌地,最後隨李世民一起去世了,死時才24歲。第六位是韋貴妃,韋貴妃容貌傾國傾城,也是李世民做秦王時嫁入秦王府的。第七位是楊氏,她原是李元吉的妻子,楊氏沒有被封爲妃子,卻成了李世民少有的人生污點之一。

最後一位便是武曌,即後來的一代女皇武則天。武曌原叫武媚娘,是唐太宗的才人,後來出了“武代李興”的.說法,被貶出家做了尼姑。

唐太宗李世民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的詩人,並且在政治軍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績。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稱號,在對外和對內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針。對外他積極開拓疆土不僅重創了高句麗,也將東突厥滅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國內他就勸課農桑,奉行節約,並且主張以文治天下。作爲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賢,多次聽取諫官魏徵的逆耳忠言,並作出相應的改變,這些使得唐朝能夠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唐朝在當時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也正是因爲他的勤政愛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開化,經濟繁榮,是當時各民族的大熔爐,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便是當時的社會現象的寫照。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時間並不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但確是歷代皇帝中貢獻最大的。他在位期間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樂。

玄武兵變,歷史滄桑,一將終成萬骨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終歸來得不是那麼名正言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他在位時所作出的政績。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癱瘓在牀上,最終在終南山上駕崩,安葬在昭陵,廟號爲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追封的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其創下的大唐盛世也爲後人所稱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叫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中,記載比較明確的也就七八位。文德皇后可以算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賢后,他的一生都是幫助自己的丈夫,該溫柔的時候溫柔,該狠心的時候狠心,以至於她去世的時候,李世民非常傷心,建了座高臺日日眺望,結果被魏徵囉嗦了才拆掉,這位皇后是大唐當之無愧的國母,可惜36歲就死了。

李世民晉封秦王后第一個妃子就是大楊妃,這個楊妃是前朝公主,屬於李世民表妹,這位大楊妃就是李恪的母親,李恪是個文武全才,可惜死在了長孫無忌的手上,太過悲涼。後來的另一個楊妃就是楊廣的女兒。

下面這一位是陰妃,這個算是個奇蹟,這位陰妃的爺爺刨了李世民家祖墳,殺過他弟弟,陰妃的爺爺被殺了,父親因爲年幼沒被殺,而李世民居然娶了這位陰妃,不知道是糊塗了,還是想收買人心,不過下場也不好,因兒子造反也死了。

接着是韋妃,這位韋妃原是有婦之夫,丈夫涉及謀反被殺,她就被收入官府之中,直到遇到李世民,兩人曾經非常恩愛。還有歷史上一筆帶過的燕妃,生過兩個皇子,其他不詳。

接下來的這一位一直備受爭議,楊氏,雖然沒被立爲妃,卻備受寵愛,楊氏本是李元吉的夫人,有傾城之貌,玄武門之變之前就已經相識,後來李世民娶了這個女人進宮,無人表示反對,大家其實早就心知肚明,而這一點是很多人認爲李世民的污點。

最後兩位,一位是賢妃徐惠,她很有才,善於勸諫,爲了李世民可以豁出性命,李世民去世之後不久她就隨着去了。另一位是女皇武則天,可以說配得上武則天一生的男人大約只有李世民了。這些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歷史的故事10

原文

魯國之法,魯人爲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聖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魯人必多拯溺者矣。”

翻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爲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爲。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歷史的故事11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尚儒術,以提倡古文爲職志,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國其它讀書人一般,韓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

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文中敘述國子先生(韓愈自稱,因曾十載之間,浮沉於國子博士之職)訓誨他的學生說:“你們要勤奮努力的學習,纔能有成就。

學問和品德都好,未來也不怕被埋沒。

”話都還沒說完,就有一位學生質疑的說:“老師,您不要騙我們了!這麼久以來,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連夜晚都點燈接着白天來讀書。

結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當政者,便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這樣的.遭遇,居然還要我們專心做學問!” 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爲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繼晷”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

後亦用來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動。

歷史的故事12

項羽是楚國人,少年習武,能將百斤鼎高舉過頭。長大後跟隨叔父參加推翻秦朝的起義。

有一次,秦軍攻下了趙國,趙王逃到鉅鹿,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

楚王派項羽帶領二十萬楚軍前去救趙。項羽先派英、蒲兩位大將率兩萬人做先鋒,然後,自己率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三天的`乾糧,把部隊裏的飯鍋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鑿沉了。他對將士說:“我們‘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退秦軍!否則只有餓死在這裏!”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一個人抵十個,十個人抵百個,越戰越勇,終於把秦軍打得大敗而逃。

經過這次戰役,項羽名聲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統帥。

歷史的故事13

三國時期,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爲自己可以稱王的預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後殺死魏延,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用借刀殺人之法。

借刀殺人,是爲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爲,“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爲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爲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爲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歷史的故事14

薛公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曾在齊國當宰相。他有個兒子叫田文,是農曆五月初五生的,田嬰認爲這個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對田文的母親說:“扔了!不要養他!”但田文的母親偷偷地將他哺養。

一天,田嬰看見田文,就大罵妻子道:“誰讓你養大他的?”

田文的媽媽嚇得不敢講話。

田文向父親叩頭後問:“父親大人,您爲什麼不讓養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

田嬰說:“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會長到大門那麼高,將來對我們父母不利。”

田文問父親:“人的命運是由天支配的`呢,還是由大門支配的?”

“這……這……”父親被問住了。

田文又接着說:“人的命運,如果由天支配的話,父親何必憂愁呢?如果由大門支配的話,可以把大門開高些,誰能長得那麼高呢?”

過了些日子,田文問父親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

田嬰答:“孫子。”

“孫子的孫子叫什麼?”

“玄孫。

田文追問:“玄孫的孫子又叫什麼?”

田嬰答:“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緊接着說:“您在齊國受重視,當了宰相,歷經三位君王,齊國的疆域並沒變大,但是,您私人的財富卻積累了萬金,幕僚之中一個賢人都沒有。您後宮的人身穿縐紗細綾,可是一般才士,連粗服也穿不上;您的僕妾有剩餘的飯粱肉食,而一般才士,竟連糟糠都吃不飽。現在您還盡力地積蓄貯藏,想把它留給您方纔所說的那不知道的孫子、玄孫和玄孫的孫子,卻忘掉國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地敗壞了,我真覺得好奇怪呢。”

田嬰聽了,覺得兒子十分明事理,將來一定是有用之才。從此之後,開始喜歡他了。後來,田嬰派他主持家事,接待賓客,田文的名聲也逐漸傳開了。田嬰死後,田文繼承父親做了薛公,他就是孟嘗君。

歷史的故事15

李清照的少女時期與少女時期的生活是快樂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棄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隨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時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無定所,四處流亡。

國家的半壁江山頓失,國君被攆得抱頭鼠竄,百姓顛沛流離。作爲一個學富五車的才女,一個處於社會思想制高點的知識分子,面對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損”呢?與她同時期的岳飛、陸游及稍後的辛棄疾亦有。

但他們,這些鬚眉男子上可入朝議政、馳騁疆場,下可使酒罵座、痛飲拍案。她上溯數千年的歷史,卻始終無法找到一位知音,這“怎一個愁字了得”啊!於是,一個纖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詩句,寫出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抒發具有鬚眉般悲壯的愛國情懷。

標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