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必備]《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讀後感1.78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1

一年前,我知道了有一本小說叫做《月亮和六便士》,我知道了它的作者是英國的毛姆。一年後,這本書總是出現在我的眼界,在電視裏,在手機上。在各種信息的“誘惑”下,不買下它,我恐怕是走不開了。

書剛買回來,正值月考,我就把它忘了,任它在某個角落躺着。有一天,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從早哭到晚。每一次我哭得特別傷心的時候,就特別想趴到牀上沉沉地睡一覺。醒來,一想到傷心事,又忍不住想睡一覺了。一直這樣到下午,我想我再不找點事做,這一天就要過去了。想到新買的書都還沒看過幾頁,覺得好生可惜。沉下心來讀一會書,這一天也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尾了。

書中的男主角斯特里克蘭德·查理斯,是一位收入不菲的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在外人看來生活幸福美滿的家庭。在書中的我剛剛認識他不久後,一個消息傳來:斯塔裏克蘭德帶着他的情婦到了巴黎。當他來到巴黎時,卻發現,沒有金碧輝煌的旅館,沒有姿色過人的女子,只有一間破爛不堪的旅店和作畫的工具。他離開的原因只是因爲他想畫畫。他從四十歲開始追求理想,從倫敦到巴黎,從巴黎到塔西提島,在臨死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和梵高一樣,他的名聲是在死去以後才被世人所知。

斯特里克蘭德沒有熱血少年那般勵志,有着的只是讓人看不慣的不羈性格。中國清末李鴻章是一個有功有過的人,大家恨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讚揚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而斯特里克蘭德也時常讓人恨得不行。斯特羅伊夫爲他雪中送炭,賞識他的畫作。他卻默認了斯特羅伊夫的妻子——布蘭奇對他的愛。結果到頭來,他卻只把布蘭奇當做一個模特。

但是讀到最後,卻讓人莫名的心酸,不會爲他的精神所哭,也不再恨他,因爲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人物形象。看到他親手燒掉自己的遺作,反而有一絲絲欣慰,他終於完成了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了。他這一生,前半生在自己的父親與金錢的手中。過了半輩子,纔想起要追夢,這一追,便追到了人生中的最後一刻,他或許是笑着死去的,他失明的雙眼可能在最後一刻看到了那副“天才”的畫作。

對於斯特里克蘭德,我是很佩服他那種勇氣的。他從來不把愛情、女人、家庭當一回事。雖然他很不願意讓別人看他的畫作,可是從字裏行間,我們還是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藝術已經在他的心頭上佔據了旁人無法超越的位置,就連是他的親生骨肉,在藝術面前,也不過如此一般。想起一個採訪,記者問大二的一些學生,後悔選擇這個專業嗎?他們多數人很後悔,卻沒有轉專業的勇氣,因此這一生,他們再也無法觸及自己心中的理想。高曉松本來是在人人羨慕的清華大學就讀,但是因爲喜歡,因爲理想,他離開了這所極富盛名的大學,去了中戲。

我的人生目標實際上是很迷茫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當什麼,做什麼。但倘若我在一條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所喜歡的另一條道路,我渴望擁有斯特里克蘭德的勇氣,他的個性,他的品德。我想,只有擁有了他所擁有的勇氣,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一邊是瀟灑的月光,一邊是閃耀的金錢。我喜歡月光,我也會遠離名利。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2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纔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爲他的出走是因爲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爲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裏,艱難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裏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着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爲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涌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爲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爲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說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爲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爲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纔會如此多彩有趣。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3

本書講述了一個40歲的英國中年金融男突然拋妻棄子,毅然決然地跑到巴黎去學畫畫,而後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後因麻風病客死在大溪地一村落裏。從中產到流民,他絲毫不在乎。他不在乎吃不在乎住不在乎女人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不會對救他性命的人說一句感謝的話,他不會對爲他自殺的女人掉一滴淚。正如裴多菲說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他是世人覺得不可理喻的怪人,生前沒人欣賞他的畫,死後幾年突然揚名天下。所有跟他接觸過的人都後悔當年沒有留幾幅他的畫......

書名叫《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了理想,它在天上,有點孤單有點悽清,需要擡頭才能見。六便士代表了生活,它在地上,看似卑微卻無奈和現實,低頭找尋六便士就無法擡頭看月亮。

男主在前四十年按着人生既定的軌道讀書、工作、結婚、生子。作者在第一次見到他時寫道:“我能想象他們正派體面波瀾不驚的生活,膝下一雙端莊開朗的兒女,顯然註定要正常延續他們的家族地位和傳統,可謂頗有成就。夫妻倆將不知不覺變老,看着兒女長大成人,時機成熟結婚成家,一個娶來漂亮姑娘,復又生兒育女;一個嫁給英俊威武的男子,肯定是個軍官。最後,老夫妻驕傲優裕地隱退,備受子孫愛戴,過完幸福充實的一生,在耄耋高齡安然入土。”然而,在外人看來完美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間全變了。

男主給家裏寄來一封信,聲稱去了巴黎,再不回來永不悔改。太太以爲他跟人私奔了,委託作者我去巴黎勸他回來。我到了巴黎卻看見他住在骯髒的小旅館,帶着不管不顧的偏執說他要學畫畫。“我說了我非畫不可,由不了自己。落水的人不管泳技好壞都要遊,不游出來就會淹死。”男主的理想和渴望在久久的壓抑後,到了40歲終於不可遏制地甦醒了,內心的聲音告訴他,我必須這樣做,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我。誠如弘一法師李叔同,40多歲拋家棄子與佛相伴。然而游出來的大多數人都沒游到岸,他們在意的不是結果,是一定要游出來。人生幾十年,一定要爲自己活一次!

在這種人面前,馬斯洛需求是暫時失效的。他們可以直奔第五層而去,實現自我。按毛主席的說法,這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這本書裏我很佩服(不是喜歡)男主的太太。她是一個愛結交文藝人、熱衷聚會、待人接物拿捏得當、家裏佈置優雅整潔的太太。當她收到丈夫的信時傷心不已,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央求作者幫她勸回丈夫。她說不計前嫌等他回來。然而當作者告訴她,男主不是私奔是去畫畫時,這位太太緩緩掃視衆人,說:“他不會回來了。如果他不是爲愛情走的,就全完了。”多麼清醒的認識,小三好對付,一個人的理想卻是無力戰勝的。

然後這位太太沒有再自怨自艾,學會了速記和打字,憑藉着交際能力和不幸的遭遇,開始自己養活自己了。在那個年代,女人自食其力是不體面的。當然她沒有同意離婚,她恨他,她不會給他自由。

若干年後,男主死了,出名了。這位太太繼承了姐姐姐夫的遺產,過着依然得體的生活。她對來訪的人巧妙地暗示自己與丈夫的關係向來美滿。作者寫道:“那時我還不懂人性的矛盾,不知真情摻雜幾多造作,高尚摻雜幾分卑鄙,邪惡蘊含幾多良善。”狹隘和慷慨、惡毒和善良、仇恨和熱愛能緊緊並存在一顆心裏。

這位太太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認清事情不可挽留後,不再徒勞,該面對的就面對,所以我佩服她。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4

來說說這本書吧——《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故事簡單,花幾個小時就可以了讀完的書。大意是講了一個普通人突然有一天離開老婆孩子遠走他鄉學畫畫,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後來,他來到了一個小島,畫畫然後死亡,故事完結。本以爲作者會借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留下幾句爲夢想努力奮鬥的勵志名句,本以爲還能有幸一睹偉大畫家的作品,事實上什麼都沒有。斯特里克蘭德的語言是那麼的寥寥幾句,“我對孩子們沒什麼特殊的感情”,“她死了和我有什麼關係”……他是一個自私而無情的人。他對人事都那麼冷漠和不屑,他對畫畫又那麼的熱情和執着,這是一個兩極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個在藝術的世界裏忘記了現實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飢而已,大牀和地板只是棲身而已,邋遢和乾淨對畫畫又什麼影響呢,別人的否定和嘲諷和自己無關。斯特里克蘭德在繪畫的`世界裏彷彿銅牆鐵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別人進不來。他說“他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游泳一樣”。這是一種受命運控制而無法自拔的力量,它會指引你發現真正的藝術光芒,但代價就是脫離原有的軌道,毀滅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蘭德毀滅了嗎?沒有,很多年後他成爲了一個偉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斷的拍賣,數字巨大到無法想象。他重生了嗎?沒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畫畫。後來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畫作前,直到死亡。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這些現實中的瘋子,藝術上的癡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個叫夢想的小東西?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着一個叫着夢想的東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時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連夢想的面都沒見着,簡單生活着。有的人把夢想帶在身邊,小時候還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麼,所以隨手就給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夢想,右手牽着現實,最後負荷過重放掉了那個小玩意。還有一些人,雙手緊握夢想,披荊斬棘,終於完成了內心的指引。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成爲斯特里克蘭德的可能,只是成爲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也並不認爲如果每個人都成爲斯特里克蘭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和寫實主義是可以同時共存和被需要的呀!

突然記起了在美術館看到的一幅畫,忘了告訴大家美術館就在博物館的旁邊。那是一幅油畫,畫的是一顆大白菜,多麼真實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觸摸白菜的葉子。我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從菜園子里弄回一顆白菜煮火鍋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裏的大白菜和池塘裏的蓮藕組成的生活。站在這個富有藝術氣息的美術館中,我對這幅畫的作者充滿着感激。也許他是一位擁有很多頭銜的現代畫家,也許他因爲這幅畫的展出收穫頗豐,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時候,爲什麼就一定要捨棄自己勞動所得的六便士呢?無法成爲世界矚目的藝術家,成爲一個給一些人帶來感動的小人物也很不錯。

博物館的金粉鉅作讓人驚歎,而美術館的大白菜卻觸動了我真實的生活。如果說作者書中的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名用生命練成的純粹的藝術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覺的遇見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電影裏的臺詞:“當你追求卓越的時候,成功也會不請自來”。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5

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

——毛姆

這本書大致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17章介紹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在英國的生活狀態,他在人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做出了驚天動地的選擇,離開了外人眼中幸福的家庭,去追求他的“理想”。

第二部分,第18章至42章講述思特里克蘭德在巴黎的生活,這時出現了兩個新人物。施特略夫和他的妻子博朗什,施特略夫的形象很滑稽搞笑,他沒有繪畫天賦卻渴望得到認可,而且有自知之明,另外一個特點便是他的善良與無私,可這些美德對不羈的思特里克蘭德全然不放在眼中,以至於竟然摧毀了這個善良人美好的生活。

第三部分便是44章,到最後這一部分也是我認爲最引人入勝,高潮迭起的部分,先不說這個南太平洋小島的美麗令人頓生遐想,那裏的'“怪人”也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離奇的故事,思特里克蘭德在那裏就像找到了歸宿,快活不已,在那裏不僅有美景美食,還有他最嚮往的“自由”。

大多數人讀完這本書都喜歡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原因是什麼?他太自私了。站在90%的,芸芸大衆的角度看,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不但自私,還無情、冷漠,就如一直在敘述故事的“我”覺得: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簡直是畜生,毫無人性。

他拋家棄子,並且毫無愧疚。當“我”質問他:“別的都不要說了,你總不能一個銅板也不留,就把你女人甩了啊!”他卻無所謂:“爲什麼不能?”“他怎麼活下去呢?”“我已經養活他17年了。爲什麼他不能換換樣,自己養活自己呢?”“他養活不了。”“他不妨試一試。”整個12章節大多是兩人的對話,可思特里克蘭德的態度是着實讓人憤慨。他的妻子和孩子對他沒有任何傷害,他對妻子和孩子也無任何不滿。可他只想去做他自己的事情:畫畫。爲了這件事,他拋開一切。

愛情、親情、世俗、生活環境,對他來說,都不值一提。

我想這就是他成爲“天才”的原因,因爲我們大部分人做不到。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被世俗所累,擁有一些虛榮心,我們在意生活環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淡泊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即使你拋棄了親人,有一天你也會心存愧疚;即使你捨棄了原本安穩的工作和優渥的生活條件也,許有一天你也會暗自後悔。可是,思特里克蘭德沒有,窮困潦倒、飢寒交迫、一無是處,可是他從不後悔。一直到他雙目失明的,得麻風病而死的最後,他也從未感到後悔。

我想這也是毛姆虛構出來的一個完美“天才”,只有虛構的天才,才能讓一個人超越世俗,摒棄七情六慾,只是跟自己內心理想的魔障做鬥爭。一個人爲了內心所想,徹底的,純粹的,去活着。

這種純粹,或許只存在於小說中,只存在於天才的世界裏。“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裏執勤站崗,監視着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他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壘中的暗探。”這種良心我們每個人都有,但它對於“天才”來說,毫無作用。

不得不佩服毛姆,他給一個混賬的“天才”塑造了一個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結局。因爲他是天才,他離開妻子,拋棄孩子,禍害救命恩人家庭,違揹人性,遠離塵囂,都得以解釋。

對於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我並不討厭他。我也知道,我無法成爲他,一個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6

這兩天微博上馬思純因爲發表了一篇讀後感被推上風口浪尖,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也去圍觀了大家的討論,還真是印證了這句話。本來以爲畫風是這樣的:大家在熱烈討論理想與現實如何取捨。可實際情況是:爲何惹人喜愛的女人往往成爲蠢物的妻子?不喜歡這本書的人說說你們的看法。女權男權的打架?斯特里克蘭是精神病患者?還有塔希提島居然是各種偶像劇的大溪地啊……真的是把我樂死了,我想這就是看書的樂趣吧,借一本書窺探不同人的想法以打開自己原本狹窄的視野,看來八卦真的是我的天性[捂臉]

《月亮與六便士》很早之前就躺在我的.電子書文件夾裏了,但是一直沒看,也許早幾年看也是看不下去吧,有時候人跟書的相遇也是需要緣分的。這次之所以能開始看這本書,要感謝《一本好書》這個節目,而能看下這本書可能是因爲自己又到了一個選擇理想還是現實的路口,希望能夠從這本書裏得到某些啓發或者說定心劑。

我並不認爲理想一定如月亮般高高在上,現實也不一定總是和六便士一樣深陷泥濘,選擇理想還是現實,只是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沒有誰比誰更高貴,誰比誰更低賤,因爲不管是選擇理想還是現實,你總是會有所犧牲的。王爾德說,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王爾德還說,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嗯,那就選擇讓自己舒服和有趣的生活方式生活吧!

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在世俗的眼光裏就是一個極度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人,拋妻棄子、搶恩人老婆、靠女人養活。但是看到最後卻對這個人討厭不起來,因爲他追求夢想果斷決絕,從來不在意生活的舒適和別人的評價,純粹而熱烈。而這種純粹和熱烈是我所沒有的,所以到最後我反而油然敬佩起他來了。無法在理想和現實中抉擇的人都是太貪心了吧,既想追求理想帶來的精神滿足,又無法捨棄舒適的物質生活,所以在理想和現實中徘徊,消耗自己,最終可能不僅一事無成,還痛苦不堪。

書裏關於男人、女人和愛情的觀點也很有意思。“一個女人可以原諒男人的傷害,卻無法原諒男人的犧牲”。原本對這句話很困惑,看了大家的討論才豁然開朗。可能不只是女人,換做是男人,也是如此吧。傷痕總有一天會癒合會忘卻,而犧牲卻如道德枷鎖,如影隨形,你無法拒絕,還必須感恩戴德。“如果恩情超過了能報答的範圍,感激就讓位給了憎恨”,所以纔會出現那麼多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恩將仇報的事情吧,這可能也是我們爲什麼有時候不願意欠人情債的原因吧。很多小說都在歌頌愛情,讓我對愛情有很多美麗的幻想,可毛姆打破了我的幻想。毛姆說,一般而言,愛情對男人只是插曲,是許多日常事務的一件,它並沒有那麼重要。而我看到這裏,也並沒有幻想被打破的驚慌與焦慮,更多的是平靜。平靜可能是因爲看清了現實,纔不會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才能更好地與現實相處吧。

德克的妻子布蘭奇爲情自殺後,作者有一段話意味深長:“它發生了和沒發生幾乎一樣。世界已然繼續,沒有誰因這件事而活得更慘。我覺得,就連德克也很快會忘記,他是一時悲痛,而非愛得深沉。”前文爲德克對布蘭奇的愛做了很多鋪墊,他可以接受布蘭奇的出軌,甚至在布蘭奇爲斯特里克蘭自殺之後還頻頻對布蘭奇示好,這樣一個愛布蘭奇愛到低到塵埃裏的人,也很快會忘了布蘭奇。所以,好像一切都沒有那麼重要了,回到了王爾德的那句話,愛自己,是一生浪漫的開始。這愛,我想也包括對自己內心的尊重吧!

  20xx年12月16日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7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將你困在生活這個大牢籠裏,掙脫不得。思特里克蘭德卻在做減法。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又一層的衣服,最後一擡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裏去了。

總有這樣一個朋友: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事實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事實上你自己沒準就是這樣的人。

你能想象這個近似於一杯白開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離家出走了嗎?然後等你再聽說他的消息時,據說他已經到了巴黎,正從頭開始學畫畫。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裏,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但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爲他瘋了,瘋的不輕啊。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纔會被人們視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蘭德對話中說,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這樣做的話,地球就不要轉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蘭德說的那樣,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就算敢想,卻是不敢做的。因爲愧疚,內心的愧疚,對於家庭的愧疚、社會責任的愧疚;因爲害怕,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會以怎樣的言語傳到陌生人的耳朵裏、害怕自己會變得窮困潦倒,成爲衆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現在已經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卻寫了這樣一個人。在留下一張內容爲“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之後,他拋開自己已經擁有的身份、地位,離開了自己結婚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歲,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身上只有100塊錢。如果到這裏,你以爲作者是要說一個追尋夢想,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功的勵志故事的'話,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齡了,他不是20出頭的小夥子,是40歲!環顧四周,40歲的人們在做些什麼呢?我不瞭解。中年的人們要麼依舊碌碌無爲,但是誰也說不準之後會變成怎麼樣;要麼已經攀上事業的高峯,誰又肯放下塞到嘴邊的肉呢?說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讓人們畏懼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經得到的名利。

文中寫中年追夢的不只思特里克蘭德一人,還有那位老醫生,在快要進入事業的高峯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到小島上當個小醫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說他的了精神病。他沒瘋,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夢想。這裏的夢想不是別人說的夢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人是可惡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但他們又很無辜,因爲他們的眼裏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們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思特里克蘭德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們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後悔,要是自己也邁出了當時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後的人生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說他們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們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麼誘惑,多麼妖豔,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處在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爲大衆。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徵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都閃閃發亮,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象徵着理想與現實。滿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卻擡頭看見了月亮。我不敢說我看懂了這本書,但是誰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不論是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都沒有什麼不對。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8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爲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

他同一個土著女子結婚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妻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問世後,就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說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這篇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何爲美,我覺得小說對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島上的茅棚裏完成的那副畫作的描述就是終極的美。講述者對畫作以及思特里克蘭德精神狀態的細緻描述,讓我激動的渾身顫抖,我彷彿和作者、主角一樣,觸摸到了美的終極奧義一般。這種激動甚至在讀完全書後依然存在,揮之不去。當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遠是不完美,這種觸摸到美之終極奧義的畫作被了無遺憾的思特里克蘭德一把火燒掉了。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明白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義。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兩種象徵詮釋了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象徵着思特里克蘭德之前平淡無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徵着他拋棄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島上只爲追求終極之美的短暫後半生。一正一反兩個意象,充滿現實的張力,卻凸顯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價完成了夢想,用畫作解構了“美”這個極其抽象的概念。

現在看來,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在現實的語境下更多了勵志的意義。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爲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可以徹底放棄之前的一切。他用極端的敢想敢做詮釋了夢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這個人,平凡的外表下永遠燃燒着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準備着爲了追逐終極之美而放棄一切。所以,他走的那麼突然卻又徹底,因爲夢想在他心中比什麼都重要。當然,最後看來,他的夢想實現了,是偉大的,雖然代價是那麼大。他甚至爲了他的夢想耗盡了一生,如燃盡的蠟燭一樣,在夢想實現之後迅速地黯淡,熄滅。或許,他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過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倫之樂。可他卻選擇了夢想,也就選擇了悲壯。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蘭德這個虛構的名字背後是一位現實中著名的畫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正是這段逐夢之旅的最好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