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千課萬人聽課有感:課堂研討會

觀後感2.8W

20xx年4月23—26日,在漫天飛舞的柳絮中,張麗梅、蔡萍亞、趙夢郡和我一行四人踏進了西子湖畔風光秀麗的浙大校園,參加了“千課萬人”第二屆全國國小語文“學本課堂”研討觀摩活動。爲期四天的活動,共安排了29節觀摩展示課,數十場專家報告,每天上午五節課,下午五節課,晚上分4到5個會場同時安排2到3場報告,真正地體現出“千課萬人”活動的大容量、大視野,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可想而知。

千課萬人聽課有感:課堂研討會

短短四天,老師們感受了薛法根老師的智慧課堂;聆聽了週一貫老師的精彩點評;享受了竇桂梅老師的魅力講座......曹文軒老師的兒童文學專場講座更引發了大家對作文觀的思考。最新的教學理念、大膽的教學嘗試、獨到的文本解讀讓與會老師大開眼界。一頁頁記得密密麻麻的聽課筆記正是此次杭州之行沉甸甸的收穫。

古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從杭州回來後,我翻看着學習時所做的筆記,再次由學生轉換成老師,不禁產生了一些體會和反思:

1、想要教好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學習。

我在這次活動中發現,那些名師他們有些真是多才多藝,如虞大明老師會說評書,何夏壽老師會唱越劇,孫雙金老師能把李白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有些老師對課文思想的把握真是精準而寬廣,如王崧舟老師在解讀《桃花心木》的時候把課文與作者林清玄的禪意相結合理解,讓人感受到這篇普通課文其實有着悠遠的意境,薛法根老師以重點詞句帶動整篇文章的理解,如果不是薛老師自己解讀準確,那麼他的課堂也不會那樣遊刃有餘;有些老師很有創造力,如張慶祖老師將微電影與微寫作相結合,葛琦霞老師將繪本與低年級說話寫作相結合,王紅老師把一個簡單的“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我看來這些老師雖然各有特點,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樂於學習,善於思考,即便成爲了老師也有着謙卑的學習姿態,才讓他們能成爲名師。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我還應該多加努力,不斷朝着更好而邁進。

2、要學會學習,也要學會質疑

齊白石曾說過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我覺得這些名師名家所上的課、所講的理論也不能一股腦的拿來就試用在我自己和我的學生身上。在實踐之前,還應該思考這樣的教學形式是否有利於我自己教學風格的形成與發展?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不是時候有助於我自己班的學生掌握知識?我在將我的所學教授給學生的時候,學生是不是能夠真的有所收穫?在陳金銘、蔣軍晶和虞大明三位老師的辨課中也提到,我們年輕老師在這樣的課堂觀摩會中要學習,也要有所質疑。週一貫老師在點評課的時候也提到,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總是被別人牽着鼻子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要有側重點,不能大滿貫。

3、以生爲本,找準自己的正確位置

整個這次活動都是以“學本”、“生本”爲主題來給我們展示課堂與教學理念。提倡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特點來設計教學方法和內容。似乎這是對“以教爲本”、“以老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衝擊。但薛瑞萍老師的講座中又提到,過度放開學生,過度關注學生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傷害。回到學校以後,我也不禁思考,在“學本”與“生本”中,傳統教學模式是不是也有可取之處呢?後來我想到要做到“以生爲本”關鍵是要老師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時我們應當是嚴厲的老師,有時又應當是慈祥的母親,有時又應當是孩子們信任的朋友,有時又應當是和他們玩樂的夥伴。“以生爲本”並不一定是要以學生爲絕對的中心,而是要求老師能成爲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和適應生活的引導者、陪伴者。

以上這些,只是我參加完這次學習以後自己思考出來的一些拙見,希望各位老師能幫助我繼續完善。美好的時間總是短暫的,但對我來說又是久遠的,我會不斷的把這四天來收穫的種子播撒在我熱愛的語文田地裏,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