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孟子》讀書心得

讀後感2.49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孟子》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讀書心得

《孟子》讀書心得1

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六節段譯?段譯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曾皙愛吃羊棗,而曾子卻不忍心吃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問道:“烤肉和羊棗哪一種好吃?”孟子說:“當然是烤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公孫丑說:“那麼曾子爲什麼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呢?”孟子說:“烤肉是人人都愛吃的,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正象避諱時只諱名不諱姓一樣,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得意]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這個各性不出去傷害別人就可以尊重。美國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爲大旗坑別人點錢財。印度泥賀魯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誰家錢財和媳婦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實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捱揍都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樣的各性就不用評價了。

《孟子》讀書心得2

易中天出過一套中華經典故事,包含《論語故事》、《莊子故事》、《孟子故事》、《周易故事》和《禪宗故事》,用慕容引刀的漫畫結合簡短的小故事,大略地給大家介紹了四部國學經典和禪宗的歷史。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孟子故事》的主要內容。

全書分四章

第一章齊宣王的故事/有愛心纔有希望

1.裝病大比拼

孟子最喜歡開設國王培訓班,但要他看得上的才教。孟子到齊國,說明齊宣王在錄取分之上,所以齊宣王很高興。

但不知道爲什麼齊宣王找人跟孟子說自己病了,所以需要先生上朝去看他。孟子馬上回答說他也感冒了不能吹風,所以不能去。

結果第二天孟子出門弔喪,齊宣王就派人來他家慰問還帶來了醫生,弄得家裏人都非常狼狽,學生孟仲子只好應付說: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些,已經上朝去,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然後他們派人去攔截孟子,孟子進退兩難,只好去景醜家裏借宿。

景醜不解,孟子就說:

天底下最尊貴的有三樣,爵位、年齡、品德。在朝廷看爵位,在鄉里看年齡,平治天下就看德行。貴爲國君也不能憑爵位來蔑視年齡和道德。所以有作爲的國王,必定有他不能隨便召喚的臣民,有問題應該登門求教,做不到這一點,就休想成爲有用的人。

2.哆嗦的牛

齊宣王看到有人牽着一頭祭祀用的牛,牛邊走邊流淚,渾身哆嗦。於心不忍,便讓人換了一隻羊去祭祀。

孟子知道這件事後就認爲齊宣王有仁愛之心,可以成爲國王。

孟子主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他認爲如果發動侵略戰爭,橫行霸道卻想成爲世界之王,就等於爬到樹上去抓魚。(緣木求魚)

3.流行音樂會

孟子發現齊宣王喜歡流行音樂,然後就恭喜齊宣王可以成爲世界之王。因爲欣賞音樂是跟多數人一起,也就是與民同樂,與民同樂也一定會與民同憂。同樂又同憂,就是同心,同心就會同德。

因此孟子說要減輕人民負擔,放寬各項政策,關注弱勢羣體,也就是鰥寡孤獨。

4.罷免提案

孟子認爲國王不合格就該下臺,人民有權革命。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破壞仁的叫作賊,破壞義的叫作殘,賊仁殘義的.就叫作獨夫。我只聽說打倒了獨夫殷紂,沒聽說過什麼弒君不弒君的!

第二章梁惠王的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吵一架再上課

孟子來到魏國,與梁惠王一見面就吵了一架。梁惠王問孟子能給國家帶來什麼好處。孟子說:何必言利,講講仁義就好,然後訓了梁惠王一通。

孟子認爲要行王道,施仁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2.五十步與一百步

梁惠王說自己對國家盡心盡力,災年都忙個不停,卻不比鄰國好多少,是爲什麼?孟子打了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表明梁惠王並不比那些傢伙好多少。

3.不要學那偷雞賊

宋國一位大臣表示願意接受孟子意見,減輕人民負擔,但條件不成熟,只能一步一步來。

孟子說,有個偷雞賊宣佈爲了改邪歸正,決定由每天偷一隻雞,變成每個月偷一隻雞。這就是賊的漸進式改良,跟你們想法差不多吧?

知錯不改,就跟偷雞賊沒區別。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古人犯了錯誤,馬上就改。今人犯了錯誤,卻不思悔改,寧可一錯再錯。古代貴族的錯誤,有如日蝕和月蝕,所有人都看得見。一旦改正,也像重放光明的太陽和月亮,被衆人仰望。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敢於承認並立即改正。承認錯誤不丟人,反倒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4.見死不救有理

孟子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民權第一,政權第二,君權第三。權力來自人民,民權高於君權。

國王必須對國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權革命。官員也必須對人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理由見死不救。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對待你。

第三章男子漢的故事/要做就做大丈夫

1.不做小男人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氣。傲氣是表面上的,傲骨是骨子裏的;傲氣爭的是虛榮和麪子,傲骨爭的是原則和尊嚴。

人必自辱,然後人辱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一個人受到侮辱,多半是他自取其辱;一個民族國破家亡,多半是自取滅亡。真正的滅頂之災,只能是自己做的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尊重自己的人,不會侮辱別人;勤儉持家的人,不會奪人之好。

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有傲氣就會驕人,無傲骨就會媚人。不驕不媚,纔是大丈夫。

2.誰是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成爲大丈夫並不容易,除了先天的稟賦,也需要後天的修養,也就是“養浩然之氣”。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浩氣充盈胸中,表現出來就是美。如果美到能放射光芒,就是大。如果這光芒還能感化影響別人,就是聖。如果這感化和影響能完成於不知不覺中,那就是神。

3.上當受騙又何妨

真正偉大的人物,內心世界都是非常簡單和純淨的。而且越是偉大,越是單純。他不會爲自己設下心理防線,時時處處小心提防,反而願意像小孩子一樣,傻乎乎地相信別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第四章人性的故事/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價值

1.人性就像水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孟子認爲仁義禮智是共同人性,是每個人都固有的。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爲堯舜。如果捨棄向善的可能性,則成爲惡人,這就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2.熊掌與魚

孟子認爲人性向善;荀子認爲有善有惡;韓非子認爲人性本惡。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3.生下來就攜帶武器

古體字的“義”字是隨身攜帶武器的人。

孟子認爲正義高於誠信。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離婁下》

大丈夫不必像小人那樣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而是要確定是對的。

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崇尚德,喜歡義,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真正的讀書人,哪怕走投無路也不丟失正義,飛黃騰達也不背離真理。窮不失義就能找到自我,達不離道就不會讓民衆失望。古代那些仁人志士,如果擔任了職務就造福人民,沒有一官半職就修身養性,爲天下人做榜樣。

孔孟之別也就是仁義之別。孔夫子溫柔敦厚,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大人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鼓。

《孟子》讀書心得3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作爲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孟子不僅師承儒家文化,而且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爲後世尊稱孔孟之道,這也是我暑假期間對《漫畫孟子》感興趣的原因。

《漫畫孟子》分爲三大篇,分別是學習篇、修養篇和立志篇。文中主要講了孟子周遊列國的事情。他先遇到了認真好學不知道靈活運用的滕文公,接着遇到了好面子的`齊宣王,最後遇到的是愛惜人才的梁惠王。

學習篇章中《大王的百科全書》講到了認真好學的滕文公走到哪裏都帶着先王的百科全書,遇到事情都照搬先王的百科全書。一次滕國有些年收成不好,百姓叫苦不迭,大開國家糧倉放糧救濟百姓,半個月後造成國庫糧食放盡,軍隊無糧可吃,士兵捱餓,無力抗敵。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照搬書裏的東西,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孟子的莊稼哲學中不爲農時,不可揠苗助長。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學習、工作、長大、成熟,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學習、成長。

其他篇章中孟子爺爺說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人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讀完這本書,我學習到,我們遊歷歷史,與古人對話,並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更有機會將古人的智慧和現在的生活建立聯繫。只要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確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學習纔會更有動力,更有方向。

《孟子》讀書心得4

“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舜不告而娶,爲無後也,君子以爲猶告也”。原文的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後代最爲重要。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爲妻,就是因爲擔心絕了後代,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爲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爲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爲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裏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爲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註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裏他把無後解釋爲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爲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這就很值得我們回味了。很多同志說,爲了父母去結婚。如果爲了父母去欺騙一位異性而結婚,當然也就是“陷親不義”了,無後問題沒解決,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孟子》讀書心得5

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講了孟子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我喜歡讀這本書。

孟子的學習歷程是這樣的:孟子3歲喪父,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視兒子的學習,一心想把孟子培養成有學問的人。孟子很貪玩,孟家旁邊有一塊墓地孟子和夥伴們經常模仿出殯。孟子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讓兒子像他父親一樣有出息。爲了讓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遷到城裏,但孟子和夥伴也經常模仿賣貨的、打鐵的、殺豬的。於是孟母有把家遷到學宮附近。學宮是讀書勝地,許多人在那裏學習。孟子初送到學宮,還很用功,不久,孟子又開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課,他突然想起村東湖中的天鵝,想射一隻來玩玩,於是再也坐不下了。於是趁老師不注意,溜了出去。母親知道後把辛苦織的布剪斷。孟子見了母親割斷的布,恍然大悟。於是孟子開始好好學習,最後成了一位大學者。

孟子雖然很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徹大悟這種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

《孟子》讀書心得6

暑假裏,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孟子的故鄉—鄒城。在書店裏我買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裏面講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無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媽媽》的故事:子路小時候家裏很窮,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沒關係,老是讓爸爸媽媽吃野菜他們的身體會受不了,爲了讓爸爸媽媽吃到米,他就去很遠的地方去買,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他始終堅持自己去買米。夏天,烈日炎炎,他從不停下來歇一會,只爲了早點回家給爸爸媽媽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不讓雨淋着。後來,子路在衛國當官後過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我也要向子路學習,好好學習,長大後好好孝順父母。

《孟子》讀書心得7

今天在開始正文之前,我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壞消息是因爲7月6日是期末考試,所以7月1日—五日我會停更,等到7月8日或9日才能更新孟子趣說(下)(因爲7月7日可能還考),還請大家諒解!好消息是這學期的作文比賽我得了二等獎。通過這件事也能讓大家放心,雖然這個公衆號只是我—一個五年級的國小生創辦的,但裏面文章的內容絕對不是一派胡言,也說明了我的文章是有足夠的水平、質量的。當然,今後我也會讓我的文章更上一層樓的,爭取下次拿到一等獎。話不多說,趕緊步入正題。

《孟子趣說》(中)—人民一思考,皇帝就緊張。本冊是公孫丑篇,主要講的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公孫丑的對話,但我最感興趣的是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謝幕:不要相信我的.話》這一篇,讓看似兩個不相關的人物做了結尾,這兩個人物就是:張良與趙高。這篇的觀點是人民羣衆的眼睛可能不是雪亮的,只要達到預期目的就行。下面就看我的詳細介紹吧。

張良,他原本是韓國貴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滅了六國後,年輕的張良爲了替故國報仇,要刺殺秦始皇,於是就有了博浪沙大鐵椎的行刺事件。雖然行刺失敗了,但秦始皇可是氣壞了,緊急派人展開搜捕行動。如果在春秋戰國時期,逃跑是很容易的,因爲有那麼多國家呢,在國際社會來回輾轉唄。可當時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想逃都逃不了。而且以秦始皇的兇殘手段: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看樣子張良想逃都逃不了。可張良改名換姓藏起來,讓秦始皇找都找不着。據說是被神祕黑衣人給藏到自己家裏了。是誰呢:趙高。那麼秦朝著名的大奸臣怎麼會幫助張良呢?這時,又有人說:趙高是關公唱白臉,好人扮反派。他是趙國貴族遺孤,想要爲國家報仇雪恨,於是進入了宮殿。先設計死扶蘇,再禍害秦二世胡亥。把秦國搞的千瘡百孔。文章中說比秦國當年打趙國的長平之戰威力更大!要真是這樣,趙高就成了滅秦第一功臣了呀!可真的是這樣麼?文中引用了一句老話:存一家之言而已。因此作者在最後說了姑妄聽之,姑妄說之罷了。

古時候的歷史記錄並不一定準確、全面,可能與事實有偏差,甚至相反,而且缺少能夠相互印證的資料。並且當時老百姓識字的很少,只有少數的史官記載,難免一家之言。但在浩瀚的歷史資料中,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經驗,繼承先賢們的光輝思想,古爲今用,但也要多方考據,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因爲書中所記不一定是真實的。

《孟子》讀書心得8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瞭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後很久,纔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聖人,十幾歲的時候,他還去到魯國,想找孔聖人的門第來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逝世了,於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

這時,司徒牛也已經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因爲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長出了一個錛傂∩角癇紓,於是他隱居與樹林裏,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爲徒,三年後,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裏,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別老師後,回家興學育才,憑藉着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着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了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爲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卻行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拒爲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又因爲他學士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口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裏積蓄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銜,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再怎麼,也得綠葉歸根,於是,在衆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他整整呆了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着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出殯這天,雪更大,風更狂,連天地山川都爲一顆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趕到孟子的家鄉,披麻戴孝,在風雪的呼嘯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實,就算是聖人,我也覺得他會有錯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爲,孟子總是說,孔子說的都是對的,然而,孟子的功勳遠大與他犯下的錯誤,他謙虛,他好學,他還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孟子》讀書心得9

孟子雄心勃勃,準備幹一番大事業,可是他四處奔波,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爲他沒有統治階級那樣的野心,更沒有他們那樣的殘忍之心,他的心裏裝滿了仁義,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難實現。

面對這樣的.結局,孟子無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敗,不能讓自己空有滿腹經綸。於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統治階級。

諸侯爭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氣候,這種大氣候註定了孟子的命運,他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四處踫壁,或像一隻皮球被諸侯們踢來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終極結果就是專制。雖然他是一個政治上的失敗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卻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他雖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爲王者師,他天衣無縫的說理讓王們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講的“利”進行說理,“王曰:‘何以利我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沒有什麼反駁的,但在當時那種大氣候下,梁惠王考慮“利”不是沒有道理的。諸侯爭霸,你不考慮‘利’,也許就會成爲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聯想到了現實的美國,到處考慮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損害,便進行制裁,甚至戰爭。正因爲考慮利,其國家就強大,其人民就富裕,這有什麼不好。

實際上孟子的許多說理稍微一駁便不堪一擊。比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也,間牛未見羊也。”見牛未見羊未必就是仁術,見了不殺和不見殺之都無法證明他有仁術,說不定見了殺比不見殺的更具有仁術呢!他說:“君子遠庖廚也”,君子未必遠庖廚也,如果君子遠庖廚也,那麼君子遠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說理偏離現實,這只不過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這種推恩理想在現實中往往難實現。

“仁政”與“民主”無法比擬,“仁”與“自由”無法比擬,我們寧可要“民主”也不願要“仁政”,寧可要“自由”,也不願要“仁”。

《孟子》讀書心得10

拿破崙曾說:“掌控自己的內心,比佔領一座城池還要難”。

生活中,看清別人的人是聰明的人,瞭解自己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總有人會發出迷茫的疑問?爲什麼自己都三十好幾歲的`人了,依然沒有自己的方向呢?

因爲,我們總是可以認知一切外在的事物,而無法看清距離自己最近的內心。

當你無解時,不妨虛心聽取別人的評價,理性地與他人優劣做比較,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正確選擇,認清自己,才能過好一生。

《孟子》讀書心得11

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爲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於求成而顯得過於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纔不致於過於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於過於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還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命時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孟子選擇捨生取義,雖然平凡如我們的芸芸衆生不用面對生命與道義這麼高尚嚴肅的話題,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面臨兩難的選擇,那我們又應該怎樣抉擇呢?比如說工作和休息的衝突,個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時候,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但我覺得能夠把工作和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熱愛生活,也喜歡工作,把生活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機體,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這樣,即是是工作佔用了休息的時間,也不會產生工作佔用了休息時間的想法,也就不會覺得在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是一種負擔。

《孟子》讀書心得12

我常常想,什麼是“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有什麼用。現在,我從《論語》《孟子》中找到了答案。

剛開始讀,我覺得句子難讀,想放棄。媽媽告訴我,聯繫生活實際就不會感到乏味。真的,我越讀越愛不釋手,因爲我從中悟出了真理——“溫故而知新”教會我學習要常常複習,在複習中收穫新知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學習與思考的聯繫以及它們的重要性;“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讓我懂得要謙虛,要實事求是……

如果你問這些足以挽救時代了嗎?那麼我要告訴你,書中教會我做人的句子,更是數不勝數。

讀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我又想起前兩天看到擁擠的小店裏一個人在買東西時拆開包裝,將別的袋子裏的東西裝入一個袋子。這不就是自私自利嗎?還有貪心小販以次充好、自來水摻甲醇,這些事都說明小人喻於利的道理。於是,我從中學會了要有原則有底線,不唯利是圖。

讀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我想起了感動中國的無臂鋼琴師劉偉。他10歲時因一場事故被截去雙臂,19歲時學習鋼琴,一年後用腳彈鋼琴的水平就相當於用手彈鋼琴的7級水平。23歲他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舞臺,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男孩的奇蹟。被截去雙臂不就是上天給他的磨鍊嗎?“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地爲夢想插上翅膀。”這就是中國人民給他的頒獎詞,是全中國人民對他的肯定。今天的中國,還有什麼勵志故事趕得上劉偉的鋼琴聲?從劉偉的身上,我讀懂了面對困難,要相信自己,迎難而上。

讀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托起生命的最美媽媽吳菊萍浮現在我的腦海中。20××年7月2日下午,杭州濱江白金海岸小區,兩歲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臺,接着被窗沿掛住,隨時都有墜落的可能。這可是在10樓!一分鐘之後,妞妞掉了下來,剛好路過這裏的吳菊萍踢掉高跟鞋,張開雙臂,衝過去接住了妞妞。被緊急送往醫院的吳菊萍被診斷爲左手臂多處粉碎性骨折,預計半年後才能康復。“這是本能,是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事情。”吳菊萍一臉平靜地說。“在這個物質生活富足的時代,信仰迷茫、價值紊亂的.新聞接踵而來,吳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奇蹟,喚醒了普羅大衆對傳統美德的自覺。”這是人民給予她的頒獎詞,更是她應得的讚美。

這就是國學經典的魅力。有它,纔會有感動中國的人;有它,人們纔會懂得生命的真理;有它,纔會有和諧美好的中國!因此,國家纔會這樣宣傳國學,弘揚國學;學校纔會要求我們“童聲誦國學,經典潤童心”要求我們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我們需要國學,國家需要國學。國學是人之本,民之基,國之根。國學像土,一畝心靈之土,爲無數幼苗提供營養,使它們開出美麗的鮮花。國學像水,萬物生長的生命之水,滋潤着小樹舒枝展葉,天天向上。在這個信仰迷茫的時代,是國學挽救了人們的良心,挽救了這個時代。

《孟子》讀書心得13

他的思想有如下幾點;

1、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著名論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認爲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2、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爲仁政學說,成爲其***思想的核心。孟子的***論,是以仁政爲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爲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爲庠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人心向善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特徵,好比植物向陽而生都是一個道理。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

《孟子》讀書心得14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爲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後來,我發現家裏實在是沒有什麼書了,只能讀它了。它裏面有原文、譯文和註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註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着讀着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後,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註釋,最後纔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於成功了。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爲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啓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爲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總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於是,在後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後原文,再註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標籤:孟子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