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長安的荔枝》讀後感

觀後感8.41K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安的荔枝》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安的荔枝》讀後感

《長安的荔枝》讀後感1

這部小說從一個底層官吏的角度,講述了“一騎紅塵妃子笑”背後的故事。楊貴妃想吃嶺南的新鮮荔枝,可荔枝三日便會變質,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就算有日行千里的龍駒,也絕不可能在三日之內從五千裏外的嶺南把新鮮荔枝運到長安。從九品的上林署監事李善德,被上司設計接下了這份荔枝使的工作。

既然沒有退路,李善德抱着“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的想法,決定放手一搏。他白天向嶺南狂奔,夜晚研究沿途地勢和里程,設計各種可能的運送線路。到達嶺南後向當地峒人學習荔枝品種和存儲方式,向當地商人瞭解各種轉運載具,然後四路齊發試驗不同的線路,在一次次失敗、分析、完善、再試驗後,終於總結出一份新鮮荔枝的轉運之法,涵蓋了驛站調度、運具配置、載重與里程換算、費用覈算等無數細節。讀到這裏時,我看到李善德殫精竭慮終於有了辦法,本以爲後續情節平淡一些,不知這裏纔是小說精彩的開始。

懷揣轉運之法,李善德在長安的衙門卻處處碰壁,甚至被人騙去轉運之法意欲搶功。好友提醒他要“和光同塵,雨露均沾,花花轎子衆人擡”,在呈上轉運法之時,附上一份謝表,說明此事有嶺南五府經略使着力推動,度支司同人大力支持,太府寺、司農寺、尚食局助力良多,別人就不敢搶功了。這種“和光同塵“的態度,今天依然很重要。要做成一件事情,確實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們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不要高估或過於看重個人的價值。在見龍在田之後,君子應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方可無咎。東方甄選的董宇輝,以一己之力貢獻了東方甄選直播間的`半數以上流量,但在新東方三十週年慶典上卻說“我平凡得不值一提,是你不可多得的愛爲我鍍了金身。"

在獲得衛國公楊國忠的銀牌之後,李善德順利召集各部司主事,分配下去運送荔枝所需的各項任務。他依足了規則,卻處處碰壁;而有這麼一塊不在任何官牘裏的牌子,卻暢行無阻。這一刻,李善德感覺到了官場的荒謬,也親身體驗到楊國忠說的“流程,是弱者纔要遵循的規矩”。

李善德帶着楊國忠的銀牌再下嶺南,卻忘記給上次結識並幫助他的阿僮姑娘帶長安蘭桂坊的酒。阿僮氣惱之餘,依然請他吃了甘甜的丹荔,並對他說:“好朋友就是這樣的。你忘了給我帶酒,但我還是願意給你拿丹荔。“真正的朋友,不是價值的交換,而是願意爲對方着想,爲對方付出。

李善德與另外一個好友蘇諒的關係就沒這麼幸運了。他不僅沒有能履行對蘇諒的承諾,反而給蘇諒帶來了厄運,使其被迫遠遁海外。同時,在採摘阿僮家的荔枝過程中,因爲官場的層層加碼遊戲,園中的荔枝樹被砍伐過半,李善德卻無力阻止。這兩件事讓他痛苦地意識到,要做好荔枝使,就不得不背離自己的良心。他看着在格眼簿子的圖例,其中赭點爲色變、紫點爲香變、朱點爲味變,而墨點則意味着荔枝發生褐變,流出汁水,徹底腐壞,他彷彿看到了自己心上的墨點。在回程路上,李善德一度存心糟踐自己,孤身一人夜下陌生山嶺,卻也無法讓他那顆帶着墨點的心恢復純淨。

當兩甕荔枝被及時送進長安城、事成之後,李善德已沒有功成名就的喜悅:“我原本以爲,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我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從前一樣,苟且隱忍一下,也許很快就習慣了。可是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殘碑旁,看着那荔枝送進春明門時,發現自己竟一點都不高興,只有滿心的厭惡。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衝動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他不願意爲了貴妃喜歡和個人的仕途,繼續勞民傷財地運送荔枝,導致底層百姓家破、驛站逃役、騎手奔亡、社會貧困,他要上報實情,希望上層以國家和百姓爲重,不再運送荔枝。因爲追隨自己的內心,李善德徹底激怒了衛國公楊國忠,彈劾他的摺子接連不斷,幸得有人暗中保護纔沒有被砍頭,但仍被全家流放嶺南。“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讓他不僅有機會"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而且也成功避開了一年之後的安史之亂和長安烽火。

閱讀這篇小說,不僅能體驗到語言的詼諧、情節的精彩和光輝的人性,馮元一這樣一個懸疑角色也爲小說增加了可讀性。他在李善德四處碰壁時給其引見了楊國忠,順利實施運送計劃;在李善德觸怒楊國忠後又巧妙讓皇上打賞李善德,避免其受判重刑。馮元一僅僅依靠兩次模糊不清的傳話和一次遠遠的手指,便攬走一部分功能,並順手救下李善德。大人物手中的一粒沙,落在小人物身上,便是一座山。

《長安的荔枝》讀後感2

最近讀的書《長安的荔枝》,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超級短篇小說,誰寫的?額,看的太快,沒記住,剛剛翻看了下,本書作者馬伯庸,詳情可以百度百科,本人寫完這篇隨書筆記,立馬虔誠認真去了解作者,以補救拜讀大作不尊作者之愧。

長安的荔枝,立馬想到了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里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史諷今並不少見,初以作者也是如此,卻另闢蹊徑。主人公不是皇城尋樂時時歡的唐明皇和貴妃楊,所有的任務情節都在運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上,開局荒唐,結局依然荒唐。小富即安的他,誤接皇命,命運,給了他永遠賠本的買賣。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他去做了,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保鮮方式他想了,路線他規劃了,耗盡自己全身能量,他做出了最合理的規劃,最後在動用權利的情況下,全國勞力的情況下,完成了任務,最後,判刑流放。看起來如此荒唐。

有人說,他的判刑是正確的',他確實收了錢,儘管錢不是給他所用,他確實私自動用權力開冰窖,取大額冰塊。一事論一事,功過分開,違法必究。但,究其原因,他的選擇在哪,所有的事情把他放在了非法的界限裏,而不是慢慢逼退。皇命已經給人判刑,生活中的陽謀雖然明顯比這遠遜色的多,但讓人實在懷疑,這類方法是否從小遺傳。每次在聽到一些很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總是找不到原因,總讓自己陷入思考,我看這人不像會出現這種事情的呀,什麼導致他這樣衝動,或許這本書也告訴了我答案。

長安的荔枝,那是用百姓的血來澆灌的,吸取了人的精華,纔在長安得以有如此天下珍品。這讓我想到,被譽爲世間最純淨的天堂布達拉宮下壓的是數以萬計的西藏農奴,每天的佛誦朗朗,是在吟唱高原的美好,還是洗刷罪惡。

李善德並沒有因爲結局的預見性就等待審判,這大概是遇見困境下最好的面對方式吧。歷史上的李善德是否是杜子美的朋友就不得而知了,但才傾天下的子美先生面對這樣的死局也無能爲力,才子也得爲五米折腰。

摘抄一些比較耐人尋味的句子。

二月春風,柳色初青,每到這個時節,長安以東的大片郊野便會被一大片碧色所浸染,一條條綠絛在官道兩旁依依垂下,積枝成行,有若十里步障。唯有灞橋附近,是個例外。只因天寶盛世,客旅繁盛,長安城又有一個折柳送別的風俗,每日離開的人太多,橋頭柳樹早早被薅禿了。後來之客,無枝可折,只好三枚銅錢一枝從當地孩童手裏買。一番銅臭交易之後,心中那點“昔我往矣”的淡淡離愁,也便沒了蹤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字。

讀到這裏,倒不是覺得句子有多優美,只是感嘆,金錢永遠都會鑽探到任何一個能夠繁殖的地方,縱使離別是多麼悲傷的時刻,在看到利益存在,以及人們的模仿趨向性,也就無枝可折。

李善德剛要回答,腦子裏突然閃過韓承下午教誨的爲官之道:“和光同塵,好處均沾,花花轎子衆人齊擡。”一霎時福至心靈,悟性大亮,連忙躬身答道:“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覥顏承此重任。願獻與衛國公,樂見族親和睦,足慰聖心。”

這一刻,古來諂媚之臣浮現在李善德背後,齊齊鼓掌。

對於和光同塵我是表示贊同的,雖然,所有人都覺得這裏只有李善德出了力,其他人不過是好手之勞。但是,社會本就是共同奉獻的,科學家與農民等價,雖然迫於現在形式以及提倡生產力發展下,我們做不了平等,企業家可以在每天應酬下獲得鉅額等價物,農民每日伏地結局卻早早一抔黃土。這裏明顯藏着巨大的不平等,但是相比於過去平均貧困,這無疑是進步了許多。我討厭貧富差距巨大,但更討厭貧困。

這裏的諂媚大概是諷刺那些,什麼都沒參與,甚至在過程中層層阻攔,但看到結局的巨大利益,甘願給予巨大利益給這些人,以保證事情順利運轉下去。如果不分的鉅額利益給這些人,事情進行就會百般艱難。我想,每個人都在義憤填膺吧,他們不就是站着權力大棒爲自己斂財。這裏的問題不得讓人琢磨。

這本書自己也講不出個所以然,大概是自己讀下去,才知道。當然,也不完全是官場沉浮,也就愛情描述,大抵都集中在一句話裏頭了吧:“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

也從中瞭解到子美的那組《前出塞》:“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衆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我想,讀書更多的時候是在尋找感染,有時候,看着一行行文字,就會想到,自己短暫生命裏遇見的那個片刻,畫面描繪的跟書上寫的一樣,那樣美好停駐。剛剛在看到《我想做一隻翱翔的雄鷹》,我想到,褐衣身懷遠志,窮不墜青雲,先生出生比我貧困,但已成天地偉人,我未來也因堅定方向,不應羨慕他人。

《長安的荔枝》讀後感3

以前只聽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當時年少無知,也不愛思考,只是以爲是一名騎手,累死累活,快馬加鞭地給楊貴妃送來愛吃的新鮮荔枝,並沒有深想其中深意,甚至覺得詩句還有點美。

近日讀了馬伯庸的《長安的荔枝》,全文不到10萬字,我看的是電子書,隨時能看,很快就翻完了。才知道,我以前只知道送進長安城這一框新鮮荔枝,而不知其背後隱藏的財力、勞力、甚至性命。

天寶十四年,長安的一名五十二歲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迫接受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貴妃過生日的時候,獻上嶺南運來的新鮮荔枝。本來採買是個肥差,怎麼能輪得到老實巴交的他呢?要知道他官小人老實,年過半百,都買不起長安城偏遠街道的房子。

原來,一般的採買確實輪不到他。但這次不一樣,這次的任務不是容易儲藏的荔枝蜜,而是鮮荔枝。荔枝“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大致包括廣東、廣西和雲南省東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距離長安(西安)五千餘里,一路上快馬加鞭到極限,也要小一個月。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不成就是死罪。所以李善德的上司,設計灌醉李善德,哄他領下任務,等李善德酒醒意識到時也無計可施。

李善德心灰意冷,既然自己死罪難逃,那就拼命試一把。反正是死,那麼在臨死之前,不妨盡力試一試,興許還能博得一線生機。況且,自己在赴死之前,也必定要爲家中的妻女安排好餘生。

他想: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

李善德要去嶺南親自進行大量的實驗與嘗試,需要資金支持。因他抱着必死之心,所以一咬牙一跺腳,向朝廷預支了30貫錢,一方面用於本次任務,一方面,也要留一些給自己的妻女,因爲自己很有可能回不來。(按1貫約等於現在人民幣700元換算,30貫相當於現在的2萬元左右)

真槍實戰才發現,原來運用一次荔枝,單條路線一次需要1000貫。正確路線需要從多條路線中對比得出,於是,單實驗,李善德花費幾千貫(約等於現今200萬人民幣,由某有遠見的商人資助)。從嶺南運送兩甕荔枝到長安大約要花費七百貫,摺合一棵荔枝十七貫五百錢(相當於現金一萬出頭),一棵荔枝比一頭駱駝還要貴。

李善德經過多次實驗,結果證明,摘下來的荔枝最多堅持五天,新鮮的荔枝,只有四天。但是如果用“分枝植甕之法”和“鹽洗隔水之法”,一共能爭取到十一天時間。十一天相比最初的五天,已是兩倍之多。箇中需要極其詳細的計劃:中途二十多個州縣短途供應、驛站人員和馬匹準備、運送方式轉換、何處調冰、何處接應、如何囤冰...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到極細密極周至方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處思慮不當,很可能導致荔枝送不到長安。

給貴妃的那份荔枝,加上中途損耗,需要從荔枝園裏砍十棵荔枝樹。但是,貴妃娘娘吃到了荔枝,那麼她的大姐韓國夫人要不要吃?三姐虢國夫人要不要吃?楊氏諸姐妹哪個都得照顧到。於是,右相下令,要增加到三十顆荔枝樹。然而,爲了保證事情穩妥,執行人員層層加碼,右相要三十叢荔枝,到了都省就會增加到五十叢,轉到經略府,就會變成一百叢,辦事的人再打出些餘量,至少也會截下兩百叢,相當於毀了一處荔枝園,而一棵荔枝樹長成,卻要二十年。

荔枝增加了6倍,那運費和人力自然也增加了6倍不止。

荔枝最後一次轉運,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陸驛站總計一百五十三處,總計花費三萬一千零二十貫(相當於現今20xx萬人民幣還要多)。

於是,在二十多個州縣、千名騎手+水手、驛站人員、千餘精良馬匹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有一騎在最後節點衝進長安城(從嶺南到長安之間的漫長驛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爲各種原因中途損毀了)。而這一騎,只有兩壇荔枝。

李善德原本以爲,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從此仕途無量,應該會很開心。可他跑完這一路下來,卻發現越接近成功,朋友就越少,內心就越愧疚。他本想和從前一樣,苟且隱忍一下,也許很快就習慣了。

可是他在六月七年級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殘碑旁,看着那荔枝送進春明門時,發現自己竟一點都不高興,只有滿心的厭惡。那一刻,他忽然明悟了,有些衝動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最後,李善德雖然立下大功,完成運送荔枝的任務。但是由於敢於直諫,指責右相將運送荔枝的鉅額花費均攤在老百姓的徭役中,全家被判處長流嶺南。

六月底的一個清晨,他帶着夫人孩子平靜地從延興門離開。從京城到嶺南的這條路,他實在是熟極而流。但這一次,他還是第一次有閒暇慢慢欣賞沿途的景緻。一家人走走停停,足足花了四個月時間,纔算是抵達了嶺南,這個讓李善德很滿意的救贖自己、安置萬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