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觀後感1.1W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1

最近這兩期,看哭了好幾次,覺得真棒。

我在大城市工作,雖然不在市中心,但依然覺得生活壓力很大,我很想談談夢想和信仰,但在這個幾個月房價的增長值就會將你幾年努力作廢的城市,顯得太過奢侈。當基本生活需求已經需要耗費兩代人全部力氣時,當我的成長速度總也趕不及城市的發展速度時,當作爲普通人的我只是想追求普通幸福時,除了在崗位上更兢兢業業,我無力負擔些更高的東西。

人,大概本質就是愛聽故事的,小時候聽童話故事,長大後聽和演繹愛情故事和家庭故事。但我們的圈子太窄,我們所處的階層太固定,我們的視野太狹隘,所以我們有時想喜歡聽其他人的故事,那些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人的生活經歷,演藝圈的、商圈的、高知的、普通人的,那些與我們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我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朗讀者,滿足了我們。

朗讀者的嘉賓,只是一些典型個案,他們都走着不太尋常的路,各自有各自的心酸甜蜜,他們給我們感動,他們讓我們落淚,然後之後,我們再繼續着自己的家長裏短和瑣碎事物,但在凡俗世界,知道仍有一些人懷抱夢想,讓與他們身處同一世界的我,覺得如此幸福。

朗讀者觀後感2

《朗讀者》上週六播出第九期節目,主持人董卿邀請到潘際鑾、趙文?、畢飛宇、樑曉聲、冉瑩穎、王耀慶等嘉賓以"家"爲主題詞,一同朗讀並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觸動的無疑是以90歲的"中國焊接第一人"潘際鑾院士與近十位清華校友共同朗讀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衆書》,另外還邀請了91歲的音樂家茅沅、95歲的歷史學者胡邦定、97歲的詩人鄭敏、91歲的航天科學家林宗棠等當年西南聯大的清華老校友在場外一同朗讀。這些耄耋老人,朗讀時字正腔圓,激情澎湃,讓聽者熱血沸騰、感慨萬千。節目播出後,觀衆和網友激動不已,紛紛表示,"超喜歡這個節目,給人滿滿的正能量。讓我們年輕一代瞭解爲祖國貢獻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從此把他們當做偶像,科學家們纔是最美麗的人。""這一段《告全國民衆書》有朗讀者的抱負,也是老者們對年輕一輩學子最殷切的希望!這段超過1200歲的朗讀纔是真正的“燃”!"

朗讀者觀後感3

我是一個喜歡文字的人,我喜歡把一份情懷寄託在一段段的文字裏,靜靜地思考,我也喜歡朗讀,我喜歡讀優美的文章給自己聽,手機裏面反覆播放着自己的聲音,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我很陶醉。最近更是喜歡上了董卿主持了《朗讀者》欄目,一直以來,董卿都是我的偶像,看着熒幕上的她激揚文字,我的嘴角總是會不自然的揚起一絲微笑,我感覺自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對她的那種崇拜。

第四期《朗讀者》的主題詞是禮物,開場時她說:“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這幾句話讓我對禮物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前總以爲禮物是物質上的東西,沒想到禮物還可以放大,變成精神層面的,我也沒想到,對禮物的詮釋竟可用文字描述得這麼美,一字一句,深入骨髓。

《朗讀者》是一檔充滿人文情懷的節目,每一期都讓我感受很深,每一位嘉賓的朗讀都會讓我陷入沉思,聽別人的故事,理自己的人生。

朗讀者觀後感4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這是昨晚看了《朗讀者》後最大的感受。 許淵衝先生在臺上侃侃而談,說起曾經翻譯的《別丟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幾句

一樣是明月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夢似的掛起

不知不覺中內心哪裏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有一種流淚的衝動。 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幾十年, 隔着滿是灰塵的歷史,隔着那氤氳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個特殊的時刻,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我們的內心合奏一曲。

這一段反反覆覆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聲音顫抖,熱淚盈眶,我看他卻是那麼可愛。 作爲快見證一個世紀的老人,經歷遠比普通人複雜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會爲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動 反觀自己,慢慢的變的不願意去認真的讀書了,寧願去聽別人講 身體的懶惰會帶來疾病,精神的懶惰會使人變蠢 曾經想鮮衣怒馬改變世界 而今日渾渾噩噩隨波逐流 被迫成爲了不願意成爲的人 卻從不肯大刀闊斧改變一切 現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 就多讀讀書吧 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 成爲一個思想上比較豐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盪 這句話對自己講了很多次了 認真的去做啊少年!

朗讀者觀後感5

每個人都曾有過青春,在那個情感氾濫的年紀,我們開始嘗試在父母和老師的教育之外,自己需要尋找關於愛或夢想的人生意義。最終無論留下怎樣的回憶,青春在大部分人心中都始終是一個聽見就覺得美好的詞彙。校園民謠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青春印記。 節目中,足以代表一代人青春的民謠歌手老狼現身與大家一同回憶那個"白衣飄飄"的青春。在還未成名前,民謠大師老狼還曾是一位搖滾憤青。那時候,老狼與高曉鬆[微博]一起組建了一個叫"青銅器"的搖滾樂隊,每天不是排練,就是騎着自行車四處"茬琴",所謂"茬琴"是老北京流傳於市井間的一句俚語,講的是青少年之間相互切磋、比試玩吉他的技巧。那時候的老狼或許沒有如今這麼深厚的音樂功底,但對他來說,那段與音樂一起躁動的青春是他音樂生涯中最美好的回憶。 節目中,老狼笑言,當年校園裏最受歡迎的就是文藝青年,"要麼是詩人,要麼是彈琴唱歌的"。身爲搖滾青年的老狼追起女生自然也離不開音樂,甚至連"老狼"這個影響了無數人的名字都和那個女生有關。

朗讀者觀後感6

麥家說,剛播完這一期節目,他的手機就收到一大堆短信,“我每年至少要上兩三次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但以前好像沒有這麼大的反應。我覺得它的收視率不會差”。他認爲,《朗讀者》的特點就是反娛樂反時尚,可能很多人已經討厭這種碎片化娛樂至上的節目,所以教人智慧的反而會贏得收視率。

在麥家看來,創作者除了需要創作出引人入勝的作品,還必須對受衆產生正面的影響。“我覺得《朗讀者》這個欄目你可以感覺到它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是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作爲曾經的電視行業從業者,麥家對電視行業的現狀明顯有些不滿,一些綜藝過分強調娛樂缺乏內涵卻美其名曰“滿足觀衆的娛樂需求”,在麥家看來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爲,“我相信觀衆的胃口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調整的。作者、藝術家也好,包括做電視節目的相關人員也是這樣,你要拿出你的態度出來。”

在採訪中,當問到會推薦哪些朋友來參加《朗讀者》時,麥家同樣推薦了一位作家:莫言。“他知名度高,可以帶動這個節目收視率,關鍵是他的普通話也比我標準很多。”

朗讀者觀後感7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說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羣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爲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瞭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峯,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讀後感《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8

《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此次還獨立擔任了節目製作人。董卿節目上依舊端莊大體、出口成章。人們大讚女神的同時,敬仰的更是其富有文學素養的出衆氣質。網上有句話這麼說的:年輕的女人仰慕比自己年長的女人,多半是她們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爲的樣子。

如何活成董卿的模樣?人們在其製作的《朗讀者》中就能窺出答案,首期《朗讀者》以“遇見”爲主題,朗讀者們的“遇見”無不告訴大家,人要遇見文字,即“閱讀”。96歲的許淵衝,依然奮戰在凌晨3點的書桌前,翻閱《莎士比亞》大全集。舒慶春童年時,家境貧寒,讀不起書。

後來,他遇見宗月大師,宗月大師幫助他遇見了文字。這一舉動恰恰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老舍。與該節目同名的還有一部電影叫做《朗讀者》,主角是由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一名女文盲,她一生中最燦爛的時期,是躺在少年米夏的懷裏,聽他朗讀文學。

讀書,成爲這個女人抵擋世界的盾牌。只有在讀書時,聽別人的故事,她才能遺忘自己的醜陋和孤獨。

朗讀者觀後感9

企業家柳傳志、演員濮存昕,翻譯家許淵衝、世界小姐張梓琳、無國界醫生蔣勵、鮮花山谷夫婦相繼走上舞臺,爲觀衆朗讀一段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並通過文字的情感紐帶,給予觀衆情感共鳴。節目中,老舍、朱生豪、林徽因等作家的文學經典被頻頻提起,猶如一股清新的文學之風,撲面而來。不少網友點贊稱,《朗讀者》脫俗的文學氣質,讓它在衆多喧囂的娛樂綜藝節目中獨樹一幟。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朗讀的是他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他深情轉送了一句他父親的話給兒子,“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傳志說,“在我的一生中,經歷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這句話,讓我直面環境,坦蕩相對。”經歷半生商場拼殺的柳傳志告訴兒子,“正直兩個字,包含了忠誠坦蕩、光明磊落等多種真善美的內涵,我還想加的半句話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當他大聲讀出這段情真意切的致辭時,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的複雜情感來自他最真實的內心,引得觀衆掌聲不斷。

朗讀者觀後感10

《朗讀者》已引來學術界的關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發文點評:“滿電視都在明星玩遊戲,央視這《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家裏人都興致勃勃地邊聽邊看邊議論。董卿團隊看來成了央視有意推出的文化品牌,節目也體現了人們對央視平臺。《朗讀者》證明着文化類節目未必‘冷’,央視文化綜藝的集結今年有新突破。”

知名演員濮存昕,一身中式大褂出場,猶如從改編自老舍名作的話劇《茶館》中走來。他朗讀的是老舍筆下《宗月大師》的節選片段。內容是關於宗月大師資助老舍上學的故事。臺詞功底深厚的濮存昕,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衆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他透露,自己在生命中也曾遇到貴人相助。

原來,濮存昕小時候腿部殘疾,曾受到同學歧視,直到遇到一位叫榮國威的大夫,才治好腿疾,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所以讀到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感恩之情時,我也能感同身受。”成名後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的濮存昕坦言,“要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在我有能力的時候,也儘可能去幫助別人。”

標籤:觀後感 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