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教育

《反思教育習慣》心得體會

教育1.63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反思教育習慣》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反思教育習慣》心得體會

  《反思教育習慣》心得體會1

我閱讀了《反思教育習慣》一書,瞭解了一些關於素質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別人成功的經驗,更感到作爲一名教育者,原來反思自己的教育習慣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改變一些教育中的習慣,可以爲架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造條件。無論是在校園裏,或是家庭中,亦或是社會上,這都會涵養出一種健康向上的人格。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使我很有感觸:“要使學生不犯錯誤,那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儘管我們對錯誤圍追堵截,問題仍然層出不窮。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把孩子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人,糾正錯誤的本身就是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天真的稚氣的孩子,學習不認真,瘋打鬧,遲到,不聽話、屢犯錯誤等那是常有的事,以往,每當我在課堂上講得盡興,而有的學生卻在低着頭做小動作時;每當我正在組織大家一起活動,而有的學生卻在一邊搗亂時。我都會非常生氣,停止講課或活動,嚴厲地訓斥一頓,既耽誤了講課,又破壞了班級的氣氛,更別提教學效果了。

而看完了這本書,我才深深領悟:在面對學生的錯誤與不足時,老師更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寬容”。教師的寬容是對學生的不足、缺點甚至錯誤的包容、理解和原諒,是對學生髮展緩慢的一種等待、期待。教師的寬容是學生自信心的保護傘,是學生髮展的一種動力。教師的寬容爲學生的成長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間。

總之,教育習慣需要反思,讓我們在刻意要求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同時,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習慣,讓我們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完善自我。

  《反思教育習慣》心得體會2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它就像隆隆的列車,順着已有的軌道行駛;它會自發地引導我們的感覺、觀念和行動。衝出自我禁錮,嘗試改變“從來就有”的'常規和說辭,哪怕是一點點……魏書生的《反思教育習慣》一書,用大量的案例來說明一個個教育的細微的操作中所應該蘊含的理念,啓示我們教師一同進行反思。最使人有興趣的是,說的這些事讓人感覺那麼熟悉,似乎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或身邊發生過、發生着。

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爲然。然而作爲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着、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麼樣”。然而對於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爲聯繫着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

轉變教育觀念只需要一顆真誠的、敏感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習以爲常的事情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只需要我們對那些熟視無睹的事情用心去發現,只需要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對於任何教師來說,最偉大的成就不是培養高才生,而是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習慣。因爲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爲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反思教育習慣之所以重要,在於教師的教育習慣直接影響了學生行爲習慣的形成。因此,好的教育習慣決定了教師必然走向成功,壞的教育習慣決定了教師必然走向失敗。因此,我們必須反思教育習慣,只有反思才能覺醒,只有覺醒纔有行動。

尊重教育要教會學生“尊重”的價值,當然也要教會他們思考、表達這一基礎價值的行爲習慣。在學校裏、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太需要“尊重”了。比如老師對學生經常表現出“居高臨下”。有的老師的“口頭禪”就是“你給我如何如何……”,像“你給我坐好了”、“你給我每個字抄三遍”、“你給我回家把作業寫好了”等等。都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毫無平等可言。沒有平等,當然會造成尊重的缺失。因此,在孩子成長的校園裏、家庭中,挫傷孩子自尊心的事情經常發生。

在“以人爲本”的理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教育應該是互動而非“一邊倒”的,是“教學相長”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改變教師過去的習慣做法。一旦理念發生變化,過去所習慣的許多做法就會動搖。我們應該老師從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到管理學生的細枝末節都發生了變化。比如,請遲到的學生輕輕走進教室;改喊報告爲敲門;比如老師找學生談話,請學生坐下來說,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老師坐着學生站着;比如過去一些老師不喜歡學生“插嘴”,現在則給學生“插嘴”的機會,從中看到了學生“插嘴”中有智慧的火花等等

改變一些教育中的習慣,便爲架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創造了條件。無論是在校園裏還是家庭中還是社會上,這都會涵養出一種健康向上的人格。

  《反思教育習慣》心得體會3

回望歷史是繼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創新是其充滿活力的特徵。傳統教育習慣有多少是我們應該繼承,哪些是我們應批判改進的,這本書中的實例給了我很多的啓示,更讓我重新反思自己的習慣教育,再三思之而動。這裏我更願意讓自己的讀書收穫與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討:

一、鈴聲響起,我就是任課教師。

我和衆多的班主任一樣,常常有這樣的感慨,“每天上課都要先拿出時間說事,耽誤教學時間。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這樣發着牢騷,之後仍得這樣做。而我們卻不知學生是怎樣想的。寵春娟教師講述着她的學生的心聲:“教師,在您上課的時候,我希望更多的是聽到您的英語課呀……”這樣的呼聲讓我們深思“難道是我做錯了嗎?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說誰說?可是同學們說的也沒錯呀!”龐老師反思之後調整自己,心中記住我是一個班主任,管理班級固然是我們的責任,但是我也是任課教師,當課上安排的是“英語”課而非“班會課”時,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語老師。我告訴自己:“鈴聲響起,我就是任課教師!”

想想如果上課期間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意味着縮短了教學時間,學生們又該向誰來討還這失去的時間呢?而且,這樣還會影響到學生的聽課情緒,引起學生的反感。而這又會引起教師的不滿意,所以爲什麼我們不改變一下,讓二者都好,何樂而不爲呢?

二、教師讓出一分,學生會努力十分 我們有時測試經常遇到這樣一件事,有的同學偏偏就得59分,離及格就差1分之遙,我們在統計及格率時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誰知道最遺憾的還不是老師,而是學生。“這次期會考試,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卻沒有一個老師願意給我提1分……”,這句話恰被吳軍老師聽見,經詢問得知孩子非常想得這一分,因爲它是及格與不及格的分界線,於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還10分怎麼樣?”的提議,讓孩子破涕爲笑。

想到自己教學中也經常遇到此類情況,在這1分的處理上卻沒有認真考慮過。我們都知道檢查性考試是一種督促鼓勵學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有無分數都是次要的,而知識的掌握情況纔是更主要的。這1分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線,而是給了孩子一個機會,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給了孩子一個希望,更加努力學習的希望。以後我們儘可心“以寬容、理解的心態想信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外部環境。

書中像上面這樣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說得很詳細,都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進行細緻辭的分析闡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籤反思,讓我不知不覺有着更多新的觀念性的轉變,用以質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學。

學生們都想讓家長知道自己的進步而努力學習,爭取更好的試卷拿回家去,高高興興地把簽字送給老師看。看到最到最後,我突發這樣一個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適:“至於習慣教育改革,我們要像是在拋球,改革過程中,把舊習慣這隻球高高拋起,實踐新的觀點方法,當新實施成功之時,便是舊球落地陳封之日,當新實施失敗之後,便是我們接起原來的舊球,決定是否繼續拋起,及怎樣再次將它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