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集錦15篇

觀後感8.84K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集錦15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

今天,我在家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該片根據施祥生的小說改編,由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和一羣28個孩子的故事。高老師是水泉國小唯一的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長只找到一個13歲的女孩來代一個月課,魏敏芝爲了50元代課費就來到了水泉村。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小魏“一定要把學生看好,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鄭重地點頭答應了。

影片最打動我的是家中貧困的小男孩張慧科離開學校,小魏老師爲了去城裏尋他和同學們去磚廠搬磚,可搬磚的錢還是不夠去城裏的車費,她只好徒步往城裏走去,從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個好心的拖拉機師傅把她帶到城裏。經過兩天的尋找還是沒有張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電視臺發佈尋人啓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沒等到臺長。在城裏無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沒有一分錢,已經餓了兩天沒有吃飯了,晚上就在馬路邊睡覺。可她心裏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找到張慧科,我答應高老師了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裏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這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想到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困難都半途而廢,真是慚愧。

臺長終於知道了小魏老師的事,電視臺安排了小魏參加一個節目。主持人循循善誘的問着小魏各種問題,小魏緊張的張不開口,主持人只好讓她對着鏡頭對張慧科說幾句話。那一刻,小魏老師再也繃不住了,眼淚泉涌似的流了下來,她委屈的像個孩子,其實她就是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該屬於她的壓力,看到這裏我的眼睛也溼潤了……

張慧科終於找到了,電視臺派車子把他們送回了水泉村,還有滿滿一車的文具和書籍,社會各界人士也給水泉國小捐了款,村長說要用這筆錢蓋一座新的學校。孩子們看到七彩的新粉筆臉上樂開了花,我的'心情也隨着他們高興起來,他們終於不用再爲粉筆發愁了,高老師看到了也一定會很開心吧……

泥濘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學工具,與我們城市裏優質的教學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讀書,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學習呢?

本部影片對我感觸更深的還有小魏老師的執着、誠信。她固執的遵守着對高老師“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她的毅力,她的堅持,她的信守諾言都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2

第一次看《一個都不能少》是在縣城裏的影劇院,那時候還是大幕布,看電影只要4元,當初看完的感受到現在早已在記憶裏模糊;後來支教的時候,在程家溝村希望國小的辦公室裏自己一個人看了一次,那時候感觸頗深,自己也做到了《一個都不能少》,映象最深刻的應該還是前年暖冬行動見我把煙偷偷藏在袖子裏的曹云云;今天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雖說是快餐影視,依然藏不住電影情節的單純與感人,看到最後還是沒忍住掉了幾滴眼淚!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鄉村基礎教育崗位上堅守過的經歷,讓我在對待學生的時候更加用心,因爲我太明白了!在偏遠山區,一個大學生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是整個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所以,我面對的`有時候是一個家族,這份壓力從未有人給我,是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

還是那句話:一件事兒,要麼別做;要做,那就盡全力做到最好!

所以,我的寒暑假裏並非假期,週末也並非週末,就連生兒子的當天我還是帶着筆記本待在產房陪護室裏!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這麼做,因爲我明明請了假的,可以不用工作的!後來,我明白了,這就是所謂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從接手學生到現在,從最初的440人到現在的312人,說好的一個都不能少,終究還是沒能兌現!最初的四年規劃也隨之泡湯,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能不少就儘量不少!原來自己的能力是如此渺小,許下的承諾終究還是沒能兌現!但是,我真的用心去做教育了!

大家還記得那個欠我一個電話的學生嗎,最後辦理了退學,退學之後他聯繫到了我,跟我講了自己的心理話,講了自己現在的處境!我很心疼他,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唯有鼓勵他在社會生活中闖出一番天地!我知道語言是最蒼白無力的,但是我更知道人在脆弱的時候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鼓勵!

我和學生相處,我從師生到朋友,從朋友到兄弟!我的原則從來只有一個:真誠相待!我不知道自己改變和影響了多少學生,但是我知道自始至終我給學生傳遞的都是正能量!

《一個都不能少》裏面最後的找人環節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教育,光靠努力是不夠的,還得宣傳!這就是媒體的力量!這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是社會的真實寫照!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想做就能做成,但是必須知行合一纔能有做成的可能性,因爲運氣從來是眷顧有準備的人!

教育,從來是一個靈魂感動一個靈魂!教育,這是一個精工出細活的職業,求不得快!教育,一定要沉下心,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學生!

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未曾少,江湖再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3

《海洋》是一部紀錄片,運用本體表意。海面上波濤洶涌、節奏歡快,海底卻是那麼的靜謐祥和、節奏緩慢,讓人不忍去破壞。海面上鏡頭是開闊式的遠景和全景居多,海底主要是對海底生物的描寫,以特寫居多。除了極少的必須的俯視鏡頭,幾乎都是平視鏡頭,或者是仰視鏡頭,大量採取短焦距鏡頭,拍攝對象與攝像機距離短,這樣就拉近了人與海洋生物的距離。影片音樂與鏡頭感契合的好。海洋裏的生物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但又息息相關。海洋生物體態優美,漫遊的水母、章魚,翻騰的海豚、鯨魚、海獅,捕食的海鷗,成羣成羣的小魚··它們形態各異。如果說那些生物是舞者,那麼海洋就是一個大舞臺,它們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舞動,特別是鯨魚在海面上翻騰的情景,很是震撼人心。當鯨與人同遊、水母與人同遊、鯊魚與人同遊是,那是那麼的和諧。只有當他們受到威脅時,纔會反擊。然而人們在瞭解海洋的同時,卻又在破壞它,捕獵鯊魚、工廠污水、生活垃圾肆意侵害海洋,面對着人類,他們顯得那麼的無助。然而當海洋發怒的時候,面對這大自然,人類又顯得那麼弱小。如果人類善待海洋、善待自然的話,等待着我們的,那又將會是什麼?

《一個都不能少》從內容到形式都很平實、傳統,但它紀錄片式的風格統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學,非職業演員、紀實性的拍攝手法、貧困的山村國小,這裏面追求一種真實感,這是實屬不易的。影片開頭

交代了水泉國小的高老師因爲母親病危無法上課而請了13歲剛國小畢業的魏敏芝來代課,看到魏敏芝還比較稚嫩的臉,那我們意識到她也還是個孩子。從高老師交代魏敏芝的事,上課學唱歌,先讓魏敏芝唱一遍,有一句錯了,也糾正她;上課抄課本,叮囑魏敏芝要把字寫清楚、寫工整;放學時間,陰天早點放學,下雨千萬不要讓學生走,雨後送溝那邊的`幾個同學回家··我們可以看出高老師的不放心,最後特別強調好好看好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上課時同學搗蛋把粉筆給弄掉了,張明獻去撿粉筆,在魏敏芝和張慧科爭執猜到粉筆時,一直在說“不要踩粉筆”,還有她的日記都可以看出她很珍惜現在的學習。而從明行光和張慧科的事,表現了魏敏芝的承諾和對履行承諾的執着。魏敏芝和張慧科體驗了市裏的人間冷暖,在最後女主播問張慧科在市裏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他說“去要飯”,聽了很讓人心酸。雖然後面有很多熱心人士給水泉國小捐了物質,但還有很多像水泉國小的學校得不到資助,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教育問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4

《一個都不能少》,我已經看過幾遍了,但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這次與老師和同學看卻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裏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裏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裏打工。魏老師知道後,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裏,最後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看了影片,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腦海中出現,教室的牆壁千瘡百孔,玻璃殘缺,桌子缺胳膊少腿。電影中的小老師魏敏芝爲了一個都不能少,要找回張慧科歷經的千辛萬苦。首先和學生一起去搬磚籌集路費。由於沒錢坐車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後不靠村的荒山野嶺,夕陽西下,黑暗降臨,可是魏老師依舊堅決的向縣城邁進。看到這自嘆不如,頓感慚愧。如果換成自己,我會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嗎?

影片讓我看到了這樣好的一方面:在尋的過程中,魏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讓人感嘆。在寒冷的夜裏,她不僅滴水未進,還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爲了什麼?一個信念,一個老師的應盡的職責,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同樣我也有着一段這樣的實習經歷在我的家鄉的一所農村國小裏,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亂破舊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學校的教室中還沒有通電,學生口渴了還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實習的班裏面僅有12名學生,但這些學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動中我也嘗試這和學生聊天,瞭解了他們很多,在學生的允許下我看了他的日記,日記中有一個很簡單的願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燈,當時我有點疑惑爲什麼呢?這時學生的回答是有了紅綠燈路上的車就會有秩序了,媽媽帶着妹妹來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說到這時我有點震驚,有點心酸,有點難過,他還是個孩子。

在一次考試中我和班裏另外的一個學生聊天,我說你的理想是什麼,他說“我想去打工”當時的`我很驚訝,我問:“爲什麼,你沒想過上大學麼?”他說:“家裏沒有錢,爸爸經常因爲錢在家裏唉聲嘆氣所以我想去打工,”我問:“那你怎樣打算呢?”他說:“在九年級準備出去”我問:“因爲九年級的時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九年級出去的,高中還要學費呢!”我當時沉默了。趕快離開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溼潤了,在班裏的12個孩子中有10個孩子存在着這樣的問題,兩個孩子單親,我有種無力感,在我的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孩子加油鼓勵,希望他們不要放棄自己的血學業。

在這裏我突然更加的愛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話就能激勵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愛能讓孩子的心有一點溫度。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5

教育問題,對於城裏人來說,是一個宏大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擇校、素質教育、減負、課改、升學率、就業等一系列話題,將隨着我們自身和後代的成長糾纏一輩子。然而,在邊遠山區,教育則縮減至最小內涵:只關於老師和學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筆。

拍攝於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的鄉村國小,因前任教師高老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國小畢業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能力,卻始終恪守規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隻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裏,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這裏,不是“學生學到了什麼”,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爲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爲“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裏有一個“學生在就是希望”的隱喻,它成爲故事發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並不知道,她恪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村教育希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本片讓觀衆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國小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國小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爲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衆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並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羣師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實並不遠。它所提煉的鄉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大量存在於邊遠山區。

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鄉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於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己尚還是女孩的小老師面對一羣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念,以尋找自己學生而展開,既有着對現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也有着充滿希望的暖意,於此中更爲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羣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爲淳樸的基色,如此方纔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6

記得上國中的時候,英語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not one less》,老師講譯成中文叫《一個都不能少》。當時讀了感覺挺感動的,但故事主人公叫誰卻忘記了。許多年後的今天,在網上看央視崔永元主持的節目《小崔說事》採訪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代課教師魏敏芝的扮演者魏敏芝後,纔在網上找到該電影又看了幾遍。就電影的故事情節及拍攝效果方面,我一無所知更不敢做任何的評價,但就幾個特別的鏡頭對我頗有感觸,下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說說城裏有什麼好的?”“城裏有擺這擺那的,比這裏好多了。”主演之一的張慧科在接受採訪說這句話的時候臉上還充滿着笑容。“城裏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當他說這句話時一臉的凝重表情。“城裏留給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我去要飯,印象最深”,這就是美麗的城市留給一個第一次進城的農村孩子最深的印象,不知道那種感覺會在他心裏停留多久?同樣作爲偏遠山村長大的我,從整個電影中不知一次的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汽車售票員、電視臺臺上、電視臺接待員、飯店老闆……我時常在想,如果張慧科碰不到飯店老闆,魏敏芝遇不到那麼好的電視臺臺長,故事將會怎樣發展?雖然是電影不乏虛構的成分,但我卻感同深受。同樣,當來自農村的魏敏芝(演員)談到她當時的學生現在的狀況時說在照顧孩子。是的,她們的人生早就是被命運安排好的,長到一定的年齡便早早結婚生子,照顧孩子,幹繁重的`家務活,殘酷的現實綁架了她的理想。

在農村,直到今天,此現象還普遍存在,生活的壓力使孩子們早早便輟學打工,沒有接受更多教育的機會,沒有用以生計的一技之能,只能用體力換取一點少的可憐的血汗錢。特別是男孩子,現實更加殘酷。他們生存的模式隨着時代的發展從“放牛——換錢——娶老婆——生孩子——再放牛”成功轉型到“打工——掙錢娶老婆——生孩子——打工”,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由於沒有接受更多的教育,她們的思想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認識還停留在很早以前,沒有理想,安於現狀,更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長遠事業。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徘徊於城市邊緣的他們,由於種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和城市人同樣的待遇,幹着最髒最重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資,城市留給他們最深的同印象是“我要去要飯”有何差別呢?

社會在發展,人總是會變的。但願隨着社會的發展,各項關注農民工、留守兒童的政策的出臺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能改變當前許多農村的生活面貌。給她們美好的生活,有朝一日城市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城市美好的、現代化的場景,不在是“我要去要飯”!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7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週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範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國小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爲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爲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衆無不動容。

魏敏芝爲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着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爲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儘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會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爲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爲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8

轉眼間就過了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部叫《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麼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鉅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國小,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個班級;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絲浪費。所以,來到這裏,你只能看到兩個字——貧窮!

這天水泉國小迎來了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個是因爲有運動才能被市裏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爲家裏沒錢而偷偷跑到城裏找工作,前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裏找。

可是這錢從哪裏來呢,在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後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裏來的`張惠科,包括: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啓事。可是都沒用,最後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後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後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9

剛開始時,聽到這個電影名字,覺得很新鮮。

個都不少,是什麼東西,個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些景象:個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兒吃草。會不會是這個牧童讓這些羊個都不少呢?

我滿懷好奇的等待電影的播放,原來是個貧瘠落後的小山村。主人公是個從別村來的小女孩兒,來暫當老師,個小女孩能當好老師嗎?村長答應過她給他50塊錢,但前提條件是這兒的學生,個都不能少。因爲在此之前很多學生都去城裏打工了,在這兒管學生比教學生還難。我們又想:是不是她在這兒教書,給的錢個都不能少?這個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師的魏老師,然而有個男生經常和她作對——張慧科。

突然有天,張慧科被送進城裏打工,他答應過村長學生個都不能少,於是他就想方設法要進城去找張慧科,學生們告訴她進城車費只要幾塊錢,他就帶着學生們去搬磚那麼就有錢進城了,但事實並非如此,車費超乎他們想象,他們還小賺不了那麼多錢,就又想個法子,學生做誘餌幫老師混進車裏去。可還是失敗了。沒辦法就只能徒步走進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走到了城裏,找到了張慧科的住所,但是張慧珂在火車上走丟了,他的`第個方法是你用火車站大廣播來找人,失敗了。

看到路邊的尋人啓事,讓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錢買了筆墨紙,她寫了夜的尋人啓示。但因爲個人的些話,是他白白浪費了這些錢。聽說登廣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電視臺試試。但他既沒錢又沒證件,就在門口“守株待兔”,看到個戴眼鏡的人就問問她是不是臺長,天過去了她問了數不勝數的人。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他的耐心和決心!與此同時張慧科也不知該往何處?當他餓時,老闆會給他些吃的。但魏老師呢?卻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別人的剩菜剩飯,看到這兒,讓我有些愧對現在的生活。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等到了臺長,臺長被他感動了,答應他可以爲他做廣告。她對這裏的切感到畏懼,因爲他從未見到過這樣的新鮮玩意兒,做廣告時,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張慧科。這多麼激動人心啊!原來討厭魏老師的張慧科現在感激他,是魏老師不畏艱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

學生個都不能少,也許旁人看了覺得魏老師就是根筋,但她心想找到學生的精神不是般人可以擁有的。我應該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熱播後,連日來,在高臺縣廣大幹部羣衆中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谷愛花是巷道鎮三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0年因丈夫遭遇車禍腦部受損而致貧,近年來,丈夫病情好轉,加之國家政策的幫扶,她改建了溫室和圈舍,發展起了種植養殖,現如今住上了易地扶貧搬遷房,家庭經濟狀況也逐漸改善,美好生活向她重展笑顏。對她們一家來說,這部電視劇有着特殊的意義。“我作爲一名建檔立卡戶,深刻地感受到了黨的好政策和黨對我們的關懷,我以後會更加努力,今後的日子裏我們的生活會越過越好。”谷愛花說。

王彩紅是巷道鎮高地村婦聯主席,對於展示基層幹部日常工作的《一個都不能少》逐步展開的電視劇情,作爲村幹部的她感觸頗深,也堅定了她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信心。“看了之後讓我深受觸動和啓發,對我們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堅定了我幹好本職工作的信心和決心。”王彩紅說。

近幾年,巷道鎮高地村黨員胡吉新一家通過努力,生活就像劇情裏反映的那樣,入住了新居,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幾天吃過晚飯後,他就和家人早早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地收看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談及觀看感想,他難掩激動。“比期待中的更加好看,尤其是看到了我們張掖的丹霞、平山湖大峽谷和扁都口等這些景區景點,特別的激動,我會把它看完,也希望通過這部電視劇,有更多的人來了解我們美麗的張掖。”胡吉新說。

作爲一名參與扶貧工作多年的幫扶幹部魏學雲,也第一時間通過手機收看了這部電視劇。他告訴記者,這部劇和他目前正從事的工作非常貼切,敘及自己的感受,他深受鼓舞、信心滿滿。“我今後將會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和飽滿的精神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確保鄉親們全部脫貧,一個都不能少。”巷道鎮機關幹部魏學雲說。

除此之外,這部劇一經播出,在網友中間也炸開了鍋。網友們表示這部劇切合時代主旋律,能以這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很不錯,同時也對劇情展開激烈討論,並表示很期待接下來的劇情。有網友留言:“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真是太感人了,故事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樣,我們要汲取榜樣的力量,牢記貧困羣衆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讓老百姓脫貧致富過好日子。”

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貼近生活,以其極強的時代針對性和巨大的現實教育意義,讓高臺縣廣大幹部羣衆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大家一致表示,將以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勇擔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爲決勝全面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積極貢獻力量。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1

當我們埋怨家長做的菜不好吃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都吃些什麼;當你把家中舊的筆扔掉時,你有沒有想過山裏的孩子連一根粉筆都捨不得扔掉……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講在大山裏發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國小”。這是村裏唯一一家國小。由於唯一的一位高老師要回家探親一個月,於是,村長就招了一位13歲的姑娘做他們的代課老師,工資爲50元。這所國小其實就是一間小平房,裏頭只有桌椅、黑板,破舊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魏老師”。全班有28個學生,高老師臨走前囑咐過她一個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張惠科卻不見了。於是魏老師便踏上了艱辛的尋人之路。經過四天不分晝夜的努力,身無分文的`魏老師終於找到了他。這事感動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車送他們回去,而且還捐獻了不少錢和學習文具。

“一個都不能少”!就因爲高老師的一句話,讓魏敏芝爲孩子們付出了這麼多。這真是一個及有責任心的老師!

一個13歲的小姑娘,就有這麼大的責任心和不屈不饒的精神,多麼令人感到欽佩啊!電影中的魏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如果擁有了責任心,你還怕做不成事嗎?如果擁有了不屈不饒的精神,你還怕學習成績不好嗎?讓我一起向魏老師學習,做一個向她一樣的.人吧!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個都不能少》!

主要寫的是在水泉鄉水泉國小,在這裏教書的高老師的媽媽病了,她要回家探親,可是她擔心學生們怎麼辦就請了一個年僅十二歲的魏敏芝,臨走時,高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告訴魏敏芝:“敏芝,你要記住,這些孩子都很調皮,一個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們,我會盡快趕回來的!”可是沒過多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就被潑到城市裏去打工,這可把魏敏芝嚇壞了,他想起高老師對他說過的話,他對學生們說:“老師要去城市裏去找張慧科。”但是那裏太窮了,老師讓每個同學出點錢,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麼辦都不夠,老師決定就讓她一個人去,到了城裏以後,她通過市長的幫忙,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可是差距爲什麼大呢?像有的孩子買一瓶可樂,沒喝完就給扔了,但是,水泉鄉水泉國小的孩子悶呢,買一瓶可樂,一人只能喝一口,還要留給老師,水泉國小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而且成績都很高。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學習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鄉水泉國小到城裏來,也像我們一樣有那麼好的環境的話,他們是否還能品學兼優呢?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2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當小魏老師應對着鏡頭,流着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就應上國小六年級。但爲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爲了高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爲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高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國小,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爲了掙錢,象張巧珍國小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就應。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3

今天上午觀看了電影《一個也不能少》。這部電影講述了發生在一個貧困山區學校裏的故事。他們的辦學條件之艱苦讓我們感到震撼。相對水泉國小的破舊的教室、薄弱的、貧乏的教育資源,我們真是幸福,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生、發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着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出來了。

作爲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爲一個人卻有着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 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於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於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恆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爲把生命能量發揮到極致去實現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爲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爲由遊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着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看看,多麼瀟灑,多麼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爲人類共同理想奮鬥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衆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麼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爲之震,久難忘懷。

我很是感激張藝謀用最樸實的藝術爲我們擦亮了眼睛,擦淨了心靈。在我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我也要做到一個也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4

今日我們一齊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個國小民辦教師的故事。此刻我纔想起來,這是我國小語文課本里的一篇課文,我當時還是個孩子,並沒有多少感觸。此刻才發現其中的好多道理。

高教師母親病重,需回家照顧,請了一個名叫魏敏芝的民辦教師照看學生,這位魏教師只會抄黑板,唱歌,還經常忘詞。爲了對高教師的承諾“”一個都不能少“”,魏教師把有體育潛力的學生藏起來,不讓縣裏的教師接走。爲了這個承諾,他和班裏同學們一齊搬磚湊學費,徒步去幾十公里之外的縣城,尋找要輟學打工的同學張慧科。受盡艱難困苦。爲了尋找走失的張慧科,魏教師用僅剩的幾元錢買了紙和筆,登尋人啓事,在電視臺門口站了一天一夜,才最終上了電視。

有人說魏教師愚蠢,幹了好多事倍功半的事。可是我卻不這麼認爲。試想一下,這位名辦教師的文化程度和見識。她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十五歲的小姑娘,從小的環境就在農村,去了城裏,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無知並不是愚蠢。如果我們在那樣的環境條件下,應當也不會有多好。相反,魏教師的決不放棄的性格還值得我們學習。她的行動力更是令人敬佩,有什麼想法能夠立即行動。雖然欠缺計劃性。可是不行動,機會是主動不會來找你的。看到他在電視臺門口等了一天,真的有很大觸動,如果換了我,肯定會中途放棄。

其實,魏教師思想的轉變也值得我們思考,開始她只是爲了村長答應給他50元錢,纔來照看學生的。然而,隨着與孩子們的相處,隨着那20根粉筆的斷裂,隨着學習委員的日記,轉變了魏教師,讓她改變了思想,開始和孩子們相處融洽。這就是愛的神奇。開始她對學生不管不顧,只完成高教師交代的.任務,任他們胡作非爲。之後卻能夠爲了一個輟學的孩子,走去縣城。怎能不讓人震撼。

還有就是農村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對故事開頭的場景印象深刻,簡陋的教師,貧困的農村家庭,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都讓我們想要去幫忙他們。我也是來自農村,深深明白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多大的影響。想改變這樣的狀況,國家要重視,有政策,我們每個普通老百姓,也得儘自我所能,捐錢捐物。讓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有更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如果你還是學生,請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吧,你可明白這是多麼幸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5

轉眼間就過了一個星期,電影也如約而至,這回等待我們的是一部叫《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雖然名字不怎麼樣,但是這可是大導演家張藝謀的鉅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偏遠地區的學校中,這所學校叫作水泉國小,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一棟棟林立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一間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幾十個班級,而只有那一個班級。在這裏,你所能看見的.不是從一到六年級層次分明的學生,他們全部集中在一個教室上課。沒錯,他們也只有一個老師,就連寫字用的粉筆也是格外的珍貴,容不得一絲浪費。所以,來到這裏,你只能看到貧窮!

這一天水泉國小迎來了一位代課老師,可是這個代課老師也只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女孩,並不比我們大多少,也是中學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學們都叫她魏老師。可是畢竟是小孩,第一次當老師仍然有些膽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講臺,卻只是像完成任務一樣去教書強迫學生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師給她的要求是她帶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看來當老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也許是老天不想讓她拿到那代課費,偏偏在她代課的時候“跑了”兩個學生,第一個是因爲有運動才能被市裏選上了運動員,但是第二個張惠科卻是因爲家裏沒錢而偷偷跑到城裏找工作,前一個魏老師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這一個她不能再丟了,所以她決定自己動身去城裏找。

可是這錢從哪裏來呢,在一系列蠻橫的“工作”之後可算是湊到了錢但遠遠不夠買車票,而且想混車也沒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華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車流量大的驚人,初來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辦法來找跑到城裏來的張惠科。廣播找人、貼紙條、寫尋人啓事。可是都沒用,最後還是在電視臺找到了希望,好心的電視臺長讓她得以從電視這一個角度尋找到了張惠科,而且也從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學習文具,這讓他們的貧窮落後的狀態有所改變。

電影落下了帷幕,但是遠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們落後的教育的現狀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從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備的東西,就是責任,對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擔。還有一個就是承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這樣,你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與肯定。

標籤:觀後感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