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

觀後感1.32W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後少了兩名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了男孩並獲得好心人的幫助。

這個代課老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後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老師說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並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當老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知道這是幫助同學,那麼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助的城裏人,又算的上什麼。電視臺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面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麼。

這個故事,說出了貧困國小的不幸,說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認爲,山村國小單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國家的大官小官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共產黨的光鮮,社會的腐敗值得我們去深思。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2

3月16日,由咸陽市申請立項並參與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1套晚九點檔首播,作爲20xx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屏的作品,這部劇一經播出,就收穫了觀衆的好評。

“該劇以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爲背景,生動反映了甘肅推進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爲我們紀檢監察幹部鼓舞了幹勁。”

“感覺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看電視劇的同時也讓我們壓力倍增,如何

通過完善監督制度,推動清廉鎮村建設,助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是我們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紀檢監察幹部觀劇後,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據悉,今年以來,縣紀委監委持續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着力糾治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目前已公佈4批共30個關於農村項目資金管理不規範等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對4起侵害羣衆利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通報曝光,引導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履職盡責,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這部電視劇通過講述村支書與縣委書記爲解決長期不能脫貧的“焉支村”與富裕的“丹霞村”合二爲一所產生的激烈矛盾,最後從“貧困村”轉變爲“首富村”的故事。生動、鮮活地展現了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農村面貌和農民精神風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反映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第一線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典型經驗。

作爲一部緊扣時代脈搏的脫貧劇,將鏡頭聚焦於當代年輕人以知識改變命運,以文化重塑鄉村的嶄新視角,給觀衆展現了一個真實的、全新的中國新農村,在描繪農村蓬勃發展的同時,還將當下大熱的“生態移民”、“生態旅遊開發”、“大學生回鄉創業”等內容融匯其中,是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共同交織起的時代變革的最強音。劇中不乏咸陽元素、西部風情。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3

當看完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我不由得讚歎:“多好的一位老師啊!”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課老師魏敏芝,僅僅13歲,也就是國小剛畢業,被家有事的高老師找來代課。高老師臨走前告訴她:“全班28個學生,在我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

這對魏敏芝來講,雖然是一個鍛鍊的好機會,但也給她帶來了很多壓力。第一個壓力是縣裏選明新紅爲跑步運動員,她就以“失蹤”爲藉口,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而第二個壓力是張慧科因家庭貧困,離校進城打工。這又急壞了魏敏芝,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一個小女孩,不顧年小路遠,獨自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吃了不少苦,甚至一整天沒進一口食,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着,最終找到了張慧科。

是什麼力量使魏敏芝能夠保住“一個都不能少”呢?我認爲主要是她有一顆愛我課堂、遵守諾言和忠於教育事業的心。這也是我們學習的'精神所在。

相比之下,再看看自己,我也10歲了,可是遇到一點困難我就退縮,作業多了也不認真寫。看了這部電影后,我深受感動,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正確的信念,遵守諾言,努力學習,將來更好地建設祖國。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4

這個發生在一個很偏僻的小農村中的故事講解了農村人的單純與可愛,也解釋了這個世界的殘酷。

我從魏老師的性格中讀懂了執着與善良。

從張慧科的品性中讀懂了孝順。

從高老師的言行中讀懂了他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可是我從那一位登記的人的舉動中讀懂了這個世界的殘酷。

但是這是一個公平的世界,有壞人就有好人。最終有許多的'人爲那個偏僻的農村中捐獻了許許多多文具與錢。這讓我感受了農村的條件艱苦,我今後一定要好好的學習。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5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同學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同學。在自己帶的28名同學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那兩名同學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會名字大全霸氣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6

下午,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字是《一個都不能少》。看完之後,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電影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困山區——山泉村的唯一一個老師高老師有事外出,正愁沒人教課,一個叫魏敏芝的十三歲少女毛遂自薦,當

上了山泉村國小的老師。她答應高老師班裏二十八個同學一個都不能少。可縣體校想吸收小紅做學生,魏老師死活不同意,縣體校的人偷偷把小紅帶走了,魏老師要去追,可哪裏追得到呢?

沒過幾天,張慧科也去了城裏,魏老師找他媽媽,他媽媽無奈地說,她身體不好不能下地幹活,張慧科的爸爸也去世了,她養不活她,只好讓他去城裏打工。魏老師氣憤地說:可他只是三年級學生呀!爲了完成高老師的囑咐,魏老師決定去城裏找張慧科。她爲了湊足去城裏的費用,讓學生和她一起去搬磚瓦廠的磚,可錢依然不夠,她毅然帶着九元錢去了城裏。

到了城裏,小小的魏老師找廣播,寫尋人啓事。爲了等到電視臺臺長,她在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半。累了就倚在樹上睡一會兒,餓了就去吃別人吃剩的飯菜。最後臺長終於被她感動,讓電視臺播放了尋人啓事,請廣大觀衆幫助尋找張慧科。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歷了三天三夜的'尋找後,她終於見到了張慧科。

作爲老師,魏敏芝當的的確有些不敢恭維,但這掩蓋不了她的閃光點。她是那樣信守承諾,那樣熱愛自己的學生,她的年齡比我們大不了多少,但她的心靈是那樣純潔那樣高尚。她憑藉着驚人的毅力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倔強,找到了她的學生張慧科,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動呢?

《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真人真事,故事裏沒有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卻留給觀者深刻的印象;沒有大悲大愛,但卻感動了無數人;沒有大起大落,卻激勵了無數人!我們要向魏敏芝學習,學習她無私無畏的精神,學習她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毅力!作爲學生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爲自己的目標而奮勇向前、勇攀高峯!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7

全程在張掖創作拍攝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播出當晚,肅南縣馬蹄藏族鄉黃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來到村民家中,滿懷期待地與村民們一同觀看這部電視劇,尋找着劇中的“自己”。

黃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長阿佔斌說:“這部電視劇還沒上映時,我就從網上看到了很多的拍攝花絮和劇本內容,看到劇中的一幕幕也讓我回想起了剛來到黃草溝村的時候,6年前的13戶貧困戶可謂都是一貧如洗,大家的起步都是從駐村幫扶工作隊協調幫扶單位張掖市畜牧局發放的17只基礎母羊開始,到後來縣扶貧辦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再到“一戶一策”精準施策

鞏固提升,才發展到了今天13戶貧困戶多則擁有基礎母羊300只,少則80只基礎母羊的養殖規模,全部穩定脫貧鞏固提升的地步”。

畜牧業是黃草溝村的主導產業,也是駐村幫扶工作隊產業扶貧的切入點,近年來,該村探索推行“黨員帶頭示範+帶動周邊農牧戶”生產發展模式,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鼓勵黨員學習周邊養殖大戶養殖經驗,帶頭對養殖方式進行改良。對缺乏發展資金的.13戶貧困戶家庭,積極協調縣財政局落實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用於擴大養殖規模,實現了“一戶一策”既定的年度增收工作目標。該村在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的同時,駐村幫扶工作隊各顯神通,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會同村“兩委”全力抓好村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造部分老舊自來水管網,維修損毀路段,新建老年人活動室、村級獸醫室,持續完善提高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都得到大幅提升。

黃草溝村黨支部書記張宏斌對記者說:“以前我們村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是兩腳的泥,吃水也都得靠牲口馱,自從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後,通過他們的努力,現在我們村水泥路修上了,自來水通上了,路燈也按上了,還新修了鄉村大舞臺、籃球場,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王榮文說:“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我們會進一步提振工作的精氣神,更細更實的做好駐村幫扶各項工作,爲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紮實基礎。”

據瞭解,去年年底該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已按期完成了張掖市脫貧攻堅重點任務“衝刺清零”入戶覈查工作,對全村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開展了“回頭看”工作,認真做好在非建檔立卡農牧戶中開展邊緣戶摸底排查和對已脫貧戶中不穩定戶摸底監測工作的同時,規範完善脫貧攻堅村戶檔案資料,切實做到固強補弱,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8

今天,我看了一部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看後不禁生髮感嘆:“多麼好的一位老師啊!”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魏敏芝,一個年僅13歲的,國小剛畢業的女孩子,竟然擔當起代課教師一職,因爲原村任高老師的母親生病了,需要他回去照料。在臨走時,高老師囑咐她:“全班有28名學生,在我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

不久,他的學生張慧科因家裏欠別人一千塊錢,母親讓他到城裏打工去。魏敏芝知道後,決定去城裏找張慧科回來。

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口外,爲了“一個都不能少”的鄭重承諾,她忍耐着。到長途車站,用盡身上所有的錢來買紙和筆墨寫尋人啓示,又走進電視臺,做《生活七彩橋》的'嘉賓,最終通過電視媒介找回了張慧科。

魏敏芝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麼力量在激勵小小年紀的她呢?是對“一個都不能少”這個承諾的較真,是她那信守諾言的品格在支撐着她!

看罷影片,我感到很慚愧。記得在兩年前的暑假裏,我的朋友——芳婷約我下午兩點鐘去她家玩,但是我卻臨時改道去了表哥家,我之輕易失約與魏敏芝相較,真是羞愧難當啊。從此,我立志要成爲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9

看完本影片,它竟然勾起了我年少時的絲絲回憶。我的腦海中不停浮現出我在學校度過的匆匆歲月,那一幕幕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耳邊隱隱約約還徘徊着一句句謹訓聲,不時彷彿還能看到那總是在忙忙碌碌的背影,就好像回到了那一年年坐在教室的場景,周圍還是那幫嘰嘰喳喳的同學們,還有那個站再講臺上面容微怒,眉間帶些嚴謹且十分高的聲音對我們呵斥的班主任。

看完本影片,我彷彿懂得了班主任費勁腦汁對我們的用心良苦,一想到老師爲我學習擔憂的表情,我不以爲然,而如今,我想對她說聲抱歉,曾經的我一定讓她失望,現如今我才懂得了作爲老師的責任,那種堅定一心的志向,和自身作爲再生父母的決心,姜太公曰:‘一日爲師,終生爲父。’老師是除了自己的親生父母外的`再生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領路人,更是我們人生中的指導者,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先成人再成才的忠心。

那種教書育人的偉大,我不知用什麼去讚美它,但我知道,要給予她尊重,而學習就是最好的報答。

影片中,小小年紀的代課老師,魏敏芝,她雖然不太懂得去交學生怎樣學習,但她也懂得作爲一個老師的責任心,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更懂得去交學生先成人後成才的道理。

因爲只要被別人稱呼爲‘老師’這兩個字,就要做到老師應該做到的責任,這種責任,無條件,更無金錢可相提並論,更無任何代價可以換取它,這就是老師這兩個字的意義。

在影片中,我不僅看到了作爲老師的偉大責任心,更看到了國家對偏遠山區的重視,去幫助那些貧苦的人家,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富裕,還有那些在山裏上學的孩子們,在那種貧苦的環境中追求美好的目標而努力奮鬥的神情,讓我自愧不如,因爲我沒有像他們那樣努力的去學習知識,而且沒有拿出十分之十一的力氣去拼搏,我想在這一次事情中,我會得到良好的改變,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

若是將來學習好了,去社會打拼,我想,我會盡自身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若是我有幸得到‘老師’這個稱呼,我會去偏遠的山區教書育人,因爲在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代價可以換取知識的繁華。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0

剛開始時,聽到這個電影名字,覺得很新鮮。

個都不少,是什麼東西,個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些景象:個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兒吃草。會不會是這個牧童讓這些羊個都不少呢?

我滿懷好奇的等待電影的播放,原來是個貧瘠落後的小山村。主人公是個從別村來的小女孩兒,來暫當老師,個小女孩能當好老師嗎?村長答應過她給他50塊錢,但前提條件是這兒的學生,個都不能少。因爲在此之前很多學生都去城裏打工了,在這兒管學生比教學生還難。我們又想:是不是她在這兒教書,給的錢個都不能少?這個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師的魏老師,然而有個男生經常和她作對——張慧科。

突然有天,張慧科被送進城裏打工,他答應過村長學生個都不能少,於是他就想方設法要進城去找張慧科,學生們告訴她進城車費只要幾塊錢,他就帶着學生們去搬磚那麼就有錢進城了,但事實並非如此,車費超乎他們想象,他們還小賺不了那麼多錢,就又想個法子,學生做誘餌幫老師混進車裏去。可還是失敗了。沒辦法就只能徒步走進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城裏,找到了張慧科的住所,但是張慧珂在火車上走丟了,他的第個方法是你用火車站大廣播來找人,失敗了。

看到路邊的尋人啓事,讓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錢買了筆墨紙,她寫了夜的尋人啓示。但因爲個人的些話,是他白白浪費了這些錢。聽說登廣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電視臺試試。但他既沒錢又沒證件,就在門口“守株待兔”,看到個戴眼鏡的'人就問問她是不是臺長,天過去了她問了數不勝數的人。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他的耐心和決心!與此同時張慧科也不知該往何處?當他餓時,老闆會給他些吃的。但魏老師呢?卻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別人的剩菜剩飯,看到這兒,讓我有些愧對現在的生活。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臺長,臺長被他感動了,答應他可以爲他做廣告。她對這裏的切感到畏懼,因爲他從未見到過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做廣告時,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張慧科。這多麼激動人心啊!原來討厭魏老師的張慧科現在感激他,是魏老師不畏艱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

學生個都不能少,也許旁人看了覺得魏老師就是根筋,但她心想找到學生的精神不是般人可以擁有的。我應該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1

星期二的晚自習,王老師帶我們全班觀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看結束了,我的心卻久久的不能平靜,電影裏的主人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十三歲,沒有太高的文化,沒有任河的教學經驗,甚至連一首歌也唱不完整,可是她卻那麼樸實,那麼執着。她就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她叫魏敏芝,她是一名臨時的代課老師。故事就發生在這個魏老師的身上,爲了保證班裏的學生不輟學,她用她執着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感召了身邊的每一位知情人和所有觀衆。

尤其是她去城裏尋找輟學的張維科那段經歷最感人。

一個人帶着一個堅定的“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來到了舉目無親的完全陌生的城裏,四處打聽張維科的去處。當時我在想她可真有勇氣,一個人就去了,她難道就不怕迷了路嗎?她什麼都沒有,她能找到嗎?我真爲她捏了一把汗,果然這個年和我齡相仿的魏老師,來到了城裏一切都十分的艱難,從學生家裏抄來的地址,沒有找到張維科,因爲那個同去的大姐姐說他們在車站都已經走散了。魏老師可不是個輕易就放棄的人,“走丟了?” “在哪走丟的?” “你得跟我一塊兒去找!”。就這樣那位大姐姐只好跟着一塊兒在走丟的地方去找。可是那是車站呀,人來人往,根本沒有張維科的影子。怎麼辦?

我真希望此時的張維科能夠現身,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結果,便問王老師:“他們找到張維科了嗎?”“最後找到了。”王老師告訴我。“怎麼找到的?”王老師讓我自己看,接着我看到她和那個大姐姐去了廣播室。廣播室的阿姨幫他們在“大喇叭”裏喊了幾遍,可惜的是張維科沒有在車站裏。怎麼辦?

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想沒轍了,我在等等,實在等不到我就回村裏去。可是魏老師她不是一個輕易放棄的人,她積極的想辦法,她買了墨汁、毛筆和紙,她開始寫尋人啓示,她就趴在候車室的'椅子上,一張有一張的些??此時我的鼻子有點酸酸的,她,爲了省錢步行到了城裏,爲了省錢,她只吃了一個白饅頭,現在她要忍着飢餓寫“尋人啓示”,爲的是一個信念:“一個都不能少”。我真佩服她。車站裏的一個好心人看見了,告訴她,她的尋人啓示根本無效,因爲她沒

有聯繫方式,即使有聯繫方式也不一定有人看。怎麼辦?

我再一次爲她捏了一把汗,我想如果是我我會放棄的,因爲我已經沒有辦法了。可是魏老師她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她要讓班上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她又找到了那位好心人,問他該怎麼辦?要想快速找到就要上電視臺,好心人告訴她。可是好不容找到了電視臺,由於她沒有錢,也沒有任何證件,她又被擋到了門外,我可真替他着急呀!可是急也沒有辦法,她什麼都沒有,我想這次她可能會放棄。

出乎意料的是她聽辦事員說只有臺長才能幫她。其實這只是辦事員隨口說說,因爲這麼一個什麼都麼的人臺長怎麼會見她,可魏老師是當真的,她便開始很認真地在電視臺門口等臺長。她見人就問:“你是臺長嗎?”有人罵她:“神經病”,有人無奈的告訴她“不是!”多少來來往往的人,她都問過了,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個下午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打動了電視臺的臺長,她去了電視臺,也終於找到了那個輟學的學生。

捫心自問是什麼讓這個魏老師這麼執着,我思來想去,我想這應該是一種信念與責任心的驅使吧!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2

20xx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作爲“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中首部亮相熒屏的作品,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自登陸央視一套八點檔以及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全網視頻以來,收視率及熱度、口碑持續攀升。

該劇由白永成執導,曹銳編劇,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楊錚、周笑莉、孫嘉璐、邱林等聯袂主演。講述了我國西部某地的貧困村“焉支村”合併到本縣最富裕的“丹霞村”後,兩村村民逐步摒棄過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這樣一部農村奔小康的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由於劇情節奏、矛盾衝突此起彼伏,緊扣時代脈搏,較爲符合觀衆的胃口。而且該劇既有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等大家熟知的戲骨演員,又有楊錚、孫嘉璐、邱林等青春養顏的美女帥哥,中青兩代的家長裏短、愛恨情仇也成爲追劇的熱點,不僅兼顧了主旋律題材,也讓劇情更加生動、真實、接地氣,引發老中青各年齡層觀衆的共鳴。觀衆紛紛留言打CALL:“每晚都陪爸媽看《一個都不能少》,喜歡陳瑾老師演的鳳鳳,溫柔又善解人意,全家都在追劇”、“確實挺高能的,每一集都能整出點事來,劇情很緊湊,我一個90後竟然也追了”、“很貼近生活的電視劇,看完前三集就入坑了”。

《一個都不能少》儼然已成爲當下的最“網紅”劇。作爲國務院扶貧辦重點推薦、國家廣電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不僅人民日報、新華社、新京報等主流媒體重點推薦,各界KOL自媒體大號也紛紛安利,連徐崢、王寶強、朱一龍、黃曉明、張一山、張嘉譯、斯琴高娃、朱亞文、佟大爲、袁姍姍、聶遠、鄭愷、潘粵明、保劍鋒等近百名明星力薦。毫無意外,《一個都不能少》將成爲近期主旋律的`爆款大劇。

在昨晚播出的劇情中,焉支村由於山體滑坡全村人連夜緊急轉移,即將與“冤家”丹霞村合併。兩村人合併後,又將發生怎樣更強的矛盾衝突,“拆人祖墳”這樣的宿怨又如何化解,趙百川和夏寶生兩位村書記“相愛相殺”如何搭檔工作,趙百川和寡婦鳳鳳不清不楚的關係會不會更加明朗化,劉東橋、丁香、夏雪年輕人的戀愛糾葛如何處理……接下來的劇情將越來越吸睛。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3

今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爲《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他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爲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爲我們辛勤的忙碌着。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爲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4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雖然和我們一樣是實習老師,但是卻比我們小了不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當我們成爲了實習老師之後,我們遇到的問題遠遠沒有魏敏芝那樣棘手,只是簡簡單單教書看自習,我們更應該好好地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因爲我們不僅比魏老師大上7,8歲,我們身邊還有這麼良好的環境供我們工作,學習,我們更加應該努力地在實習期間作出點工作與成績。

我覺得這部影片也可以拿來教育學生們,讓他們明白自己所處的優越環境並以此來激發他們好好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觀《一個都不能少》有感15

《一個也不能少》是張藝謀導的一部反映農村教學情況的一部電影。說實話整部電影都是一種淒涼的景色,沒有什麼鮮豔的顏色,和那些華麗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卻覺得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真實的東西。

剛開始便是一種淒涼的景象,所謂的'學校就只是一間破舊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來的凳子組成了水泉鄉水泉國小。看到這裏我覺得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太好了。高老師因生病不得不讓讀六年級的魏敏芝代課。高老師對魏敏芝的要求是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記住了高老師的這一要求。上課是學生並不聽話,吵吵鬧鬧,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確保一個也不少。

我想或許爲明知作爲一個老師並不夠格,因爲她並沒有好好教導學生,但是我覺得她很有責任心,她牢牢記住了高老師的話‘一個也不能少’。或許到這裏還不能體現,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將這點深深體現出來。張慧科是班上的學習委員,但是有天他“不見”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貧窮上不起學,而張慧科去了城裏。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來,但是錢是個大問題,同學們就一起湊錢去城裏,但是終究不夠。他們想逃票,於是學生們一擁而上爲魏敏芝作掩護,她上了車,但是還是被發現了,把她從半路扔了回來。但她並沒放棄,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裏。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獨自走在佈滿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決心。

魏敏芝來到了城裏,但是被告知張慧科失蹤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張慧科,她去了車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張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沒有放棄,她找到了播音員想要通過廣播尋找,但結果不盡人意。接下來想貼尋人啓事,卻不知如何寫,最後她聽說上電視有可能找到,於是就想去電視臺。看着魏敏芝苦苦尋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卻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輸,不放棄的倔強。魏敏芝到電視臺後,電視臺大門的接待員對她很冷漠,無視了她。她便在門前等臺長。終於3天后臺長同意了尋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電視找到了張慧科。

魏敏芝這個女孩她勇敢、倔強卻又不善於表達,她牢牢記住了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棄。而我呢?總因爲一些困難便放棄原先的目標,我覺得我也應該像她那樣不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

標籤: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