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于丹《感恩的教育》觀後感

觀後感2.93W

導語: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也是人之常情。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感恩教育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于丹《感恩的教育》觀後感

于丹《感恩的教育》觀後感

于丹教授說,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誌銘。

什麼是生活?說的通俗點,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調,努力過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爲生存而活的話,拋棄了理想,放棄了朋友,埋沒的親情,忘卻了情懷,那自問和那些茹毛飲血的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種誘惑困擾,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競爭不僅提升着每個人的能力,同時還改變着大家的心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家國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數先哲們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學會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勢,而後慢慢地去學習,去完善。待到機會來時,才能厚積薄發,展翅鵬飛。當理想得到放飛,價值達到昇華,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于丹《感恩的教育》觀後感

今天,我在遼寧電視臺公共頻道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爲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着,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爲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爲本,孝爲先”,“孝爲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

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爲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裏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啓發。

節目最後,于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于丹《感恩的教育》觀後感

週六的上午,我收看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老師講的《感恩教育》,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孝心。孝心是一個人的重要品格,如果沒有孝心不管這個人多麼優秀,他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在2004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國,因爲他的怒親得了很嚴重的病,必須做植腎手術,田世國偷偷的把他的腎捐給了母親。還有賴樂進,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上學從不曠課,放學回家後他就跪着喂父母吃飯。正是于丹老師所說責任是一種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望。

2、感恩的信。在這個方面于丹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小時候總是在一棵大樹底下玩,大樹也很高興,可隨着孩子的成長,孩子需要的越來越多,大樹也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當孩子已經老了,大樹已經變成了沒有用的老樹根,這件事告訴我們人要有感恩的信。

3、自強、自信。自強、自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比如說登山,也許在登山的途中你會受傷,但如果你要堅持下來,到達山頂的時候,你會真正的感受到“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爲峯”的含義。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于丹《感恩的教育》觀後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看了一德老師講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這首《感恩的心》。我覺得要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遇到事情,抱怨少一點,感恩多一點!

因爲有爸爸媽媽,纔有了我的存在,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們心裏就多了一份愛和牽掛。媽媽曾經對我說,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裏的一切,雖然經濟條件並不好,雖然每天要穿梭於人羣中爲生活奔波,雖然每天要早出晚歸,晚上總是拖着疲憊的身子,邁着沉重的步伐往家裏走,但是一想到家裏有她疼愛的寶貝,她都不會覺得累。爸媽永遠都是最疼愛我們的人,在這種愛的世界裏,沒有貧富,沒有錢權,沒有名與利。帶着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我們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遠!爸爸是船,媽媽是帆,載着我們乘風破浪,駛向溫暖的港灣。今晚,媽媽在我給他們打電話之前打給了我,聽到我的聲音,只說了句“想你了!”語氣中有的是欣喜卻夾着濃濃的憂傷。聽到這簡單的四個字,我的心裏涌起了莫名的傷痛,往日媽媽的關懷和充滿疼惜的眼神歷歷在目。這時候的眼淚似乎也不那麼爭氣了,悄悄的從眼眶裏溜了出來。突然想起了樑繼璋的說過的一句話: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能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所以趁現在還有時間,都請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愛我們的爸爸媽媽!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媽給了我生長的機會,而老師就像是陽光和雨露,給予我們營養,讓我們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老師總是默默無聞地耕作,不求回報,只想着他們播種的種子有一天能綻放美麗的花朵,開心的迎着陽光快樂成長。因此我們也不要吝嗇那一份對恩師的愛和感恩。

感謝爸媽給了我生命,感謝老師帶領我走進知識的殿堂,感謝社會可以讓我體驗生活的快樂和辛酸!如果每個人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請讓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滿愛,有陽光的地方就存在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