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彷徨讀後感

觀後感1.5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彷徨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彷徨讀後感

彷徨讀後感1

誰沒有過少年?誰的少年沒有彷徨和困苦?但是,大多數人走的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我們走的是一條崎嶇、艱難、困苦的道路。

這就是黑塞所描繪的那個彷徨少年,從困惑、欺騙、墮落、沉淪,再到自我尋找、矛盾碰撞、逐漸堅定的成長路程。

這一路上,少年會遇到各色人與事。因爲微小不過的事情,被他人利誘、恐嚇,進而去欺騙家人、朋友,卻又無從訴說。在這個過程中,矛盾、掙扎無時無刻糾纏着少年,內心的失落、責難只能自己往心裏吞。因爲他人一次次地緊逼,少年一步步地逃避退縮,那個年紀的敏感與無知,無力與彷徨,都在黑塞的筆下淋漓展現。

回想少年時代,心靈正處在初探外界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觸碰、嘗試,或是未知,或是禁忌。誰沒有難以啓齒的祕密,誰沒有無處言說的糾纏,好在總有朋友、親人出手相助,化解內心鬱結的傷痛。

而朋友或親人的相助,則像一個標杆或者旗幟,指引着少年向前走。就如同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面對墨色的夜,內心總有英雄人物的感召或是指引,給自己鼓舞,激勵自己向前。

對於世界,對於周遭,對於眼花繚亂的信仰,少年也會充滿疑惑,想去探索,實驗,甚至去經歷,然後,另一方面,又謹小慎微,猶豫不決,哪裏來了勇氣,心懷不懼;哪裏來的膽怯,彷徨無措。這都是一個少年的內心戲,更多時候,不僅是少年、成年、老年,我們是不是都在與自己的念想打架。

內心的慾望,現實的殘酷,理想中的烏托邦,眼底下的錢車房。如何探尋內心的聲音?如何打開心房的鎖釦?

黑塞說,你必須尋找你的夢,然後道路才變得容易些。不過沒有一個夢會永遠繼續下去,每一個夢的後面都有另外的一個夢跟隨着,因此,人不應該特別依戀着任何一個單獨的夢。回到當下,有人說,很多人都很忙很累,但很多人都不快樂。現代化的生活節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的生活像在履帶,不停的運轉、機械,然而,卻少有人停下來反思,從內心出發,尋找自己的所愛。

少年的彷徨,成年的捆綁,原來,所謂的成長是一個沒有始終的話題。只不過,所面臨的處境和心境大相徑庭。

少年時的自欺欺人、掙扎矛盾,成年後也許還會有,但是不是理應更加成熟,更加豁達,也更加智慧呢。當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長起來,面對來時路,是不是更加坦然,更加無畏。

在少年經歷了恐嚇、挫敗、墮落、彷徨、迷惑後,那個畫像上的人,現在已經不再侷限在夢中,不再是僅僅畫在紙上的人了,而是生活在少年內心生成了一個理想,成了強烈的自我。

當你迷惑,要敢於試探,當你彷徨,要敢於向前,當你深處墮落深淵,要敢於自省自律,當你曾是少年,你理應從來無懼風險,而當我成年,是否心懷少年。

少年從彷徨到堅定,也是在認識到自己、尋找自我。

無論少年抑或成年,當別人都走在一條容易走的路,而我們走在崎嶇、艱難、困苦的道路上。

彷徨讀後感2

《彷徨》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作品。魯迅爺爺寫小說多用辛辣筆調諷刺當時的反動派。這部小說集有十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蘊含深刻的意義,都讓我歎爲觀止。因爲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選自己印象最爲深刻的一個故事來談點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爲四十多歲的女長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階段,祥林嫂在魯鎮還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人,後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兒子也被狼叼走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毀了。於是她被魯鎮的人視爲喪門神,沒有人願意接近她,更沒有人同情她。她無依無靠,對人世間沒有了半點念想,最後自殺了。

爲什麼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後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同情反而會不受歡迎呢?爲什麼祥林嫂要自殺呢?這便是我要探究的問題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爲她是在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就被剝奪了勞動的權利。況且她是個品行端正的人。她本可以得到人們的同情,再找個夫家繼續她做長工的工作活下去的。況且它是弱勢羣體的一員,不應該受到關懷嗎?

但是,故事中的魯四老爺可不這樣想——祥林嫂喪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讓她做的,祭祀是一項神聖的作業,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腳,萬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這個祥林嫂礙手礙腳幹不了什麼事,還得白吃我的糧食,不如重新找個幹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麼就被魯四老爺這正人君子厭惡了。封建禮教使她相信自己是骯髒的。於是糊里糊塗去捐門檻,想要贖回一個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廟裏一羣貪財好利的小人,榨乾了所有的積蓄,名聲還是臭的。

當祥林嫂拖着疲憊的身子從寺廟走向她的“家”——魯四老爺的宅院時,這個家的大門已經被魯四老爺嚴嚴實實地關上了。

終究,祥林嫂被魯鎮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親人”——魯四老爺拋棄了!

自殺的念頭是在“渾渾噩噩”好幾年,實在是孤苦無依才冒出來的。臨死前,她極認真地,極莊重地問讀書人魯迅:“你說人死了之後到了陰曹地府,能與家人見面嗎?”魯迅驚愕了:好端端的人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是啊!好端端的人爲什麼會想死?

活人對這個問題實在很難理解,魯迅在祥林嫂強大的眼神力量逼視下,慌張地搪塞道:“應該可以吧。”就急匆匆地離開了。

對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經沒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種解脫。死後是怎樣的生活無從考證。讀到此處時,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與家人團聚。

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悲劇,祥林嫂是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過去,好像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那樣。

讀了《祝福》這篇故事,我覺得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很幸運也很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姿態,來珍惜當下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彷徨讀後感3

魯迅的小說集子有三本——《彷徨》、《吶喊》、《故事新編》。《吶喊》和《故事新編》我還沒有仔細品讀過,今天先來談談自己閱讀《彷徨》之後的一點感想。

以前中學時代學魯迅的課文總覺得讀不太懂又好似讀懂了什麼,很朦朧的感覺。然後就很久沒接觸到魯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於小華的推薦看了魯迅的幾本書,感覺大抵還是那時候的感覺,卻又有些不一樣。這本書 讓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種深沉、憤慨,猶如匕首投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複雜心情。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時憂鬱、彷徨的情緒,但對於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關農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農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離婚》是魯迅先生最後一篇以現實生活爲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農村的現實,表明農村婦女的命運並沒有改變。《彷徨》貫穿着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和《傷逝》這兩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 這篇我們高中就學過, 裏面有一個我們衆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爲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祝福》把目光關注於農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的現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傷逝》是先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真的是大家手筆,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閃爍。“人必須活着,愛才有所附麗”。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愛。有愛,並不等於有牛奶和麪包。子君和涓生愛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經濟上獨立了。所以,女孩,當你在愛和事業中面臨選擇時,千萬記得,沒有事業的愛猶如無根之萍,多半會飄蕩出你的視線。有立足之本纔有愛,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讀《彷徨》的.感受。

彷徨讀後感4

我是誰?

我在哪兒?

我要做什麼?

在這世上,究竟何爲對?何爲錯?

而我,又該如何選擇。

是光明,還是黑暗?

是天堂,還是地獄?

徘徊於紛亂的世界迷宮裏,糾纏於形色的茫茫人海中,哪個纔是真實的我?

我,不斷的尋找着……

出生併成長於"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裏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了,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己的征途。之後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現,在他每一次孤獨尋找、艱難抉擇的時候出現,成爲他的引路人。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在尋找自己、塑造自己,但我們卻在迷茫中不斷打轉。孤獨、寂寞、別人的不解、來自四處的誘惑……種種皆圍繞於我們身邊。像是一根根黑布條緊緊的纏住我們的眼,使我們看不清抵達自己內心的道路。

痛苦地吶喊,爲何聽不到一絲聲響?艱難地伸出雙手,爲何感覺不到自己的模樣?我究竟是光明天國的幸運兒,亦或是連接暗黑世界的地獄使者?美好的外表究竟是內心的寫照,亦或是壓抑內心暴亂的最後一層僞裝?真實的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

世界把你的棱角一點點磨平,把每個人變成相同的樣子。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相同。世界喜歡那些按照它的標準生產出來的完美的人,但這並不意味那些"格格不入"的人就無法立足。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爲自己的行爲把關,只求不違反別人的禁令,這無疑符合生活規律,但卻喪失了自我個性。有的人仍堅信自己,奮力打碎了周身的一切,如鳥般破殼而出,發現真實而獨特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足,但這並不是決定一切的巨大的缺點。兼具優與憾的你纔是真實的你、獨特的你。不必因爲一點小瑕疵就否定自己,不必想方設法地去僞裝、去掩飾,從而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迷失於虛假的自己中。並不是你只要比別人差上一些,就真的會有一把槍把我們從這個世界上掃除。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的一個點,世界的現象在這個點上交錯相遇,僅僅這麼一次,此後不會再有。所以每個人的故事都重要,都永恆、神聖。

"每個人的生命代表一條通向他自己的路,代表他在這條路上所做的嘗試,代表他在這幽微小徑中得到的啓示。"

人人都盡其所能地尋找自己,哪怕真實的自己可能有着諸多缺陷,但要學會接受缺點,正視它們,因爲它們的的確確是我們的一部分。

放下平時令自己痛苦到窒息的僞裝,包容自己的一切,迴歸自己,然後輕裝上陣,不斷前行……

彷徨讀後感5

《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是北大最勵志雙胞胎苑子文與苑子豪合力所著。初聞兄弟倆的名字在一檔綜藝節目裏,剛出場時我以爲他們倆是同一個人,結果節目組對他倆進行了不同的訪問。這時我才睜大眼睛看節目下方的標題“北大雙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

這本書分爲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由苑子豪執筆,原因是哥哥“讓賢”,所以後半本由苑子文書寫。我喜愛這本書不因爲它華麗辭藻,不因爲它平易近人,因爲它收藏過往。

青春,這個充滿喜樂哀愁的字眼,同時又溫暖着我們的文字。對於我來說,我的青春纔剛開始。哦不!已經開始了。從七年級就已開始,從褪去身上青澀開始。

我,相貌平平,小家碧玉一枚,挑食,興趣不多,喜歡一個人呆着,又很依賴他人。四年前,踏着清晨第一縷陽光步入國中校園,翻開人生新篇章。我當時進入班級,空位所剩無幾,不得不在一男同學旁落座。四周瞅瞅,國小同學離了我一個“漂洋過海”的距離。我的同桌易害羞又靦腆,這實在與他高大魁梧的外貌不相符。再後來認識了一羣好朋友,至今還有聯繫。苑子豪以小欺大,頑皮的多,每每都讓哥哥謙讓着,愛護着。他們“巧記吃飯”的那一章節,孩童的天真與兄弟情誼的深厚,讓我忍俊不禁。我想到了國中那些二到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事,只能給個眼神自己體會,走個路能撞樹上,全班被罰曬太陽一片人中暑……

時間是世間最快的東西。

三個柳絮漫天蟬聲如翡翠般碧綠的夏天以及三個大雪皚皚樹木如枯柴的冬天過去之後,我們畢業了。畢業了……

然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那二十個好友們的經歷。遠方先生是理科生,他的成績足以上清華大學物理系。可是當大學聯考考場鈴聲響起那一刻,他的英語答題卡還未填。後來他只去了一個不錯的二本院校。大學聯考前他與苑子豪約定,他去清華,子豪北大,橫掃天下!這些在現在看來都成了一場笑話吧。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挺過去,人生豁然開朗;挺不過去,時間會教你與困難握手言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再見,遠方先生!

在逝去的高一日子裏,我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許多。被朋友傷害了的時候,別懷疑友情,到提防背叛你的人。原諒,但不遺忘。知心朋友無須多,一兩個足矣。但願我能如書中所寫:好的請堅持,壞的請努力,你要看到別人的光芒,更要信仰自己的力量。

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也願意再淋一次。多年以後,我們都長大了。經過謊言,承受欺騙,習慣敷衍,忘記誓言,放下了一切。既然無法得到,索性就放手成長。年少的憂傷是人生必經的花園

眉毛上的汗水,眉毛下的淚水,你總得選一樣。

彷徨讀後感6

《彷徨》透過舊社會的人,物,事編織出11個短篇小說,蘊涵着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陋習,是一本由字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細閱下能從字裏行間找出作者愁緒的蹤跡,愁如書名,正是彷徨,彷徨讀後感。人都有彷徨的時候,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無論故事情節有多精彩,文筆有多流暢,也掩飾不了其中心總是圍繞着彷徨一詞,在不同的情景中體現出這種與猶豫不決或後悔聯繫在一起的心情。

魯迅先生的這11篇小說中每篇均能尋到彷徨的軌跡。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曾有希望最後又幻滅的婦人,失去丈夫兒子,亦沒有夢想和目標,就這樣碌碌無爲地面對着冰冷的生活無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憐憫。

《在酒樓上》寫的是"我"的舊同事呂緯甫,嘆說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個圈的起點跟終點,掙扎無效,擺脫不了,對人存於世的意義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種洗掉污跡的東西,但社會上的病態又如何洗掉了,社會的陋習想求變卻無力,爲國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長明燈》中的瘋子想把長明燈打滅,最後卻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裏的廂房之中,想說的只是想打破人們傳統又不切實際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礎下該如何連根拔起植入新苗呢,這也是對社會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衆》中,主角不是被示衆的人,而是圍觀的人,不問被看者爲什麼示衆,也不問自己爲什麼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這種不正也是中國人長命百歲的惡習嗎,彷徨的也是如果改變這個患病的社會。

在《高老夫子》中,以爲借高爾基的頭銜便高大起來,往日的朋友不能與自己相提並論,實際上還是那胸無點墨高夫子,無論把一隻貓打扮得怎像獅子,它還是一隻貓,本質上並不會改變,在《孤獨者》中,魏連殳跟呂緯甫有所相似,只不過魏連殳最終以死去訴說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讓人有所覺悟,可明明這一刻已覺悟,可一轉彎又陷入彷徨中,反反覆覆何時才完,生始死終,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個好方法。

在《弟兄》中,對於弟弟的病,爲兄所受的煎熬不單是爲弟弟的病而愁,更有從最後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拋出街外以免傳染自己傳染性的內心矛盾,兩種思想的激烈搏鬥便是想透示對人性的彷徨,猶豫不決不是兄沒有情,而是爲情死的覺悟並不是人皆有之,敢獻出的固然是偉大,不敢的亦屬人之常情,何來對與錯。

在《離婚》中,一個鄉下婦女以潑辣震懾衆人,但在有勢的官一聲下變得驚慌失措,強烈的對比全因中國的制度上,兩千年來中國均是封建統治制度,這種專制性壓得人們不能暢所欲言,爲國憂心。

彷徨二字足以總結全書,每一個人都一樣,是生爲起點,繞了一個小圈子,然後回到名爲死的終點。不同的只是所繞的圈子的大小,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進。

彷徨讀後感7

如今都市生活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中,人們是否感到彷徨,不爲人所知。但在封建時期的舊社會中人們身處一個烏煙瘴氣的社會卻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學一派的人意識的了,在那個“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社會中,新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爲世人感到彷徨。

無論是魯迅本人,還是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在看與被看中所彷徨的。魯迅先生少年時懷着一顆救國的心到日本留學,一開始的他以爲國人的病是可以靠醫學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處決中國人的時候,日本同學看不起中國人,他醒悟了中國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在日本繼續學習的機會,回到國內,通過文字來喚醒國人的靈魂。他在看與被看中覺醒,棄醫從文。

細細想來,魯迅筆下的人物也大體實在看與被看中反映社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將會過去,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要來臨。”祥林嫂無疑是魯迅筆下著名的人物,她一開始期待這美好的生活,但卻在一次次無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對生活的期望,最終走向死亡。祥林嫂一開始是五叔家的幫工,日子過的還算不錯,但她的婆婆卻讓她改嫁,最後喪夫喪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樣了,原本以爲捐個門檻就可以洗清罪過的她,最後還是慘死街頭。與其說殺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說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應該屬於她的東西,人們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與無情之中。

我們永遠無法掙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的調子挾着溼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從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孔乙己也是魯迅筆下一個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館是他經常去的地方,他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卻始終與功名無緣。魯迅先生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將孔乙己這個人物逼真的描繪了出來,孔乙己最後因爲偷竊被人打斷腿後最後一次出現在咸亨酒店了,之後就再也不見蹤跡了。是否真有孔乙己這個人,現在也無從考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時代,像孔乙己這樣的人物絕不在少數,魯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的社會現象。

他佇立在甦醒了的人羣的最前端,以筆爲劍,刺向敵人的心窩,爲棍,敲擊麻木沉淪的國民,爲杆,撐起中國血染的希望大旗,他點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執的鐵屋,喚醒了沉睡迷茫的靈魂,這就是一代文豪——魯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彷徨讀後感8

在雨季中彷徨,在彷徨中吶喊,《彷徨》是魯迅繼《吶喊》後的又一部小說集,彷徨也是我人生吶喊的起點,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

——題記

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來生,或許來生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那樣的偉大高尚,但我只願做《吶喊》中的我,在吶喊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我也只願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長,在彷徨中……

面對人生,我只能說我在彷徨中成長,並不能說在彷徨中前進,在雨季中彷徨,我漸漸懂得了雨的艱辛,最後吶喊出了繽紛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於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貴,最後吶喊出了旭日東昇的太陽。彷徨是我成長的見證,吶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見證,穿越風雨,見證人生。

吶喊與彷徨見證了我的一生,也見證了歷史的歷程,在選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猛烈抨擊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麻木不仁。但人們也在《彷徨》成長,變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進步。《吶喊》是最好的證明。每一個閃光點後都有說不盡道不完的艱辛與痛苦,我從自己身上,知道了,魯迅《吶喊》與《彷徨》背後的艱辛與痛苦,我也領悟到了彷徨與吶喊在我生命中的歷程,是我一生無法見證的,反而,只能是見證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會帶着彷徨與吶喊一起去揮斥人生的熒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諦,歷史的車輪也爲此掠過,魯迅在《彷徨》中《吶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記》;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吶喊造就了鐳的誕生;女媧在彷徨中吶喊,開創了人類的生命;中國在彷徨中吶喊,成功的獲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世界在彷徨中吶喊,呼籲出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偉大口號。無數的例子,不都證實了,只有在成長中前進,才能創造奇蹟,創造輝煌。

彷徨——從出生到衰老

吶喊——從失敗到成功

彷徨與吶喊伴我一起走過了16個春夏秋冬。一起和我從國小到高中。未來的路,我尋覓着,向右看,彷徨正孕育新生,向左看,吶喊正走向成功。

在彷徨中成長,在吶喊中前進,我堅信,有一天,成長也是繼我前進後又一閃光點,同時,我也希望閃光點背後的艱辛與痛苦,一併與魯迅的《狂人日記》記錄下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吃、穿、住、用、行、快樂與悲傷。

仰望天空,我看見了彩虹,展望未來,我看見了成功。

然而,我卻只能說,我在雨季中彷徨過,我在吶喊中前進過。

彷徨……吶喊……

成長……前進……

彷徨“山重水複疑無路”,吶喊“柳暗花明又一村”;

彷徨“天若有情天亦老”,吶喊“人間正道是滄桑”;

彷徨“青春”,吶喊“珍惜”。

彷徨與吶喊,成長與前進,青春與珍惜。

彷徨讀後感9

苑子文的一句“不是沒有挫折,而是一路都在認真選擇。”觸動了我的心,他的成功離不開他認真的態度。

從書中,我可以感覺到苑子豪是一個有些許自戀的大男孩,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爲自己勇敢的活着;他的文筆幽默風趣,讀起來趣味十足;苑子文的文筆相對成熟一些,思維更加嚴謹,角度更富有邏輯性;我從文字裏可以讀出他穩重、堅韌的品質。

或許因爲年齡相近,引發的共鳴很多。回想起自己的青春,和他們所寫的故事在相似中又有種種不同。高中時代的自己,遠沒有苑子豪那般努力,沒有像他那樣破釜沉舟的勇氣。那時的我,理綜和數學不是很好,我總是不願意自己控制時間去刷試卷,吃不了鑽研難題的苦。

前幾天聽電臺,意外發現了一個詞——“逆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在苑子文和苑子豪的身上,我看到了不低的“逆商”。苑子豪在大學聯考前的自主招生中失利,消沉了一段時間,重新拾起北大夢;苑子文在組織一場大型比賽時,遇到贊助突然撤資的意外事件,倔強、近乎偏執的他在所有人都以爲沒有辦法的時候,拉到了兩家全額贊助,他那不服輸的性格真的值得我好好學習。他在文中寫到:“我所有的努力和執着,都在那一句‘我沒輸’裏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文章中故事裏面的主角都有各自的特點,有人委曲求全,有人我行我素,有人爲愛拼搏,有人因愛墮落。這裏面大都是一些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在情誼中夾雜着夢想。以前的我一直認爲,每一個成功的人從很早開始就有自己想要實現的夢想,一直沒有找到夢想的自己註定無法成功。看完書後,卻發現並不是這樣。有許許多多的作家,他們一開始從未想過要成爲一個作家。苑子文在書中寫到:“我們一直都有夢想,也一直在否定前一個夢想,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夢想定義得更實際。”從實際出發,體驗實現夢想的喜悅,或許這一個個目標稱不上夢想,只能算是努力的方向,但我覺得擁有更實際的夢想更有意義,哪怕只是短期的一個目標。

轉眼間,我已經是大四,年齡比苑子文、苑子豪寫這本書的時候還要大。回望自己的大學時光,說不清具體留下了什麼。我沒有像親朋好友期待的那樣活的光鮮亮麗,依舊穿着自己喜歡的衛衣牛仔褲,過着自己覺得合適的生活。在我的青春裏,數學公式會遺忘,英語單詞會陌生,甚至是之前背的滾瓜爛熟的文言文也會變得磕磕絆絆;但在青春裏遇見那些人、那些事卻能印象深刻。果然,在記憶長河裏留下的都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人。

苑子豪的一句“畢竟學會接納自己,才能刀槍不入。”活了這麼久,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我的過去,都真實的存在着,屬於我自己,也只有我最清楚它的一切。在不想被掀開時,可以拒絕,畢竟我是它的主人。縱使它有千瘡百孔,我也要坦然接受。現在的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學着給失敗和跌倒做減法吧!

青春裏的我們,年輕又彷徨,平凡又堅強。

標籤:讀後感 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