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華】

觀後感5.81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瓦爾登湖讀後感【精華】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

心藏湖泊,一齊聽大自然的聲音。

繆爾說過:“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這可視爲梭羅於瓦爾登湖湖畔獨居時的內心獨白。他提起斧頭,在樹木蓊鬱的湖畔爲自我建造起棲身的木屋,他把心靈高掛在世外桃源不染纖塵的枝頭,修身養性,感受自然的純淨,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長與凋零中,梭羅剔除生活的繁文縟節,隨着自然一同呼吸,迴歸心靈的本真與純淨。

《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裏裝着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間拂過的徐徐清風,在林木茂密的小徑上,默默看着兩隻螞蟻在爭鬥;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綠的湖上,輕搖小舟,驚起白翅鷗鳥,揮灑釣線漾起點點漣漪,將漂浮的思緒拋灑進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靜聽冰湖隆隆作響,漸漸開凍,等候百鳥,萬物復甦;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勞作,“帶月荷鋤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時,他在瑟瑟秋風中看落葉蹁躚而下,在透明無垢的湖面上鋪開;冬天,他緩步於如水般晶瑩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皚皚白雪勾勒出湖邊幽徑。“如谷之歌,紮根土裏。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頭還凌亂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那裏成了一個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間,我生活得像一隻海豚”,“這一面鏡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裏彌補。”梭羅筆下的自然美的驚心動魄。慢慢品味這本書,會發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是他的庇護者,大自然是他無窮無盡的良友,於是梭羅寫道“到了那裏,他們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滿足自滿。”“我隱居在樹林,因爲我期望活得從容”,一泓碧水將他身心的濁氣滌盪盡,坦蕩如赤子,讓他放空內心,思考哲學,給他堅持純淨的力量。正黃昏,雲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陽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藍,低低掠過水麪的是幾隻白鷗,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樹的根節—這,不就恰是瓦爾登湖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訪客是他冷眼審視塵世的一扇窗,心靈有意識的努力與思索,自然不可描述的純潔與恩惠纔是他真正的佳鄰。無人爲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藍澄澈的湖水中,翻滾的不只是梭羅的軀體,還有鮮活豐盈的思想,思想的盡頭是神聖的神祕,拓開了宇宙空間,又化成獨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飄逸不知處。那個時代,是風起雲涌的工業革命時代,當各類吊車馬不停蹄的建起越來越高等娥摩天大樓,人們一窩峯地離開耕地,涌進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梭羅被人們視爲異類,遠離朋友、親人,離開工業社會,走向田園,走向瓦爾登湖,因爲他覺得,遠離世俗的時光是拋卻外在束縛獲得豐富內心的自我修煉時光。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中有“假如說人生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覺得梭羅就是瓦爾登湖的擺渡人,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給予這位哲學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荒地裏,奮力揮動着開荒鋤,—就像安泰一樣獲得了力量,他在湖邊,享受着孤獨與寂靜,像一棵樹,不妨礙他人生長,它孤獨的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發出許多蒼綠黝碧的、歡樂的葉子。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一書中寫道“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愛自我,也學會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爲自我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梭羅是怎樣看待自我的孤獨境遇的—“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醡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寂寞”,梭羅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爾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間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棲居的家園,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孤獨,可是在梭羅看來,孤獨是一種享受,懷着一顆嚮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寧靜的踏上了這段洗滌心靈的道路,,而在這個被世人稱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間裏,孤獨的在思想中,享受着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完美,孤獨不但沒有讓他變得閉目塞聽,相反,他的生命變得更加圓融通達。

無論是世界的另一端,不一樣時空下,“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還是梭羅筆下那願以血肉擁抱自然的純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歸真思想的結晶,他們似乎擁有共同的共識—精神的貧瘠遠比肉身的貧瘠更可怖。梭羅如是說,他靈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維的深邃,是內心的寧靜……他將在利慾中燻烤過的靈魂搖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滌去殘留的塵垢。任世界喧囂直上,淡然獨守一份古井無波的安恬平靜,他的一生是如此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一個人,一支筆,爲我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他曾說,他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誕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卻說,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孕育了這位孤獨的思想者—梭羅。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讀了《瓦爾登湖》一書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羅對“孤獨”和“寂寞”的喜愛與“只需生活必需品,不爲世俗而勞心”的生活主張。我自然也被梭羅對瓦爾登湖五光十色的描寫所折服,也驚歎他對雨中的瓦爾登湖觀察的細緻入微。當然還有他筆下那冬日的生靈與景色同樣吸引着我。不過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他對獨處的情有獨鍾和個性的生活主張。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爲世俗而勞心。去熱愛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現在吧、社會中,也可以去發現樂趣,尋找幸福。活在現在的社會中,就有現在的活法。我認爲,本質上都應該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娛樂。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總是會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卻不知爲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視身邊美麗的人,有得到財富卻沒有機會再去享受的人。有時候,社會大多數人的思想太淺了(個人觀點),人們做事生活太浮於表面,去追求與自己不相關的東西。

還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那時週末在家看電視。村裏的一位30幾歲的阿姨來找我爺爺。找我爺爺幹什麼呢?幫忙殺雞。我心裏就納悶,都那麼大的人了,居然雞都不會殺。我雖然沒殺過,但是要我動起手來,稍稍摸索一下還是能殺好一隻雞的。我當時在場,不知道是笑好,還是去幫忙殺雞。

殺雞這等小事裏面也有着學問。課餘時間在外兼職時,和一位師傅聊天。得知殺雞如何殺的快。師傅說殺雞的時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雞是不會掙扎的。連雞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我驚歎:“蔡師傅,厲害,不愧是師傅啊!”蔡師傅低調地說。着也是殺多之後的感悟出來的。

從普通的殺雞到到快速殺雞,對廚師來說是一個飛躍。作爲一名物理系的學生,從物理學角度看,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以及其深遠的意義。這樣的一個過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變世界的潛質(很多時候人們沒有注意或者堅持下去)。在這裏不得不說明一下,我是始終充滿着幻想的。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得到昇華,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後抱怨怎麼有那麼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總之,他們是不情願去做的。不願意去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不會解決困難。現實中,不是所有的困難都是像遊戲裏的一樣符合你的人物等級的。更多的時候要知道如何解決困難,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個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兩隻青蛙同時掉入一個坑中,那個坑太深了,它們跳不上來。一隻是正常的`,一隻是耳聾的。其它青蛙都說你們不可能跳上來。那隻正常的青蛙果斷的放棄了,當然,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聾的那隻在不斷的努力,最終它跳出了深坑。聾青蛙不斷嘗試去找到方法,於是它不停的跳,終於它的彈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個深坑。

而現在,有些方法前人已經總結出來,甚至有些還被人們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實實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人們往往在隨波逐流,無法靜心去閱讀,任憑感覺左右自己的思想。這正如那隻死去的小青蛙。

這與梭羅的喜歡獨處時恰恰相反的。

梭羅喜歡觀察周圍、享受周圍的環境,也喜歡閱讀。當閱讀他在林中生活帶、的那一節時,我感覺,他的世界如同童話一般純潔,有生機。可以說梭羅像個孩子。他說:“我從未感到孤獨和寂寞,也絲毫沒有承受到寂寞的壓迫和負擔。”顯然,在他的字典沒有“孤獨”和“寂寞”的貶義。想必他的內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時候我獨自坐在圖書館裏還會時常的刷手機朋友圈,空間。那是是對書厭倦了,感到了孤獨,沒有和書本產生交流。這是十分恐怖的。這樣的情況讓我失去了大把的時間。梭羅他也曾發生動搖。這動搖發生在獨自踏入叢林的幾周後。他思考是否該有些近鄰、獨處是否快樂的想法。當這思緒還侵佔着他的身心的時候,雨突然飄落下來。梭羅驀然覺得和大自然相依爲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觀自身,在看書時遇到的孤獨,想必是沒有發現書中內容的美妙之處。沒有一雙可以發現沒的眼睛。對克服困難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難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難的巨大成就感,那動力是十分強勁的。心不能靜下來,也或許是沒有發現身邊的、手下的美。美可以讓人沉醉其中,忘卻時間。

關於隱居之樂中,他提到,“真正好學的學子,即使在劍橋大學很擁擠的蜂房內,也寂寞的像沙漠裏托鉢僧一樣。”看到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臉紅慚愧。還記得在高中時候對物理一直在看在想,有時候會4-5小時去看資料或者是計算。而現在,大學以來從未感到如此,有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不得不說,大學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毀了。作業不能像高中那樣做的飛快,對於知識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對於手機沒有那麼重的依戀。匆匆忙忙中忘記了感悟生活,發現樂趣,只知道完成任務,早日休息;早起貪黑中遺失了對朝陽的喜愛,遺忘了尋找幸福的目的,只知道加快進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運的是《瓦爾登湖》提醒了我,讓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學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廈高大而美妙。光、電磁、力、熱、量子五大基礎,就已經讓我目不暇接的,高興不已了。現代物理又是那麼生動具體,可以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沒有結果的問題。面對高大的物理大廈,我已經感受到了站在樓頂,俯瞰世界的喜悅了,我正躍躍欲試。

我很慶幸能看到這本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心藏湖泊,一起聽大自然的聲音。

繆爾說過:“走向外界,我發現,其實是走向內心。”這可視爲梭羅於瓦爾登湖湖畔獨居時的內心獨白。他提起斧頭,在樹木蓊鬱的湖畔爲自己建造起棲身的木屋,他把心靈高掛在世外桃源不染纖塵的枝頭,修身養性,感受自然的純淨,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長與凋零中,梭羅剔除生活的繁文縟節,隨着自然一同呼吸,迴歸心靈的本真與純淨。

《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裏裝着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間拂過的徐徐清風,在林木茂密的小徑上,默默看着兩隻螞蟻在爭鬥;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綠的湖上,輕搖小舟,驚起白翅鷗鳥,揮灑釣線漾起點點漣漪,將漂浮的思緒拋灑進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靜聽冰湖隆隆作響,漸漸開凍,等候百鳥,萬物復甦;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勞作,“帶月荷鋤歸”,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時,他在瑟瑟秋風中看落葉蹁躚而下,在透明無垢的湖面上鋪開;冬天,他緩步於如水般晶瑩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皚皚白雪勾勒出湖邊幽徑。“如谷之歌,紮根土裏。與風共存,與種子越冬,與鳥歌頌。”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凌亂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這裏成了一個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間,我生活得像一隻海豚”,“這一面鏡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裏彌補。”梭羅筆下的自然美的驚心動魄。慢慢品味這本書,會發現,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瓦爾登湖的熱愛,對山林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瓦爾登湖是他的庇護者,大自然是他無窮無盡的良友,於是梭羅寫道“到了這裏,他們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滿足自滿。”“我隱居在樹林,因爲我希望活得從容”,一泓碧水將他身心的濁氣滌盪盡,坦蕩如赤子,讓他放空內心,思考哲學,給他保持純淨的力量。正黃昏,雲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陽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藍,低低掠過水麪的是幾隻白鷗,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樹的根節—這,不就恰是瓦爾登湖嗎?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

“無論兩條腿怎麼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訪客是他冷眼審視塵世的一扇窗,心靈有意識的努力與思索,自然不可描寫的純潔與恩惠纔是他真正的佳鄰。無人爲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藍澄澈的湖水中,翻滾的不只是梭羅的軀體,還有鮮活豐盈的思想,思想的盡頭是神聖的神祕,拓開了宇宙空間,又化成獨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飄逸不知處。那個時代,是風起雲涌的工業革命時代,當各類吊車馬不停蹄的建起越來越高等娥摩天大樓,人們一窩峯地離開耕地,涌進城市,生態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梭羅被人們視爲異類,遠離朋友、親人,離開工業社會,走向田園,走向瓦爾登湖,因爲他覺得,遠離世俗的時光是拋卻外在束縛獲得豐富內心的自我修煉時光。克萊爾麥克福爾《擺渡人》中有“假如說人生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覺得梭羅就是瓦爾登湖的`擺渡人,近乎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給予這位哲學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荒地裏,奮力揮動着開荒鋤,—就像安泰一樣獲得了力量,他在湖邊,享受着孤獨與寂靜,像一棵樹,不妨礙他人生長,它孤獨的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發出許多蒼綠黝碧的、快樂的葉子。

周國平在《愛與孤獨》一書中寫道“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愛自己,也學會理解別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於它們之中的深邃的愛,從而爲自己建立了一個珍貴的精神世界。”梭羅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孤獨境遇的-“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孤獨……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醡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寂寞”,梭羅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爾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間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棲居的家園,一個人的生活終究是孤獨,但是在梭羅看來,孤獨是一種享受,懷着一顆嚮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寧靜的踏上了這段洗滌心靈的道路,,而在這個被世人稱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間裏,孤獨的在思想中,享受着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美好,孤獨不但沒有讓他變得閉目塞聽,相反,他的生命變得更加圓融通達。

無論是世界的另一端,不同時空下,“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阜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的陶淵明,還是梭羅筆下那願以血肉擁抱自然的純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歸真思想的結晶,他們似乎擁有共同的共識—精神的貧瘠遠比肉身的貧瘠更可怖。梭羅如是說,他靈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維的深邃,是內心的寧靜……他將在利慾中燻烤過的靈魂搖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滌去殘留的塵垢。任世界喧囂直上,淡然獨守一份古井無波的安恬平靜,他的一生是如此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一個人,一支筆,爲我們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他曾說,他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誕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卻說,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地孕育了這位孤獨的思想者-梭羅。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爲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悅,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囂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衆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天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爲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直以爲我可以如梭羅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嘗試着那樣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個說不上繁華卻也絕非寂寞的小城。我無法弄到一塊屬於我的地,當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樓的陽臺安置滿各種綠色植物。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一定能夠真正歸隱身田園。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爲愛之深切,所以不容許破壞;而生活在文明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所以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瓦爾登湖讀後感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裏,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風雨雷電,都可以看見梭羅獨自穿行於鬱鬱蔥蔥的大自然中,就一個人,十分簡單,十分安靜地面對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猶如春水般的不涼不熱,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時分,充滿神祕和陽光的氣息。

文中,梭羅描述了一百個愛爾蘭人在冬天從劍橋來瓦爾登挖冰的故事,他們帶來各種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塊,然後裝車拉到市場上出售。挖冰人的行爲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深深刺痛着梭羅,他尖銳地批評道:他們“剝去了瓦爾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剝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這樣的嚴寒的冬天裏!”在梭羅看來,這些冰決不是商品,而是靈性與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會給你啓示,淨化你的心靈,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恆。

梭羅以自己的實踐向讀者展示着,鼓勵人們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作者通過細膩描寫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展現了他對大自然不同尋常的豐富感受和與大自然親近的天性,表達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願和對破壞大自然行爲的斥責。

現實生活的壓力與緊張,使我們每個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鎖。梭羅的世外桃源和簡約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後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內心深處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5

習慣了當前鋼鐵叢林中的生活之後,在接觸了更貼近自然的生活後,人的心境在這樣的情景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有時候會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麼樣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樣的存在。

在閱讀了《瓦爾登湖》後,不禁讓我思考了以往在意卻又逐漸忽略的問題。書的開頭講述了作者在經歷了大學在城市的繁華生活中選擇回到了鄉村,重要的是他選擇的不是從城市這個團體而歸屬到鄉村的這個團體,不單單是從一個歸屬轉移到另一個歸屬,他選擇的是在遠離鄉村的兩英里外的瓦爾登湖自我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強調故事的環境的原因也正是表達作者並不是轉換生活方式從繁到簡的過程,更多的是作者歸屬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僅有身處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變得明亮了。

在書中,人並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縛的,在鄉村就是自由的。梭羅以他明亮的眼睛看着各個環境生活的人們,人並不是由環境界定他們的思想的,很多人總是被束縛着,束縛在他們的生活,束縛在他們的土地以及他們擁有的,活着的人們變成了生活的奴隸,他用南北奴隸監工的方式比喻了這樣的現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義。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運,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我慢慢累積下來的亂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會使用它們,而不是給自我打造一副鐐銬,鎖住自我。

1847年梭羅離開了他獨居的小木屋,結束了他離羣索居的生活,回到了鄉村,他不是背離了自然,梭羅就像是一個研究生活的科學家,在不一樣的環境中研究着,當他從小木屋搬到了鄉村後他對人與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觸。

湖邊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追捕着他的獵物,帶着他的'獵犬。雖然獵人不總是能抓到獵物,可是他彷彿在享受這個追捕的過程。就像書中所說,雖然狐狸很狡猾,躲過了多次追捕,可是狐狸不總是幸運的,最終它也死在了獵人的槍下獵犬的牙下。在這部分的文中有着很多描述了自然生物與人類的語言,這些動物和獵人就像是自然與人一般,而人與自然只是單純的使用與被使用的關係嗎?在書中有着隱隱的思考與啓示。

我想梭羅之所以會對自然這麼情有獨鍾,也是因爲他是從城市搬遷到了鄉村的偏僻之處,冬天的湖面結了冰,雖然在旁人眼中是那麼平常,他覺得這是一種美麗。在夢中他聽見有人在詢問他一些問題,他想回答卻不能回答,在早晨來臨的時候,他看見了自然,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展此刻他的面前,夢中的人並沒有提問,他也並沒有回答,而在太陽升起的那瞬間,他明白了答案。

從這本書中我收穫了許多,雖然這本書都只是在討論着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可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向在思考着人與生活,人與自然的問題,我們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漸的忘卻了這些問題,僅有到壞的結果發生的時候纔會去反思爲什麼當時並沒有去思考如何去解決。

人總算被束縛着,被有形的或無形得鐐銬束縛着,我們得到的真的僅僅是生活給的獎勵嗎?還有這無形的職責,所以我們的生活並不只是爲了自我而活,並不是不顧一切的去研究自我,所說的不顧一切不是指你應當放棄自我的夢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獲得的同時會失去,就像書中所說的,繼承了農場則意味着你被農村束縛着,所以你在享受這生活的一切的同時也要去思考什麼是你該做的什麼是你不該做的。我說這些的意義在於我想說,人不能以所謂的追逐自我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縱自我,要做好自我應當做的事,遠離那些讓你墮落的東西,新聞中出現的吸毒者開始越來越多的呈現了年輕化,人們不明白他們在追逐着什麼,所以他們放逐自我放縱自我,用那虛假的歡樂麻痹自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要做到基本的東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給我們任何東西卻能毀掉一切。

在經歷了城市與鄉村的生活比較後,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在城市中開始逐漸感覺不到了,人類在提高的同時在使用着自然給予的恩惠,卻有恃無恐的使用着,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想我們需要反思一些我們對於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獵人與獵物,我們作爲獵人只是在享受着追捕的過程,我們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過程,卻從沒根本的想過自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以自然的破話作爲資本,我們更不該以破壞自然爲炫耀的資本,雖然自然無形,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我不認爲地球會被人類毀滅,人類最多隻能做到破壞自然,卻毀不了地球,而這樣下去毀滅的最終也是我們自我,我們保護自然的同時也是保護自我。我們也該停下手頭的事,只是偶爾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麗,感受最初作爲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煙霧所遮蔽,擦亮雙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們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開那些讓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給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給你一時的放縱和被破壞的生活。我們要有着與自然共存的意識,不是單方面的去破壞它們,人與自然本來就應當是平衡共存的,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建設生態禮貌,建設美麗的生活和世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因爲年前搬家,又是借的房子,處處逼仄,所以把幾乎所有的書一籠統打包送到了鄉下的老屋。留在手邊的也就那麼三五本,其中之一,便是《瓦爾登湖》。

20xx年的年初,註定是要被歷史和後人所記取,即便滿目瘡痍,即便不堪回首。現代文明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面前表現得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哪怕人類在十幾年前曾經和另外一場大流行遭遇過。這樣的場景像極了《屋頂上的騎兵》的相關畫面:黑死病席捲了中世紀的歐洲大地,羣體的無助,單個人的渺小,一一呈現在觀者的面前。同樣,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也有個體的星星之光閃耀,尤其奪目。無關愛情,關乎人性。

也就是在這段保持社交距離的日子裏,空閒的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平素零碎的時間裏習慣的手機信息瀏覽突然讓人無法忍受,纔在某個午後看到了它--《瓦爾登湖》,斜在飲水機的旁邊,還是那熟悉的封面,藍得徹底的背景。

“當我寫後面那些篇頁,或者後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時候,我是在孤獨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爾登湖的湖岸上,在我親手建築的木屋裏,距離任何鄰居一英里,只靠着我雙手勞動,養活我自己。在那裏,我住了兩年又兩個月。”當梭羅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又是文明生活中的過客了。我們每個人,特別是上海這座特大城市當中的一分子,更是迷失在了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有多少人還能停下腳步去體會曾經的篤定和鄉野的樂趣?

書的作者也是在紛亂的城市生活中,在生命的.那個時間點,突然覺得自己需要另外一種生活,他希望自己生活得從容一些,只需要面對基本的生活事實,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要教給自己的東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將臨時發現自己沒有生活過。他其實只是不希望過不是生活的生活。我突然想到這段時間紅遍全球的李子柒,這個來自四川深山裏的姑娘,她一直在美拍上上傳古風視頻,記錄着生活的片段,她會去上山爬樹、砍柴捕魚,甚至像一個農人一樣去種植棉花,只爲那一牀厚實的滿是陽光的棉被。我在想,隱隱然她暗合了當年梭羅下定決心截取生命中的兩年又兩個月的時長去“任性”一把的行徑,也難怪她受到了大衆的關注和追捧。

瓦爾登湖畔的四季輪迴是如此的美麗,梭羅用近似白描的手法予以一一記錄,在我,因爲有農耕的經歷,很容易引起共鳴。即便沒有類似的生活過往,我想也會被他的純粹、樸素所吸引。我們來看:還在任何土撥鼠或松鼠竄過大路,或在太陽升上橡樹矮林之前,當時一切都披着露珠,我就開始在豆田裏拔去那高傲的敗草,並且把泥土堆到它們上面,雖然有些農民不讓我這樣做,——可我還是勸你們儘可能趁有露水時把一切工作都做完。一清早,我赤腳工作,像一個造型的藝術家,在承露的粉碎的沙土中弄泥巴,日上三竿以後,太陽就要曬得我的腳上起泡了。太陽照射着我鋤耨,我慢慢地在那黃沙的岡地上,在那長十五杆的一行行的綠葉叢中來回走動,它一端延伸到一座矮橡林爲止,我常常休息在它的濃陰下;另一端延伸到一塊漿果田邊,我每走一個來回,總能看到那裏的青色的漿果顏色又微微加深了一些。我除草根又在豆莖周圍培新土,幫助我所種植的作物滋長,使這片黃土不是以苦艾、蘆管、黍粟,而是以豆葉與豆花來表達它夏日幽思的。

時至今日,因着父母還生活在遠郊,一年中總有那麼一些日子,我會看到熟悉又陌生的田野,老屋前的大河依舊默默地流淌着,沒有了孩子們夏天在河水中肆意的玩耍,沒有了柴油機船突突的聲響,代之以整飭一新的駁岸,以及河道內舒朗有序的水生植物。城市管理對鄉間的改變和衝擊隨處可見,固然更爲有序,整齊,但隱約少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不可能再一個猛子紮下去撈河蚌,也不可能在水草豐茂的灘頭下網捕魚。特別是時不時呼嘯而過的汽車,一直在提醒着城市對農村的蠶食,現代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碾壓不可回頭。

三十年前,我離開這裏去城市求學。每逢假期返鄉,總會看到少年時熟悉的風景和人物。然後娶妻生子,每每回來,總還能滌盪人心,繼續前行。這裏,就是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自然的生息會給人以安慰和力量。如今,故鄉已經和原來的不太一樣了。每個人都會留戀自己的故鄉,但當年的故鄉只會在夢中存續。現實,改變太多,可能永遠無法找回。年輕時要逃離,到了此刻,卻奢求回來,回到雞鳴下地去,狗吠炊煙歸的狀態。

其實,我也許從來都是一個旁觀者,看着和美如畫。親歷其中之人說不定也是不堪其苦,只是沒有選擇而已。無論梭羅,還是李子柒,總歸還是刻意,永遠不是真正的農人。

重讀《瓦爾登湖》,特別是20xx年的當下,感受不同當年。人是被時代裹挾着前行的,但凡心中還有自己的一片田地,便是好的。即便再也聽不到蟲子在林間的叫聲,看不到夕陽下晚歸的耕牛,但畢竟,還在自己的記憶中。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一、溫暖向陽,真景實感

第一道菜是“粉絲煮雞湯”。荷西下班回來總是大叫:“快開飯啊,要餓死啦!”白白被他愛了那麼多年,回來只知道叫開飯,對太太卻是正眼也不瞧一下,我這“黃臉婆”倒是做得放心。話說第一道菜是粉絲煮雞湯,他喝了一口問我:“咦,什麼東西?中國細面嗎?”“你岳母萬里迢迢替你寄細面來?不是的。”“是什麼嘛?再給我一點,很好吃。”我用筷子挑起一根粉絲:“這個啊,叫做‘雨’。”“雨?”他一呆。我說過,我是婚姻自由自在化,說話自然心血來潮隨我高興,“這個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凍住了,山胞札好了背到山下來一束一束賣了米酒喝,不容易買到哦!”荷西還是呆呆的,研究性的看看我,又去看看盆內的“雨”,然後說:“你當我是白癡?”我不置可否。“你還要不要?”回答我:“吹牛大王,我還要。”以後他常吃“春雨”,到現在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做的。有時想想荷西很笨,所以心裏有點悲傷。

這是第一篇《沙漠中的飯店》中的一個語段。簡簡單單一道菜,在三毛口中成了千金難得異常珍貴的寶貝,在三毛手中變成了他處難尋的人間美味。以三毛慣用的對話,使我能依稀想象到那時情景,疲憊歸家大大咧咧的男子,奔向期待已久的晚餐,女主人內心不滿逗弄不熟悉中國文化的丈夫,丈夫看穿了妻子美麗的謊言,訕訕的但仍然支持她,且不再刨根問底。有自嘲,有無奈,有搞怪,有喜愛,一幕簡簡單單的畫面,只屬於兩個人的異國生活,對於三毛來說再苦再累也沒有關係,只要身邊有他,他和自己有個家。

文章中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他們一起築造屬於自己的小窩,一起去公證結婚,一起去荒山採集化石,一起去海邊打漁,一起做過很多很多事情。語言的對白,三毛的情感變化,周邊環境的刻畫,三毛她一直有着樂觀積極的心態,看着這個世界,記錄自己的生活。發自於內心的文字就這麼深深的打動了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我們大多數無法擁有如三毛般的又單調又豐富的生活,但當我們走進書中,奇特的感覺已讓人滿足。

 二、有感而發,發人省醒

撒哈拉沙漠相比大多數城市,居住的人並不多,但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故事,也有事故。那個年紀輕輕就結婚的十歲女孩姑卡,被人粗暴地拉上車卻被當地居民看做是好樣的,在結婚初夜被公然暴力地奪去貞操卻讓屋外的男人歡呼,這是封建落後的傳統習俗,以致姑卡寧願服用避孕藥來暫時逃避過早的婚姻生活。這是三毛無法去改變的,而我們也同樣只有無盡的唏噓。憐惜弱者命運的同時,也感慨於自己現在較爲民主自由和諧的生活。人,要懂得珍惜啊。

另外還有一個啞奴的故事,讓我印象很深。三毛和荷西一次去當地財主家裏做客,認識了一個不滿十歲的男孩,財主的奴隸,謙遜有禮,完全沒有那個年齡的孩子該有的生活狀態。機緣巧合,他們認識了男孩一家子人,男孩同樣是奴隸

但是很有才幹的父親,一個啞奴,老實巴交有點癡傻的母親,一個普通女人。生性善良的三毛給予了那一家子一些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慰藉,禮尚往來,啞奴也爲三毛家裏的裝修助一臂之力。可恨的'是,奴隸交易在撒哈拉是合法的,奴隸被財主派出去打工掙錢,奴隸得到的只有一點點。因着當地的法律,啞奴一家無法成爲自由人,而啞奴因他過人的種植才能被財主賣給另一個奴隸主去綠洲發展農業。最後的最後,啞奴得到了三毛贈與的毯子和錢,掙扎的狂奔回家,跌跌撞撞撲向他的太太和孩子,留給這個家他所能留下的唯一,茫然地被拖着拽着走向未知的未來。而這同樣是讓人感到悲哀的,一家人被迫分離,弱小的妻兒,有才幹的男主人,無法脫離的禁錮。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啞奴他的心是自由的是溫暖的,不知他們是否已被拯救。三毛以她的視角,一個“外地人”的視角,無聲抨擊封建落後的沙漠社會,並不犀利諷刺的文字透露出的意味更爲深長。世界的總體趨勢是一致的,可地區發展的進程是不同的,從小的地方看大的世界,世界是複雜的,人性也是複雜的。我們所能做的,或許並不是很多,但在情況允許之下,施以援手,留給這個世界不幸的人們一點點溫暖,我相信,終究會好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三、粗知初識,人性魅力

通過一期電視節目粗知三毛,通過一本書初識三毛,三毛與衆不同的很重要一點是她獨特的人性魅力。在三毛的故事中,三毛作爲各種事件的親歷者或是旁觀者,是較爲感性的。她可以默默接受鄰居們的索取不求太大的回報,她可以儘可能幫助需要的人,她會爲了生計和丈夫奔赴遙遠的海邊打漁,她會勸導陷入無果虛假的愛情的雜貨店店主的弟弟,她還會在那動盪的社會默默支持站起來可力量薄弱的撒哈拉威人。她不排斥並不公平的社會,而是盡力的去融入它,她無法改變很多很多,但也不會因此拋棄自己的本心。當愛情轉變成爲親情,熱烈變爲平淡,她還是堅持下來了。些許的有錢任性,即使入不敷出也堅持對荷西不動用父親寄來的錢財的承諾。她感受着這個世界,而我們跟隨着她,感受着另一邊的世界,不同於我們身處的地方。

拙劣的文字難以表達我的內心,唯一能肯定的事,我爲自己閱讀了這本書而感到幸運。三毛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我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本本去品讀去體會,我相信我還能看到悟到很多很多。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時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讀《瓦爾登湖》。夜深,當我們的心境逐漸平靜,更能體會到書中是語語驚人,字字閃光。《瓦爾登湖》能引領人進入一個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靈的一方淨土,在那裏,我們將擺脫世俗的困擾,領會精神的自由。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資料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一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書中最能觸動我的一點。

對於生命,我們有上千種的方式去嘗試、測定。就像過圓心的直線有無數條一樣,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讚美而認爲成功的生活僅有一種,我們爲什麼要以貶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價來誇大這一種呢?所以梭羅到林中去,他期望謹慎地生活,只應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如書中所言,“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憑什麼說我們此刻所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羅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體現。

說到衣服,梭羅認爲只要堅持身體溫度即可。而我們買衣服,往往是因爲追求新求新奇,還要研究別人的看法,但卻很少研究這些衣服是否真正實用。書中說到,“一般人爲了衣服費盡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時,至少要整潔,不能有補丁,至於他們自我有無健全的心志,卻從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悅別人身上,卻忽略了自我真正要的是什麼。

“民以食爲天”,我們此刻都講求食物的均衡和營養。可《瓦爾登湖》裏面有一段話,“一個農夫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說: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會讓你的骨骼變得強壯和發育完全的。所以每一天他都會虔誠地拿出一部分時間爲他的骨骼供給粗糙的養料,他走在牛的後頭,自言自語。讓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無恐地向前衝,突破一切障礙”,在養生節目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要有自我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纔是生活的必需。

梭羅在住方面的獨到見解或許能夠給即將或終將成爲房奴的大學生供給借鑑。正如書上所說“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能夠花一美元買一隻箱子,鑽幾個窟窿,至少能夠放進些空氣,下雨天和晚上就能夠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便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房東攔住你要房租。多少人爲了一隻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這樣的一隻小箱子裏的”。有時得到房子的我們並沒有所以而變富,倒是更窮了,因爲房屋佔有了我們。

很多同學酷愛旅行,每到一處,必拍照留念。我以爲書中詩人的佔有纔是真正的佔有。書中的原話“我總是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爲他拿的只是幾個野蘋果而已。詩人早把他的農場寫進了詩歌”。真正的佔有,更應是心靈的佔有。

書中思想的深刻性,還體此刻他對人生的思考上。

梭羅喜歡給自我的生命留有更剩餘地。他經常坐在陽光上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他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在夜間生長一樣,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羅認爲這樣做不是從他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反而是增添了許多。

人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爲不更應當受到譴責嗎?我們是不是應當讓生活簡單點,真正地做着自我喜歡做的事。沒必要焦頭爛額地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我想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溼。叢生櫟的葉子泛着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頭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彷彿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梭羅說,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9

還記得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國中,那時候只是讀了這本書的一章節便無可救藥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種獨立於世的清醇香氣,散發着清新自然的氣息,字裏行間都充滿了對大自然的崇敬和熱愛。書中的景物描寫很美很純粹,讓人心馳神往。想必這個人跟別人很不相同吧。果然,當老師介紹《瓦爾登湖》的作者時印證了我的猜測,梭羅,真的很不一般。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他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他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完成的。《瓦爾登湖》記錄了他於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爾登湖畔度過的一段隱居生活。在他的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匯融合,渾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的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響。他畢業於著名的哈佛大學,但是沒有選擇經商發財或者從政成爲明星,而是平靜的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着非常簡譜、原始的生活。我們不難注意到,梭羅在創作《瓦爾登湖》的時候正是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特立獨行,懷着一顆質樸純真之心踏上了這樣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種勇氣和魄力令人無比欽佩,而在梭羅心中能存有這樣的不帶有一絲一毫受世俗之氣污染的純淨思想更是讓我肅然!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陣清新長風掠過所有讀過此書之人的心際,不禁讓人爲之精神一振,他要讓人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外還有另外一種生活,就是可以帶來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

如今再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讀時的心動,我獨自一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捧着它,像是在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

《瓦爾登湖》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這正是一個生命的輪迴,終點又是起點,生命開始復甦。這本書分爲經濟篇,補充詩篇,窮困的託詞,我生活的地方;我爲何生活,閱讀,聲音,寂寞,訪客,種豆,村子,湖,貝克田莊,更高的規律,禽獸爲鄰,室內的取暖,舊居民:冬天的訪客,冬天的禽獸,冬天的湖,春天,結束語,一共二十個章節。書的開篇中就提到:“當我寫後面那些篇頁,或者後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時候,我是在孤獨的生活着。”孤獨一人時,更容易思考,更容易體味生存的意義。書中不止一次的探討到寂寞孤獨。“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還有“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着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太陽是寂寞的,除非烏雲滿天,有時候就好像有兩個太陽,但那一個是假的。上帝是孤獨的,——可是魔鬼就絕不孤獨;他看到許多夥伴;他是要結成幫的。我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場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一隻馬蠅,或一隻大黃蜂更孤獨。我不比密爾溪,或一隻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孤獨。”也許只有將自己置身於寂寞的梭羅纔有權利去談論寂寞的滋味和益處。梭羅的《瓦爾登湖》看上去是分離的一篇一篇,每篇裏又瑣碎的講了許多生活的`細節、感悟。但是實際上這些瑣碎在一起才構成了完整的生活。它們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閱讀、禽獸、湖、冬天、春天、室內取暖、種植等等。第一篇,經濟篇,我從沒看到過關於經濟的文字可以寫成這樣的詩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雖然作者的思想和時代相悖,但文字讀來並沒有半分消極和孤獨,有的只是作者不斷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氣,以及那種自給自足的安靜從容和坦然。將眼光收回來,當今社會裏的人們,似乎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世界中迷失了。窮盡他們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錢財。殊不知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們不停的用錢財的累積的多少來區別、彰顯自己的身份。他們用極盡奢華的物品來裝飾他們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勞力士和幾塊錢的電子手錶是一個用途,價錢的懸殊卻改變不了本質的用途。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在對物質的無限追求中漸漸遺失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放棄了對簡單生活的追求,對心靈豐富的嚮往。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0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讀後感。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這本書寫成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充滿物質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誘人,許多人都認爲金錢可以主宰一切,事實上,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於是,人們開始瘋狂地尋求賺錢的機會,漂亮的跑車、絢麗的珠寶、奢侈的飯菜、華貴的別墅等等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知道他們老去,迎接死亡時,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麼。這使我想起了小瀋陽的一句話,“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顯然要比小瀋陽的搞笑高出不少。

從前,就有個故事,城裏人勸告農民使用高科技設備,農民卻堅持用雙手耕作,城裏人說,如果用了先進的設備農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閒地曬太陽,農民卻反駁,“我現在不就是在悠閒地曬太陽嗎?”那個城裏人已經無話可說。

梭羅這種簡樸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國古代的隱居頗有幾分相似。晉代的陶淵明就體會過,羣山蔥蔥、幽徑模糊、山湖靜寂、紫霧騰騰、孤舟寒江、冰雪淅淅,無憂無慮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兩千多年前的那些隱居者多數是官場不得志的官員,那些生活平淡不驚的老百姓哪兒會冒生命危險闖蕩江湖呢?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半光陰就顯得更加的彌足珍貴,作者的精神更顯得勇敢無畏。

在作者的眼裏,淳樸的山林纔是他的依靠,自然纔是他的歸屬,讀後感《瓦爾登湖讀後感》。文中透漏着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種熱愛是與他簡樸樂觀的情操分不開的。

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稱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鳳毛麟角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時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讀《瓦爾登湖》。夜深,當我們的心情逐漸平靜,更能體會到書中是語語驚人,字字閃光。《瓦爾登湖》能引領人進入一個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靈的一方淨土,在那裏,我們將擺脫世俗的困擾,領會精神的自由。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意境深邃,就像是一個智慧的老人,閃現哲理靈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樣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書中最能觸動我的一點。

對於生命,我們有上千種的方式去嘗試、測定。就像過圓心的直線有無數條一樣,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人們讚美而認爲成功的生活只有一種,我們爲什麼要以貶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價來誇大這一種呢?因此梭羅到林中去,他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是否學到了生活要傳授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如書中所言,“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我們憑什麼說我們現在所過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羅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體現。

說到衣服,梭羅認爲只要保持身體溫度即可。而我們買衣服,往往是因爲追求新求新奇,還要考慮別人的看法,但卻很少考慮這些衣服是否真正實用。書中說到,“一般人爲了衣服費盡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時,至少要整潔,不能有補丁,至於他們自己有無健全的心志,卻從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悅別人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民以食爲天”,我們現在都講求食物的均衡和營養。可《瓦爾登湖》裏面有一段話,“一個農夫曾一本正經的對我說: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會讓你的.骨骼變得強壯和發育完全的。所以每天他都會虔誠地拿出一部分時間爲他的骨骼提供粗糙的養料,他走在牛的後頭,自言自語。讓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無恐地向前衝,突破一切障礙”,在養生節目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每個人心中要有自己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纔是生活的必需。

梭羅在住方面的獨到見解或許可以給即將或終將成爲房奴的大學生提供借鑑。正如書上所說“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可以花一美元買一隻箱子,鑽幾個窟窿,至少可以放進些空氣,下雨天和晚上就可以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便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房東攔住你要房租。多少人爲了一隻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這樣的一隻小箱子裏的”。有時得到房子的我們並沒有因此而變富,倒是更窮了,因爲房屋佔有了我們。

很多同學酷愛旅行,每到一處,必拍照留念。我以爲書中詩人的佔有纔是真正的佔有。書中的原話“我總是看到一個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的最珍貴部分之後,就揚長而去,那些固執的農夫還以爲他拿的只是幾個野蘋果而已。詩人早把他的農場寫進了詩歌”。真正的佔有,更應是心靈的佔有。

書中思想的深刻性,還體現在他對人生的思考上。

梭羅喜歡給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餘地。他經常坐在陽光上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他在這樣的季節中生長,好像玉米在夜間生長一樣,比任何手上的勞動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羅認爲這樣做不是從他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反而是增添了許多。

人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爲不更應該受到譴責嗎?我們是不是應該讓生活簡單點,真正地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沒必要焦頭爛額地被生活的瑣事所牽絆。我想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溼。叢生櫟的葉子泛着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面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你見到月光從森林深處一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彷彿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梭羅說,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這本書是我高二寒假買的,還有一本是《邊城》,因爲看《瓦爾登湖》的封面比較缺乏趣味,所以當時讀了邊城。然而最近因爲教師推薦纔看《瓦爾登湖》。

如徐遲先生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境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爲之神往了。我雖沒有他這種感覺,初讀覺得作者有隱士風範,再深入思考一會兒竟頗有感觸。

首先,雖是散文,但卻與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一樣。作者在文中引用衆多神話故事,詩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這確實令我比較驚奇,較之國內的部分散文作品,這是比較奇特的。在這部作品中引用較多《聖經》的資料和希臘神話。例如他在諷刺人們被命運支配時,引用《馬太福音》:"不要爲自我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不僅僅如此,他還引用許多名人的話來論述自我的觀點。我覺得這也是我們寫作文時應當學習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來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國的孔子,英國的查普曼,美國的愛德華—約翰遜等。另外,不僅僅是文學,他的生活本事也十分好,換句話說就是他很會過日子。例如在蓋房子時他計算了所有的花費,生活了一年以後他又算了一年內的花銷,生怕自我多用了一分錢。雖然生活很簡單,可是他覺得很滿足,並沒有因爲這樣的生活並且抱怨(因爲他就是來瓦爾登湖體驗這種生活的)。

可是他爲什麼會放棄城市裏的生活而來到這樣一個人煙稀少的湖邊生活呢?他想明白人們生活爲什麼變難。可是他用親身經歷證明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並不難,於是他又探究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僅僅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就是他熱愛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說的橡樹——沒有一個同類,獨自生長着。可是梭羅還有同類,不僅僅如此,他還和自然聯繫着。而他也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因爲他的獨特性。再看看我們此刻的這些人,學生,工人,農民,教師,司機,我認爲這並不能稱爲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具有不一樣功能的機器罷了,缺乏作爲人的獨特性。

然後對於他的生活,確實是令人嚮往,與陶淵明頗有幾分相似。他先爲自我蓋好一棟小屋,解決了住所問題,接下來就是滿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幾分地種糧食,同時還在外面撿枯木頭作爲燃料,就這樣,他解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後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熱愛讀書,即使是幾張紙片他都不會放過,除了讀書,他也會獨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這些資料確實令我頗有感觸。這些問題即使是放在當下也是十分值得討論和發人深思的。因爲這些問題是極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羅認爲許多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此刻的人來說,許多人都爲了買房買車,不惜向別人借錢或者是貸款,幾年,幾十年都在還錢,就爲了一棟房子或者是一輛車。而有許多人扛不起重擔,或者是因爲一時的失意而放棄,或者是因爲挫折而頹廢。梭羅認爲房屋只是爲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們需要也正是這基本的功能。而一個木箱也有類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可是許多人卻追求城市裏豪華的房子,這豪華的房子不知能換多少小棚屋,但人們卻爲了能夠擁有一套豪華的房子,使自我處在貧困與艱辛中。這主要在於人們的虛榮心,梭羅稱之爲"貧窮的禮貌",然而這些貧窮的禮貌人卻嘲笑起那些沒有豪華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蠻人"。然而雖說這很諷刺,放在此刻卻是現實的,因爲城市裏的生活條件比較好,生活也舒適些,以及工作的需要,纔會迫使人們寧願扛着重擔。畢竟像梭羅和陶淵明這種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書中寫道:"更爲高貴的植物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夠在遠離地面的.空氣和陽光中結出果實,它們不會受到像比較低級的食用植物的對待"。我們此刻在做的只是爲了爭奪陽光和空氣罷了。

然而,我們的時代還處於梭羅的時代,這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牽絆着,無法從中脫身,更甚者則越陷越深,無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數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沒有陷入其中。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小屋裏,體驗着這自然:春日萬物復甦,夏天與動物同樂,秋季湛藍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紛飛。梭羅這人,從令人窒息的社會中跳出來,向世人證明遠離塵世也能滿足生活的需求。或許他的書,寂寞的人看完以後能夠獲益,不再寂寞。但我們這些人可能無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會在看後驚歎作者描述的景物與生活,並對這種生活產生豔羨。甚至會在腦海中閃過一絲想法——這生活比陶淵明還要閒適!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罈陳年老酒,我們這些人只能聞一口酒香,而那些與作者類似的人品完一口後定會覺得回味無窮。或許是因爲我們此刻還處在塵世當中,對世事的牴觸沒作者強烈,所以無法真正理解這本書真正的含義。

莊子得到了一個酒葫蘆,憑着它遊於江河山川,毫無牽掛。而梭羅則在自我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給自足,融入自然。而我們此刻的許多人呢,有太多的羈絆,失去自由,失去自我,遠離自然,成爲了塵世中的一臺機器。

正如梭羅研究專家沃爾特哈丁給這本書的物種讀法,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先把它當作一部自然與人的心靈探索之書,再把它作爲一本神聖的書。讀《瓦爾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覺得它美味與珍貴。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爲“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爲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爲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那裏能夠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那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那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齊笑,跟他一齊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貌,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讀後感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齊坐坐,一齊聊聊。只是,不明白,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我,爲什麼活着,自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貌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爲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爲了生活,爲了自我,爲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爲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可是,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期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爲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期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爲泡影。

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我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我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能夠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我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我的真心,想想自我的初心,明白自我的真心,記着自我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一樣。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4

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

擁有歡樂的生靈,

美麗的湖面,

還有一個如此愛她的人。

儘管我只是在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觸到梭羅這一偉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於其中。他從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測這一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還有很多很多。

“他對於年輕人並不慈愛,而是高傲的、說教的”,可是,他卻將自我全部的熱情、耐心獻給了故鄉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牀裏,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氣裏發生的每一件事”,他對於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靈,愛這孕育我們的大自然。

對於他的《瓦爾登湖》,我一開始並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隨着你對這本書漸漸深入的瞭解,你會發現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漸漸有了些眉目。梭羅的文字並不是那種慢慢慢慢滲透進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種溫和卻果斷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擊你的靈魂深處。就如木頭和琴一般,他能使你從心底裏產生共鳴。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簡短卻又華麗的文字記錄下他的家鄉一年四季的變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風光,都好似交響樂般雄偉地在你眼前重現。他懷着一種崇高的敬意,用熱情將一切生動的描繪,將所有他愛的事物都賦予生命。在他的筆下,它們是聖潔的、可愛的,以及如他一樣的無畏、自由。

儘管我還未曾走入他的內心世界,可是在我眼裏,他的文字帶着一種淡淡的憂鬱的青草氣息。對於當時的社會,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錢,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獸一般自由,而這種自由導致他常常陷入一種困難的境地。但他並未所以而改變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對平時的生活又有什麼樣不一樣的感覺呢?這種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潛意識裏而未曾被我發掘出來?又或者,是我認爲其實這是所謂“叛逆”的想法而不願意說出來?梭羅教會了我不要去太過於隱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讀到了他的文字後,我才發現,原先世界上有那麼多美麗的地方。比如我的家鄉——一個由綠水青山環繞着的小村莊。先不說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個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熱浪滾滾的夏天,也別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種了一棵桂樹、一棵梨樹。牆邊還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雖然沒有花香,可是綠油油的,頗爲好看。

我的外公喜歡書法。於是我也經常和外公一齊在院子裏練字(因爲我們家其他地方練不了)。夏日的院子實在是熱的令人發顫,練不了字了。但外公確實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會用一個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筆,在院子的地上寫起字來。我也依葫蘆畫瓢,或用手沾水寫字,或用筆,有時,還將腳用水衝過一遍後,在地上踩來踩去。腳幹了,就在衝一遍。陽光如此猛烈,寫過的“字”,畫過的“畫”一會兒就幹了,如此往復,玩一個午時也樂此不彼。

秋天,桂花開了。外公便會在樹下鋪上報紙,將桂花搖下來,做糖桂花吃。伴隨着“簌簌”的聲音,一陣陣顫動的風拂過面頰,其間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報紙上落下了一層又一層金色。

我們是用木柴燒的飯。燒飯時,炊煙裊裊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畫卷!有時,我甚至會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從我們家的牆上摳瓷磚下來(因爲瓷磚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幣差不多),然後把它當錢幣玩。爲這事,我可沒少被說過。

一個小院,盛滿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憶。

他將冬日裏的冰之中夾着的氣泡比作小扁豆,將枯燥無味的說明轉換成貼近生活的、風趣可愛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對他的文字的熱情絲毫不減。

他是孤獨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進過他的內心世界。能與他在思想、心靈上有一種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僅有愛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歡樂的。在他之後生活的地方,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環繞着他,他從來不會覺得孤獨,他的每一天都是歡樂的,幸福的,充實的,有意義的。

他說,“星星是一個個多麼奇異的三角形的頂點!在宇宙各種各樣的星宿中,有着多麼遙遠而又不一樣的生命在同一個時間裏凝望着同一顆星星!”

可他們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麼樣的?答案絕對沒有一個相同的。並且關於星星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又有誰真正瞭解呢?天真爛漫的兒童用鮮亮的黃色畫出四角星;憂鬱的少女則用與深夜顏色相近的灰藍色暈染出大小不一的點;印象派的畫家用一個個色彩繽紛的漩渦,閃爍着佈滿整個天空!那是生命,是夢,是無盡的時間當中的一個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愛默生曾在梭羅小傳中談到,“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學問,有美德,有美,他會找到一個家”。

可是對於梭羅來說,這個家並不是由幾個人組成的家,而是這片土地。他的血液裏流淌着自然的氣息,他與這片土地有着緊密不可分割的關係。

儘管他並沒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鄉,始終有一片湖,那顆康科德頭頂皇冠上鑲嵌着的寶石,將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他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