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5篇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

前幾天,媽媽幫我買了一本《儒林外史》,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歲的范進在54考相公時巧遇有同情心的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

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爲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

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

《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2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近來讀了,頗爲喜歡。

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爲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棄官隱居,-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等人的不知廉恥。

-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着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爲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因爲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裏連米都沒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升爲-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爲,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3

我本是出於好奇,才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書——《儒林外史》。一頁一頁地翻看起來,嗅到一股誘人的書香味,不知道是書的年代太久,還是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價值……

書看了一半,我已是心潮澎湃。我不明白,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竟使得吳敬梓——一個出生“科第仕官多顯者”的家庭的子弟,去如此憤然地抨擊與諷刺。這本書就像一份無言的.控訴,一下接着一下,震人心魄啊!

再慢慢往後看,我有些懂了。舊社會締造了一羣可恥甚至可鄙的儒生,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又無真才實學,醉心功名,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們期待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名揚天下,光宗耀祖,那一切的功名利祿就會唾手可得。由於這種極端的野蠻的瘋狂的追求,導致了官場的黑暗齷齪,許多讀書人的心靈被扭曲,甚至變態。這不得不令人可悲可嘆。在讀第三回的《范進中舉》時,文中對於范進岳父——胡屠夫的描寫是惟妙惟肖,在范進中舉前後,胡屠夫的態度簡直是天壤之別:“范進因沒有盤纏,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胡屠戶站在一邊,不覺那隻手隱隱的疼將起來,自己看時,把個巴掌仰着再也彎不過來。自己心裏懊惱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些市儈之徒見風使舵、勢利小人之形可見一斑。

可是若論錯,歸根究底卻不在他們身上,他們的苦苦追求本身沒有錯,是黑暗的社會,是封建科舉制度給了他們“信念”、“理想”,讓他們到死都認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腐朽、虛僞的封建統治者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開創了八股文科舉,這可讓多少有志之士寧可“處江湖之遠”亦不願“居廟堂之高”。對於人才的摧殘,確實令人扼腕嘆息啊!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爲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這本書,我不僅爲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影響了我。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

清王朝的腐朽與虛僞,《儒林外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儒林外史》有多個小故事組成,作爲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可以說是古典小說諷刺意味的巔峯之作。通過批判八股科舉制度,反映清朝末期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同時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虛僞。

這部小說的作者吳敬梓,正出生於清代,他也是想利用這部小說來諷刺罪惡的八股科舉制度。利用多個小故事,令人感到可笑、可惡、甚至可恨。

這部小說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也是最有名的故事之一——《范進中舉》其實就將這部小說的中心思想完美的表達了出來。清朝末年,知識分子都想通過科舉制度來獲取地位,從而讀一輩子的死書。因爲有了地位,就受人人尊敬,沒有地位,就被人人踐踏,《范進中舉》中就將范進中舉前後,各街坊鄰居的態度寫了出來,諷刺了八股科舉制。但是滿分作文網這種扼殺人民聰明才智的八股取士,是社會根本不會進步,反而會倒退。

其實,現代社會這種“拜金拜權”的現象也很嚴重,尤其是在農村裏,有些農村的爸爸媽媽爲了改變命運,就算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讀出書來。在沒考上好大學,沒有地位之前,窮人家根本沒人光顧,反而被人瞧不起。但只要家裏有一個人有出息了,街坊鄰居啊,親戚啊,各種人,都會來登門拜訪,加上好禮相送,這種虛僞的現象,無非是現在最嚴重的情況。

但,這也挺真實,沒錢沒權,誰理你呀?就是一個社會上的小白,一個無人知曉的螞蟻罷了!所以呀,這就更加鞭策我們要好好學習,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讓別人瞧得起,一定要在社會上有尊嚴地活着,長大後一定要有出息!

或許《儒林外史》,除了想痛恨地表達對清王朝腐敗的八股科舉制度的諷刺,也更想諷刺這種虛僞吧!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5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於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閒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於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後你就會發現裏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於這點我很糾結,因爲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峯感受。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現在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爲舉業高於一切,於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爲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於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後的醜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可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爲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爲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瞭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瞭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爲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爲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xx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xx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爲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醜態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6

自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就頒佈了科舉錄取的規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爲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後,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

貫索象徵牢獄,文昌象徵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後則是老天降下一夥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爲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爲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於是,有些人不滿於此規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涌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衆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爲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有些人對他們並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爲“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裏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裏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爲什麼杜少卿讓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親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徵辟算什麼正道?”

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纔是當時民衆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爲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可以出頭,沒了舉業,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麼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後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爲奇了。科舉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科舉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麼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塗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麼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爲名,還是爲利呢?”大家都說:“是爲名。”景江蘭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外面的詩選上刻着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衆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麼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爲了歷史。但是,以銅爲鏡,可正衣冠;以史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時代的棟樑!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着我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雲,牢牢地貼在心間。《儒林外史》,真的給了我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7

《儒林外史》主要講述了清朝許多因科舉制引發的故事,其中令我影響十分深刻的就是嚴監生,那個知名的吝嗇鬼。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着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爲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爲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爲避免被牽累,他逃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爲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爲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仕途,有多少人在那上面奔波致死,卻一事無成,那些成功的人,有多少是爲了錢,想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又有多少人是威震清廉,恐怕是少之又少吧。而且想匡超人這種人,更是令人難以啓齒,看來讀書之前,要先學會做人,不然有再多的學問又有何用?

所以,在以後,我們在增長學識的同時,也不可矇蔽自己的內心,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知恩圖報的人。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9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爲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羣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諮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着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爲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爲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爲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裏,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裏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着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爲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爲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0

官場黑暗,政治腐敗,文人被捲入一場名利與義氣的鬥爭中……我手捧着書,似乎看到了當時文人情態的模樣;愛財如命,裝腔作勢,爲了地位不惜一卻代價……這本書,就是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講知識分子在昏暗科舉的`摧殘下的一系列事件。有的被這股惡習打擊得軟弱無能,有的被衝得連基本的禮儀尊卑都忘得精光,還有的道德敗壞,而又自命風雅……

讀完這本書,我心中感慨萬千:在金錢的誘惑下,人人都擡不起頭!當然,我也看見了在黑暗中閃耀的一顆明珠,他就是第一回中的放牛娃王冕。他家境貧窮,但天性聰明,愛好讀書,就把放牛攢下的錢買幾本舊書。他光明磊落,不求名利,襟懷沖淡,不願去當官,只想讀讀書,賣賣畫,過着自由不羈的生活。王冕這種勤奮好學,輕財重義的優秀品質,不正是我們世人應該學的嗎?社會上也有一些貪官,如嘍家公子,他們揮金如土,整天吃喝玩樂,遊手好閒,沒有真本領,但又不停地自吹。如果讓這種人管理一個社會,社會必然會烏煙瘴氣,讓這種人治理一個國家,國家必定腐敗……

一個國家靠知識分子成長,我們必須剷除惡習,做到勤勞節儉的好習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1

《儒林外史》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小說,也是一部諷刺小說。

本書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一些看起來平常的事寫進了書裏,把這些事裏的人物都刻畫得栩栩如生,無一都不揭露了社會上某些人的虛僞。胡適評價了作者:“安徽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而是全椒縣的吳敬梓。”

這本書的每一回都寫了不同的人物和主題。書中的第一回寫了王冕的生平,作者其實也是在藉機表達自己有高潔的志向,不想去到爾虞我詐的官場。在第三回中,作者刻畫了一些及其虛僞的人物形象,比如范進的老丈人胡屠夫,在范進中了秀才想去考舉人的時候,竟然把范進臭罵了一頓,而在范進中舉之後,胡屠夫卻使勁的奉承他,這裏刻畫出了一個“變色龍”的.人物形象,這也就證明了吳敬梓的文筆是值得古今中外的人去稱讚的。嚴監生臨死前,一直伸出兩根手指,遲遲不肯斷氣,最後還是一個小妾拔掉了一根燈芯才斷氣,作者把“鐵公雞”形象刻畫的非常入木三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物描寫,最讓我感動的人物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千辛萬苦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儘管父親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百善孝爲先。

總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平凡而又偉大的諷刺小說,正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2

幾百年後的今天,我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它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我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官員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

去而後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籲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夫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於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爲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遊於終日也。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3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長典諷刺小說之一,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敗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與虛僞,但讓我最感動的是其中《王冕的故事》。

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家住諸暨縣的鄉村裏,在他七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母親靠給別人做針線活來供他到村裏的。學堂讀書,一轉眼三年過去了,一天母親叫王冕不要讀書了,因爲母親沒有錢給王冕繼續讀書了,所以讓他到秦老家放牛,王冕答應了,王冕第二天早晨放牛時看見,下過雨後的'天氣,景觀十分美麗,就想把它畫下來,王冕於是拿着秦老給他的工錢,去買顏料,他畫畫十分認真,一畫就畫了三個月,等到十七歲時,他成了著名的畫家!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4

吳敬梓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文學素質十分豐富。他學習認真、刻苦,頭腦聰穎,不讀死書,但卻屢次科舉不中。出身於清朝的他,潛移默化地對那個時代的親身感悟,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被扣上“吝嗇”這個別名的嚴監生。

兩年前的一節語文課上,老師手捧着課本,邊來回踱步邊瞄着課本,照着一行一行字念着。教室裏,我們聽着老師講解的吳敬梓描寫的嚴監生,時而交頭接耳談論,時而捧腹大笑。依稀記得老師在點評嚴監生的片段時提到過,本文字裏行間,每句話,每個神態描寫、動作描寫都能體會出嚴監生吝嗇的性格,但全文都沒有出現過“吝嗇”二字,這幾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對它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瞭解。再去品味嚴監生的片段,也不難想象爲何會出現這樣一番場景了,嚴監生在臨終之際,伸着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不爲錢,不爲地,就只是爲了那區區兩莖燈草!恐浪費了油。直至趙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嚥了氣。這一個行爲實在是讓讀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穀物多到吃不完,爛在倉庫裏了。這種行爲往好的方面說可以是節約,但更好的`表達方式應爲“吝嗇”,似乎更合理。吳敬梓靠一行行生動的文字構造成一個個活靈活現的畫面,爲了一盞燈莖,他居然始終不忍這麼嚥氣,讓讀者瞪大了雙眼。

中國的科舉制發源於隋朝,流傳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爲一次中榜,頓時將自己封閉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壓力一股腦全傾倒了出來,爲了能選上官而盲目跟隨大衆的腳步必然是錯的,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又有誰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慾呢?人人都在奔着名利而生活着。有時,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尋到嚴監生的影子。我一直朝着自己所渴望的目標奔跑,即使目標達成,會不會抱怨,會不會變得貪婪了呢?書中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開篇的王冕,他也天資聰穎,不願交朋友,當然也反對世俗,最後逃往山中,隱姓埋名,認爲那兒纔是所屬他的人生觀點,與嚴監生大相徑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書,回想其細節,悟出些許道理,繼續爲人生的路添塊小石子。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5

在儒林中漫步,厭倦了之前周進的可笑,嚴監生的吝嗇,嚴貢生狡詐 ,直到馬純在街上在街上遇到了一個拆字的少年——便是你,這便引起我的矚目,那個少年流落街頭,無錢回家,而家中還有一個病重的老父親,不免讓人心生憐憫,馬二先生可憐他,便借給他十兩銀子,資助他盡孝,卻還不忘囑咐學業,心中滿是感激,心的一角也悄悄裂了個口子。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一到10回3

懷着平淡無奇的心情,讀完了《儒林外史》的序言,說來說去,無非就是 “現實主義”“諷刺意味”“科舉制度摧殘人心”,沒有妖魔鬼怪,沒有英雄兒女,索然無味的情節配上艱深晦澀的文字,名義上吹噓一下這本書膾炙人口、含義深刻,實際上我還沒讀就覺得,這本書就是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在讀完“范進中舉”和“臨死前的嚴監生”兩部分內容後,我所謂的賞析就和網上、書籍上說的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范進中舉,可喜可賀反而樂極生悲;而嚴監生家財萬貫,臨死前唯一的留戀竟是那兩棵燈芯,吝嗇鬼的形象躍然紙上。他們都被封建教育扭曲,靈魂受到了束縛,精神受到了迫害,可憐又可悲。但當我靜下來自身思考時,卻覺得這種解析,作爲答案,並非正解,讀後感應是主觀題,何時變成這種固守成規的客觀題了?范進的醜態被人詬病,可笑嗎?不,一點也不好笑,很現實。活了大半輩子,寒窗苦讀幾十年.受盡了他人冷眼相待,突然一步登天,平步青雲,從窮困潦倒走向錦衣玉食。終於出人頭地,終於能不再受人欺壓,終於了卻了一樁心願,如此翻天覆地的轉變,擱在一個壓抑了大半生的人身上,怎能無動於衷?就因爲這一時的放飛自我,就被說成心靈脆弱,就可以忽略他這麼多年來的心理壓力嗎?家境的潦倒,岳父的冷漠,鄉鄰的鄙夷,二十多次落榜,一個人咬着牙堅持到勝利。這份恆心,毅力,不動如山,又有誰能做到呢?嚴監生又怎麼吝嗇了呢?他對妻子王氏有情有義,對王氏兩個兄弟出手闊綽,禮節周全體貼。在他那不爭氣的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時,本可袖手旁觀的嚴監生主動承擔責任,破財免災,對於嚴貢生的一走了之,並未責備,甚至給他留了一份厚禮,明明家境富有,卻日日粗茶淡飯,和他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兄長嚴貢生,誰更吝嗇?吝嗇是對他人苛刻,不是嚴格律己的貶義詞。這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表現,何有“吝嗇”之說! 范進的迂腐、虛僞、軟弱卑微不可否認,嚴監生的膽小怕事,精打細算無可非議,但也不能因爲如此,就片面的評論一個人的一生。書上的解析,網上的評論,都是些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像是一個數學公式一樣套用在所有“膾炙人口”的書籍上。但當我靜下來思考時,突然有種悲哀,爲“千篇一律”而悲哀,這些賞析都流露着諷刺悲哀,暗含着這本書的核心主旨,我不禁有些後悔,後悔沒有自身思考便看了文章主旨,就像是忍不住偷看了數學答案,即使依靠自身寫出計算過程,仍是感受不到收穫,我也有些好奇,好奇如果自身沒有看前言,能否看得出這本書的主旨。那多人的賞析中,又能有多少人能自身得出結論呢?對於《儒林外史》的種種因果,讀第一遍覺得“又臭又長”,再讀第二遍時覺得有些意思,在讀第三遍時,我就覺得回味無窮了。其實讀書的感悟,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可以獨一無二,仔細得讀,反覆得讀,讀書做學問要實事求是,自身得出的結論纔是真正的收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