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莊子》讀後感(15篇)

觀後感2.06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

作者是清末大儒王先謙,字益吾,長沙人。同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後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復歷典雲南、江西、浙江鄉試,蒐羅人才,不遺餘力。“長沙閣老,季清巨儒,著書滿家,門庭廣大”,這是長沙近代著名學者和教育家李肖聃先生對王先謙的評價。

王先謙一生着力於莊子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許多見解,最終撰成《莊子集解》,流傳百世。

這本書作爲讀莊子入門。巧的是,我在網易公開課看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講《莊子精解》,在推薦購買的書目時,陳老師也推薦王先謙的《莊子集解》。與老師不謀而合,非常高興。三民書局以“新善本”爲名,推出的一系列仿古叢書。

本書印刷精美,看着愛不釋手。但內容非常難懂,今年計劃讀三遍左右。這是第一遍讀,花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將全書朗讀一遍並注音。

這一遍讀下來收穫不多,只記得王先謙在前言裏寫的“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我實在是既沒有記性,也沒有悟性。只能多多下功夫。好好學一學。

《莊子》讀後感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這篇文章,課文主要講述了莊子與惠子的一場辯論,對於莊子知不知道魚的快樂這麼一件事,文中他們兩人各有各的看法,學完課文,我似乎穿越兩千年,瞭解了他們的不同性格。

從文中的插圖來看,那個身着白綢衣,帶有玉佩的應該是惠子,因爲老師之前講過惠子是做過官的,所以還是有點小錢買綢緞衣的。另一個衣着樸素,頭髮只用布纏起的應該就是莊子了。

再從看魚時表情分析,那個表情嚴肅的人是惠子,因爲惠子是一個對待事物極爲認真的人,始終都有自己嚴謹的看法。那個只是手捋着鬍子,像是一個隨心所欲,自由的人就是莊子了,因爲莊子沒那麼認真了。

最後,從語言也能看出他們的性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惠子在莊子說完後脫口而出,看得出惠子比較在意事物的'表面,認爲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是一個偏向於理性思維的人,就像龔老師說的是個“理工男”。而莊子在一見到魚後就說“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可以說明莊子比較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是“文藝男”的風格。

從上面的分析看得出莊子與惠子的不同,莊子像是一個隨心派,想到啥就做啥,而惠子是一個思考派,對於事物都分析得符合客觀實際。

《莊子》讀後感3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淨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爲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麼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澱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後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莊子》讀後感4

喜歡這本書,在讀中感悟着莊子留給後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獨到現代的見解。品讀着那一個個詮釋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陽光房中,享受心靈的寧靜,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愜意的生活,真美。

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纔是真的細膩意境。

喜歡其中的一個故事:有一隻小鷹,他從小跟着雞羣長大,小鷹也一直認爲自己是一隻雞。所以,當主人真正要放飛這隻鷹的時候,怎麼誘惑、怎麼打罵,鷹就是飛不起來,因爲它認爲自己是一隻不會飛的小雞。最後主人失望了,說:“我白養了一隻雛鷹,一點用處也沒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這隻小鷹帶到了懸崖邊,像扔一隻雞崽一樣將小鷹扔下懸崖。小鷹垂直的從懸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墜落的'過程中,這隻小鷹撲棱撲棱翅膀,在墜地之前竟突然飛起來。這是爲什麼呢?是因爲就在從懸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鷹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復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確實是這樣的。教師,擔負着育人的重任,開發學生潛能的責任有很多是我們應該承擔起來的。那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某種激發學生潛能的情境,讓學生某個方面的潛能凸顯出來,並引導、誘導其成長爲某一方面的“專才”,其實,這就是人才的培養和成長道路。

《莊子》讀後感5

有人說學習老莊是爲了排解心中的苦悶,那些積極入仕一路順風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連鮑鵬山都說“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見老莊的思想確實是可以消人憂愁,減人煩惱的。也許因爲此,老莊的思想便被賦予了淡淡的消極。不順,心煩乏時,老莊便是良藥;順意之時,又哪管道家是什麼呢!

可是事物都是兩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機鋒來解釋,消極就是積極,積極便是消極。老莊也一樣,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順乎自然似乎是一種不追求,無追求,一種消極之心隱於其中;追求逍遙、釋放本性、心隨性至、堅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來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積極的。只不過積極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這便是儒家;消極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迴歸自然,這便是道家。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儒道兩家沒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都有追求,只不過追求的對象不同罷了。

可無論歸隱之人如何說其此行爲旨在追求本心,他們歸隱的根源往往都是因爲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駿馬得騎、擁“顏如玉”、住“黃金屋”,又有幾人仍會追求本心而放棄這些呢?所以老莊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無路可走之時,闖入他們的世界,以追求本心來掩飾官場不得志的落魄,這麼說來,老莊真的又是消極的了。

說來說去,似乎什麼都沒有說,可事物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積極與消極不都源於內心麼?內心是怎麼看的,事物便怎樣存在。只要內心是積極的,採百家之長,必也是一種積極的思想了。

《莊子》讀後感6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說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爲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說,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爲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說: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莊子》讀後感7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爲“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着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着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衆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着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莊子》讀後感8

我恰好這時間在生活和事業上遇到了瓶頸,偶然一回的聽書,聽到了書評人分享養生主、人間世這兩本書,隔天週末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去買了,去了實體書店連一點折扣也沒有,我拾了這兩部書就去付款。太想看了,於是連網購75折都無法讓我爲了折扣優惠等待。

這書,很好閱讀,書間行距讓視線讀起來很舒適,就這樣下班和休假的時間翻翻,20天內讀完了兩本。按照往常我不是個愛讀書的人,一讀就睏。但這回我是真的在人生遇到了困惑,從以前到現在試了好幾種方法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key,這些年來我在生活上做的'實驗,總是讓我得不到答案。

其實書裏說的很對,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就是活不成“應該“的樣子,而不情願活成“活該”的模樣。所以一直不甘願也不快樂,沒有真正的面對自己。有了還想要,嘴裏吃了、手裏拿了、眼睛還看着、腦子還想要更多。就是不夠直面自己,像自己掐住了自己脖子氣根,說活不下去了,簡直可笑,是我自己殺了自己。

我在書裏找到了新的實驗動機,這次試着用樑冬幽默的文字,試着做看看,面對自己坦然活成“活該”的樣子,讓我的心快活。

《莊子》讀後感9

生活如詩,可以色彩斑斕,

生活如獄,可以苦悶昏暗,

回眸一探,轉個視線,

又是另外一片天。 ——題記

你認清自己的生活了嗎?我每天捫心自問。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適應外界條件,順應自然,就能活得愜意,活得精彩。

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喜歡漫步在溫暖的陽光下,暫時拋卻成長的煩惱,猛然發覺一切都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般樸實美好。

曾記得有多少次像聽天書似的`上數學課,腦子飛快的轉着,卻總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只有雙手在不停的運動,複製下老師的板書;曾記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試卷的一剎那,腦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涼了半截;曾記得有多少個夜晚,面對眼前的作業發呆,不知何以下手的無奈涌上心頭……很多次很多次當真爲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義: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不是人過的。

誠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認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正如那令我厭煩又不能及時消化的筆記成了我最寶貴的學習資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數背後卻隱藏着我必須消滅的敵人——學習的薄弱環節;那猶如“雪滿太行”的難題,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歡欣鼓舞無可替代……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莊子能把知識分子認爲繁重、骯髒、卑賤的宰牛勞作,寫成一曲美妙的音樂演奏,那麼我爲什麼不能將學習生活看成一種享受呢?既然無法無法改變學習的艱鉅性,就讓自己去適應它。

換一種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

《莊子》讀後感10

叔山無趾,刖者也。來拜見孔丘,孔丘說:“你不謹慎,你先前犯了錯誤而變成這樣,來找我學習已經晚了。”叔山無趾說道:“我之前因不明事理而輕用吾身,導致我被罰削去一足,如今我來是爲了保全比足更加尊貴的事情即德行。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我以夫子爲天地,夫子卻連一個曾經犯錯想要保全更重要事物的人都無法容下。”孔丘說:“是我鄙陋了,還請您進來講講所見所聞。”叔山無趾走了。孔丘對弟子說:“你們要勤勉呀,叔山無趾爲了補救他前行之惡猶要學習,而況全德之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聃說:“孔丘應該還沒達到至人的境界吧?他爲何還要頻頻請教您呢?而且他通過各種非自然的方式來認識區分萬物(看我犯過過錯卻不願接受我,我說爲了尋求德而又以我爲坐上賓,爲什麼我做出不同的'行爲,他卻有不同的反應,但我卻仍是我)而至人把這樣的做法看作是自身的桎梏。”老聃說:“你爲什麼不直接告訴他死生相關聯,可與不可相貫通(見於齊物篇),解開他的桎梏,這樣可以吧?”叔山無趾說:“他的認知缺失,區分自然本質,自然要被自然刑戮,安可解?”

《莊子》讀後感11

很喜歡《莊子通解》上的這句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世上無莊老,千年只長晝。儘管千百年來我國曆朝歷代都是以儒家爲官學,然而老莊的思想卻從來沒有遠離大家。我們覺得對老莊知道得少,多是因爲“百姓日用二不知”罷了。這本《莊子通解》是陸永品先生研究莊子的結晶,包括註釋、串講、今譯和評議四部分,其角度新穎,講解通俗易懂又不失嚴謹。尤爲令人感動的是:微信讀書在製作這本書時的用心。這種將註釋嵌在文內,一點擊就可以看的體驗,簡直超越了紙質書!這纔是電子書該有的樣子啊!

五分好書!

《莊子》的文章主要分爲三個部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沒看書之前所熟知的`,大抵是教材中節選的《逍遙遊》和《秋水》篇,以及許多我們常用卻不知道是出自莊子的成語和寓言,“相濡以沫”,“越俎代庖”,“朝三暮四”……讀莊子的文章,只有一個詞兒:爽快。其行文中展現出來的想象有如天馬行空,其辯論則妙語連珠,其寓言的妙趣橫生,其爲人的豁達超脫……無一不令人敬仰!然而我又想:今人讀莊子,大多是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古人的文章。若穿越到莊子生活的年代,對莊子說說自己讀他的書的理解,只怕莊子要哈哈大笑三聲,轉身就走吧!

《莊子》讀後感12

莊子的智慧:不摻和,過好自己

在諸子百家之中,最讓諸侯們厭煩的不是嘮嘮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蘇秦與張儀,而是莊子。

莊子喜歡說寓言解決問題,見到楚王的使者時也是這樣打發人家的。

春秋戰國的人才市場是乙方市場,知道莊子有才華,楚王便派人來請他做官。

使者來的時候莊子正在濮水邊釣魚,得知使者的來意後,莊子便問使者:

“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活了三千歲。國王用錦緞將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廟的大堂上。你說,這隻神龜,它是願意死去留下龜殼放在廟堂上得到供奉呢,還是寧願活在爛泥裏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說:“當然是寧願活在爛泥裏拖着尾巴爬行了。”

莊子說:“那你們回去吧!我也是喜歡在爛泥裏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戰國是亂世,亂世也是機會很多的時代。

面對這個機會很多的時代,莊子抱定的`是不摻和主義——你們只管折騰你們的,我該怎麼過,還怎麼過。

今天有不少朋友選擇宅在家裏,其中恐怕有相當一部分人秉承着和莊子一樣的人生哲學。

在某些情況下,不摻和主義是一種相當了不起的智慧。

《莊子》讀後感13

蝶在飛,承載的是一種逍遙。

丹青揮毫的滿紙荒唐,是一種對道追尋的喧囂?是一種對塵俗的浮躁。

百年孤獨,孑然一身,總是帶着透徹的目光,和柔婉的心靈,卻不曾孤獨百年。

莊周夢蝶,夢到的.是一個只有飛翔的境界,美麗的像水,平凡的貌不驚人。

《莊子》是一片遠離更遠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園般不知所措。

如垂釣,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寧靜,即使空手而還也淡不經心,它此時在九天外御風飄遊呢。即使有時無意間撈上幾分功名,他也會擲之於江湖,相位的誘惑也不住他一心,無心揮灑不羈的心。

如午寢。一般人不及莊子。看着美景心嚮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騰空了,沒有梁山伯與祝英臺那麼悽怨,只是爲挽起幾縷青色,無思無暇,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地飄有此“恣意妄爲”“無法無天”,卻不管他,紛紛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羈不怯的天堂。

夢醒了,也不慌不忙,心裏也會開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綻放。

如送喪,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爲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歸去,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人逝,是一種太過殘酷的現實。

莊子卻卻笑着,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發自內心,死亡是一種安詳,迴歸自然,自然就回歸寧靜的世界了。不必哀傷,不必失望,有一種東西叫做道,有一種人生叫順其自然。

《莊子》讀後感14

開篇首頁原文講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莊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無所歸旨,實則細緻入微,全無一點廢話。這段話有八個字就從宏觀的角度闡釋了什麼是養生。這八個字分別是“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認爲,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爲外物所滯。所謂養生,實際上就是在運用我們的智慧,在“保身,全生,養親,盡年”中來回調節,來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藉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

就如,我們已經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剛從磨刀石磨過的一樣鋒利,這是養生主的最高境界。像這一把剛剛出爐的刀一樣,不硬砍,不硬剁,不硬來,永遠保持生命的健康,永遠保持自己的'青春。

莊子的養生之道用現代的語言總結,就是十六個字:保重身體,關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質量。

《莊子》讀後感15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⑩。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11)。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謂之道樞(19)。樞始得其環中(20),以應無窮(21)。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馬喻馬之非馬(23),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莊子從唯心的角度分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人從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人死後又是一個新的生命體的開始。有時感覺可以做的事其實是不可以做,有時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卻是可以的。

天地也許就是就是放在人眼前一指高下,萬物也可能就是由馬的`各部分組成的。莊子相對的角度考量。

不過莊子對生死的看法值得我們去品味,看破生死,人生去負。別的事情也就能江湖一笑泯恩仇了,不去計較一些瑣碎的事。也許人生即使做更大的事業,對於整個地球來說也是不過海中的一滴水。對整個宇宙來說更無所謂了。老莊道家以出世再入世的理論很多人難以理解,中國幾千來以道家救世、儒家治國所以不得不對道家學說加以研究。

標籤:讀後感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