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聊聊懶課》讀後感作文

讀後感2.39W

拜讀《聊聊“懶課”》一文,讓我眼前一亮,細細品味作者的一些觀點和做法,我頗有同感,教學中的“懶”是爲了減少課後的輔導,勤在課前的備課,並充分使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聊聊懶課》讀後感作文

比如作者有這樣一個觀點:熟悉每一冊教材,熟記每一節課的思路、步驟,系統地掌握所教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以前我在執教三年級語文時就曾有困惑,作文應要求孩子們寫到什麼水平纔算合格達標?一節課講生字生詞應占多少時間,指導到什麼程度?那時我在心裏嘀咕:還是數學課好教,幾道計算題、應用題,比起語文的大作文來真是“小菜一碟”。如今自己從事數學教學,才知道可真不是“1+1=2”這麼簡單。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則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國小數學要求教師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根據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條件,組織學生操作學具,通過學具操作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要做好這些談何容易!就拿一年級數學動手操作這一項內容來說,教師如果不對教材有系統的瞭解認識,可能學生的動手操作就起不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十幾減九》時,有一位家長讓孩子在家預習時,也讓孩子用小棒去擺,理解退位減法。可擺來擺去孩子依舊糊里糊塗,家長打電話向我請教,瞭解情況後我發現問題就出在小棒沒有用皮筋捆上,所以他只用了數下去這一種方法,而對其他方法孩子沒有感性認識,當然很難上升爲理性思維。那麼爲什麼要捆上呢?這就與我們第一冊所講的對十幾的認識是相關聯的。可見只有熟悉教材系統地把握教材,才能瞭解教材編排的意圖,才能正確合理設計教學過程,這對一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啊!現在想想,當初對語文的困惑,也是因爲對教材不熟悉,對課程標準不瞭解,也是初任語文教師時對工作生疏造成的。

文中還談到要知道學生所想、所做,與學生們做朋友,與學生們打成一片。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吃透學生。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現在的學生接觸面廣,瞭解地新鮮事物多,喜歡輕鬆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喜歡課堂上板着面孔授課、下課找不到的老師,我特別注意這一點,課堂上採取豐富多彩的授課方式,儘量給他們營造一個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孩子們在愉快中學習知識;課堂外和孩子們一起遊戲、聊天,與孩子們同樂。這樣不僅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而且能夠了解孩子們地所想、所做,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常常有家長們向我求援說“孩子最聽您的話,楊老師您多多指點孩子吧……!”

另外,作者特別提出教學要“踩實”,教學內容求“簡”,練習複習求“靈”。在這一點上我也有體會。第一次執教一年級數學時,瞭解到孩子們在幼兒園已經學過十以內的加減法,就認爲學生接受會比較容易,在課堂教學時安排了比較多的內容,尤其是在“用數學”一部分,沒有安排孩子們進行比較充分的口語表達練習,結果孩子們在做應用題時,總有一小部分同學犯胡塗,搞不清哪個是減數,搞不清哪個是差。其實這就是教師沒有把握好教材難點,對學生學情分析不透徹,造成教學沒“踩實”。找到“癥結”所在,我馬上對症下藥。課堂上我出示了一幅情境圖,先請同學們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充分發言後,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變換教學方式,請已經領悟知識的同學表演情境,請似懂非懂的同學再來提出數學問題,我看到孩子們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一節課後孩子基本明白了,順利解決了教學難點。看來教師只有把基礎打牢,把知識吃透,熟練於心,才能遊刃有餘,才能獲得“豐收”,學生的成績纔會令人滿意。我感到教師與演員有着相似之處,真是堂上一分鐘,堂下十天工。

總之,《聊聊“懶課”》是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的許多觀點、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我懂得了教師的“懶”是在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最好效果的前提下,減少繁雜、冗長地說教和課後輔導。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要敢於創新,爭取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最靈活的方式讓學生們掌握最多最實用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最深的體會。

標籤:讀後感 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