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觀書有感》讀後感

讀後感1.09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書有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書有感》讀後感

《觀書有感》讀後感1

二.按要求填寫詩句.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3.活水

不短學習新知識.

三.默寫古詩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四.根據要求填寫合適的詩句.

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五.想一想,寫一寫.

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鬥中取得勇敢。

六.讀一讀,悟一悟.

1.珍惜時光,努力學習.

2.做學問要功夫到家,纔能有所突破。

《觀書有感》讀後感2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觀書有感》讀後感3

昨夜江水暴漲,大船像羽毛一樣輕飄在水上。往日無水,前拉後推,費力勞神,怎麼也拽不動,今天大水一來無需人力船順着水漂來漂去行走自如。

從這首詩可以體會出時機的重要性,順勢而爲毫不費力且效果良好;相反地,逆勢而行費力不說,而且往往勞而無功,窮忙活。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還有一句相反的話:英雄造時勢。但是我們大多數的普通人扛不住大勢,所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只能順勢而爲。就像20xx-20xx年期間,如果投資房地產,肯定是暴利,身價過億不難;而如果在20xx年才進入房地產,想複製前十年的輝煌很難,能不賠錢就不錯了。差別在哪兒呢?形勢變了,個人在形勢面前是渺小的`。

評書、歷史演義小說中說客遊說一個人的時候常說“識時務者爲俊傑”,通常只有俊傑才能做到先知先覺,從微細的徵兆看出事物發展的趨勢。

能夠看到趨勢並做到因時而變的不是一般人,《楚辭漁父》中有如下文字: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只有聖人才能做到“與世推移”,順勢而作,不管滄浪的水清還是濁,都可以充分利用。

歷史上很多的君子、隱士,因爲做不到或不屑“與世推移”,總是被小人鬥垮或被排擠,導致幾千年來總是治少亂多,生靈塗炭,難怪張養浩會感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君子不作爲的寫照。

《觀書有感》讀後感4

在一個天高雲淡、萬里無雲的晴天裏,原來在屋內讀書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門。

屋外有一個將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麗。岸邊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宛如仙境。陽光灑入池塘。照得水面泛着金光,看起來十分安詳。天邊飄來幾朵細雲,忽忽過場,但還是把自己的影子映入了池塘,朱熹放下書,擡頭深凝這池塘陷入了沉思。這池塘之水怎麼會如此清澈?自己也算見過世面,看到的水塘不計其數,但從未有一個池塘能夠如此明淨,以至震撼人心。

這池塘的確清的`奇特。現在,朱熹全無讀書之心,注視着池塘。突然,池面上冒出一個水泡,如同鍍了金一樣,很快又破裂開來。這聲響在安靜的池塘上顯得格外嘹亮,引起朱熹的注意。朱熹收好書,繞了過去,往池下一看,原來有一個不起眼的空洞在源源不斷地向池內輸送活水。

朱熹又一次席地而坐,饒有興趣的看着不時涌出的水泡,竟不由地感慨。這世上,他也見過許多老頑固或書呆子,死守舊觀念,久而久之,心智就像死水塘一樣變臭了。而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新知識,創造新事物,與時俱進,心智變得明亮而清澈。朱熹不知這方水塘是不是或如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將源源不斷的活水輸送全身,只覺得對它有無限讚歎。

朱熹在那個儒道盛行,思想觀念陳舊的時代說出這樣的話實屬不易。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汲取新知識,使心智更加開闊,更加敏銳。

《觀書有感》讀後感5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這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一首充滿哲理、流傳千古的詩——《觀書有感》。

這首詩,乍一看是從景到景引發的問題,實則是給人諸多啓示的詩篇,寓意深遠,引人深思。

朱熹在此詩中用了暗喻的手法,把人的心靈比作那清澈見底的方形水塘,把人們從書中源源不斷得到的新知識比作活水,如此絕妙的比喻令人不禁拍案叫絕!

讀書,尤其是讀好書,對人有益無害,這一點人盡皆知,可是,爲什麼沒有人敢自稱是“讀盡天下好書”,原因是世界上的各類大大小小書籍難以計數,即使是那些爲後人所敬仰的一代名家們,他們所讀的書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只有源源不斷地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新思想跟上時代的腳步,否則思想就會變得腐朽,就像一潭死水一樣。

那麼,我就聽取朱熹給我們的啓示,多讀一些好書,讓自己的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吧!

《觀書有感》讀後感6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的品讀了觀書有感這首詩,這首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怎樣去學習。

這首詩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都是普通的人,並不是什麼神童,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跟着時代的腳步走,過去的總會過去,把握現在,放眼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觀書有感》讀後感7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意思就是說:只有不斷的接受新的事物,並且積極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觀點保持正確,而且要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這個道理則被朱熹從書中所悟出,於是借這那一池池水寫了出來,可以說這首詩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詩中,描寫了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的讀上幾遍,會覺得無比明麗!你看,半畝方圓的池塘好像一面鏡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雲彩倒映在上面,雲彩在天空中飄蕩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陽光和雲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雲影共徘徊”啊!“這池水爲什麼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興地自問自答:“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並不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天才’與‘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掌握現在,賒取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書中那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已經令人讀完後清晰明確。但是更讓人拍手叫絕的還在後面呢!一看標題,是觀書的感想,頓時美的意境昇華了,把池水與讀書相輔結合,更是錦上添花。我很佩服朱熹。因爲他以一首小詩,說理了: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的思想“年輕,”情操高雅!簡簡單單的字字句句居然有這麼大的道理,並且給人的啓示也回味無窮!

《觀書有感》讀後感8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的品讀了觀書有感這首詩,這首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真正體會到了怎樣去學習。

這首詩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我們都是普通的人,並不是什麼神童,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跟着時代的腳步走,過去的總會過去,把握現在,放眼未來,只有不斷地吸收新事物,不斷地充實自己,我們心中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