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國學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

國學1.09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誦讀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1

國學課程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於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麼教,有什麼教學原則,怎樣準確把握好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着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加了是國小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通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國小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美,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範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學生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學生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鬆鬆進入課堂。課上,教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溫和,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爲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呵護學生熱情,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

通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定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心。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入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說,只是偏愛文學,喜歡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穫。觀看完所有的節目不免心生疑惑:爲什麼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裏,經典朗誦應以“誦”爲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猶如在聆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講述生活的經驗、生命的真諦、生存的哲理,讓人們彷彿徜徉於知識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第二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國小組在市二小舉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於陪同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匆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爍,人羣攢動。舞臺兩邊大屏幕上的字滾動着。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裏認真觀看起來。

朗誦、着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衆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通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傳,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瞭解傳統的興趣。我邊看邊想:如果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肯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裏,孩子們的語言一定變得豐富靈動,也一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說到這裏,我爲自己的選擇而高興。今年暑假我正是懷着對國學的熱愛踏上了去北京學習的征程。6天6000元的培訓費讓人吃驚。“育賢國學”培訓中心在我心裏萌生很久。靈寶許多文人墨客、教育專家對我的舉措很是贊同。不知道這一願望能否在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土地上實現,但我的雄心壯志是讓孩子接受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是要他們長遠地,默默地變化其氣質,使他們的生命陶溶出某種深度,以維護人性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人才,以陶鑄大器。這是人類天經地義的期盼,這是我們所有教師、所有家長的責任!她具有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2

這次有幸參加國學經典誦讀培訓學習,聽了華農的教授上了一節精彩國學經典誦讀課,使我受益匪淺,讀一本好書,能改造一個人的一生。一本寫有古人智慧的書,一本道有古人精神的書,我讀完之後,感受頗深。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讓人學習的古人的精神的書!

國學經典誦讀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名言,古詩詞,經典故事,我覺得這本書特別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因爲每首古詩都有註釋,文章還配有插圖,所以它不僅使繁冗的文句變得淺顯易懂,而且生動有趣,更能讓我們深刻的讀懂文章的內涵,這不正是我們所喜歡的愉快閱讀嗎?在這本書中,有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教給我學習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這本書蘊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詩向我描繪出一幅幅古老的圖畫,這本書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閱讀時,我還積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語,這些對我們拓寬知識,提高寫作都有很大幫助。

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爲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爲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總之,我要與孩子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孩子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經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穫與成長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3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爲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爲重,以社會爲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於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樂無窮。學生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爲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入了學生們的心靈,爲學生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慢慢吸收。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蘊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寧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纔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除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積極倡導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學生們瞭解中國的過去,瞭解中國的文化,瞭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爲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爲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朋友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學生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學生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國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穫與成長。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4

20xx年3月9日,我去參加德順國小教研室開展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教師培訓活動。聽了許老師和王老師的二節國學公開課,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淺,更讓我明白了國學課應如何上。以下是我這次參加聽課的一些體會。

許老師和王老師的這二節課是截然不同的。許老師是用多媒體電腦來上,而王老師是不用多媒體電腦上,二位老師上的都非常精彩。

首先是許老師上第一節課,她在這堂課中共教了三首詩歌,許老師把重點放在第一首《敕勒歌》,播放精美的畫面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採用分組比賽的方式開展詩歌頌誦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許老師一邊讀也哪句詩的意思,學生看着畫面一邊讀出相對的詩句,這有助於學生的記憶,這個方法值得我學習,我認爲這也是教學的一大亮點。

而王老師的課使大家的眼球一亮,令我感到課堂很真實、親切、自然,使我明白了沒有多媒體電腦同樣能上好國學課。而更讓我欽佩的是王老師的課堂充分體現出人文性,也體現出教師的機智和幽默。王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她採用了搜籤比賽誦讀的方法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讓我學到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有快讀,慢讀,拍節奏讀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方法,它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總之,此次活動讓我明白了國學教學學生能學多少就學多少,能背熟很重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讀出詩歌的韻味。??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5

國學博大精深,自問知之甚少,原本以爲“國學”只是年老學者們鑽在故紙堆裏埋首做的文章。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才明白國學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們中國文人的精神脊樑。我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爲有了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做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中國的歷史發展,也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通過這次在線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素養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頗多,如何剋制貪慾,就要靠平常多學、多思,以史爲鑑,以人爲鏡,雖不一定能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接濟天下”。“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玩笑話,是一個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身爲中國人最幸運的不過擁有祖輩聖賢們留給我們的金玉良言。這些經過千百年的印證的人生的體會,爲人處事的道理,學習知識的方法甚至是細緻入微的生活感悟,我們的祖先從不吝於賜教,早就傾囊相授了。

二、學習國學,必須取其精華

現代人學國學最重要的是明白爲什麼而學?有人學《周易》是爲了看風水,學道家是爲了練氣功,中國自古以來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四書五經在古代是歷朝君王假以利用統治臣民的工具,有許多觀點論述不附合現代社會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多思考,以社會發展進步的眼光取其精華,古爲今用。例如: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統治者藉此標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個人威信,以愚弄百姓,達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統治效果。現今社會雖也應“以德爲政”,但我認爲這“德”應是“良法”,“法制”纔是社會進步的標誌,纔是真正的“北辰”,才能“衆民擁之”。

三、學習國學,結合中西方文化對照借鑑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爲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傳誦着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民族以特有品質和風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縱觀世界文明史,我們同樣也可有所領悟。例如,數千年前古希臘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類千古永恆的目標—“奧林匹亞”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中國產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們正爲“儒學治國”“政道治術”時,印度有了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流傳至今;西方有了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偉大的哲學家。

因此,我們學習國學更應跳出關係圈,以國學的精華養成處世爲人之道,以寬闊的胸襟,求實的態度,樹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裏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啓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爲“國學”。以國學啓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爲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爲“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啓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爲規範的國學啓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啓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6

近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國學經典,通過學習漸漸的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爲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爲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爲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爲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

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爲。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爲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於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穫可真不少。後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爲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說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麼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爲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後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說,其次說話要謹慎,爲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說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國小生來說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後需要多加註意。爲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說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範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儘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爲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國學誦讀心得體會7

常言道:要育兒,先育己。我們給了孩子生命,但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我們寄予孩子夢想,但不能替孩子去實現。我們爲了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但對孩子最有價值的是我們選擇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教育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可是作爲家長,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培養孩子呢?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好久。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呢?

20xx年接觸到國學經典,才明白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有價值的典範性著作。誦讀國學經典,相當於和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交朋友,輕鬆的接受他的教誨、吸取他的智慧。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可以終身受益。

藉助中心校“讓孩子們海量閱讀”的活動,我就開始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到目前爲至,我和孩子們已經讀完了《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等。和兒子兵兵讀完了《易經》、《大學中庸》、《老子》、《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笠翁對韻》、《朱子治家格言》、《少年兒童詩詞啓蒙》,現在正在讀《孟子》、《黃帝內經》、《詩經》。

在誦讀中孩子變得有愛心了。每當我在家裏蹲下摘菜的時候,兵兵就會邊搬來一個板凳邊說:“媽媽,你辛苦了,請坐。”每當我在教室掃地時,總有孩子說:“老師辛苦了,我們會自己掃。”每當我聲音沙啞時,總會有孩子給我倒杯水。

在誦讀中孩子們變得講禮儀。一天早上,看到郭煜鑫,喊他,可他沒答應,邊上的同學們都說他不愛說話。針對此種情況,我及時教孩子們誦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下午,在校門口又見到郭煜鑫,再次喊他,他馬上站好,說:“老師好。”我欣慰的笑了。

在誦讀中孩子的想象力豐富了。一次我在切土豆,兵兵走過來,看着土豆就說:“土豆,土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聽到兵兵讀詩,心裏很驚訝,從土豆都能想到《七步詩》真是太棒了。我就問他:“你看到土豆,是怎麼想到《七步詩》的?”他說土豆,煮豆,都有一個豆字。看到大風他會脫口而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定四方。”

清明節前一天,我問同學們明天是什麼節日,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是清明節,一說清明孩子們就爭先恐後的背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背魏野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薪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看到孩子們能由節日想到古詩,心裏真是樂開了花。看來誦讀對孩子們的影響挺大的。

在誦讀中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興趣提高了。一次課堂上,我讓同學們預習《陽光》,同學們一下就讀出來了: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陽,像,金,野這幾個字都還沒學,你們是怎麼認識的?”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說:“老師,看看《格林童話》就認識了。”“是在讀書的時候認識的,我還認識好多字呢!”我故作驚訝的感嘆道:原來讀書有認識生字的好處呀!這是孩子們又接上了:讀書還可以知道好多的事,認識好多的朋友,明白好多的道理,遊玩沒去過的地方呢!我趁熱打鐵,既然書有這麼神奇的力量,那就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我的孩子們真的迷上了讀書,每天午飯、晚飯後總能看到他們癡迷在書中的身影。

經常誦讀國學經典,孩子不僅變得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性格也開朗了,在學習上奮發向上、在做事中互幫互學,爲以後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礎,並且還能從中培養孩子愛上閱讀的好習慣。我發現經常讀書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有大大的提升。

我結合自己誦讀國學經典的親身體驗,想給在座的各位說和孩子們一起讀國學經典吧,在傳承中國文化中,在誦讀經典中,不僅可以看到秦朝的短暫,唐朝的繁榮,宋元文化的燦爛,明清文化的鮮明特點,更可以欣慰的看到孩子們成長的點滴,成長的快樂。

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應該多學國學,多讀經典,瞭解歷史。在中心校倡導的海量閱讀中,和孩子們一同暢遊在書的海洋中,與書爲伴,與書爲友,讓經典一代代傳承下去,使中國國學文化得到永生!各位同仁,作爲一名教育者,深知“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引導孩子愛上讀書,愛上經典,與孩子們一同行走在誦讀經典的路上,使中國國學文化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