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秦始皇讀後感

觀後感1.7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秦始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秦始皇讀後感

秦始皇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秦始皇的故事》。讀完後,覺得收穫很大,跟大家分享一下。

說起秦始皇,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皇帝。但大家知道原因嗎?我來說說吧。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十三歲即位,二十歲親政,帶領秦國經過十多年的征戰,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全國。他認爲“王”這個稱號已經不能形容他的功業了,於是起了一個新名字,叫“皇帝”,又因爲他是第一個,所以稱“始皇帝”,歷史上稱“秦始皇”。

他當皇帝的時間只有十一年,公元前210年就駕崩了。雖然他做皇帝時間不長,但是他做出了很多“在所有君王里名列第一”的事蹟,就算堯舜也自愧不如。他是第一個實施“郡縣制”的君主,在此之前天子都分封很多諸侯國。他把全國分爲三十六個郡,然後在郡下設縣,方便了國家管理。他是第一個設立驛站制度的人,之後傳遞消息更方便了。他是第一個統一文字和貨幣的君主。仔細想想,如果兩個郡之間使用不一樣的文字和貨幣,那交流起來會多麼麻煩呀!他還統一了度量衡和車軸的寬度。如果這些不統一的話,一個山東人到秦朝都城咸陽,車碰巧壞了,那可怎麼修呀?此外,他還大力修築道路和水渠,爲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非常了不起!

秦始皇是個追求治國效率的國家領導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做出了很多壯舉,按理說他的王朝會非常興盛的,可是秦王朝怎麼會只有十五年的壽命呢?原來,史書上說,他也有很多缺點。

他橫徵暴斂,大量徵用民力,徵收重稅,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阿房宮,修築萬里長城。雖然建築都很雄偉,但是累死了數十萬人。“在這樣的國君的.駕馭下,新建立的秦王朝就像一輛狂奔的馬車,看似跑得很快很猛,其實正衝向萬丈深淵。”他的行爲,讓老百姓積累起了很深的怨氣。後來,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失敗後,劉邦項羽又領導起義,最終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從秦始皇的故事中,我學到了一點:要追求效率,也要有正確的目標。秦始皇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他所追求的效率不是用來服務人民的,而是用來服務自己的,這注定了秦王朝不會長久。

說起來也很有趣,創造了很多“第一”的秦始皇,他所建立的秦王朝,壽命在著名的王朝中也成了倒數第一。

秦始皇讀後感2

秦王嬴政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奠定中華民族之根基,中國疆域之雛形。開中國封建王朝之端,歷兩千年而不衰。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開南越,固北疆,興水利,重農桑,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其功昭然。

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大興土木,不恤民情;法令嚴苛,一罪三族;焚先秦書,開愚民之先河;爲政殘暴,動輒坑殺無辜百姓。其過也大。

然縱觀始皇一生,幼年悽苦,心懷仇恨;少年喪父,性格猜忌;英年勞苦,事必躬親;盛年早逝,遺禍子孫。可謂不幸、孤苦、糊塗之人。

時秦趙交惡,呂不韋賄趙人以巨資,攜異人逃回秦國。小趙正和母親趙姬留在趙國,整日東躲西藏,擔心性命不保;忍飢挨餓,衣不遮體,都是小事。小趙正,體弱多病,史記說秦王相貌摯鳥膺,豺聲,有學者以爲,秦始皇雞胸、氣管炎;心懷仇恨,更爲其日後殘暴的性格埋下了種子。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爲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13歲繼位秦王。母趙姬亂宮闈,幸嫪毐。秦王以爲羞恥,從此對女性生恨、生疑,及長不立皇后。呂不韋雖全心事秦,卻遭秦王忌專權。

22歲加冠、帶劍、親理朝政。車嫪毐、殺二弟、禁趙姬、遷不韋,方顯秦王專斷。始皇帝居約、勤政、識人、用才。秦始皇衣食同常人,每日批閱奏章簡牘60斤,用李斯爲相,大梁人繚爲尉,王翦、桓齮、王賁、蒙驁、蒙恬等爲將。

39歲畢六國,一四海。自恃功高,泰山封禪,琅琊勒石;剛愎自用,不聽忠言,辦事糊塗;爲政殘虐,大興土木,百姓困苦;信任方士,耗資鉅萬,長生不果;重用趙高,指鹿爲馬,遺禍二世;貶謫扶蘇,國基不穩,滅秦之道。

49歲辭世,3年秦亡,悲哉!滅六國者,非秦也,六國也!滅秦者,非劉項也,始皇遺禍也!

秦始皇讀後感3

第一次體系化的瞭解到秦統一六國的全部故事。

全書以上下兩篇講述了秦的崛起興衰以致滅亡,上篇以秦的崛起爲歷史背景,講述了三十五代帝王爲秦統一所做出的貢獻。下篇則具體講述了秦王掃六合的故事細節,其中以三家分晉,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等膾炙人口的故事講述了六國的興亡衰敗。最後,又講述了秦建立後的興衰。三公九卿制,修築萬里長城,大求仙藥,焚書坑儒等,使秦國逐漸喪失民心,孟姜女哭長城也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通讀上下兩本書,知認識人對國家興亡的作用也是尤爲重要的。在秦始皇前的三十五代君主中,能夠重用人才,不注重身份,國界的君主往往能在自己的統治時期爲秦的統一做出自己的貢獻。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使秦國成爲當時最強盛的國家,政治經濟也迅速發展。而商鞅本是出自魏國卻因魏主不懂識人而喪失強大的機會。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時機,東進中原,擴大了秦國的疆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摧毀六國的生力軍。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切斷六國南北合縱連橫通道。秦王嬴政虛懷若谷,知人善用,重用王翦、蒙恬、尉繚、李斯等人,使秦國進入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也正是秦王身邊人才的協助,才最終在秦始皇的手中完成了歷代君主所期盼的統一。

而秦強大以後,又面臨短暫的生命。二世而亡一直是人們所恥笑的事情,而夢想秦國能夠世世代代相傳下去,自稱始皇帝的秦王嬴政,也終沒有逃過死亡。求仙藥妄求長生不老,以致在臨終之時因無太子而導致的一系列鬧劇,最終的秦國也沒有逃過二世而亡的命定。不立太子,是他懼怕死亡,一味求仙,也顯得更爲荒誕。

任何英雄都是時勢英雄。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施展才華的舞臺,也就沒有英雄成爲英雄的平臺。所以,僅僅有成爲英雄的潛質而沒有機遇,永遠不會產生英雄,擁有平臺後,立即綻放異彩。而人才只有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才能被別人與後人牢牢記住。再優秀的人才,如果出現在“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都無法將效益發揮至最大化。韓非有着比商鞅更系統的改革方法,卻最終沒能成功,也正是缺少一個所謂的平臺的出現。

歷史,只是過去,而我們應從中汲取那些有力要素。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就一定努力增加生命的寬度!

秦始皇讀後感4

寒假裏,我閱讀了張分田編着的《秦始皇傳》,本書詳細的記述了秦王朝的歷史文化傳統,特別是秦始皇在位期間一系具有深遠意義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工程軍事方面的成就,客觀的評價了這位千古一帝的功勳與不足,肯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卓越地位。

在幾次閱讀後,我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出發,深刻的思考了秦始皇爲何能在短短的實際執政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裏建造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完成華夏大一統。

秦始皇是我最景仰的古代人物,我認爲它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中國歷史悠久綿長,皇帝也多如牛毛,但是出類拔萃的只有可憐的幾位,多數屬於庸碌之輩,而我以爲,除了秦始皇其餘那些所謂明君聖主,沒有一個勝過他的,都是在他建立的政治基礎上做少許的修整,後輩的那些皇帝幾乎是完全的繼承了他的'衣鉢,可以說盡管大秦帝國存在的時間甚短,但也可以說一直存在下去了,只是朝號更換,本質上沒有變動,從這個意義上來來說,他不愧是始皇帝。

所謂“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秦始皇對中國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對中國人進行了改造。他領導的秦國正是一個厲行嚴刑峻法,限制官吏特權,實行一統的國家。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由於工程大多浩大,耗費人力物力巨大,所以得罪了六國舊貴族和百姓,自然留下了千古暴君的罵名,但實際上,秦始皇留下的卻是一個保護了中國農耕民族的軍事工程和一個近乎完美的政治體系。

秦始皇不是太殘暴而失天下,而還是因爲太仁慈和信任這個官僚階層而失天下。他未能在統一之後及時的將李斯革除,從而釀成死後其叛變倒戈,未能扶立扶蘇,致使二世爲趙高所用。而其因看中趙高的法律才識委以信任也是後患。所有的這些,都斷送了“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的夢,斷送了大秦帝國的前程。

作爲一個普通人,對秦始皇的瞭解除了《秦始皇傳》,最早的印象是來源於國中的歷史課本,他是一位暴君的地位在我的心中曾不可動搖過,但在深入瞭解後,才發現他是一個剛毅堅韌,君臨天下的英雄,一個無人能及的英雄。

秦始皇讀後感5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無疑秦朝是一個開天闢地的新時代,而《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則向後人較客觀地描述了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到始皇威權統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時期秦朝走向滅亡的歷史進程。從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歷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後,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逐步提升,經秦惠王、秦武王時期的土地兼併,秦國已成爲當時實力最強盛的國家。於是韓、趙、魏、楚、燕、齊六國進行合縱,力圖削弱秦國,然而,秦王嬴政廣納天下賢士,採取正確的策略,利用其地形優勢,引敵入秦,六國軍隊連連敗退,在各諸侯國疲敝不堪之時,秦國對各諸侯國進行猛烈的進攻,並分別於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從而初步完成了統一大業。分析秦國最終統一天下、滅亡諸侯之原因,應有以下幾點:

一、“近古無王者久矣”——實現統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願望。戰國時期,“諸侯力政,強侵弱,衆暴寡,兵革不休”,軍民早已厭倦了喋喋不休的戰亂,即使是可憐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於統一天下,這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此乃秦統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國賢人智士彙集,軍隊都有優秀的將領來指揮,但卻因險阻困住而無法前進,於是秦國就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這樣易守難攻的地形,無疑爲秦統一六國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三、天時——時機。在採取“引敵入秦”的策略,使敵軍潰敗後,秦國士氣大振,而六國則解散了合縱之約,疲睏不堪,這就給予秦實現其統一天下之野心以極佳的機遇。秦國抓住機遇,對六國進行猛攻,使六國滅亡。四、人和——秦國廣納天下賢士,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在六國合縱企圖削弱秦國之時,秦王嬴政聽從大梁人尉繚的建議,以豐厚的俸祿廣納天下賢士良才爲秦王出謀劃策。六國雖然合縱,但其之所以聯合無非是由於六國有某種共同利益,且“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國只是打着個滅亡秦國的旗號,實際是爲謀私利,這種結盟是極其脆弱的,而相比於此,秦國從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無疑爲統一大業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秦始皇讀後感6

我對歷史的看法是枯燥乏味的,絲毫沒有一點興趣。自從讀了《秦謎》之後,就對歷史改變了看法。

《秦謎》是一本歷史著作,裏面主要的內容是一、誰是秦始皇的父親;二、弟弟和假父的故事;三、尋找秦始皇的表叔;四、秦始皇的後宮謎團。當我從目錄裏看到了這些時,就感覺這並不是歷史著作,而是推理小說!這種形式正好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一探究竟。翻開這本書後,我感覺讀起來十分輕鬆,跟《史記》這些無聊的書比起來,好讀多了。書中李元開教授非常大膽,而富有想象力,解開了一個又一個歷史謎團,爲歷史劃上了重要的一筆又一筆。比如說“焚書坑儒”這個故事的真相。

兩千多年來,“焚書坑儒”這個故事,使我們的秦始皇留下了“暴虐”的印象,而《秦謎》的作者李元開教授通過絲絲入扣,縝密的邏輯思維,爲讀者分析了另外一種可能性:“焚書”是真的,但“坑儒”不一定是真的。當我知道坑儒這個故事時,認爲秦始皇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坑儒這個故事是說:晚年的秦始皇,因爲懼怕死亡,他的主要心思,都放在追求長生不老當中,讓方士幫他尋求長生不老藥。當方士再混不下去,實在玩不轉的時候,於是串通起來,一齊大逃亡。秦始皇大怒,最後的結果,判定其中四百六十餘人有罪被活埋於東郊。這就是有名的坑儒。

坑儒這件事,最早見於《史記》。兩千年以來,我們相信的這件事情,把它看成暴君秦始皇的標誌性罪行之一。李元開教授爲我們解釋了,在調查秦始皇的疑案的過程中,沒有發現秦始皇坑儒的確切證據。在追查扶蘇案件時深入坑儒事件當中,經過仔細的.查閱尋訪、嚴密的追蹤考察以後,李元開教授得到了充分的證據,斷定坑儒是一樁僞造的歷史,一樁一而再、再而三的三重僞造的歷史。所以可以說,秦始皇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

記得有一次,老師給我們檢查數學作業本,不小心把題目給搞錯了,結果都說我們是錯的。一開始,還沒有人反駁,當我們發現毛病時,便開始反駁。不管我們怎麼說,老師都沒聽進去,有時候我甚至還懷疑自己是錯的。不過,我仍然堅持了自己的看法。最終,老師也恍然大悟,還誇獎我們做的很好。這使我懂得,做什麼都要對自己有信心,堅持自己的看法,多動腦筋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看完《秦謎》後,我對秦始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明白了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與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纔可以得出結論。但也要一種好奇心,多一些死磕精神,有時候會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有趣的東西。

秦始皇讀後感7

秦始皇兵馬俑給我的印象是宏大、凝重。《秦始皇兵馬俑》這篇文章主要寫了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臨潼出土,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的力量和英雄氣概。

面對着這規模宏大的模擬軍陣,不得不讓人把思緒拉回到公元前230年戰爭頻繁的年代。

唐朝詩人李白有詩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個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他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便開始了他統一東方六國的計劃。他的大將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十年後,秦始皇終於統一了六國。當他統一了六國之後,便無心政治,想求得長生不老,永遠坐在龍椅上。爲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出巡五次,尋找煉仙丹之藥,結果在第五次出巡返回的途中駕崩。不要說長生不老了,就連秦始皇一手建造的帝國也被項羽的一把大火給燒了。秦始皇猶如天空中劃過的一顆流星,留下了璀璨的光芒後,就墜落了。

在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的統一戰爭中,有兩名大將爲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便是王翦和蒙恬。王翦從小到老,一直在秦國軍隊中任職,東征西討,勇猛殺敵,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戰鬥經驗。蒙恬在寢室皇統一六國後,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抗匈奴。當年王翦和蒙恬的陣容究竟如何,我們已經很難從史料上去尋跡了,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再現秦軍的威武雄壯。我們從那幾尊頭戴鶡冠、神態莊重的將軍傭,也許可以聯想起老將王翦和蒙恬的威武英姿;從那些鬂須直立、雙眸圓睜的.一般武士身上,則可以想象當年衝殺戰場的幾十萬秦兵的勇猛。王翦六十萬大軍的南伐荊楚,蒙恬三十萬大軍的北御匈奴,一幕一幕的歷史,好像都歷歷在目。

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形象的顯示了我們古老民族強大的力量和英雄氣概。這些泥塑的身軀雖然腿色了,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們卻用自己永恆的精神震撼着世界;雖然他們不會動,但是每一尊塑像後面都有一個故事,整個故事都在訴說生命的短暫與永恆。

標籤:讀後感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