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學生素質養成中的語文教育策略範文

教育1.26W

20XX年10月11日至18日,我參加了由河北省石家莊教育學院負責組織的河北省語文特級教師高級研修班。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研修學習期間,聆聽了十位專家的教誨。這使我開闊了視野,有了一個新的高的站位,來思考自己語文教學中的困惑。下面是我就學生素質養成中語文教育的策略,展開的一些思考,就請諸位大家斧正。

學生素質養成中的語文教育策略範文

第一,關於學生素質構成的思考

在“十五”期間,我曾參加了一個課題的研究。課題題目是“構建高中階段學生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學生的素質由那些要素構成?爲回答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不少資料。

我們首先想到了教育部文件。我們查閱到教育部文件:教基[2002]號,《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在這個通知中,對學生素質進行了如下的表述:

(1)基礎性發展目標:

道德品質。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維護公德、關心集體、保護環境。

公民素養。自信、自尊、自強、自律、勤奮;對個人的行爲負責;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具有社會責任感。

學習能力。有學習的願望與興趣,能運用各種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水平,有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反思的習慣;能夠結合所學不同學科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經驗和技能,獨立分析並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交流與合作能力。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並努力去實現目標,尊重並理解他人的觀點與處境,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爲;能綜合地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

運動與健康。熱愛體育運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具備鍛鍊健身的能力、一定的運動技能和強健的體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審美與表現。能感受並欣賞生活、自然、藝術和科學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參加藝術活動,用多種方式進行藝術表現。

我們分析認爲:

第一、各評價子項之和不等於整體;且有些子項之間是交叉關係,例如“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之間。

第二、各評價均將考試成績排除在素養評價範圍之外,其隱含觀點是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立。實際上,在當今現實環境中,應試能力也是學生素養必備因素。

第三、評價的公平性難於保障,導致可操作性不足。

第四、從各評價主體上講,都是一個靜態評價,具有蓋棺論定的味道,對學生激勵作用不足。

基於上述理解,我們提出了我們的觀點:

我們認爲: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性素質。所謂完整的健康的人性素質,是以個人作爲評價對象,就其文明程度及發展狀態而言的。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素質就是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及其客觀生存狀態。可表述爲一個人的環境認知(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及認知環境能力、自我認知及自我認知能力和調整自我與環境關係的能力。

在此觀點指導下,我們建立了我們的評價體系。

第二,關於學生素質養成中語文教育目標的思考

在學生環境認知(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及認知環境能力、自我認知及自我認知能力和調整自我與環境關係的能力養成過程中,我們語文教育應承擔的責任是什麼呢?

我們當然不能全部承擔,那是我們承擔不起的。那麼我們語文教育能夠承擔哪些,來作爲我們語文教育的目標呢?。

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是附着在儒家的經學教育之上的。儒家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自己的教學目標,雖有“國小”之舉,“訓沽”之爲,但均無獨立身份,處於經學的附庸地位。可以說,中國傳統教育樸素地重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隨着近現代教育的發展,語文成爲中國小教學的一個獨立學科。1942年,葉聖陶先生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之一——工具性。但直到1963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才正式寫入:“語文是學生學習各門學科必須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威:觀點片面。語文還具備不可忽視的人文性、思想性、審美性、引導認知性,且越到高一年級其工具性程度越是降低,人文·思想·審美·認知性越將突出】”之後修訂多次的教學大綱,都堅持了這一認知。這是語文教育觀念的一次飛躍。

在上世紀末語文教學大討論的催生下,教育部於2000年草擬的中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將“人文性”納入語文課程性質的範疇,並進一步明確寫道:“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雖然糾正了片面性的認識,但仍覺悲哀,這一簡單的道理在2000年才普遍認識,中國教育界的工作者需要自我檢討和反思】”這可以說是對語文課程性質在認知上的一次偉大飛躍。

然而,用哲學的方法來思考,“語文課程”作爲一客觀事物,有其形式——工具性,有其內容——人文性,也必應有其過程,這一運動時態,我們認爲是其思維性,這從語文課程的三個構成要素可以分解而知:我們的語文課程是由教授主體、學習主體、傳遞媒體三個要素組成的。作爲傳遞媒體的一切語文材料均是信息輸出者的思維軌跡,教授主體與學習主體在交流過程中的一切語文媒介也是其思維的外現。由此可以看出,思維性也是語文課程的客觀本質屬性。故常言說:“學會一門語言,就學會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

因此我們認爲,語文課程的性質應是工具性、人文性和思維性的三維統一。【觀點很好】針對語文課程的三維性質,我們建議將語文學習的目的明確爲:“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應用”【增加了語文教學的實用性】。

學會思考。我們所有的聽讀對象,不論是文字的,還是語音的,都是信息輸出者的思維過程的外在物化。循其軌跡,我們可以尋見作者的思維方式及思維規律,其思維方式及規律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的聽讀過程,也是一個接受信息的思維過程,其思維規律也是我們應該掌握的。我們只有掌握了這些思維規律,並用這些規律指導自己的思維活動,我們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獨立的思想者。封建教育禁錮人的思想,不會將此定爲學習目的;近代語文教學雖模糊地提出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未能將其提高到相應的重要位置。所以,多年來語文教育效率低下,不能盡如人意。學會思考,就是通過語文學習,掌握人類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規律,如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

學會交流。就是掌握語文這一工具,使自己具有聽說讀寫能力。這需要我們掌握大量的語言學知識:如文字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等;文章學知識:如寫作基本常識、表現技法常識、文學藝術常識等。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就語文這一交際工具的社會功能來講,我們認爲主要表現爲四種功能,即理解功能、識記功能、思維功能和表達功能。掌握語文這一工具,就要能充分發揮這一工具的性能。

語文的理解功能主要體現在聽、讀兩項基本技能中。其必須具備的條件是:①外在的新的信息體;②內儲的舊的信息體;③內外信息的聯想組合。也就是說面對外在的新的信息體,能夠比照內儲的信息體,在聯想中知其異同,準確把握,順利接受,以達到輸入爲目的。這就是理解,這是聽讀能力的本質。

語文的識記功能主要體現在文字記錄的恆定性、語言交流的約定性、思維內容的內儲性中。正是語文的識記功能,使我們通過典籍瞭解了歷史,通過電波瞭解了異地,通過大腦儲存了過去。掌握語言的這一功能,你獲得了他時他地他人傳輸出的信息,利用這一功能,你彌補了腦的記憶力的不足,保留了自己的思維信息。

語文的思維功能體現在人類主要是藉助於語言來進行思維的。這一點,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給予了充分證明。人的邏輯思維是以詞語的內涵概念爲基礎,進行判斷、推理的。一個人,他的.語文知識越豐富,邏輯思維也就越敏捷、越準確。連一個詞語的內涵概念都不理解的人,決不會利用這個概念做出正確判斷,就像不知“單邊主義”是何物的人,決不會做出“單邊主義是必定行不通的”判斷一樣。即使是形象思維,也是與一個人的語文修養相關的。李白可以營造出《靜夜思》詩中的月夜思鄉的深沉動人的意境,感人於千載之後。而一個村夫,雖可動思鄉之情,絕難描摹出這完美的動人意境。

語文的表達功能體現在說、寫兩項基本技能中。人們利用語言文學,將自己的思維成果輸出來,以求得到他人的理解。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語文活動,它需要廣泛地接受外界信息,積極地調動內儲材料,分析綜合,加工出新的語文信息羣體來輸出。這種創造性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思維成果輸出,能夠產生的社會效應是與其表達如何密切相關的。一個人的聰明才智也主要取決於他對語文的這種表達功能的掌握如何。

學會應用。這是就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本質而言的。要求我們能夠利用語文所承載的信息,來改造自己,改造環境,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改造自己,也即修身,使自己從身體到精神都獲得健康的發展,具有較高的自我認知及認知自我的能力。改造環境,即能夠利用我們通過語文獲得的知識來改造我們面對的這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就是說使自己具有較高的環境認知及認知環境的能力。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即能夠正確地認知自己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正確認知自己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恰當地做出適宜的關係調整,使自己與環境和諧發展。這三種能力正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或者說生存能力。這也就是語文教學的素質養成功能。認識並張揚漢母語教學這個功能,有利於確立對語文教學認識的新站位,從而使全社會的人們真正重視語文學習。

由上述思考,我們可以明確,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應用”,應當是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我們在學生素質養成中應當承擔的責任。

第一,關於學生素質養成中實現語文教育目標必要策略的思考

當我們明確了我們語文教育在學生素質養成中的責任的時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就成爲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我想,在當前我們語文教學所處的環境下,我們必須採取下列策略,來實現我們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

策略一,我們必須保護我們母語教學在學科教學中應處的地位。

我們知道,語數外歷來被看做中學教學的三大科。但近些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英語教學已凌駕於語文、數學之上。你到一個學校看看、問問,就會發現學生花在英語學習的時間常常是語文的兩倍!【這是個嚴重問題,英語不宜太早深入納入國小教學,國小階段只要求學會26字母和簡單會話日用語即可,數量在50句上下就相當不錯】

英語的好壞,彷彿決定了學生的一生。

令人悲慘的是:不知有多少農村孩子因英語成績不好而輟學,因英語成績不好而被拒之重點中學的大門之外,也就是大學門外!

而母語教學,卻成了小媳婦,處處受氣。結果,我們的大學生連大衆漢語都說不好!讀寫能力更是慘不忍睹。

因此,保護我們母語教學在學科教學中應處的地位,是我們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這是我們實現我們語文教學目標的首要任務。

策略二,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乃至基本素質,以做我們傳統的師道尊嚴的維護者。

師道尊嚴,要求我們必須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師道尊嚴,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傳承我們漢語文體現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中華民族的思維個性,中華民族的交流工具,是我們的生命價值。我們只有用“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才能承擔起我們的責任,成爲學生表率,獲得學生的尊重。所以,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乃至基本素質。

策略三,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得學習行爲應是一種自主行爲,我們必須努力幫助學生,化被動學爲主動學,做學習的主人,做課堂的主人。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的學生,在教室裏是老師主宰下的乖乖生,是老師灌輸下的受教者。結果,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每天處於被動狀態。學習,是在老師、家長、社會的逼迫下,爲了應試去應付。這怎麼能學習好!

我們必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要求他們走出被動狀態,主動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做課堂的主人。

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的三個目標: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應用,是激發他們學習動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策略四,我們語文教學應堅持“三教三不教原則”。

“三教三不教原則”:三教,是教學生不知的,教學生不能的,教學生有疑的,而學生已知的,已能的,無疑的,就不要再講。

如果學生都處在了主動學習的狀態,那麼我們做教師的在教學實踐中就應堅持下列三項教學原則:即只有學生不知、不能、有疑的,纔是教師所要講授的。教師應努力使學生變不知爲知,變不能爲能,變有疑爲無疑。若真能進入如此教學佳境,那麼,我們的課堂也便成了學生的課堂,課堂景象將不是現在的老師問學生答,而是學生提問,教師解答。此時的師生關係,已打破了傳統的君臣父子關係,而成爲提供教育服務與接受教育服務的新型師生關係,這時才談得上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一教育狀態。

策略五,我們可以堅持“以思維能力培養爲綱來組織閱讀與寫作教學”這一理念,採用“三明確教學法”,來實施語文教學。

三明確教學法就是:

第一,在具體單元教學中,教師必須在瞭解學生、瞭解教材、瞭解自己的基礎上,明確具體的教育目的;作爲學習主體的學生必須在瞭解自己、瞭解教材、瞭解老師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的具體學習目的(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確)。而這個教與學的目的必須是三維的,即:思維性目標、工具性目標、人文性目標。既要分項明確,又要和諧統一。

第二,在具體單元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爲實現教育目的而必須採用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必須明確爲實現學習目的、完成學習任務而必須採取的具體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教法的選擇上,既可借用一家,也可熔鑄百長,不論是傳統教學法,還是創新教學法,從誦讀法、講讀法、導讀法、練讀法、研讀法、速讀法,到賞析法、講授法、博取法、發現法及種種模式環節法,只要可以用來實現教學目標,就不妨拿來。

第三,在具體單元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運用某種教法,去完成教學目標所必經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主要教學程序,學生也必須明確運用某種學習方法去實現學習目的所必經的符合自己認知規律的主要學習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