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歷史成語故事(15篇)

歷史3.98K
歷史成語故事1

欺世盜名

歷史成語故事(15篇)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史魚,多次向衛靈公提建議,希望他重用賢人蘧伯玉,趕走小人彌子瑕。但衛靈公正和彌子瑕打得火熱,對史魚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史魚當了一輩子的官,既沒有辦法使衛靈公走正道,又沒有本事讓衛國發展得更好。他臨死的時候對兒子說:“我生前沒能說服國君,使他改正過失,這是令人遺憾的。我死後你們不要成殮。”衛靈公聽到了史魚的臨終遺言,後悔得不得了。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個大官,非常有錢。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變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謀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經濟上的援助,悶頭種田,自食其力。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對史魚和田仲兩人的情況加以評論,說他們都是奸人,用欺騙的手段來盜取名聲。

歷史成語故事2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爲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歷史成語故事3

唐人傳奇小說中,有一篇《枕中記》(沈既濟作),內容大意是:

青年盧生,旅途中經過邯鄲,住在一家客店裏。道人呂翁,也住在這家客店裏。盧生同呂翁談話之間,連連怨嘆自已窮困的境遇。呂翁便從行囊中取出一個枕頭來,對盧生說:“你枕着這個枕頭睡,就可以獲得榮華富貴。”這時,店主人正在煮黃粱飯(黃色的小米飯),離開飯時間尚早,盧生就枕着這個枕頭,先睡一會。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夢來。

在夢裏,他娶了清河崔府裏一位高貴而美麗的小姐,生活闊綽,十分體面。第二年,又考中“進士”,後來步步高昇,做官一直做到“節度使”、“御史大夫”,還當了十年“宰相”,後來又受封爲“燕國公”。五個兒子,都和名門望族對了親,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幾個孫子,個個都聰明出衆。真是子滿堂,福祿齊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歲才壽終正寢。

夢一結束,他也就醒來了。這時,他才發覺原來是一場夢,店主人煮的粱黃飯還沒有熟哩。盧生想想幾十年榮華富貴,竟是短暫的一夢,很覺驚異。呂翁笑道:“人生就是這樣!”

元人馬致遠和明人蘇漢英,曾根據這個故事,稍改情節而先後寫成雜劇《黃粱夢》。明人湯顯祖也改寫過雜劇《邯鄲記》。清人蒲松齡還將故事情節加以發展,寫成《續黃粱》。“一枕黃粱”這句成語,就是從上述故事而來。

“一枕黃粱”,就是一場空夢的意思,也說作“一夢黃粱”、“黃粱美夢”,或“黃粱夢”、“邯鄲夢”。和“南柯一夢”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時候多半帶有諷刺的意味。

其實,人生在世,也許真的就是一枕黃粱,夢中的一切奮鬥和追求,在夢醒後都變得毫無意義。那麼,人生的真諦到底在哪裏呢?也許放棄夢中那不實的追求才能最終找到答案。

歷史成語故事4

1: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兵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爲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這樣纔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

2: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有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着。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髀肉復生

劉備在與曹操作戰中失敗後,喪失了地盤,只得投奔漢皇族劉表。一天,劉表請劉備喝酒聊天。

席間,劉表對劉備說:“上次沒有聽賢弟的話(指劉備建議趁曹操在官渡與袁紹鏖戰,起兵偷襲許昌),失去了一個好機會,真可惜!”劉備安慰地說:“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戰事。上次失去機會,怎麼知道今後不能再碰到呢!機會是沒有盡頭的。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後悔了。”兩人交談得很投機,又商量了以後的打算。過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發現上面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回到座上的時候,臉上還留着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賢弟這是怎麼啦?”

劉備長嘆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壯結實;到這裏來後,很久沒有騎馬作戰,閒居安逸,髀肉復生。一想起時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轉眼就老了,而功名大業尚未建成,因此悲從中來。”

歷史成語故事5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由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爲"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巴蛇吞象的歷史故事:

傳說,從前有一個農民上山砍柴,見一條小蛇凍得發僵,非常可憐.農民就把它揣在懷裏,帶回家中餵養起來.小蛇慢慢長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農民就把它放在山後石洞裏,渴了飲山泉,餓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對農民很感激。

過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長出棵小小的靈芝.它精心守護,培育,靈芝越長越大,越長越神奇.人們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護,誰也不敢近前。

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張貼了一道皇榜:誰能採來這棵靈芝,就受重賞.這個農民想得到賞賜,就央求大蛇把靈芝送給他.大蛇答應了他的要求,農民就把靈芝獻給皇上,得到一批金銀財寶的獎賞。

又過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醫說只有龍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這個獻靈芝的農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許諾他事成之後,封他爲宰相.這農民發了財,又想當官,就又來央求大蛇給他一隻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讓他挖去一隻眼珠,皇后的眼睛復明了,農民遂當上宰相,他當上宰相後,養尊處優,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生怕哪一天死掉,丟下這萬貫家財.於是,就想到長生不老之法.聽說吃龍蛇心能夠長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給他一顆心,成全他長生不老。

大蛇見他如此貪心不足,就張嘴叫他去挖.這個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裏,再也沒回來。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鑑別真僞,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長樂".當然這句話用在事業上,學業上是消極的,不對的,而在剋制私慾和貪心上,則是有其可取之處的。

巴蛇吞象的基本資料:

【拼音】bāshétūn xiànɡ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

【結構】主謂式

【反義詞】知足常樂

【釋義】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貪心極大,不知滿足。

【解詞】巴蛇:古代傳說中的大蛇。

【出處】《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示例】這些唯利是圖的傢伙們,對金錢的貪婪,是巴蛇吞象,永無止境的。

巴蛇吞象成語故事的評價:

古代典故和民間傳說有所不同.一個是說蛇的貪婪——"蛇吞象";一個是說人的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這大概是口頭文學傳播演變的結果.無需鑑別真僞,都是比喻貪心不足,不得好下場.教育人們要剋制慾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常樂"

歷史成語故事6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着老師,心裏卻想着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註釋]致:盡,極。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專一,注意力不分散。

2、鬨堂大笑

宋朝時候,有個叫馮相的官員。有一天,他穿着一雙新靴子走進辦公的衙門。一個同僚問他:“您買這雙新靴子花了多少錢?”他擡起一隻腳說:“九百。”那個同僚驚奇地說:“怎麼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馮相又擡起另一隻腳說:“這隻也是九百。”滿屋的人都大笑起來。 [提示]形容屋子裏的人同時都大笑起來。

3、雙管齊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衆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乾虯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註釋]管:指筆。 [提示]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4、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麼一個人。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十分振奮,封他爲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註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

[提示]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5、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爲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後種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細觀察竹子的形態和變化。所以每次要畫竹子時,他的胸中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註釋]成:現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準備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時,有個人叫陳堯諮,他一箭射斷了一根細樹枝。正在自鳴得意時,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把一枚銅幣放在油葫蘆口上,舀了一勺油從高高的地方倒下來,油從銅幣的小孔裏穿過,流進油葫蘆裏去了。陳堯諮非常驚奇,老翁說:“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練了,就會掌握竅門。

7、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廉潔的縣官,他審問一個拿了公家一枚銅錢的倉庫管理人。那人說:“不就是一枚銅錢嗎?”他提筆寫下一行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繩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珠天天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 [提示]比喻雖然力量小,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難辦到的事來。也作“滴水穿石”。

8、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麼。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註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9、無價之寶

戰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裏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鑑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10、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爲什麼?”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以爲他說大話。他只好爲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牆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內容更精闢有力。

  附:民間故事:上錯墳

張丁是個不孝子,他爹張老漢去世後,一連幾年,他也沒去上過墳。

這天,張丁多喝了幾兩酒,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突然想給他爹上墳了,於是買來紙錢,去他爹的墳頭祭奠。誰知這小子喝得迷迷糊糊的,竟然跑到別人墳頭上又是燒紙又是磕頭的,完了拍拍屁股回家了。

他這一搞錯,可把他爹給害苦了。

原來,張丁多少年了也沒來祭奠,他爹在下頭早就窮得叮噹響,好不容易盼到兒子來給他上墳,沒想到卻把錢送到別人家去了。關鍵那家墳頭的主人,人稱孫老賴,活着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能賴賬,死了還是這個德性。

孫老賴見張老漢上門來要錢,把眼一瞪說:“這是他在我墳頭燒的紙錢,你憑什麼來要?”無奈之下,張老漢只好跑到衙門去告狀,想讓官老爺評評理。

官老爺接了張老漢的訴狀後,讓鬼差把孫老賴傳來,問他爲什麼賴着別人的錢不還。沒想到孫老賴大呼冤枉,說張丁是專門跑到他墳頭燒的紙。官老爺疑惑地問:“張丁跟你非親非故,他爲什麼要給你送錢呢?”

孫老賴眼珠轉了轉,辯解說張丁曾借過他一筆錢未還,這次肯定是特意來還賬的。官老爺聽了,一時也分不清真假,皺着眉頭想了半天,最後一拍桌子說:“這事好辦!我讓鬼差把張丁的魂魄勾來,一問他不就清楚了嘛!”

一聽要把張丁的魂魄勾來對質,可把孫老賴嚇壞了,他沒想到官老爺會如此小題大做,要是費這麼大週摺,到時證明他在撒謊,那官老爺還不得把他扔到油鍋裏炸個外焦裏嫩啊!

孫老賴趕緊開動腦筋想起了對策,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他急忙找到要去勾魂的兩位鬼差,奉上金銀,請他們務必幫自己一把。兩位鬼差得了好處,自然心領神會。

再說張丁,半夜三更躺在牀上睡得正香,突然被人給拍醒了,睜開眼一看,頓時嚇了個半死,只見兩個青面獠牙的鬼差正站在牀前看着他。一個鬼差伸手輕輕一拉,張丁的魂魄就輕飄飄地從身體裏飛出來,落到了地上。

兩個鬼差卻並不急於鎖他,而是先問他昨天去誰的墳頭燒紙了。張丁感到挺納悶:“我去我爹的墳頭燒紙了呀!難道燒紙還惹上禍事了?”

鬼差把前因後果一說。張丁聽了差點沒後悔死,早知道就不去燒這個倒黴的紙了,弄得現在惹禍上身。他哆哆嗦嗦地問鬼差:“鬼差大人,我這一去還能不能回來?”

一個鬼差陰森森地一笑,說:“這就要看你怎麼說了,如果你說是上錯了墳頭,因爲你的過失給我們造成這麼大的麻煩,那麼你這趟就是單程,甭打算回來了!可如果你說你以前曾借過孫老賴一筆錢未還,這次是特意去他墳頭燒紙還錢的,那你就沒有過失,官老爺還得差我們把你送回來。”

聽了這話,張丁馬上改口,說自己就是去孫老賴墳頭燒紙的。兩個鬼差相視一笑,鎖了張丁來到地府。

官老爺見勾來了張丁,馬上傳來張老漢和孫老賴,喝令升堂。官老爺問張丁:“張丁,昨日你到底想去誰的墳頭燒紙?從實講來,不得有半句虛言!”張丁趕緊跪在地上回答:“回官老爺,昨天我是特意去孫老賴的墳頭上燒紙的。”

張老漢在旁邊一聽就愣住了,罵道:“你這個不孝子!你跟他非親非故的,跑到他墳頭上燒哪門子紙啊!”

張丁一本正經地說:“爹啊,我欠人家一筆錢沒還,昨天突然想起來,所以纔去他的墳頭燒紙。”說完還埋怨張老漢,“爹,你也真是的!這又不過年又不過節的,我怎麼可能給你燒紙?”

還沒等到張老漢再說什麼,官老爺已經一拍驚堂木,喝道:“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什麼可囉唆的!”說完令鬼差先把張丁送回去,事情至此已經水落石出,張老漢不僅沒要到錢,還要承擔打官司的費用。

張老漢回去後,左鄰右舍聽到他輸了官司的消息,都上門來安慰他。有個剛從那頭過來的人說,孫老賴死後不少人拿着他寫的欠條找他兒子討債,按說父債子還,無可厚非,可他兒子賴賬的本事比他老子有過之而無不及,說他和爹早就分家了,讓他們找他爹要去。這些人跑到法院打官司,也沒打贏。

大夥聽了,個個都覺得憤憤不平,張老漢更是越想越氣,這個孫老賴,活着的時候賴了多少鄉親的血汗錢!官老爺不是說了嗎?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憑什麼他就可以賴着不還。不行,咱得想個辦法,讓他把賴下的錢都還上。

聽張老漢這麼一說,大家卻都不吱聲了,過了一會兒,有人小聲說:“俗話說,民不與官鬥,窮不與富鬥,你不是剛輸了官司嗎?我看還是別勞民傷財瞎折騰了。”

張老漢想了想,說他有一個辦法。他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通,大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個辦法能行嗎?張老漢一拍大腿,說:“行不行咱也得試試看,要不我咽不下這口氣。”

過了幾天,張老漢聯絡了一幫人,去找那兩個管事的鬼差,說是快到清明節了,想讓他們通融通融,准許他們回去給兒孫們託個夢。

張老漢把鬼差拉到一旁,悄悄地說:“鬼差大人,這次我們回去託夢,讓兒孫們清明的時候多燒點送來,到時候,我們每人給鬼差大人兩個金元寶作爲酬謝。”

兩個鬼差一聽,這買賣划算,連忙答應。

到了清明節前夕,不少被孫老賴欠錢的人都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到去世的祖輩告訴他們,清明節祭奠的時候什麼也不用燒,只要把孫老賴寫的欠條燒給他們就行。

這個夢做得有些奇怪,這些人醒來後越想越覺得蹊蹺,於是就互相打聽了一下,原來被孫老賴欠錢的人竟然都做了這麼個怪夢。大夥明白了,這是祖輩在託夢給他們。既然是祖輩託夢,那就照着他們的指示來吧,反正現在這欠條在手裏也是廢紙一張。於是大夥兒在清明節祭祖的時候,都在祖輩墳頭燒了一堆欠條。

清明節過後,那兩個鬼差喜滋滋地來收取他們應得的報酬,沒想到什麼也沒收着。這幫人都愁眉苦臉地跟他倆訴苦:大過節的我們什麼也沒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條!唉,這也不能怪兒孫們,因爲他們的血汗錢要不回來,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見肘,哪還顧得上我們啊!這不,回去託夢要錢,把兒孫們逼急了,竟然燒了一堆欠條過來,說孫老賴死了他們要不到,讓我們有本事自己去要。

兩個鬼差起初還不相信,後來一調查,還真是如此,清明節這些人真的連個銅板都沒收到,只收到了一堆欠條。兩個鬼差當即拍着胸脯跟他們保證:“放心!這官司我倆替你們打,可咱醜話說在前頭,等官司打贏了你們有了錢,你們承諾的金元寶可一個都不能少!”

兩個鬼差回去後,添油加醋地在官老爺面前狠狠地告了孫老賴一狀,聽得官老爺火冒三丈,馬上令人把孫老賴抓來,又傳衆人上堂對質,大夥拿出欠條做證,這次沒有鬼差幫他,再加上證據確鑿,孫老賴再也沒法抵賴了。

官老爺一拍驚堂木,大聲宣判:孫老賴賴賬不還,攪得陰陽兩界不安,判令上刀山下油鍋以示懲戒。所欠賬款,按陰陽匯率折算清楚後,連本帶利一併償還,如果變賣家產後還無法償清,罰做苦役賺錢還債,直至全部還清爲止。

歷史成語故事7

1.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媽媽,手裏拿着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幹什麼?”老媽媽回答說:“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啊!”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習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於,李白成爲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讀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釋義: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自: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用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 鐵杵成針

2.禮賢下士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輕時,愛好到處遊歷,廣交朋友。有一次,他認識了張書生,結伴來到一個叫樑的地方,誰知張書生突然生起病來,而且十分嚴重。李勉替他請醫生,買藥煎藥,喂水餵飯,照顧得非常周到。但是張書生的病不見好轉。張書生對李勉說:“李兄,看來我是沒救了。我死後,你用我的銀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錢財,就送給你用吧,以答謝你連日來對我悉心的照顧。”

張書生去世後,李勉遵照亡友的遺言辦理了喪事,然後收拾好行裝,來到了朋友的故鄉,把死訊告訴了張書生的家人,並把剩餘的錢財全部歸還給他的家人。李勉當時雖然也是一個窮書生,但他不貪取別人的錢財,這種誠實的行爲使張書生的家人非常感動。

後來李勉當上了節度使,不但處事廉潔公正,而且十分愛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發現一個叫王晬的縣尉很有才幹,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來王晬爲人耿直,秉公辦事,得罪了朝中權貴,遭人誣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無辜受害,趕回京城面見皇帝,力陳王晬的爲人,誇獎他是個人才,請求加以重用。皇帝見李勉極力爲國家推薦人才,心裏十分讚賞,赦免了王晬,還升他爲縣令。王晬上任後,正直清廉,勤政爲民,深受百姓愛戴。大家都說李勉是個善於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節度使的時候,聽說李巡和張參很有學問,便請他們出來辦事,每有宴會,都邀請他們一同暢飲。李勉後來當了宰相,雖然地位尊貴,但從不驕傲自大,親自到士兵家裏慰問他們的家屬,上上下下都稱讚李勉是個禮賢下士的好官。

【成語】禮賢下士

讀音: lǐ xián xià shì

釋義: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出自: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

造句: 我今天看見了一位禮賢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絕少的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

3.一字之師

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他以文會友,經常和一些文人往來。

當地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着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面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爲‘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知道了,就把鄭谷稱爲齊已的“一字之師”。

成語“一字之師”是指能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4.房謀杜斷

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裏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每次攻破敵軍,攻克城池,衆將都爭着搶奪珠寶財物,房玄齡卻注意收羅人才,充實幕府。將領中勇敢而又有謀略的,房玄齡一定與他結交,讓他爲李世民效力。李世民經常派房玄齡 入 宮 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爲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祕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

5.當局者迷

唐朝的元澹,字行衝,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曾撰寫《魏典》三十篇,受到當時學者的推崇。

有一次,大臣魏光乘上疏,要求把唐初魏徵修訂整理過的《類札》(即《禮記》)列爲經書(儒家經典)。唐玄宗命元行衝等人再加上註解,以便行用。

元行衝就和國子博士範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一起整理,編成五十篇,加上註解後呈送唐玄宗。

這時,右承相張悅提出不同意見,認爲《禮記》一書,原西漢戴聖整理過的本子,行用到現在近千把年了,已經和經書並列;如今要用魏徵的新本子,還加上註解,恐怕不妥當。唐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

元行衝對這樣的做法很不滿,就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辯解,文章的題目叫《釋疑》,用的是客人和主人對話的形式。

先是客人提出問題:《禮記》這部經典,西漢戴聖編纂、東漢鄭玄加了注的本子,和魏徵加工整理過的本予,哪個好?

主人回答說:戴聖的《禮記》行用於漢末,以後經過許多人修訂、註釋,這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不少;魏徵正是嫌它冗長繁雜,所以重加整理,去粗取精。誰想到那些死守章句的人竟會反對?

客人聽了說:“當局稱迷,傍觀必審。”就是說好比下棋一樣,下的人倒看不清楚,而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元行衝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6.請君入甕

唐朝武則天爲女皇帝時,任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專辦謀反案件。他們造了許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認。

有時來俊臣使用‘餓刑”,一連幾天不給犯人吃一點東西。犯人餓得發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嚥下去,但到最後,還是不得不招供。

來俊臣還叫人做了十種重枷,名稱就十分嚇人,如‘’喘不得”、“失魂膽”等等;審訊時,將十種重枷擺在犯人面前,犯人見了魂飛魄散,往往還未動刑就屈招了。

來俊臣搞刑訊逼供得到武則天的重賞,有些官吏見了眼紅,也就競相效法,出現了一大批如神Ji、周興這樣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許多大臣上朝時都與家中人告說:”不知道此一去還能不能再見面。”

天授二年(公元6 91年),武則天發現丘神勳企圖謀反,下令將他處死。有人告密說周興和丘神勳通謀造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叫人請周興來吃酒,周興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來俊臣問周興:”我這裏有些犯人,用盡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什麼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隻大甕,四面燒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甕中,還有什麼不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擡來一隻大甕,四面燒起了炭火。周興自己曾用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沒人熬得住炙熱的痛苦。 周興酒興正濃,來俊臣卻站起來對他說:“皇上有令,叫我審訊周兄謀反的事,請兄入甕吧!”

歷史成語故事8

削足適履

春秋時期,發生了兩件骨肉相殘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影響很壞,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晉獻公與公子申生的事情。

晉獻公在晚年時非常昏庸,寵愛妃子驪姬,對她言聽計從。驪姬想讓兒子奚齊當太子,就與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對付他們的眼中釘——太子申生。

一次,驪姬用蜂蜜擦頭,引來不少蜜蜂,然後命申生用扇子驅趕蜜蜂。結果,晉獻公在高臺上看到,真的以爲申生有戲母之心。晉獻公勃然大怒,從此斷絕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寵,只得自殺。

驪姬還在獻公面前,說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壞話。獻公聽信讒言,派人去殺重耳。重耳、夷吾見勢不妙,只得逃出晉國,另尋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棄疾與楚靈王的事情。

楚靈王曾經傳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棄疾去管理被滅的蔡國,而他統率軍隊出征,攻打東方的徐國。公子棄疾見國君不在國內,就帶兵回國,殺死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擁立他哥哥的兒子子比爲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靈王聽說公子棄疾掌握了大權,自己又沒有辦法打回去,氣得上吊自殺。公子棄疾見自己的勢力越來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殺,自己從後臺走向前臺,做了楚王,歷史上稱他爲楚平王。

這兩件事,一件是父親逼死兒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說起來都令人連打冷戰。

《淮南子·說林訓》在評論這兩件事情時說:“這種骨肉相殘的事,好比爲了適合鞋子的尺寸,把腳削小;爲了適應帽子的大小,把腦袋削小一樣,愚蠢透頂。”

歷史成語故事9

戰國時,趙國有一個足智多謀的上大夫藺相如,還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廉頗。有一年,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相會。酒宴上,秦王請趙王彈瑟的。趙王彈了一曲。

作陪的藺相如心想,必須爲趙王爭回面子的,於是捧起一個缸,走到秦王面前說:“大王擅長秦樂,請大王一擊,以相娛樂。”在藺相如的強逼下,秦王勉強在缸上擊了一下。秦國的大臣氣得大叫:“請趙國割讓出十五座城作爲向秦王的獻禮!”藺相如也高喊:“請秦國把首都咸陽作爲向趙王的獻禮!”秦國始終沒能佔到半點便宜。事後,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大夫。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人說:“我出生入死,立了許多戰功,而藺相如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官居我之上。倘若給我遇見,我一定要當面羞辱他的。”藺相如聽說以後處處忍讓,上朝的日子故意裝病在家,以免與廉頗引起爭執。

有一天,藺相如出門的,遠遠看見廉頗的馬車迎面駛來,他吩咐僕人把車子調轉方向,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問大家:“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哪個厲害?”大家異口同聲地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啦。”藺相如又道:“我敢在秦國當衆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秦不敢侵趙,是因爲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

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很慚愧,於是光着脊背,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歷史成語故事10  天無二日

劉邦統一天下後,被羣臣擁爲皇帝。有一次,他到櫟陽看望自己的老父親。劉邦見了父親非常孝順,五天向父親叩拜一次,他家的家令覺得天子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是禮法所不容的,便偷偷對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啊,地上怎會有兩個皇帝。雖然皇帝是你的親生兒子,可他是君主,你是臣子,你倆的地位有天地之隔。你怎能讓皇帝向你下拜呢?這豈不是亂了禮法嗎?”

聽家令這麼一講,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可嚇着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讓兒子跪他了。每次劉邦來拜,太公總是拿着掃帚在門旁站立,見到兒子就往後退着走,眼睛也不敢看兒子一下。

面對父親突如其來的變化,劉邦感到十分驚訝。等到聽說這是家令勸導太公所致,他倒覺得這凸顯了自己的帝王之威,很是受用,就賞給家令黃金五百兩。緊接着,劉邦下了一道詔書,說:“人的至親,沒有比父子更親的了。所以父親得到了天下,就傳給兒子,兒子得了天下,就把功勞歸於父親。這是人的最高道德。前些年天下大亂,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我爲了解民倒懸,不敢脫下甲衣,連年打仗,終於平定天下。這都是父親的教訓。如今衆位將軍尊我爲皇帝,我的父親卻連一個尊號都沒有。今天我宣佈,尊我父爲太上皇,不必向我行君臣之禮!”

歷史成語故事11

杯弓蛇影

【把牆上的弓在酒杯裏的影子當做一條蛇。比喻由疑心引起恐懼。例:他上過這次當以後,就杯弓蛇影,對誰都不相信了。】

從前有一個叫樂廣的人。有一次,他請一位好朋友來家中喝酒。可是這位朋友酒喝得很少,好像有什麼心事,不一會,便告別回家了。

這個朋友回家以後,就生病了。看了醫生,吃了藥,都沒有用。樂廣聽到這個消息,就去看望這個朋友,問他怎麼會生病的。朋友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在你家喝酒的時候,我彷佛看見酒杯裏有一條小蛇在動,我喝了那杯酒,心裏非常害怕回到家裏就得病了。

樂廣聽了,感到很奇怪。他回到家中,檢查了原來喝酒的地方,發現牆上掛着一把弓,那弓的影子落在杯子裏,看上去就像一條小蛇。於是他又把那位朋友請來,當場作了試驗給他看,那位朋友恍然大悟,病也就痊癒。

歷史成語故事12  見利忘義

秦末,酈商在高陽起兵,歸順劉邦。他將自己的四千兵馬交給劉邦統率,自己衝鋒陷陣,立下不少功勞。劉邦做了皇帝以後,他當右丞相,深得朝廷器重,後來退休在家。

劉邦死後,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她封自己的侄兒呂廣、呂祿爲王,打算將劉家的天下變爲呂家的。呂后病死後,呂家的人蠢蠢欲動,眼看一場政變就要發生,漢朝大臣們個個捏着一把汗。

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緊急磋商,討論對策,最後決定爲了平息禍患,必須誅滅呂氏家族。但是,當時的兵權在呂祿的手中,他掌管北軍,周勃雖然是名義上最高的將領,但是如果拿不到兵符就無法調遣部隊。

周勃和陳平想了半天,就想利用酈商的兒子酈寄與呂祿是好朋友的關係,除掉呂祿。周勃首先劫持住酈商,威脅酈寄引出呂祿,乘機奪取兵符。呂祿聽從酈寄的勸告,出外狩獵散心,周勃奪了兵符,趁機控制北軍,隨後便把呂氏家族全部誅滅。

酈商在誅呂事件發生後不久就去世了,酈寄由於立下大功,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後來史書評論酈寄,說他見到有利可圖,就出賣了朋友,是個沒有道義的人。

歷史成語故事13

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趁隋末之亂起兵,南征北戰,打了無數勝仗,爲平定內亂,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後來,李世民繼承了李淵的王位,成爲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爲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所作爲的開明君主,作爲一位文武兼備,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巔峯狀態,“貞觀之治”聞名四海。

然而,作爲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無法擺脫他的歷史侷限性。“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無法擺脫的缺點。《新唐書》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樣的聖明君王,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

貞觀六年,羣臣提議李世民行封禪之禮,魏徵對此持反對意見。李世民便氣呼呼地逼問魏徵:“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穀未登耶?”“華夏未安耶?”“遠夷未慕耶?”魏徵承認李世民在這些方面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指出還不足夠。從兩人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時已經產生了自滿情緒,對已取得的勝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貞觀十年以後。

貞觀十一年,魏徵指出他已有“意漸深刻”“法無定科,任情以輕重”的情況。張亮、張蘊古與盧祖尚等人就是在這種喜怒任刑的情況下,被輕罪重判而處死的,連李世民本人也對其中的幾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貞觀後期,李世民經常以言代法,破壞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法制,這等於是自亂其法。

貞觀十三年,魏徵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漸疏》,對李世民展開了全面的批評。儘管李世民以“從諫如流”的美名家喻戶曉,但在這方面他並非完人,有時候納諫也不算是心甘情願。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還差點殺了直言的魏徵呢。

貞觀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絕褚遂良、張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諫言,一心興師東征高麗,結果慘敗而歸。這場戰爭勞民傷財,削弱了唐朝國力。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悶悶不樂地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事實上,當時儘管魏徵已經離世,但朝中並不缺乏犯顏苦諫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個人功業的慾望迷亂了自己的心罷了。

儘管遠征高麗以敗北收場,然而,李世民並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而是剛愎自用,執拗不回,頑固地還要準備再一次發動東征高麗的戰爭,在以後幾年中大練水師,製造戰船。

就這樣,李世民爲了擴張唐朝的勢力,沿着政治上的下坡路滑行,而且越滑越遠,直至生命的終點。

歷史成語故事14

【拼音】qí xī zhī jǔ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間權力鬥爭十分激烈,範宣子趕跑了他的外孫欒盈,並殺了他的同黨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晉侯請求告老還鄉,晉侯問他誰可以接任,他推薦了他的仇敵解狐。晉侯問誰可以擔任中軍尉,祁奚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祁午。

【典故】歷官三朝,年逾一紀,凡所稱薦,罕避嫌疑,實有祁奚之舉。 唐·姚元崇《答張九齡書》

【釋義】祁奚舉薦賢人,不避親仇,公正無私。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用人

【近義詞】祁奚之薦

【成語舉例】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爲,是以敢希祁奚之舉。 蔡東蕃《兩晉演義》第四十六回

歷史成語故事15  心腹之患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是鄰國,越國趁着吳國忙於進攻楚國而經常出兵去襲擊吳國的邊境。吳國被惹煩了,就出兵討伐越國,不料卻吃了敗仗,吳王闔閭也因爲受傷而死去。他的兒子夫差繼承吳王之位後,爲報父仇,勵精圖治,後來大敗越國,並乘勝攻入了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率領着僅存的五千殘兵敗將退到了會稽,並派人向吳國求和。

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對夫差說:“越王勾踐爲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舉殲滅他,將來一定會後悔。”可是吳王夫差因爲這次的大勝而驕傲自滿,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勸諫,下令准許越國議和。吳王大勝越國以後,夫差自以爲從此可無後顧之憂了,於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晉國、齊國等國家比試比試,分個高下。而這時的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喪國之恥,臥薪嚐膽,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起來。伍子胥又規勸夫差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爲。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剷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嗎?”可吳王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規勸。由於他連年用兵,結果國力空虛,終於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消滅了。

成語“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變而來,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

標籤:成語故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