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關於《莊子》的讀後有感

讀後感9.87K

最後,在泛讀了剩下的篇目基礎上,對《莊子》全書作一篇總結,《莊子》讀後感

關於《莊子》的讀後有感

該篇是莊子思想和藝術的代表作,它主要說明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全面闡述了他無所待的思想:萬物如果以有所待作爲運行的條件,就不能真正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只有消滅了物我界限,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纔是絕對的自由,這就是“逍遙遊”。

“逍遙”,得道後無所依賴,進入自由王國的一種境界。

“齊物論”即“齊同物論”,闡述萬物平等觀。莊子認爲,萬物在作爲個體的存在意義上,主要表現爲差異性,也就是對立性;而在“道”面前則是統一的,均齊的,“道通爲一”。他主張應該拋棄萬物相對性的差異,而去把握道永恆性,絕對性的統一,“忘年忘義,振於無竟”。這些都是莊子對立統一觀念的體現。

本篇主要講述養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緣督以爲經”的養生方法,即養生要堅持中間路線,不要走極端。他認爲人與其他萬物一樣,生死不過是一種轉化,人要維持自己的生命就應當順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謂“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拋棄那些名利榮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本文主要是討論處世哲學,“人間世”即人類社會,讀後感《《莊子》讀後感》。作者認爲正確的年處世方法應堅持兩條原則:“虛己”與“順物”。也就是說,無論時事如何變化,都應當堅持虛己無知,不帶成見和主觀願望;要順物隨變,不固執己見,這樣才能夠擺脫世事的困擾而立於不敗之地,“不用爲用”。

本篇主要談論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標誌。文中以五個寓言寫了六個肢體殘缺,奇形怪狀的人,但他們都是道德充實的形象;相反,盛名於時的孔子,鄭執政者子產,自命治國憂民的魯哀公都甘拜下風,這一切無非要說明:形體的健全並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卻能夠彌補形體的殘缺不足。所謂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萬物的變化,消除立德的動機。

本篇主要討論道,“大宗師”即宗大道爲師。“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死聲如一”的人生觀,“安化”的人生態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題思想。

本篇主要討論政治哲學,“應帝王”就是應對帝王治國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國之道。莊子主張無爲而治,爲政之道在於順應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潛移默化,而不是強加干涉。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論。作者認爲“仁義”如同“駢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餘的東西。她用層層遞進反覆對比的手法闡明:最純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發展,而仁義不但不合人性,而且還防礙人性的發展。

本文承上篇進一步提出聖人所提倡的“仁義”是破壞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馬爲喻說明原始野性纔是人的本性,這不是強調復古,而是在倡導人性解放,迴歸純樸。

本文從日常生活入手,防盜卻被盜賊所用這一實例,指出聖智禮法也是如此,本爲護國爲民反而成爲“大盜”亂天下的根由,最終爲害百姓。作者引古諷今,抨擊了以智法國的做法。

本文主要的觀點是在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中凸現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論述物質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相對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正確性;後半部分佐以幾個小寓言進一步論述自然本性的可貴,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融於大道。

本篇主要論述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作者用了幾個寓言故事,旨在闡明: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並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誘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斷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從全文來看,這篇文章主要是講學道方法的。開篇由對卮言重要性的論述(主要是卮言能夠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因出五個寓言故事,說明學道不可因利而改變是非評判,要忘親忘祿、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隨自然而不問其所以然、要態度謙遜。總之,一句話,要排除主要因素,順物自然。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後,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爲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

標籤:讀後 有感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