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茶館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館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茶館讀書筆記

茶館讀書筆記1

老舍寫《茶館》旨在展示舊中國的社會現實,他要把從清朝末年到國共內戰期間一般小民的辛酸、無奈、想要改變生活狀況卻不得的悲慘呈現在讀者面前。爲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並沒有寫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平均的三幕劇切入了這一時期內的三個各有特點、本質卻又大體相同的斷面。變態的社會、畸形的文化、怪異的人生……各種光怪陸離的茶館景象深刻的象徵着當時社會上的各色人等。老舍的筆象一根探針,每挑開一處瘡疤,就有一股腐臭的膿水流出,腐朽的文化影射着腐朽的政治。於是,觀衆自然而然的感到,如此無可救藥的社會自然而然要將它徹底推翻,纔能有新生。

爲了凸顯整個社會的悲哀,老舍在對大多數人物的處理上都採取了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如果說,大多數戲劇中,人物本身性格的矛盾和複雜之處是作者大用筆墨的.地方,那麼,在老舍的筆下,人物則更多地成爲一個剪影或社會符號。他們的“極善”或“極惡”被用以描述事件而不是他們本身。於是,《茶館》的觀衆不得不常常瞪大了眼睛,來直視近乎荒唐的社會現實。“侍候着太后,紅得不得了,就連打醋的瓶子都是瑪瑙做的”的龐大太監,明明已經斷子絕孫卻還要擺闊娶老婆;販賣人口的劉二麻子竟不怕人們知道他一次“搭橋”就賺得190兩銀子,還大言不慚的宣揚自己的邏輯——“我要不分心,他們也許找不到買主呢”;江湖騙子唐鐵嘴大模大樣地吸着麻痹中國人的毒品,還美滋滋的宣稱“大英和日本同時伺候我一人,那福氣。”荒唐當中的幽默反映的都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特有景緻,這些景緻在老舍巧妙的串聯和結合下,展現了一個腐朽墮落的社會場景。《紅樓夢》中有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茶館》想來其實也可以如此形容。在會心的微笑過後,觀衆會從心底油然而生一種無以名狀的、深刻的悲哀。

另一種具有諷刺意味的現象是,社會渣滓們竟無一例外的採取了“代代傳承”的“世襲”制度。販賣人口的劉二麻子和小劉二麻子,算命騙人的唐鐵嘴和小唐鐵嘴,官府爪牙吳祥子和小吳祥子,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後輩與前輩們做着本質類似,形式卻不盡相同的陰損勾當。從這個意義上說,老舍仍沒有讓這些“小”字輩們爲自己而存在,而是繼續借他們的行爲表現動盪社會的本質:無論統治人如何變換,下層人物的悲慘、無奈,市井敗類的邪惡本質沒有改變。

當這些人物的命運也是隨着社會的變遷而起伏的。從此處我們並不難看出社會某些方面的“改良”。不妨以劉二麻子父子作爲例子:清朝末期,劉二麻子靠權勢、貧富差異倒賣人口,混的倒也得意;然而到了第二幕的軍閥割據時期,他自己的命運卻也悲慘起來——沒有生意可做。這倒不是由於政府採取了什麼有力措施制止人口販賣活動,只是劉二麻子本身的“理念”和“經營方式”都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封建大貴族揚眉吐氣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劉二麻子失去了過去的客戶和靠山,亂世嫋雄才是新貴。他們在選姨太太時的標準和一擲千金的氣魄讓劉二麻子只能望洋興嘆,沒有插手的份。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人家總長次長、團長師長要娶姨太太講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戲班裏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現大洋!

我幹瞧着,摸不着門!”再到第三幕時,小劉二麻子的“經濟頭腦”便不是他爸爸可以比擬的了。他吸取自己老子“一輩子混的不咋樣”的經驗,勾結政府官僚、權利階級,一心要成立中國最大的不法營業場所。這樣的販賣人口可說是花樣翻新,登峯造極了,小唐鐵嘴認爲自己和小劉二麻子是“應運而生”“如魚得水”。細想來在那樣的病態社會,也只有像他們一樣的人物才能立錐於社會吧?

《茶館》中每一位人物都是一個羣體的縮影。這些人物的身上帶着滄桑中硬擠出的一絲詼諧,帶着偶爾的笑聲過後更加不可抑制的失落,帶着病態社會的病態氣息和整個舊社會的悲哀。

茶館讀書筆記2

相對於很多人看過《駱駝祥子》不同,我接觸老舍的第一部作品卻是《茶館》,這薄薄的幾頁紙竟是讓我迷上老舍的一個足夠充分的理由。

作爲當代青年,我對戲劇並不是很在意,如果不是世界性的歌舞劇或者音樂劇,不願意走進劇院看那種誇張的表演。但是惟獨一部《茶館》讓我看幾遍都欲罷不能,我沒法形容我對這部戲劇的深愛。不管是原著,或是電影,甚至電視劇,我都看,看到傷心處,眼淚不分次數的往下掉。

整部劇目裏一個大茶館,經過三個時代的變遷,兩代人的掙扎。在那個餛飩的年代,好人沒了活計,壞人發了橫財,好壞顛倒,正邪倒置。從最底層到最頂層的北平人,都被剝削,被欺辱。老實敦厚的底層人被中國渣滓欺負,最頂層的老佛爺被洋人欺負。好好地一個大清朝,眼睜睜的.在北平人眼中倒下。隨之倒下的是北平人的驕傲和自信。外面兵荒馬亂,就連鎖上門都有可能被偷,被騙。不開門吧,吃什麼?怎麼活着?貴族開始賣家當,老百姓開始賣兒女,自食其力的又時不時被“王法”綁了去。煎熬啊!可就在這年月北平人也少不了禮節。好一個“北平人”。皇城腳下的皇上身邊的福澤之地,怎麼會這樣脆弱。漸漸的這裏的人們開始明白了“我愛我的國呀!可誰愛我呢?”一句話,怎一個心酸了得!

那樣老實與世無爭的鬆二爺餓死了,到死都不懂得怨恨是個什麼模樣;那樣爭強好勝的秦二爺落得一無所有,實業救國也好,實業爲己也罷,原來自己的遠見還不如一碗爛肉面的見識來的實惠,多悲哀的結論;水靈靈的大姑娘嫁給個無惡不作的老太監,爲了一碗飯,丟了一輩子的人,見慣了一座深宅大院裏的狗咬狗,能被趕出來也算是一種幸運,只是一輩子都註定的悲劇,程度的深淺還有誰會有暇顧及呢!拖拉着破鞋的唐鐵嘴和不招人待見劉麻子倒賺了個肚兒肥,一個半仙兒算了一輩子卦,救不了別人也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大清國;買賣人口是個缺德到家的營生,厚着臉皮發財,比那買人口的還可惡。宋恩子吳祥子憑着那官家的“本事”倒不愁吃穿,這些人自己作惡不夠,教各自的後人也繼續着他們的“風範”。……最後一個開了七八十年的大茶館白白地成了人家的!上那說理去?沒處說理。混亂的年代,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改革,也許老大中國是到了該注入新血液的時候了,可是每一次的改變苦的是百姓,即便是這樣容易滿足安於現狀的北平人也眼睜睜見證了流血的年代,是不允許安逸存在的。就連那說數來寶的都爲這滿眼狼籍質問蒼天,您睜開眼看看吧!天朝的子民們正遭受怎樣的踐踏和欺辱!!

老舍先生的文字不如魯迅先生的那樣直白犀利,反倒給我這個相對比較脆弱的心一個緩衝的機會,我喜歡小人物的生活,即便他們是那樣愚鈍,那樣不爭氣,那樣平淡無奇,在魯迅筆下也許那就是該永遠批判的罪人,是中華民族的糟杷,除之而後快。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他們是那樣可憐,就算知道那是錯的,我也難免要同情一番,最後竟從他們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老舍先生的本意,但是我確實沒法不這樣,讀老舍,讀《茶館》,軟化了我日漸被城市的風吹硬的心靈。

茶館讀書筆記3

已經忘記了第幾次閱讀老舍先生的《茶館》了,但是每一次都是既有相同的感動,卻又有不同的感受。 《茶館》只是三幕劇,但是時間卻跨越了近半個世紀,書中人物並不多,卻囊括了當時世道上至皇帝太監下至流氓特務的三教九流,這些事情只發生在一間茶館中,可是我們卻能從中看到當時中國的縮影,不能不說這是老舍先生的功力,在他的筆下,每一個人物的選取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鮮活生動的,寥寥數筆幾句臺詞,卻能讓人起幽默沉痛之心,再看《茶館》會發現這短短的作品是如此完整而完美,再多添一字而不可得,再減一字而不可爲,可見老舍先生的文字能力。

同樣的能力亦體現在《龍鬚溝》中,縱然《龍鬚溝》只是時代的產物,並無如《茶館》一般超越於時代之上的.魅力,卻依然讓人過目不忘。老舍先生曾經說過: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裏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那麼無疑《茶館》做到了這一點。 《茶館》是常看常新的,每次看都會給我不一樣的感受,以前年輕氣盛之時,最愛常四爺,因爲他仗義執言,敢說真話,那一句“大清國要亡”在茶館中迴盪,他卻也因此下獄,這次卻更深切感受到王掌櫃的痛苦,儘管他善良擅於變通,想盡辦法生活下去卻不可得,老舍先生說過:最大的犧牲是忍辱,最大的忍辱是預備反抗。

而他的反抗不過是吊死在自家的茶館中,最後與兒媳及孫女的告別都是如此倉促,思之令人淚落。而秦二爺與崔先生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存在,老舍先生塑造人物最妙之處就是寥寥數筆短短几句話,卻勾勒出人物最鮮活的一面,秦二爺的實業救國之心,崔先生的心灰意冷,都讓人不禁沉痛感慨,這其中呼之欲出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救國,或許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在那個泥沙俱下的時代,在那樣的政府統治下,誰也沒有辦法救國,譚嗣同的死並未喚起大多數民衆的覺醒,甚至喚不起他們的一點同情,拳亂來了又去了,普羅大衆卻依然生活在痛苦中,甚至比清末時亦有不如,就像書中所描述的一般,好人如王掌櫃一般逐漸無立錐之地,只有窮兇極惡之人卻生活得越來越好,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僅立意要探討中國人的人性問題,也是在探究高於時代之上的社會問題。

茶館讀書筆記4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的作品,是一部話劇。全書共分爲三幕,分別描寫了戊戌變法,民國初期,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三個時間,通過老北京的一個茶館,揭示了這半個世紀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

第一幕:王利發從他的父親手中繼承了茶館,茶館中各處都貼着“莫談國事”的字條,可是常四爺卻要偏偏要談國事。他看不起洋人,更看不起二德子,身爲滿清旗人,卻說了一句“大清國要完”,被偵緝宋恩子與吳祥子抓了入獄。劉麻子,專門倒賣人囗爲生,要將康六的女兒康順子賣給龐總管(太監)做老婆。秦仲義,二十多歲,是一個闊少,主張實業救國,說要開工廠,要搞維新。

第二幕:袁世凱死後,軍閥割據,民不聊生,裕泰茶館也逐漸衰敗。常四爺出獄了,卻沒了旗人的身份;康順子母子逃出宮;劉麻子被砍了頭;兩個逃兵想娶一個媳婦,結果媳婦沒娶到,錢還被宋恩子、吳祥子搶了去;宋恩子、吳祥子成了成爲了軍閥的`走狗,就連繼承了其父的處世哲學的王利發也只能苦苦支撐茶館。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大兵在北京城橫行,裕泰茶館更破了,只有“莫談國事”的紙條更多了,字也更大了,在北京城中,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也接連遭受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利發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而在這時,茶館中來了兩個五十年前的朋友,一個是常四爺,一個是工廠被沒收,一輩子的成果徹底垮臺的秦仲義。三個老人在茶館中悽慘的撒着紙錢,常四爺、秦仲義走後,王利發也上吊自殺了。

在這三幕話劇中共出現了七十多人,其中有五十人有名有姓,他們的身份也差異巨大,正好代表了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茶館》通過裕泰茶館的興衰歷程作爲線索,寫出了在每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以及不同的文化風俗,其雖沒有較爲完整的情節,卻只用三言兩語就將某些人物的特徵描繪了出來。由人物引出故事,再由故事引出更深層次的社會現象。

《茶館》將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共同構成一個巨大的社會背景。在運用了多種幽默的情節後,對那三個時代的黑暗的社會進行了批判。其實,《茶館》不僅僅需要我們在閱讀時思考,更需要我們不斷去尋找其內部更深層的含義,細細品味其描繪出的社會現象……

茶館讀書筆記5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嘆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爲《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先生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先生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條的爲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爲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爲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茶館讀書筆記6

書名爲《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條的爲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爲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我認爲這部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事實,對我們有有教育意義。

茶館讀書筆記7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十分現實,好人不必須有好報,惡人不必須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樣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咱們此刻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咱們此刻漢堡牛扒能夠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福樓拜的名言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個性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之後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兄弟姐妹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我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咱們此刻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咱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裏的道理可真多呀!

茶館讀書筆記8

人民藝術家老舍筆下的《茶館》真不愧爲“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全劇的人物複雜多樣,卻簡單到從陳設的古樸變爲新式,最後淪爲簡陋,昭示出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特徵、時代特徵。

清末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不可救藥是全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反映的.現實社會的特點。爲此,老舍先生精心刻畫了各色人物。從舊社會小資產物、小商人的典型任務王利發的經營方式的改變,充滿愛國熱情、最後淪落爲賣菜的常四爺……無不時刻在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這家老茶館中的精彩演出,看出就制度的必然滅亡。

老舍行雲流水的筆法在語言特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濃烈的“京味”語言籠罩了整個劇本,代表了中國的藝術劇本。精練而又個性的語言,三言兩語就勾勒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廊來更能突顯老舍的戲劇特點。當然少不了像“將,你完啦”這樣一語雙關的潛臺詞,讓人讀了很有味道。語言中蘊藏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寫作手法。

茶館代表的不僅是一個人,一個茶館的興衰,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濃縮的典範。

茶館讀書筆記9

在我國五十年代的首都話劇舞臺上,老舍先生是一位十分活躍的戲劇家。他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時期的北京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狀態,寫出了半個多世紀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這些作品,是勞動人民翻身解放的歡樂之歌,也是作者對黨和新中國的讚美之歌。在這些頌歌裏,有一曲悠遠低沉的帶笑的舊社會的葬歌,恰似華美樂章的主旋律的一段變奏,它從另一個角度和側面,深摯含蓄地抒發了作者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它就是老舍先生於一九五七年創作的三幕話劇《茶館》。

《茶館》通過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近五十年的舊中國風雲變幻的描繪,埋葬了三個可詛咒的時代:戊戌政變失敗後的晚清末年;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爆發前夕的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這縱貫半個世紀的三個舊時代,是舊中國社會急劇變化的時代,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漸加劇、中國由封建的老大帝國日益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覺醒抗爭、掀起了反封建的革命怒濤的時代。老舍先生用三幕戲、三萬字,深刻地描繪出這樣一副廣闊的時代畫卷,出色地完成了埋葬三個時代的任務。

作者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通過茶館這個窗口,在三幕戲中分別截取了三個時代的橫斷面,廣泛地展現了整個社會面貌。“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等,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這個典型環境,通過茶館裏出現的稀奇古怪、荒唐可笑的人和事,讓觀衆去認識那個不復存在的時代。同時,《茶館》對時代的`反映,都不是正面描寫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如作者所說:“側面地透露一些政治消息。”作者通過各種貫穿人物生活上的變遷,表現了社會的發展演變。

如,對於依附於帝國主義、滿清、軍閥和國民黨的鷹犬爪牙與社會渣滓,如西太后的龐奴龐太監、說媒拉縴的人口販子劉麻子、特務打手之類的壓迫者吃人者,作者用“子承父業”的辦法,讓他們的反動職業“代代相傳”、“發揚光大”。他們越變越無恥、越變越反動的歷史,深刻地揭示:“五十年來中國的統治階級雖然幾經變換,但反動派吃人的本質卻是一脈相承的。三次換湯不換藥的改朝換代的結果,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越來越腐敗、越來越黑暗;對於被逼得家破人亡的受壓迫受損害者,如膽小怕事的茶館掌櫃王利發、主張實業救國的秦仲義、剛正不阿並由旗人淪爲普通勞動者的常四爺、破產的農民康順子等,作者寫出了他們越變越窮苦,越變越醒悟的悲慘歷史,特別是茶館的被霸佔、王利發的自殺、秦仲義的破產和他們的悲憤控訴,表現了國民黨的罪惡統治是多麼不得人心。而康順子的最後走上了去西山追尋兒子的革命道路,更是說明了勞動人民的覺醒反抗和舊時代的必將滅亡。

《茶館》採用了特殊的戲劇結構,作者擺脫開劇作法中的“老套子”,甘願冒着事件不集中,故事性不強的“危險”去進行“新的嘗試”,這些“嘗試”表現在:

第一,作品不拘泥於一人一事爲主線的傳統結構法,不追求完整的故事,而是用無數張人物速寫組成的幾十副時代的剪影,形成一個個戲劇片斷,把它們巧妙地編織起來,從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風貌,表現了時代特徵和社會心理。這裏有太監買老婆之類的血腥買賣;有退隱的國會議員萬念俱灰的懺悔和哀嘆;也有流氓打手的尋釁敲詐、特務暗探的搜捕無辜….一幅幅生活畫面,呈現出舊時代

病態的社會橫斷面。這些都是由一張張絕妙的人物速寫組成的。

第二,作品結構戲劇衝突的方法和一般的戲劇不同。爲了表現人民與舊時代的矛盾,它以茶館爲統一的地點,集中了三個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這些人物和王利發茶館的興衰不一定都有直接的關係,他們相互之間也並非存在着你死我活的具體矛盾和衝突,但是作爲階級社會中的一員,必然分別隸屬於社會矛盾的某一方,所以他們的言談舉止又無不反映着社會的矛盾。它用一連串特寫場面,把許多場面、片斷結合在一起,展覽各個時代的人物,揭露了人民和舊時代的尖銳對立和矛盾。

第三,歸根結底,作品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物展覽式的戲劇結構。它展覽了七十多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風貌和性格特點,揭示了社會一角。它沒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沒有共同一致的行動,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過去,成爲一條獨立的故事線。即使是稍縱即逝的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全部生活和思想。鮮明的主題思想把它們穿在一起,組成一臺統一的戲。

另外,《茶館》的語言藝術也是極具特色的,它具體表現在:

第一,極具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古往今來,一切成功的戲劇作品中,凡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必然有着性格化的語言。老舍自己也認爲,劇中人物的對話“應該是人物自己應該說的話。”即“甲說甲的話,乙說乙的話。”如《茶館》開幕後王利發和唐鐵嘴的兩句對話就非常自然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典型環境,與此同時也生動地介紹了唐鐵嘴江湖騙子的身份及其鴉片鬼的品性,和王利發作爲茶館掌櫃圓熟世故,善於應酬的生意人面貌。這些話,看似平常,卻都有着深刻的性格烙印。王利發一輩子謹小慎微,巴結認真,滿以爲按照父輩留下的方法就不會出錯,可是,茶館卻每況愈下,最終被人霸佔。王利發也只有懸樑自盡,與茶館共存亡。“爲什麼就不叫我活着呢?”就表現了他死前的痛苦心情;秦仲義原北京城有名的大地主,從二十多歲起,就主張實業救國。想不到五十年的心血,非但沒能“富國裕民”,自己反而成了窮光蛋。所以,他感嘆“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爲……”這當然是反話,是一種對舊社會強烈不滿的激憤之詞。

第二,濃厚的“北京味兒”。老舍的話劇,和他的小說一樣,是非常富有“北京味兒”的,用北京的話,寫北京的人,北京的事,稱得上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京味兒”作品的典範。比如,《茶館》開幕時,茶客鬆二爺正和常四爺議論着打架的事,打手二德子恰好進來聽見:二德子:(湊過去)你這是對誰甩閒話呢?常四爺:(不肯示弱)你問我哪?花錢喝茶,難道還教誰管着嗎?鬆二爺:(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說這位爺,您是營裏當差的吧?來,坐下喝一碗,我們也都是外場人。鬆二爺稱他頭次相識的二德子也用“您”。這是講究禮儀的北京人一般對人的尊稱。常四爺和二德子雖是初次見面,卻不客氣地互稱“你”,這表明,他們正處在劍拔弩張的鬥爭局面之中,互稱“你”,以示對於對方的輕蔑不敬;這裏也有北京的方言土語,如“當差的”(做小官吏或僕人)、“外場人”(舊指善於交際,好面子的人)等,這些語言有助於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二德子仗勢欺人,無理挑釁,常四爺剛直強硬不服軟,鬆二爺則軟弱膽小,息事寧人。在許多場合,老舍常用俗語表現各個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要體面的鬆二爺則愛說“外場人不做老孃們的事!”王利發精明圓滑,八面玲瓏,牢記着“街面兒上混飯吃,人緣頂要緊”的處世哲學。

《茶館》是老舍最優秀的戲劇創作,他的的幽默詼諧飽含着對人民的摯受,閃耀着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光彩。諷刺的力量是真實,絕不能爲追求藝術效果而背離真實、丟掉現實主義傳統。由子作者將幽漱和諷刺圍綁主題進行,而且善於擅長此道,所以既豐富了作品的思想內容,又加粥了藝術效果,從而使優茶館琪實深刻地

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冷酷、且筆力雄健,氣魄宏大,冷嘲熱諷之中包含着深瓤的批判力量,以及富有幽默而嚴峻的藝術風格,被外國文藝界人士譽爲是“東方的奇蹟”。一部《茶館》,以其內涵之寬廣,窩愈之深邃,構思之梢巧,語言功力之深厚等,征服了中外觀衆,爲我國話劇直得了世界性聲譽。而且《茶館》的影響不是短時期的,它對當代話劇的影晌已延伸到新時期,遵從藝術創作規律的《茶館》成爲了中國當代話劇史上一順粗眼的明珠,至今光芒不減。

茶館讀書筆記10

我們學中文的學生們讀了很多文學作品。但是,我覺得老舍的《茶館》是很特別的,讀者可以把《茶館》作爲歷史材料,就能更深的瞭解從清朝到國民黨時代人民生活上的問題。雖然這個時代不算長,只是一個人的一輩子。這段期間中國經過了好多的改變,這時候,中國是災難深重的。《茶館》裏,讀者不但瞭解到那時候的政治,而且也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方式。老舍先生的話劇包括了各種各樣的中國人,從有權有勢的龐太監到最可憐的康六。我想每一個讀者一定會找到一個你同情的人物。

因爲我在大學上了中國歷史課,所以我覺得《茶館》特別有意思。我們大學生唸了好多政治家的書,但是我們很少有機會學中國歷史,尤其是從老百姓的觀點。爲了徹底地瞭解中國歷史,我們應該學文學作品,雖然我念了好多歷史書,但是沒有一本象《茶館》那樣,給我那麼深的印象。我以前唸了一些有關中國政府貪污的情形。但是到我看王掌櫃被壓迫,我才明白政府的貪污到那麼厲害的程度。美國人不容易承認共產主義有好處,現代的中國跟舊時代的中國無可比擬。在老舍先生的《舊時代的畫卷》裏,捱餓的人很普遍;賣女兒的人多,雖然我沒有看見過很富有的現代中國人,但是我也沒看到很貧窮的中國人。我覺得現在的中國是值得讚許的。

除了學中國立時以外,我也享受了學老舍的文學作品,他寫得太好了,而且真有地道的北京味兒。我真羨慕他的寫作技巧和才能。他能包括那麼多人物在一個短話劇裏。每一個人的性格分別的很清楚,他們說的話也明顯地表示他的社會地位。

因爲我是個女人,我特別對女性人物有興趣。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康順子,所以我很高興地演那個角色。從康順子的性格,讀者可以看出中國女人的能力,他受了一輩子的苦,但是他的精神還很堅強,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快樂。舊時代的女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但是《茶館》的故事也暗示這個情況會慢慢兒地改善。小花代表下一代人;雖然她是個女孩,她的父親,爺爺,和康婆婆都鼓勵她要好好唸書,我看了這些女人的情況之後,我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有一次,一個人問:“如果你可以見到任何一個人,你想選擇誰?”我回答說,“我的曾祖母。”因爲我很想了解我家的歷史,我不知道《茶館》裏哪一個女性人物象我的曾祖母。

《茶館》裏有些語言我特別喜歡。大傻楊的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幕辦法。我從來沒聽過數來寶。(我也覺得木坤演得非常好!)觀衆一看大傻楊的樣子就馬上知道當時人民的情況,在第一幕時,他說得很活潑,但是到第三幕,他的樣子是“半死半活”的。我發覺了中國人跟美國人說話的法子很不一樣,差別相當大!中國人是比較含蓄;他們常用客氣話和婉轉的話,這是中文最難學的地方!在《茶館》我們學了地道的中國人的說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兩個拜把子兄弟想娶一個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訴劉麻子他們的奇怪要求,他們當然不直說出來,反而他們說,“這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沒人笑話俺們的交情。”劉麻子同意,“沒人恥笑。”他們又說,“那你說這三個人的交情也沒人恥笑吧?”我也很喜歡劉麻子的.反應。“平常都說這小兩口兒,小兩口兒,誰聽說過小三口兒的呢?”中文裏真有微妙的意義!從王掌櫃的臺詞裏,我學了一些客氣話,他專門說客氣話;他自己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見着誰我都鞠躬,請安,作揖,”所以,我現在知道一些話;比方“我的臉上有光”或者“那兒的話”,我聽到新加坡人用這兩句話,所以我學到的東西真有用!老舍先生寫的對白也包括了面譽背譭的話,比方秦二爺跟龐太監似乎彼此標榜,但是秦二爺一走後,龐太監馬上很兇地說他的壞話,顯示他看不起秦二爺。還有一些說法我以前沒聽過的,比方說人人常稱呼“某某人的媽”,當然也表現出大家對女人的看法:中國女人最重要的任務是生孩子!我想如果人叫我媽媽“禾火、王利 的媽”她一定會生氣。我們現代的中國女人堅持我們有自己的名字!

茶館讀書筆記11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就是《茶館》投影出的中國!

裕泰茶館在大時代中生存了下來,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從茶館的內部裝飾開始說起。

從茶館中桌凳的變化就側面反映了這裏生意的好壞。第一幕中店裏放的是長桌,方桌,方凳,長凳,小凳。這樣客人的容量還是挺大的。當時天泰,廣泰,德泰都已經關門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大了,勉勉強強的混口飯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着淺綠色桌布。牆上用的`是時裝沒美人,可見王利發緊跟時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換成了小凳和條凳,傢俱也黯淡了,門庭也不光線了,歲月讓裕泰失去了生氣。體面也不是這裏的形容詞了。除了這明顯的外部裝飾,還有那些個字條。

“莫談國事”這條子陪着裕泰一起經歷了半個世紀。第一幕中茶館各處都貼着這條子“莫談國事”。第二幕中的“莫談國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舊。第三幕中“莫談國事”有了一個夥伴“茶錢先付”。“莫談國事”更大,更多!這是一張神奇的條子。

“莫談國事”將封建無限的放大,也無限的反應了社會的落後。“茶錢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茶館中不僅僅有陳設的條子,還有人。《茶館》中人物繁雜但每一個都有鮮明的個性。

其中在全文的結尾的時候有一個沈處長。他一共只有一點點的臺詞,是七個“好”字和一個“傳”字。語言極其凝練,但同時把這個人表現的淋漓盡致。沈處長的出場穿着軍便裝,高靴,帶馬刺,手持小鞭,後面還跟着兩個憲兵。他明顯是一個很霸氣的人,但少言寡語。不說話,用眼神示意也許就是這些長官的特徵之一。

沈處長不過是這戲中的跑龍套,而王利發是貫穿整部戲的靈魂人物之一。

王利發是一個小小茶館的老闆,爲了生存,他阿諛奉承,逆來順受。這不僅僅是他的茶館,也是他父親的。所以茶館不僅是一個賺錢工具,更是他父親的饋贈和希望。一個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個苟活之人,他很堅定的保護家人,自己堅守茶館,最後用上吊來結束生命。

《茶館》是我讀的第一本戲劇。人物繁多,我每每讀過都不時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雖然人物多很繁雜,但老舍能清晰地寫下這麼多,可見他能力的強大。一張張醜惡的嘴臉,一張張善良的臉龐,都在老舍筆下栩栩如生。我讀出了世道淪落,讀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

《茶館》很經典,人物很傳奇。

茶館讀書筆記12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於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後,生活更爲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爲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後的創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着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繫。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幹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劇情。

茶館讀書筆記13

《茶館》這篇話劇是當代作家舒慶春老先生的話劇傑作,初讀《茶館》,雙眸便煥然一新了。與其他的話劇不同,老舍巧妙地僅用了兩三萬字描繪出了了中華民族古典的象徵——茶館,同時也用精緻的語言,在字裏行間,送走了3個時代。

老舍的《茶館》使我對舊中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前的我,說起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時,總覺得是一句表面上的話, 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 但自從我看完了,《茶館》 對這一句話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從抽象的概念便成了深有體會的畫面。面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我的心緊張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依依不捨 ,我的眼睛模糊了 ;面對當時人們的無奈 ,我深表同情, 這一切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舍這位“語言大師”帶給我們不僅僅是一部話劇,他帶給我們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爲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茶館讀書筆記14

雖然少了文革時期老一輩文藝人的束縛,我卻多了九零後的浮躁不安。總有自己不能窺探到的地方,畢竟歷史太深。動盪不安的年代的是是非非我也只從勝利者撰寫的書上讀來又何況還是草草過目。簡單寫了罷。

在那兒啊,那個老北平(歷史我就不寫了,名譽我也不重複了)和衆多文革時期的積極分子一樣,老舍先生也從生活的疾苦中走出來,爲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新政權唱熱情洋溢的頌歌,茶館便是這樣誕生了。就像先生深知戲劇的藝術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它所具有的內在的悲劇精神,只有能夠產生壯闊的悲劇美的戲劇纔有可能稱得上是偉大的戲劇一樣——命運也深諳此道。

茶館,對於一個四川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然而現在的茶館恐怕先生要覺得陌生了。那兒的茶館和現在很像,世人一看便知是茶館,許多桌椅,許多杯茶,許多閒談的人。那兒的茶館又與現在不同:灰大衫,洋緞褲褂,掛鳥籠的鉤,打羣架又有人來協調的場子,還有那越變越大的“莫談國事”的字條……那兒的茶館叫“裕泰”。

那兒的人就複雜了,因爲人在社會中總是有着複雜微妙的關係。誰推動了故事,誰又給它畫上句點,這一代會不會在下一代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個人的命運在黑白顛倒的社會面前難道不是早被註定了呢?社會是個大染缸,有些生命被它染得黢黑,有的卻化爲了土地下紫色的靈魂。三幕戲,三代人,三個動盪的時代(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政權覆滅前夕)。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

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了結了一生。

然而我感覺故事卻遠不只這些,遠遠沒有結束,而其中人物又何只王利發,常四爺以及秦仲義!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的旗人鬆二爺,說媒拉縴,拐賣人口的地痞劉麻子,算命騙人的無賴唐鐵嘴,靠坑害別人鑽營偷生,順風倒的奸邪小人吳祥子和宋恩子……六七十個主次人物,三教九流見證那茶館的興衰,見證着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悲哀,也不只,他們還是這興衰悲哀的始作俑者和承受者。“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看(從筐裏拿出些紙錢),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哈哈,哈哈!”

茶館的魅力在於語言,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在動筆寫劇本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是在作詩,一字不苟。作者須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語言藝術修養。他既能夠從生活中吸取語言,又善於加工提煉,像勤勞的蜂兒似的來往於百花之間,釀成蜂蜜。”先生真的做到了他所說的,以北平爲駐地的茶館有着濃重的京味兒,時而婉轉,時而慨嘆,時而輕巧,時而深沉。那深處的卻是我跳躍的思考只獲得了片段,畢竟沒有見過那樣的景。劇中地地道道的小角色的描繪絕無庸言贅筆,譬如賣小妞的鄉婦,收電燈費的但都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全劇嚴謹,一氣呵成地實現了老舍爲三個舊時代送葬的創作主題。

然而先生想不到,命運,總是不甘心一路凱歌。

茶館讀書筆記15

一直以來,我都對共和國文學避之不及,老舍的《茶館》自然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多少次過其門而刻意不入。若不是於是之等北京人藝的老一輩藝術家出神入化的表演詮釋使之成爲話劇經典,《茶館》恐怕早就淹沒在共和國文學連篇累牘的文字垃圾中了。我之所以看《茶館》其實也是衝着北京人藝爐火純青的表演去的。漸漸入戲之後,才恍然覺得,老舍的劇本雖然寫於讚歌大躍進的1956年,系奉命而作,但是那顆體恤下層人民的心,卻衝破了政治外殼的包圍,就像雲雀衝破了寂靜黎明的禁錮,婉轉而悠揚,直擊人心。

《茶館》裏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笑的對白,要麼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麼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鬚拍馬。笑過之後,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着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願爲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櫃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鬚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打學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麼世道啊?”

《茶館》最後的一部分,三位氣數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幹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櫃“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我愛咱們的國啊,可是誰愛我啊?”常四爺在同一地點時隔五十年兩出此話,着實讓人嗟嘆不已……

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這大概是中國人對於革命的一貫態度,幾千年來未有改變。但是,越是苟且躲避以求自保,就越是被各色無賴欺壓魚肉,一輪輪地盤剝搜刮,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說到茶館,多數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北京人藝一幫老藝術家入木三分、形神兼備的表演。但我剛開始看時,還是不大習慣,總覺程式化痕跡太濃,一舉一動一板一眼,每一個動作的精心雕琢。後來看衆人的評論,才知道這其中透出的老北京人生活的尊嚴和做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的人們就是這樣見面作揖,硬骨朗朗,言行舉止中千年文化的修養一覽無遺。中國戲劇唱唸做打凌然不亂的套路原來就是那個禮教中國的生動顯現。現在這樣的就中國人怕是無處可尋了。

舊時的茶館是市民們幾乎僅有的公共空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混雜其中,上層人物與平民百姓一桌喝茶聊天,倒恍然間讓人忘記了階級差別的存在。但是再仔細琢磨茶館中活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能看出平頭百姓是坐不起茶館的,在茶館裏悠閒品茗,提籠架鳥的幾乎都是吃份額的旗人,前清遺老;吃洋人軟飯的買辦和“誰有錢就爲誰賣命、充當打手”的地痞流氓;專心向佛不問政事的參議員……至於底層人民,這裏則是他們賣命、乞討的傷心之地。

作爲公共空間的茶館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西方大革命時期的咖啡館。但是二者的意義卻更好相反。本雅明說,巴黎的咖啡館裏經常擠進一些付不起80法郎高價訂閱報紙的人,圍在一起搶讀一張報紙,議論國事,密謀革命。西人後來把這造反的發源地(包括小酒館和街壘)冠上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公共領域”。但是《茶館》裏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貼了幾十年的“莫談國事”也沒聽說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是幾個愛耍嘴皮子的茶客硬給喝下臺的。重農抑商,皇權浩蕩的封建社會中誕生不了法國那樣的穿着燈芯褲的中產階級,《茶館》中實業救國的那位民族資本家最後落了一個“一無所有”的境地。中國的“公共領域”只是言論無路的上層精英們過過嘴癮、發發牢騷的地方罷了,不是民主的醞釀所,而是民意的疏散地。後來北京的茶館漸漸式微了,成都等地的茶館依然花開遍地,不過依然是“莫談國事”。至於傳說中的“中產階級”,咖啡館可是彰顯高雅品位,爲權錢交易去臭的好地方。

標籤:讀書筆記 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