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孟子》讀後感15篇

觀後感1.5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孟子》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孟子》讀後感15篇

《孟子》讀後感1

12章有言:“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大意爲:“齊王假若用我,何止齊國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

13章有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大意爲:“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裏,除了我,還會有誰呢?”

乍一聽,感覺孟子實在是張狂。在我們這個以謙卑爲基調的國度裏,煙雨怎會這樣的高調呢?可轉念之間,又頗感孟子很是自信。

孟子以天下爲己任,於齊國相居,然不遇。先是一個想挽留的人主動來見孟子,其目的`是爲齊王爭取聖賢之人。孟子嫌齊國禮遇不周,停留三天後離開此地。可是,他仍是心向這方土地,期望大王能有所表示,以達到自己輔佐明君、安定百姓的願望,直至使天下蒼生安居樂業。可以說,孟子積極入世,有責任、勇擔當,襟懷博大,目標高遠,時時給人一種昂揚上進的情懷。

《孟子》讀後感2

《離婁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爲什麼呢?”

孟子的回答是:“勢不行也。”即:“由於情勢不通。”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觀點之後,接着給出了原因。他說: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就會憤怒,憤怒就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情誼。同時,子女就會說:“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爲卻爲什麼不出於正道呢?”

社會就是這樣複雜,正的東西需要一點點引導,從而構建一個人的精神大廈。可是,衆多因素又要求有所變通,因此,有時候很難都用正道來衡量從事。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出現分歧,隨之矛盾就會產生,情感就會出現裂痕。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易子而教。

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間因求好而相互責備,從而使“愛之深,責之切”的“責”降到最低限度。親人之間,始終保持溫婉規勸,真的很難很難。

不過,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但是,相較而言,還是前者的成功機率要大。所以,人們普遍贊成後者。

《孟子》讀後感3

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講了孟子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我喜歡讀這本書。

孟子的學習歷程是這樣的:孟子3歲喪父,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肩膀上。孟母很重視兒子的學習,一心想把孟子培養成有學問的人。孟子很貪玩,孟家旁邊有一塊墓地孟子和夥伴們經常模仿出殯。孟子的父親也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但英年早逝,孟母想讓兒子像他父親一樣有出息。爲了讓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把家遷到城裏,但孟子和夥伴也經常模仿賣貨的、打鐵的、殺豬的。於是孟母有把家遷到學宮附近。學宮是讀書勝地,許多人在那裏學習。孟子初送到學宮,還很用功,不久,孟子又開始玩耍。有一天,孟子正在上課,他突然想起村東湖中的天鵝,想射一隻來玩玩,於是再也坐不下了。於是趁老師不注意,溜了出去。母親知道後把辛苦織的布剪斷。孟子見了母親割斷的布,恍然大悟。於是孟子開始好好學習,最後成了一位大學者。

孟子雖然很貪玩但是他能洗心革面、大徹大悟這種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

《孟子》讀後感4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爲政理想概括爲:爲政一處,造福一方;爲政一時,澤被千秋;爲政以仁,民衆拱之如日月;爲政以利,民衆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爲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爲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爲他所用;視己爲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裏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僕,心繫員工生存,實則爲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裏曰府首甘爲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爲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僞。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爲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

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爲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着羊皮的狼,還是披着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願爲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爲人爲獸,自可定論。

《孟子》讀後感5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以蒼生的憂樂爲本人的憂樂,蒼生也會以國王的憂樂爲本人的憂樂,和普天下人同憂同樂,就能夠達到聖王的境地。我從這一句話中,看出了孟子承繼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憂患”一概念。他認爲人生命的具有,事業興敗,都與能否有憂患認識相關聯。

孔子之後,儒家的思想產生了分化,此中次要有思孟學派和荀子學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意士的內在道德修養,即“內聖”。荀子一系則更重視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標記着士的覺醒,對中國學問分子階層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響與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容!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啓發,當前,我要好好研讀《孟子》,讓它成爲我成長道路上的明燈。

《孟子》讀後感6

看完了深奧的後,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於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並沒有勾踐那麼臥薪嚐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願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幹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於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爲目標卻激勵着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於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後感7

《孟子》這本書,我也被深深吸引住了。由於在去看書時,歷史知識如同絕不變枯的泉水源源不絕地涌進我的人的大腦。

看見看見,我好像進入了歷史悠久的春秋時代,好像看到孟子童年逃學孟母臉部生氣的表情;又宛如聽到兩軍對戰時人喊馬嘶的響聲,看到一個個青年人名將浴血奮戰,九死一生,乃至爲不可以幫上忙而感到遺憾。哪個時期的諸侯國的成功與失敗盛衰依然在我的腦海中裏不斷再現,令我感慨不己。我都對春秋時代的禮儀知識規章制度加重了一層掌握,也更清晰地瞭解了孟子的`爲人正直。

《孔子》和《孫子》因爲我看了,但一件事而言,卻沒有《孟子》幫我的震撼力那麼大。我想好好地儲存這本書,並把孟子納入我最敬佩的人之中去,給予紀念。

《孟子》讀後感8

當我津津有味地讀完《國學》時,媽媽看我對古代文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於是就給我買了經典國學系列書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認真地讀起來。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爲人恭儉,不侮奪人;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過則改之……

在《孟子》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車胤囊螢”。

車胤從小就聰明好學,非常喜歡讀書,經常捧着書在書桌前如癡如醉地看,周圍人對他都是讚不絕口。但是他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晚上看不了書,心裏很是苦惱。有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裏回憶着白天讀書的內容,忽然發現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頓時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找了一條很薄的手絹,把抓來的螢火蟲放了進去,然後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微弱光芒,認真的讀書。

用這樣的辦法,他讀了很多書,長大後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雖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我們一定要像車胤一樣刻苦學習,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孟子》讀後感9

這幾天一直在拜讀《孟子》。這本記載着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語錄的書籍,仔仔細細的閱讀着其中的每一個字,壓抑着強烈的好奇心不去參閱附帶的白話翻譯,殫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風采,腦海中逐漸清晰的浮現出一幅極美的畫面,恍惚之中彷彿看見一位白鬚飄飄的長者站在歷史的`長河之畔,娓娓道來字字真言。

頗感意外的是書中的條條道義竟然與時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這幾本書原來打算在半年前就買下來,可是當時身邊的一位長者對我說:“不要不務正業,你現在最需要看的書應該是《工程力學》,在你這個年齡閱讀這些古書仍然屬於玩物喪志。”

當時只好嚥下口水離去。前些日委實經不住誘惑,碎銀購下,寄於案頭,呵護備至。注視着那精美排版的書籍,彷彿是深邃不止的歷史海洋,透過她們,看見的是兩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開、兵荒馬亂卻百家爭鳴的火熱畫卷,霎那間所有的高樓大廈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棧橋、羣獸,碧藍無染的無垠蒼天,童謠、民歌……誰還敢說沒有“時間機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孟子,爲中華文化開啓了銜冠“亞聖”的新篇章。讀之,品之,悅然明朗於心。

《孟子》讀後感10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所..

在我不大的情況下,就據說過《孟子》這本書,它是一本能文化教育大家怎樣做人的書,另外也是一位亦師亦友。說白了聞名不如見面,今日,我也榮幸讀來到這本能反應使我們終生獲益的書。

有關教大家怎樣做人的書讀了的很少,但也涉足過一些,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一件事危害較爲大。這本書關鍵寫了春秋戰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教育家、教育學家孔子身旁產生的一些小故事,我讀後獲益匪淺。

在這本書裏幾個小故事深深記在我的腦海中裏,在其中有一個故事稱爲《師友之道》。這個故事關鍵講的是交朋友要保證“人以羣分,物以類聚”。孟子說過“父子倆有親,臣子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盆友有願”,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解決人際交往的基礎規律,爲政冶應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纔可以保持社會發展的平穩和人際交往的和睦。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根據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實的明白了人生道理。我喜歡這本書,我不想忘掉它的。

《孟子》讀後感1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閃爍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點燃過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讓人懂得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瞭“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國理想;它讓人徹悟“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鍊造就”的真諦。這些千古絕論,就出自於春秋戰國時孟子的《孟子》兩章。

《孟子》兩章,皆爲說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說明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條件是人心的向背,而決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與否。從而闡明“人和”對戰勝的決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論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爲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過艱苦磨鍊,纔能有所作爲。進而由個人談到治國,由此自然導入文章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篇文章,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讀後發人深思,頗受啓迪。

《孟子》讀後感12

暑假裏,爸爸媽媽帶我去了孟子的故鄉—鄒城。在書店裏我買了一本書《孟子》,這本書裏面講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無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媽媽》的故事:子路小時候家裏很窮,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沒關係,老是讓爸爸媽媽吃野菜他們的身體會受不了,爲了讓爸爸媽媽吃到米,他就去很遠的地方去買,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他始終堅持自己去買米。夏天,烈日炎炎,他從不停下來歇一會,只爲了早點回家給爸爸媽媽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裏不讓雨淋着。後來,子路在衛國當官後過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我也要向子路學習,好好學習,長大後好好孝順父母。

《孟子》讀後感13

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六節段譯?段譯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曾皙愛吃羊棗,而曾子卻不忍心吃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問道:“烤肉和羊棗哪一種好吃?”孟子說:“當然是烤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公孫丑說:“那麼曾子爲什麼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呢?”孟子說:“烤肉是人人都愛吃的,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正象避諱時只諱名不諱姓一樣,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得意]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這個各性不出去傷害別人就可以尊重。美國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爲大旗坑別人點錢財。印度泥賀魯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誰家錢財和媳婦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實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捱揍都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樣的各性就不用評價了。

《孟子》讀後感14

僅讀《孟子》幾章,可將其爲政理想概括爲:爲政一處,造福一方;爲政一時,澤被千秋;爲政以仁,民衆拱之如日月;爲政以利,民衆視之如草芥。

而對比今之爲政者,有些領導,如日月乎?如草芥乎?其對己,恨不能盡天下之財物爲我所有;對他人,恨不能有一毫財物爲他所用;視己爲至貴至尊,視他則至微至陋;口裏大呼“君子當淡泊名利,自強不息”,實則爲“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以利盈我”;美其名曰“領導就是公僕,心繫員工生存”,實則爲“只讓牛兒奔跑,不讓牛兒吃草”;口裏曰“府首甘爲孺子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實則爲“員工真的成了牛,吃的是果真是草,擠的確是鮮奶,而領導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人,吃的是奶,擠的是邪惡與虛僞”,讀後感《讀《孟子》有感300字》。

民德不厚已久矣,民風不淳也已久矣!究其根本,上行下效已久矣!苟欲民德歸厚,則必得爲政者以德文己,以己化民。如此則春風可化細雨,潤物亦可無聲。

自己貪得無厭,而呼員工要大公無私;自己奢侈浪費,而呼員工要簡以養德。

如此爲政者,與禽獸何異?是披着羊皮的狼,還是披着人皮的獸,不得而知。唯願爲政者能日三省乎己,爲人爲獸,自可定論。

《孟子》讀後感15

讀了《孟子》中的第一篇專辨義利的文章。

孟子見了梁惠王時的.說詞。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這就是孟子義利之辯的最後結果。由此可見,董仲舒所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程頤所謂:“人皆知趨利而避害,聖人則更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爲不當爲”,皆與孟子的“惟義所在”觀點合若符契,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顯然,在孟子看來,仁義乃人之爲人的本性,“居仁由義”的目的非爲別的,只爲實現其人之爲人的本性。

不過,朱熹《孟子集註》說得好,君子不言利並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過不唯利是圖而已。孟子之所以說的那麼堅決,是因爲當時的人唯利是圖不知世上有“仁義”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對於我們今天來說,可用聖人孔子的“見利思義”來調節。

標籤:讀後感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