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考試

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期會考試語文試卷

考試1.44W

一、句子默寫

2018屆九年級下學期期會考試語文試卷

默寫。

(1)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2)_______________,野渡無人舟自橫。

(3)_______________,白露爲霜。

(4)春蠶到死絲方盡,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萬里送行舟。

(6)_______________,忽復乘舟夢日邊。

(7)今夜偏知春氣暖, ______________。

(8)幾處早鶯爭暖樹, ______________。

(9)心有疑,________,就人問,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最可恥,_________,賤莫甚。

二、情景默寫

根據提示填空。

(1)孔子認爲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過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現國勢危亡,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閱讀

(18屆山東煙臺龍口市九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名著閱讀

(1)他的外形依然像往昔那麼健壯,腰背依然筆直、頭髮依然烏黑。他的面容沒有改變和消瘦。任何哀傷都不可能在一年之內消蝕他強勁的力量,或是摧毀他蓬勃的青春。但我在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到了變化。他看上去絕望而深沉——令我想起受到虐待和身陷囹圄的野獸和鳥類,在惱怒痛苦之時,走近它是很危險的。

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他絕望而深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外祖母的行動令人心驚膽顫,她頭頂着一隻空袋子,身上裹着蓋馬用的被子,衝進烈火之中,不停地喊道:“快搶出硫酸鹽,笨蛋們!硫酸鹽會爆炸的……”

“格里戈裏,攔住她!”外祖父發瘋地狂叫着,“哎呀,這下她非死不可……”但是外祖母突然出現了,全身冒着煙,搖着頭,彎着腰,用伸直的雙手抱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鹽。

上面語段出自_______________,請用兩個詞語概括外祖母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詩歌鑑賞

閱讀選段,按要求做題。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1)寫出下列漢字或拼音。

紅裝素裹(_____) 妖ráo(____)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一句中“舞”和“馳”用得很有特點,請賞析一下。

(3)寫一段話,運用上文所運用的修辭方法(至少一種),描寫一種自然現象,50字左右。

五、現代文閱讀

閱讀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題。

①立夏,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它預示着季節的轉換,是古時按農曆劃分的四季中夏季開始的日子。

②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約22℃以上爲夏季開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真正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鬥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我國古代很重視立夏節氣。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1)段①劃線句的主幹是___。

(2)段②有一個病句,請改正。

(3)段③主要運用___的說明方法,作用是____。

六、文言文閱讀

(18屆山東煙臺龍口市九年級下學期期會考試)文言文閱讀:

楚人有擔山雞者,路人問曰:“何鳥也?”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賣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方將獻楚王,經宿而鳥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悵不得以獻耳。國人傳之,鹹以爲真鳳而貴,宜欲獻之,遂聞於楚王。王感其欲獻己也,召而厚賜之,過買鳳之直十倍矣。

注:①遑:無暇,顧不上。

1.下面加點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我聞有鳳凰久矣/遂聞於楚王

B. 過買鳳之直十倍矣/玉盤珍羞直萬錢

C. 唯悵不得以獻耳/悵恨久之

D. 王感其欲獻己也/帝感其誠

2.下列句中“而”與“召而厚賜之”中“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吾恂恂而起

B. 然得而腊之以爲餌

C.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D. 黑質而白章

3.翻譯句子:

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悵不得以獻耳。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七、現代文閱讀

“知入”與“知出”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雲:“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爲:“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嚥,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爲“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後寫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蘇軾發現“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後的'喜悅之情,故用“見”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爲“望”,變爲主動尋求,就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覆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於並善於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後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⑥魯迅早年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爲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年。”後來,他在生活中發現了青年們在階級鬥爭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生了懷疑,並由此發現其諸多偏頗和謬誤。於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鬥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歷和思想轉化過程,對於閱讀時怎樣“出”於書,怎樣“用得透脫”,很有啓示意義。

⑦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纔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祕訣。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第④段主要運用什麼論證方法?作用是什麼?

3.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4.結合實際,談談你閱讀本文後的收穫。

別吵,讓父親睡一會兒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車室裏,我坐在一老一少兩個男人對面,無意中,聽到了他們的談話。

②年輕男子說:“爸,別擔心,醫生說了,沒事兒,這病能治。”原來是一對父子,看他們身邊的包裏放着一些藥物,大概是父親生了病,兒子帶着他到城裏的大醫院診治,這是要往家趕呢!

③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親一眼。父親年齡並不太大,五十歲左右的樣子,只是臉色蠟黃,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虛弱。他穿着一件略顯寬大的白襯衫,嶄新的,與他黝黑的皮膚不太相稱,大概是爲了進城而新買的吧!旁邊的兒子穿着講究,看樣子,應該在城裏生了根發了芽。

④聽了兒子的話,父親搖了搖頭,低聲說:“我就說不來看,你偏讓來,白花冤枉錢。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們現在都出息了,我也沒啥牽掛,就希望走得利索點,別拖累你們。” 兒子沒接腔,轉過臉,有淚悄悄地滑落。他趕緊擡手擦掉,不讓父親看見。

⑤我的心忽然有一點疼,看來,父親的病並不像兒子說的那樣輕鬆,或許,生離死別的悲傷已經在彼此心裏漫延。

⑥兩個人都沒再說話。過了許久,父親似乎累了,身體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兒子肩上,雙目緊閉,看樣子,已經進入了夢鄉。候車室裏人來人往、嘈雜不堪,並不是睡覺的地方。兒子一手扶着父親的腰,一隻手輕輕地覆在父親的耳朵上,試圖爲他抵擋一些噪音。只見兒子像一個放哨的戰士,身體保持不動,眼睛卻緊張地看向每一個從他們身邊經過的人,目光裏寫滿了乞求,似乎在說:噓,別吵,讓父親睡一會兒。

⑦同樣的情景,我在另一家醫院也遇到過。那是一位八十歲的父親,在兩個女兒的攙扶下,到醫院來體檢。父親真的已經老態龍鍾,拄着根柺杖,目光呆滯。女兒扶他走他便走,女兒扶他坐他便坐,像一個聽話的孩子。看着別人投來的異樣目光,女兒解釋說:“父親年齡大了,又有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親不認識我們,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們也覺得是種安慰。” 女兒說話時,父親一直看着她,顯然,他對孩子們極度依賴,就像孩子們小時候依賴他一樣。

⑧等待無聊而又漫長。在長椅上坐了一會兒,父親似乎累了,身體一斜,倒在女兒的肩頭睡着了。醫院裏並不太安靜。女兒摟着父親,不敢挪動身體,另一個女兒趕緊將一件外套披在父親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蓋住父親的耳朵。看着這一幕,所有的人都壓低了聲音,連醫生也放輕了腳步。

⑨我忽然感覺雙眼痠澀。無論在嘈雜的候車室,還是在擁擠的火車上,亦或在排成長龍的醫院裏,從來都是孩子靠在父親的肩頭休息,什麼時候,我們看到過年輕力壯的父親在公衆場合安心小憩父親從來都擔當着保護者的角色,只有當他們病了、老了,再也無力保護孩子時,纔會心無旁騖地小睡一會兒,緩解滿身的疲憊。

⑩當我們看見一位父親靠在兒女的肩頭睡覺,那一定是因爲,他在這個世界的時日已經不多。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當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親,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讓父親安安靜靜地多睡一會兒。

1.你從文中讀出了“兒子”與“女兒”的哪些共同品質 。

2.請描寫方法角度賞析第⑥段畫橫線的句子

3.細讀⑨段,說說爲什麼“我忽然感覺雙眼痠澀”?

4.選文有多處與文題“別吵,讓父親睡一會兒”相照應,請說說其表達作用。

5.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從文中得到了什麼啓示。

八、命題作文

作文: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生活中,幸福不都是轟轟烈烈,激盪人心的,更多時候它可能顯得細切微小,難以察覺,而且,在你看來幸福的事情,別人可能覺得平平常常……

請以“我的小幸福”爲題,寫一篇記敘性文章,不少於600字。

注意: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地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