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讀後感1.01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1

月光所到之處,萬物都鍍上一層清冷的光輝,大自然的美妙之處在於遠離世俗的喧囂:藻荇在墨綠色的溪水中縱橫交錯,就如同竹柏之影;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春秋寒暑,不爲流光掠影所迷;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夢迴千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至黃州,貶謫的悲京還未在心中消散,甚至溫飽也成了問題。蘇軾白天耕種,只有到了夜深人靜,雞不鳴,犬不吠時才能享受一份清閒,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正解衣欲睡,卻不想辜負這大好的月色,打算出去走一走。可是以蘇軾現在的處境,朝廷打壓,環境偏僻,生活苦寂,又有誰願與他爲伍?正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蘇軾遇見了同樣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黃州的張懷民,可能是雙方的遭遇相同,讓他們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最高級的靈魂契合,也是最極致的心靈相許相知。“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得知張懷民亦未寢,內心欣喜,於是相約步於庭中,不謀而合,月光澄澈、樹影斑駁、幽靜清新。望着這一輪明月,蘇軾是否會念起遠在他鄉,聚少離多的親人;是否會想起曾經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寒寥數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複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着大好的青春與才華;他深知:他並不是爲了自己而活,而是爲了國家爲這黎民百姓而活,他爲官的理想是希望大宋朝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不汲就於富貴與名利。對於蘇軾來說,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平等的衆生。他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氣兒”。他純真、質樸,敢說敢做,一生率性而爲:因爲他的率性吃盡了苦頭;但也因爲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着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着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夕陽亦是旭日,當它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也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輝之時。每一次貶謫,對於他人來說,或許是最落魄的人生低谷;但對於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着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鬥角於官海沉浮,捨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鉅變,高岸爲谷,深谷爲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裏的一處芬芳。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2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裏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心深處無時不憂慮着國家黎民,思念着親人,孤獨而寂寞着。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唸。歷經了多年的滄桑,他學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文章整體採用了長短句相結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牀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念,於是就懷揣着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鬱鬱寡歡,不得志。

閒來無事,便悠閒自在,擁有了閒情雅趣,卻慢步於庭中,懷着一點小歡喜,小閒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着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彷彿呈現出了一位鬍鬚飄飄,白髮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成了一代名句,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藉此夜美景抒發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歷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着。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鉅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

……

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3

美麗的月,悽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鬱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峯,擡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麼可貴的樂觀,寫到這裏,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捲上一個不好的分數,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着頭注視着照到地上月光的悽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着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篇1]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裏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爲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裏,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瞭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爲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爲“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爲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纔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爲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着作者的背涼與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