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彷徨讀後感(範例10篇)

觀後感2.76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彷徨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彷徨讀後感(範例10篇)

彷徨讀後感1

這是一篇名爲彷徨的《彷徨》書評,重讀《彷徨》是因爲考研考場上的一道題,要求答出呂偉甫的出處及性格特徵。讀過《彷徨》再看到這樣的一道題,我不否認我興奮了,連右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她自己,然後我就看到她穩操勝券地在答題卡上寫下了《上西樓》三個大字。

在拎起右手問她一句“小老妹兒,你怎麼肥四?”和重讀《彷徨》之間,我選擇了後者。話說“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原本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想走進文學作品,沒想到走進文學作品的同時也相對地遠離了我自己。學漢語言文學最大的弊端就是讀完這些經典篇章,腦子馬上反射性地浮現出關於書中分析人物形象、社會背景、中心思想的文字,方方面面,明明白白。然後認命地在各種現當代文學複習資料的夾縫中堅強地獨立思考着。

十幾歲的時候讀《彷徨》和現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讀《彷徨》,心境和感慨大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一直堅定不移地確定這是一本好書。對於“好書”的定義,書友們衆說紛紜,但是我堅信一本既揭露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醜態又表現二十一世紀中國社會現狀的書,是一本永不過時的好書。《祝福》《肥皂》《弟兄》以及剩下的任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在的中國社會無比寫實的描述。

少年的天真與魯迅先生的深刻並不契合。記得第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讀《祝福》,儘管老師和參考書都說可怕的是病態的社會和病態的人們,我卻依然固執認爲最可怕的是狼。現在讀《祝福》,再看一看社會新聞,民國時期的喜歡圍觀取樂的人們彷彿被複制,然後粘貼到了二十一世紀。

看完《肥皂》,我好像穿越時空聽到了民國許多夫妻的無奈心聲和現在的夫妻們心裏的那一句“湊合着吧!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一對夫妻的相處模式既具有民國時代特徵,又具有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特徵,無數湊合的夫妻組成了無數湊合的家庭,培育了無數將繼續在婚姻裏湊合的孩子。即使孩子並沒有從“湊合”中獲得任何好處,也依然要背起“湊合”當中最大的那口鍋。

《弟兄》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歡喜之餘又意猶未盡而心生惶恐,連忙買了一本《三閒集》以做寬慰。我不是一個八卦的人,卻也對周樹人、周作人的兄弟失和有過好奇,是因爲什麼失和呢?事實果真如周作人所說嗎?兄弟倆的真實關係到底如何呢?這一切都在《弟兄》中得到了解答,我一向認爲這篇以兄弟關係爲題材的小說要比周作人許多許多的回憶錄更能凸顯現實。不同於周建人的自學成才和自立門戶,周作人一輩子都在以寫魯迅的生平回憶爲生,如果放到今天,他的行爲就是一種炒作和對他人的消費。無論是以前的兄弟,還是現在的兄弟,正如沛君和靖甫,兄弟之間,愛是愛的,而愛在利益之間又算得了什麼呢!

就像一個改不掉缺點而磕磕絆絆上路的孩子,與中國優秀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滯於舊時代的社會意識,這大概是考研政治多年來都要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原因。這本書時至今日的熱銷就足以證明今天的中國仍舊需要魯迅先生怒其不爭的關懷。社會是類似的愚昧,時代是相仿的彷徨。

彷徨讀後感2

閱讀一本本書如同高遠天空中的流星,在滑下的瞬間變成了一粒粒金黃的種子,悄無聲息的播種在我的心田。而其中的一粒種子《彷徨》格外偏愛。

書裏另我最爲深刻的是《祝福》,其中魯迅通過祥林嫂問他的問題引出下文,生動描繪了祥林嫂悲劇的一生。寫出了人們的冷漠無情,拿她當飯後的談資,以取笑祥林嫂爲樂。表現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以及對婦女的迫害,同時也暴露出作者像人們一樣對祥林嫂只有憐憫,卻沒有實際行動。

《彷徨》一書主要寫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人們的冷漠。這篇小說主要有兩種氛圍,一種是黑暗與冷漠,一種是喜悅與激動,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深思,寫的人物命運真實,給人以豐富的人物形象,使人們能真實的體會到舊社會民衆的無知與幼稚。每個人都有彷徨的時候,朱自清因爲時間匆匆而彷徨,老舍爲找到解放的道路而彷徨,魯迅也不例外,他彷徨於自己的人生如同一個圓圈,滿懷期待的走離了起點,最終卻又重新跌回了起點。這裏面有說不盡的苦澀、孤獨與無奈。在這種彷徨下,魯迅寫起了書,用了對比的'手法,把人物寫的生動形象具體,表現了作者對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以及知識分子的關懷與同情。

對比之下,我們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沒有炮火紛飛的戰場,也沒有妻離子散的悲傷。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爲祖國的未來寫下壯麗的篇章。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科學家。自古以來,沒有努力就不會有成功。愛迪生經過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貝多芬在夢想的支持下創作了許多著名樂曲;居里夫人在廢寢忘食的努力下研發出了鐳……他們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而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嘲笑與壓力。這些挫折沒有使他們退縮與畏懼,也正是這些原因,才造就了他們獲得了成功。

身爲國中生的我們,應該認真學習,不能遇到挫折就輕言放棄,只有不斷奮進,才能激發鬥志。在這條通往夢想的路上有荊棘,更有坎坷。這些挫折能教會我們沉穩,勇敢,在挫折中會激發出潛力,所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會堅強地,充滿鬥志地去面對一切挑戰,我會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標,會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勵志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成爲祖國堅實的棟樑。

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聽老師上課,下課時要把學過的知識複習一遍,增加印象。魯迅曾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是的,我們只有努力學習,增長知識,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的夢想纔會早日實現。

每次寫作業的時候,不經意間總會分神,結果花了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作業,也經常熬夜狂寫作業。爲此,我捱了不少爸媽的批評。我也曾像魯迅一樣彷徨過,不知該怎麼放下玩心,專心致志地寫作業,不再三心二意,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認真聽講,制定學習計劃表,作業快速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畢。爲高中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做好準備,遇到任何困難與挫折要擁有陽光心態,笑臉面對。積極鍛鍊身體,爲實現自己當上科學家的夢想發奮學習,不懈努力!

彷徨讀後感3

苑子文的一句“不是沒有挫折,而是一路都在認真選擇。”觸動了我的心,他的成功離不開他認真的態度。

從書中,我可以感覺到苑子豪是一個有些許自戀的大男孩,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爲自己勇敢的活着;他的文筆幽默風趣,讀起來趣味十足;苑子文的文筆相對成熟一些,思維更加嚴謹,角度更富有邏輯性;我從文字裏可以讀出他穩重、堅韌的品質。

或許因爲年齡相近,引發的共鳴很多。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和他們所寫的故事在相似中又有種種不同。高中時代的自己,遠沒有苑子豪那般努力,沒有像他那樣破釜沉舟的勇氣。那時的`我,理綜和數學不是很好,我總是不願意自己控制時間去刷試卷,吃不了鑽研難題的苦。

前幾天聽電臺,意外發現了一個詞——“逆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苑子文和苑子豪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低的“逆商”。苑子豪在大學聯考前的自主招生中失利,消沉了一段時間,重新拾起北大夢;苑子文在組織一場大型比賽時,遇到贊助突然撤資的意外事件,倔強、近乎偏執的他在所有人都以爲沒有辦法的時候,拉到了兩家全額贊助,他那不服輸的性格真的值得我好好學習。他在文中寫到:“我所有的努力和執着,都在那一句‘我沒輸’裏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文章中故事裏面的主角都有各自的特點,有人委曲求全,有人我行我素,有人爲愛拼搏,有人因愛墮落。這裏面大都是一些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在情誼中夾雜着夢想。以前的我一直認爲,每一個成功的人從很早開始就有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一直沒有找到夢想的自己註定無法成功。看完書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有許許多多的作家,他們一開始從未想過要成爲一個作家。苑子文在書中寫到:“我們一直都有夢想,也一直在否定前一個夢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夢想定義得更實際。”從實際出發,體驗實現夢想的喜悅,或許這一個個目標稱不上夢想,只能算是努力的方向,但我覺得擁有更實際的夢想更有意義,哪怕只是短期的一個目標。

轉眼間,我已經是大四,年齡比苑子文、苑子豪寫這本書的時候還要大。回望自己的大學時光,說不清具體留下了什麼。我沒有像親朋好友期待的那樣活的光鮮亮麗,依舊穿着自己喜歡的衛衣牛仔褲,過着自己覺得合適的生活。在我的青春裏,數學公式會遺忘,英語單詞會陌生,甚至是之前背的滾瓜爛熟的文言文也會變得磕磕絆絆;但在青春裏遇見那些人、那些事卻能印象深刻。果然,在記憶長河裏留下的都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苑子豪的一句“畢竟學會接納自己,才能刀槍不入。”活了這麼久,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我的過去,都真實的存在着,屬於我自己,也只有我最清楚它的一切。在不想被掀開時,可以拒絕,畢竟我是它的主人。縱使它有千瘡百孔,我也要坦然接受。現在的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學着給失敗和跌倒做減法吧!

青春裏的我們,年輕又彷徨,平凡又堅強。

彷徨讀後感4

《彷徨》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作品。魯迅爺爺寫小說多用辛辣筆調諷刺當時的反動派。這部小說集有十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蘊含深刻的意義,都讓我歎爲觀止。因爲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選自己印象最爲深刻的一個故事來談點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爲四十多歲的女長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階段,祥林嫂在魯鎮還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人,後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兒子也被狼叼走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毀了。於是她被魯鎮的人視爲喪門神,沒有人願意接近她,更沒有人同情她。她無依無靠,對人世間沒有了半點念想,最後自殺了。

爲什麼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後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同情反而會不受歡迎呢?爲什麼祥林嫂要自殺呢?這便是我要探究的問題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爲她是在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就被剝奪了勞動的權利。況且她是個品行端正的人。她本可以得到人們的同情,再找個夫家繼續她做長工的工作活下去的。況且它是弱勢羣體的一員,不應該受到關懷嗎?

但是,故事中的魯四老爺可不這樣想——祥林嫂喪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讓她做的,祭祀是一項神聖的作業,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腳,萬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這個祥林嫂礙手礙腳幹不了什麼事,還得白吃我的糧食,不如重新找個幹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麼就被魯四老爺這正人君子厭惡了。封建禮教使她相信自己是骯髒的。於是糊里糊塗去捐門檻,想要贖回一個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廟裏一羣貪財好利的小人,榨乾了所有的積蓄,名聲還是臭的。

當祥林嫂拖着疲憊的身子從寺廟走向她的“家”——魯四老爺的宅院時,這個家的大門已經被魯四老爺嚴嚴實實地關上了。

終究,祥林嫂被魯鎮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親人”——魯四老爺拋棄了!

自殺的念頭是在“渾渾噩噩”好幾年,實在是孤苦無依才冒出來的。臨死前,她極認真地,極莊重地問讀書人魯迅:“你說人死了之後到了陰曹地府,能與家人見面嗎?”魯迅驚愕了:好端端的人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是啊!好端端的人爲什麼會想死?

活人對這個問題實在很難理解,魯迅在祥林嫂強大的眼神力量逼視下,慌張地搪塞道:“應該可以吧。”就急匆匆地離開了。

對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經沒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種解脫。死後是怎樣的生活無從考證。讀到此處時,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與家人團聚。

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祥林嫂是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好像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那樣。

讀了《祝福》這篇故事,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很幸運也很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姿態,來珍惜當下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彷徨讀後感5

《彷徨》透過舊社會的人,物,事編織出11個短篇小說,蘊涵着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陋習,是一本由字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細閱下能從字裏行間找出作者愁緒的蹤跡,愁如書名,正是彷徨,彷徨讀後感。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

無論故事情節有多精彩,文筆有多流暢,也掩飾不了其中心總是圍繞着彷徨一詞,在不同的情景中體現出這種與猶豫不決或後悔聯繫在一起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這11篇小說中每篇均能尋到彷徨的軌跡。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曾有希望最後又幻滅的婦人,失去丈夫兒子,亦沒有夢想和目標,就這樣碌碌無爲地面對着冰冷的生活無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憐憫。

《在酒樓上》寫的'是"我"的舊同事呂緯甫,嘆說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個圈的起點跟終點,掙扎無效,擺脫不了,對人存於世的意義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種洗掉污跡的東西,但社會上的病態又如何洗掉了,社會的陋習想求變卻無力,爲國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後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之中,想說的只是想打破人們傳統又不切實際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礎下該如何連根拔起植入新苗呢,這也是對社會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衆》中,主角不是被示衆的人,而是圍觀的人,不問被看者爲什麼示衆,也不問自己爲什麼要看。

只是要看,便看了,這種不正也是中國人長命百歲的惡習嗎,彷徨的也是如果改變這個患病的社會。

在《高老夫子》中,以爲借高爾基的頭銜便高大起來,往日的朋友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實際上還是那胸無點墨高夫子,無論把一隻貓打扮得怎像獅子,它還是一隻貓,本質上並不會改變。

在《孤獨者》中,魏連殳跟呂緯甫有所相似,只不過魏連殳最終以死去訴說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讓人有所覺悟,可明明這一刻已覺悟,可一轉彎又陷入彷徨中,反反覆覆何時才完,生始死終,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個好方法。

在《弟兄》中,對於弟弟的病,爲兄所受的煎熬不單是爲弟弟的病而愁,更有從最後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拋出街外以免傳染自己傳染性的內心矛盾,兩種思想的激烈搏鬥便是想透示對人性的彷徨,猶豫不決不是兄沒有情,而是爲情死的覺悟並不是人皆有之,敢獻出的固然是偉大,不敢的亦屬人之常情,何來對與錯。

在《離婚》中,一個鄉下婦女以潑辣震懾衆人,但在有勢的官一聲下變得驚慌失措,強烈的對比全因中國的制度上,兩千年來中國均是封建統治制度,這種專制性壓得人們不能暢所欲言,爲國憂心。

彷徨二字足以總結全書,每一個人都一樣,是生爲起點,繞了一個小圈子,然後回到名爲死的終點。

不同的只是所繞的圈子的大小,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進。

彷徨讀後感6

結局和大多數讀者所不能接受的一樣,我也覺得不能夠滿足最初的期待。

但其實最大爭議還是要數書中對於被害者家屬對於未成年罪犯的復仇行爲。

日本的少年法究竟是在保護未成年罪犯還是讓他們自新?法律只考慮了未成年罪犯的生命權,卻無視被害者生存的權利以及被害者家屬的痛苦。由此看來,長峯走上覆仇之路一點也不意外。

從一開始的長峯繪摩被害,牽扯出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兒的諸多惡行。兩人多次強暴少女並拍攝錄像,並將此作爲向別人炫耀的資本。被他們注射毒品折磨致死的繪摩也僅僅是一個玩具而已。屍體被隨意地拋棄在河面上,還妄想着讓屍體就這樣一直往下流飄去,讓真想就這樣不了了之。

對於侵害過的人,他們覺得這些人自殺了反而會少一些煩惱。

他們和久冢刑警說的一樣,“即使被逮捕到法庭上,他們所流出的淚水也只是對於即將到來的懲罰的恐懼,而不是對於被害者家屬深深的懺悔。這樣的人就該被懲罰,而不是保護起來。拋開所謂的公正法治,作爲一個普通的旁觀者,也是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長峯的復仇。”

而教育出來這樣孩子的家庭,同樣也有責任。只生不管養的父母是不配於作爲父母。如果沒有能力教育好他們做人,那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將他們生下來。還是別的家庭遭受這麼大的痛苦,禍害整個社會。

被脅迫者即共犯中井誠在整個案件的進行中啓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爲間接的告密者,他的行爲直接影響了案件發展的方向。

長峯得知伴崎的住所,看到了自己女兒被侵犯的錄像以後,一怒之下殺了回來的伴崎,然後踏上了尋找快兒的復仇之路。

看到有一個罪犯得到懲罰,終於出了一口惡氣。通過此次的案件後誠身邊的人都避而遠之,而他好像有了一些理解。

忽然間,誠覺得自己好像理解人活着的意義了。不單單只是吃飯呼吸那麼簡單,還包括和周遭的人之間的聯繫與互相關懷。

後來出現的和佳子是個糾結的人。她多半就是旁觀者的化身,既想看到長峯所追殺的對象得到應有的懲罰,又不想看到長峯真的殺了他。她隱匿長峯的行蹤不讓警察發現,又一邊勸着長峯去警局自首。

和佳子的'父親隆明知道女兒所做的一切後,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脫離犯罪的嫌疑。最讓人感動的,便是他對女兒和佳子說的一句話:

“我或許很膽小很懦弱,但愛女兒的心不會輸給他。”

還有最後拿着刀衝向快兒的鮎村。雖然行爲不太恰當。但同樣是被害者家屬的寫照。

在警察局裏看過錄像發出長嚎的他,對加害者伴崎,快兒的憎恨應該不比長峯少。

對於參加追捕的刑警,雖然在心理上支持長峯的行爲,卻不得不擺正自己的位置,爲了維護法律的完整而追捕長峯。

最後開槍的織部應該也是一樣。

織部最終還是選擇了開槍,長峯最終沒有完成自己的復仇。有時候小說的劇情並不會迎合大衆的期望,或許這樣會更引發人對人性的深思吧。

彷徨之刃,是無知少年在犯罪與正途的彷徨;是喪女之父在復仇與自首的彷徨;是警察司法在人情與法律的彷徨;是普通大衆在人性與道德的彷徨。但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彷徨讀後感7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着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着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着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爲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再給您一篇;

在昨晚才知道,今晚是南方的小年夜。難怪早上天還沒亮,外面就響起了鞭炮聲。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祝福的最佳時機。不禁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祝福》。心中不免有點徒悲。祥林嫂,正是以這樣一個不尷不尬的生存狀態,出現在他的小說裏。與其說是小說成就了她——這樣一個經典的人物形象;不如說是現實毀滅了她!魯迅說過,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殘酷的故事從來都最引人注目,殘酷的故事經常都會發生,所以,欣賞殘酷的人們還可以繼續欣賞下去。

再讀《祝福》心情更是百感交集。我有種壓抑是說不出來的在我這個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紀,我常常會不由得讀別人的故事哭自己。但這次,我卻是壓抑得落不下淚來。只是,突然好想打開窗,讓呼吸更順暢些。只是這樣的天氣,外面下着冬雨,罷了,還是躺着被窩裏,靜靜聆聽嘀嗒嘀嗒。

《祝福》一開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魯迅的文很難懂。我深有此感。時隔很久再看一遍,便會有新的感觸。比如國中的課文《藤野先生》,直到現在,我才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種深沉而又飽滿的哀傷,又不知,這是不是魯迅先生的全部情感。

我是喜歡魯迅的,瘦削的臉型像是雕版畫,棱角分明卻又剛勁有力,很少有圓滑的曲線。我認爲,魯迅是現代作家中帥的,或許也是因爲我比較喜歡他的字吧,眉頭深鎖處,仿似他永遠都不會被世人讀懂的內心,暗暗諷刺着,我只是一個膜拜者。看一下時間,夜已深。得和周公見面了。就此打住。

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彷徨讀後感8

彷徨是苦悶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無處宣泄的,彷徨就像遊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該何去何從,不光是身體的無處歸依,更是靈魂的無法寄託。前方在哪裏,有前方嗎?真的有前方嗎?那又在哪裏?二十年代的中國,黑暗、混亂、動盪不安,滿目瘡痍,熱血的青年奮起反抗,期望毀滅這個千瘡百孔的舊世界。於是有了“五四”運動,魯迅先生寫下了《吶喊》,向腐朽的封建社會發出了沉重的宣戰。“五四”運動後是新文化陣營的分化時期,原來參加過新文化運動的從,“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當時象布不成陣的遊勇那樣“孤獨”和“彷徨”。曾經,他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在現在,於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現了他在這一時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後來在《題<彷徨>》一詩中說:‘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便是題名《彷徨》的來由。他在《彷徨》書扉頁上引用《離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又證明了魯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堅強的鬥士,雖然彷徨,雖然苦悶,但仍然求索,不輕言放棄。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抨擊着封建社會,()表現了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他的人生是一個圓,有彷徨,有苦悶,但沒有放棄。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壓下,總是會有那麼一點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壓力來源於責任、和期盼,承受,是我們面對壓力的唯一方法,我們承受着親人與故人對自己寄予的熱望和要求,我們承受着來自世俗的各種惡意和善待,我們承受人生變故中的各種打擊和煎熬。

古老的`中華民族同樣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飲血,奴隸制的非人壓迫,欲掙脫鐵鏈的那一聲聲嘆息,封建社會的精神枷鎖,外來列強的欺凌,八年的抗戰,年的內戰,終於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華夏五千年,社會的每一次前進,是用無數的血與淚、無數的生命鑄就成的。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裹着溼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讀着《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爲那時悽慘的現狀而痛苦,爲那時麻木的人羣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爲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纔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進!

生活在一個相對民主,相對自由的世界的我們,承受着屬於我們這一代的承受。有悲傷,有淚水,但作爲人,最高級的動物,我們應該挺起胸膛,伸直腰桿,呼一口新鮮的空氣,像我們的祖祖輩輩那樣勇敢地前行吧。

彷徨讀後感9

誰沒有過少年?誰的少年沒有彷徨和困苦?但是,大多數人走的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我們走的是一條崎嶇、艱難、困苦的道路。

這就是黑塞所描繪的那個彷徨少年,從困惑、欺騙、墮落、沉淪,再到自我尋找、矛盾碰撞、逐漸堅定的成長路程。

這一路上,少年會遇到各色人與事。因爲微小不過的事情,被他人利誘、恐嚇,進而去欺騙家人、朋友,卻又無從訴說。在這個過程中,矛盾、掙扎無時無刻糾纏着少年,內心的失落、責難只能自己往心裏吞。因爲他人一次次地緊逼,少年一步步地逃避退縮,那個年紀的敏感與無知,無力與彷徨,都在黑塞的筆下淋漓展現。

回想少年時代,心靈正處在初探外界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觸碰、嘗試,或是未知,或是禁忌。誰沒有難以啓齒的祕密,誰沒有無處言說的糾纏,好在總有朋友、親人出手相助,化解內心鬱結的傷痛。

而朋友或親人的相助,則像一個標杆或者旗幟,指引着少年向前走。就如同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面對墨色的夜,內心總有英雄人物的感召或是指引,給自己鼓舞,激勵自己向前。

對於世界,對於周遭,對於眼花繚亂的信仰,少年也會充滿疑惑,想去探索,實驗,甚至去經歷,然後,另一方面,又謹小慎微,猶豫不決,哪裏來了勇氣,心懷不懼;哪裏來的膽怯,彷徨無措。這都是一個少年的內心戲,更多時候,不僅是少年、成年、老年,我們是不是都在與自己的念想打架。

內心的慾望,現實的殘酷,理想中的烏托邦,眼底下的錢車房。如何探尋內心的聲音?如何打開心房的鎖釦?

黑塞說,你必須尋找你的夢,然後道路才變得容易些。不過沒有一個夢會永遠繼續下去,每一個夢的後面都有另外的一個夢跟隨着,因此,人不應該特別依戀着任何一個單獨的夢。回到當下,有人說,很多人都很忙很累,但很多人都不快樂。現代化的生活節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像在履帶,不停的運轉、機械,然而,卻少有人停下來反思,從內心出發,尋找自己的所愛。

少年的彷徨,成年的捆綁,原來,所謂的成長是一個沒有始終的話題。只不過,所面臨的處境和心境大相徑庭。

少年時的自欺欺人、掙扎矛盾,成年後也許還會有,但是不是理應更加成熟,更加豁達,也更加智慧呢。當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長起來,面對來時路,是不是更加坦然,更加無畏。

在少年經歷了恐嚇、挫敗、墮落、彷徨、迷惑後,那個畫像上的人,現在已經不再侷限在夢中,不再是僅僅畫在紙上的人了,而是生活在少年內心生成了一個理想,成了強烈的自我。

當你迷惑,要敢於試探,當你彷徨,要敢於向前,當你深處墮落深淵,要敢於自省自律,當你曾是少年,你理應從來無懼風險,而當我成年,是否心懷少年。

少年從彷徨到堅定,也是在認識到自己、尋找自我。

無論少年抑或成年,當別人都走在一條容易走的路,而我們走在崎嶇、艱難、困苦的道路上。

彷徨讀後感10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行路線,人物的悲劇性藉由其命運的惡化或曾經純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現。在作者有意識營造的灰暗陰霾的大背景下,這種悲劇顯然無法抗拒。讀魯迅的作品或許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尋和鞭撻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然而命運的惡化僅僅只是改造社會便可以徹底消除的麼?人羣之中,種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僅僅只是一個“國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長一個時期裏,我們的主流評論體系中,對於魯迅的解讀僅僅停留於對黑暗社會和國民劣根性鞭辟入裏的批判,似乎更關注魯迅的作品之於當時或現在,對於中國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狀態反映,並以此來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假如魯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義或社會批判意義,只是針對彼時彼境某一人羣生存狀態的書寫,那麼當時過境遷,階段作品或偉大作品只能成爲博物館藝術,而不可能成爲穿透漫長時光而絲毫不減其光彩的長河作品。而我們的中國小教科書或教科書式的所謂權威評論似乎正在做着這樣的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和闡釋僅止於階段作品,卻將魯迅其人捧至神聖而不可撼動的地位,於是神壇上的魯迅變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沒有血肉。而在這樣集體強迫性的膜拜之後,當我們重新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評判體系的時候,對魯迅的態度便有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奉若神靈越捧越高,或視爲垃圾踏上一萬隻腳。魯迅早在幾十年前便提出了“罵殺”“捧殺”之說,卻在身後無數追隨者和抨擊者的捧與罵中愈顯面目模糊;《燈下漫筆》中說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作爲人的價格,而當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越來越當成人看待的時候。

所以,在這一篇的閱讀筆記中,請允許我把魯迅扔進垃圾筒。此刻我們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羣人的生存狀態中所映射出人類的種種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敘事內容去鑑定敘事者骨頭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從而給敘事者冠以帶了一個又一個“家”的冗長頭銜。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裹着溼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倘若在這寒冷中可以分給她一絲溫暖,會不會結局就會改變,她也許就不會這般絕望地走向死亡。和祥林嫂相比,我們是幸福的。那麼,我們就要珍惜我們現在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們遭受不幸時他人對我們伸出援手,那當他人有困難時我們就會主動去幫助,溫暖自己,溫暖他人。以下是77範文網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彷徨》讀後感範本》,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