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彙編14篇)

讀後感3.0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與地壇》讀後感(彙編14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裏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裏看着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麼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後,態度消極,彷彿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裏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麼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衝着我笑。

我不知爲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爲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嘆氣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緊緻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着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鬆弛的老人,卻懷着一顆熾熱的心,這多麼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溫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芸芸衆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裏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並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2

地壇,一個飽經蒼桑,有着四百多年的古園,園子荒蕪但並不敗。史鐵生,生活在地壇附近,在最肆意的年齡殘廢了雙腿,他獨目進了這園子,地療傷,一個靜靜地觀察着這世間,一個人躲在暗處窺探着生與死。此時的史鐵生與地壇何其相像,荒蕪但並不衰敗,殘疾但並不腐朽。

史鐵生搖着陌生的輪椅,陪古園看月出日落,看春夏秋冬,就這麼看了十五年。十五年了,熱愛長跑的也跑不動了,兩個曾經這麼絕望的人都漸漸平靜下來,弄人,可作爲人,總要抱幾分面對明天,他們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看。

命運對一些人是如此不公,而史鐵生卻接受。無差別便不成世界,苦難怎要有人來承擔,有漂亮就有醜陋,有健全就有殘缺。當命運決擇誰來承擔苦難,是沒有道理好講的,休論公道。正如那個拾燈籠花的女孩,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都給了她,面對別人的嘲笑與玩弄,最終只能無言地回。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中嘆息:既然無法消除苦難,那便接受吧,在苦難中救贖。似乎得以撫平一切創傷,原本在死中掙扎,在活中徘徊的史鐵生不再糾結於生死。他平淡地又帶着幾絲歡愉地寫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小苗長成參天大樹,年輪滾了一圈又一圈。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的,在這種不能改變裏,史鐵生身邊的迷霧也漸漸散去。暴中的古園,石門中的落日,地上的腳印,史鐵生默坐,呆想,身邊時而有人穿過,過後又沉寂下來,蜂兒、、瓢蟲,這些和史鐵生一樣不明白爲什麼來到這世上的小昆蟲在自己的生活軌跡中穩穩地前行,與園子裏的草木一樣生生不息。

卞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影,看風影的人在樓上看你。史鐵生走過的軌跡,每一條車輪旁都會在不久之後出現一排足印。史鐵生獨自在自己的世界靜默着,他的在他的身後也靜默地望着他,那飽含深情與擔擾,無奈與的目光,一直追尋着史鐵生。面對兒子的殘疾,她小心翼地與兒子的內心接觸,正是因爲理解兒子所以時時刻刻地擔心着,無言地呵護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不親待。當史鐵生終於從迷惘中頓悟,身邊卻只剩下母親的'氣息,他想着:母親已經不在了。默唸着一句話:母親已經不在了。恍惚中心裏纔有些明白,母親再也不能站在身邊看着他了,三次帶着否認的肯定,是內心對現實的不接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人去樓空。

人間悲情常在,世事變遷之感在本文中瀰漫,夕陽畫下,中年夫婦攜手散步的身影漸漸拉長,黑髮慢慢地褪變成舒緩的銀髮,在晚霞的金芒中映射出屬於老人的安詳,時而其中一人不來了,史鐵生爲此懸心,正應了那句話: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這麼長的陪件怎麼忍心折散?節日前的每一天是這麼,這麼令人留戀。

既然死不容錯過,那便活出點,史鐵生與地壇的十五年,是他從絕望中破繭重出的埑伏期,當輪椅再也困不住史鐵生,他的靈魂羽化成蝶,在文壇的巔峯孤獨又地起舞。

史鐵生用餘下的書寫文字,文字也延長了他的。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3

江南的高溫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連樓下乘涼的居民們也不見了蹤影。在盛夏的午後,翻開《我與地壇》,去尋一處清涼。

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以心曠神怡。手指觸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書名,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說。

書中講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剛開篇,就出現了一座廢棄的古園。這座古園歷盡四百餘年的滄桑,注視着史老先生的成長。也是在這裏,他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領悟,對未來的期待。

史老 先生的青年時期,因爲一場病,雙腿殘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史老先生卻失去走路的機會,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這樣的時期,我們需要獨處。於是史老先生找了一個寧靜的去處,獨自思考。正如他所說:“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這個僻靜的地方靜靜思考各種事情。

一開始,他覺得整日呆在這樣的地方是逃避,是爲了把自己的世界與外界隔絕。他在這裏一連幾年,看書、寫作,確實好受一些。漸漸地他會一連好幾小時地想關於死亡的事。終於,他弄明白了,一個人的出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則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除了生與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所以,史老先生用了一生去詮釋“如何活”。從雙腿殘疾到住院治療、與死神垂死掙扎再到母親的離世,最後他開始追逐夢想。他理解了“生與死”之後,便從病的陰影裏走出來,活出了一片色彩。

他一生的經歷歸結爲四個字“零度生命”,這就是他這一生精彩所在。生命本無意義,從零開始。但生命的到來並非平白無故,生命以它自己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要求意義。我們應該活出意義,有意義的生命纔有色彩。生命的開端確爲零度,在生命中也常有零度。每前行一段,我們需要回頭看看,是否偏離了夢想的軌跡。這樣的每一次回頭就是走回生命的起點,重新看看,我們接下來該怎麼走。正如一葉孤舟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行駛,漫漫長路,我們需要指南針的指引,一旦迷失方向,將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在人生路上,每一次零度的重溫就是航海的指南針。即使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很渺小,但每一次重回零度後再繼續前進,就將離目標更近一步。

這是史老先生的人生。他用了一生的時間去感悟,這就是他生命意義的體現。

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價值。歷史上,成吉思汗的統一女真,秦始皇的統一中國,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當今社會,最美媽媽吳菊萍的見義勇爲,最美司機吳斌的恪盡職守,最美鄉村教師吉思妞的無私奉獻。甚至是植物、動物。每一草,每一木都爲了生命的色彩而存在。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生命都從零點開始,又在無數次的迴歸零度中昇華,去體現它的意義,描繪它的色彩。

我們活在浩瀚的宇宙裏,漫天飄灑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辰,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我們——平凡人,沒錯,但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意義。

唯一不變的,是“迴歸零度” 。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4

看到眼前自己準備的一摞書籍,還是不由自主選擇了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本書。第一次讀他的作品是在國小四五年級,父親訂閱的《青年文學》雜誌上一篇描寫作者在陝北農村插隊生活的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感情真摯,娓娓道來,令人回味無窮。所以記住了他的名字,以後又陸續讀了他寫的一些書。《我與地壇》以前讀過多次,但每次閱讀都能給人帶來溫暖,力量和思索。

《我與地壇》是作者二十一歲那年,身體出現問題,下肢癱瘓,生活出現重大改變時,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人生所發出的感慨和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和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他思考人生的一處佳境。“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爲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着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找到了一座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感受每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他思考死與生,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爲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爲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爲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親人所受的痛。初始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承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過時間的醞釀,他感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倖獲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獲獎之後,登門採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爲我不容易。但我只準備了一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我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點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

《我與地壇》作者用殘缺的身體,寫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生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索……失落、煩躁、穩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每天接觸文章似乎只是爲了答出文章後佔據角落的題目,不同類型的題都被研究出了標準框架,漸漸讀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裏,無論是語文還是英語,閱讀似乎在大腦裏有一個特定儲存區,這儲存區有一個特異功能:存完即刪,多年的閱讀沒能在腦子裏留下太多痕跡。

這幾天自由閱讀史鐵生前輩的我與地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講究一個緣字,緣就是上帝控制人類的力量,史先生與地壇便有緣,在地壇裏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處在人生低谷時地壇也是坍圮的,他們處在相似的`命運中,但史先生是幸運的,因爲在這人口密集的城市裏,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寧靜去處,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壇中逃避現實,就像一個網癮少年一樣,無法控制得來到地壇,一來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爲什麼來到這世上,但世上又有幾人明白呢,又有幾人會花時間去想爲什麼,一如地壇中的小昆蟲。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那裏還有無數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時才能靜心來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雙眼一般橫衝直撞,一味跟着前方不知是對是錯的腳步,只想着快再快一點。認爲什麼出生?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辯駁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會在某時刻等你,那麼爲什麼不想想怎麼活的問題呢?這不是一個在瞬間就能想透的問題,就像味覺一樣,味道是難以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蘊。

人在低谷時會陷入一個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樣,認爲世上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可憐的了,這時周圍的人一切舉動在自己看來都是多餘而惡劣的。他們要是沒有去安慰你,時刻守護你,你會認爲他們拋棄了你,甚至他們不配他們在你心裏的位置;若他們小心翼翼伺候你,你會認爲他們太多餘,自己根本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傷害了你的自尊,沒有給你足夠的恢復空間。其實往往這時候,你身邊愛着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們不能阻止你去做讓他們痛心的事,因爲那時你發泄情緒的方式,同時他們無法預知你在發泄時會遭受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做最壞的準備:時刻準備着承擔任何你遭到的壞事。而在此時你是無暇理會的,因爲你已夠痛苦,體會不到你的不幸在他們那裏是要加倍的。這樣的他們註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許會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許他們會和你一起分享這喜悅,也許不會。史先生的母親在他成功時已離世,地壇上他兒子走過的車印後都不會再有一個母親的腳步,爲什麼她不再多活兩年?爲什麼他在兒子快撞開一條路時卻熬不住了?莫非她來到這世上只是替他兒子擔憂而不分擔一絲快樂?上帝是令人人厭惡的,但他也是明智的。這位母親心裏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請善待自己身邊的人,他們是你來到這世上的有緣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爲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爲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臥,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也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夠在一起,寫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明朗和歡快,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的迫索人之爲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着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嗎?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其實《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作者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對於人生來說,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鐵生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狀況,那倒恐怕沒太大痛感了。可問題在於,命運爲史鐵生安排了一個殘酷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比健康人還要健康的身體, 然後一個急轉彎毀了他,這種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對於芸芸衆生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是極其殘忍的。面對這樣的不幸和苦難,他開始了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

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他在書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着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寫作公寓裏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

其實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爲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爲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爲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爲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母親想幫助兒子走出困境卻不知怎麼幫;兒子一個人出去,心中害怕卻不能阻止;兒子不願有人跟着,母親心中理解卻難以忍受擔心受怕的煎熬悄悄來尋,又時時提醒不能被兒子發現。這樣的母親註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親。就像作者在文中寫到的那樣,“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着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爲什麼要活着?” 而我們又能爲母親做些什麼呢? 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爲了母親,爲了親人,爲了自己的夢想,爲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再讀我與地壇,就想到高中在語文自習課上第一次讀到《我與地壇》的場景。

那時候因爲自己成績不好而自我悔恨,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想到自己因爲遠離家而思念父母,想到自己的學業壓力,所以在讀《我與地壇》的時候哭得一塌糊塗,當時以爲自己有過不去的坎,因爲成績差,因爲不如人,所以覺得悲傷,覺得自己一輩子都完了,會永遠擡不起頭。

而今,再讀《我與地壇》才發覺,你根本不知道人生最難的地方在哪裏,那時候成績不好,一點困難就以爲是天大的難事。而現在,長大後的經歷更讓人難以忍受,你會發現,比買不上房子掙不到錢的還大的壓力就是你的家庭不幸福,你不知道你愛的人在經歷怎樣的磨難,他們又是怎麼在煎熬地忍受中年的一切變故,而且,這變故相當地長,相當地複雜。

你想自己突破,過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卻發現,原生家庭的一切影響你都尚未擺脫,根本走不出去。

人生就像走進了死衚衕,很多年你都出不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出來。就像史鐵生當時在地壇一樣,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無數次在生與死之間掙扎。

他的生命因爲疾病困在了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不受限制地在飛翔,拯救了自己,也用文字滋養了那些困在生活中的人。有數不清的人因爲生活發生了變故,他們也不知道人生會在什麼地方卡殼,會在什麼地方打轉,會在什麼地方倒退。

現在想想,我在當年就該學會成長。我一直覺得自己成長的很慢,因爲有很多人保護我,他們讓我專心自己的.學業,卻對我隱瞞了生活的殘忍。於是過了二十多年的安逸生活以後,生活的一切壓力都來了,生離死別,家庭破碎……我不願意接受,卻無能爲力。

很多事情,我們能左右的只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怎麼想怎麼決定,家庭怎麼走向,老人能否長命百歲,我都沒有辦法。唯一能希望的就是他們自己好好生活,愛惜身體。

有時候我安慰自己,過了這幾年,一切都會好的。我總不能一直像現在這麼倒黴吧,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吧。

我一直爲自己的無能自責,爲自己的懦弱無奈。這麼多年,我都成長得太慢,當面對這一切變故的時候,顯得自己特別無能。

多年以前,在讀《我與地壇》的時候,我就能夠感受到那種絕望和無奈。沒想到過了十年,生活仍舊讓我想到了當年那個絕望的自己以及還抱有些許希望的自己。

自己的現在只能與過往的經歷對比,至於是否屬於艱難困苦,與自己的承受力有關。我的經歷固然不能與數次經歷生死的史鐵生比,只是人生的某個瞬間讓我與《我與地壇》中的心境產生共鳴。

多年以前,我努力變得堅強,而今,我只能告訴自己堅持住。成長本身就是痛苦的,就像破繭成蝶一樣。

老天不會讓你輕輕鬆鬆度過一生,那樣太沒意思了,所以每個人都要面臨自己的磨礪,然後才知道人生重要的是什麼,才能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會喪失信心。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當我們還在與青春肆虐時,史鐵生已經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永遠地與輪椅爲伴。不能夠在最張狂的年紀去瘋去愛去揮霍,實在是一樁憾事。從開始的憤怒不公到最後坦然接受,史鐵生的內心是經歷了怎樣的滿山荊棘又遇到了怎樣的撥開雲霧,沒有人可以知道。還好史鐵生有很多好朋友,朋友們的陪伴給予了他無盡的溫暖和希望,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出院後他和母親回家住,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地壇結識。在這個地壇裏,他消磨了很多時光,也宣泄了很多情緒,有時候輕鬆快樂,有時候沉鬱苦悶,有時候悠哉悠哉,有時候棲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地壇對於史鐵生而言是無話不說的好友,是最長情的陪伴。在一個喧囂密集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安靜的世外桃源,着實不易。他說,這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因爲有很多空閒時光,他觀察着每一個來地壇閒逛的人,思考着人生的'重要課題——爲什麼活、要不要死。

母親一直陪在他身邊,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治腿的良藥,每天的全部心思都在治療上,到處找良醫偏方。後來母親生病了,得了肝癌。史鐵生並不知情,還會時不時向母親發脾氣。母親的愛和擔憂一直在蔓延,還時不時自己安慰自己。母親鼓勵他寫作,可是等他真正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母親已經不在了。有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覺,然後呢,只剩下懷念。

後來史鐵生的狀態變好很多,他寫小說寫電影劇本。或許是因爲心思全部放在了寫作上,或許是因爲他真的看清了這個世界,然後愛她。

他是多想擁有一具健美的軀體,可是世界上沒有如果。從開始的埋怨不公,到後來的坦然接受,他是真的成長了。他明白每個人的人生總是喜苦蔘半,如果你的一生沒有任何痛苦和磨難,那就不能強烈的感受到幸福,剩下的只是舒適和平庸。劫難之後失而復得,你才能體會到別樣的幸福。苦盡甘來,才能夠品味人生。所以老天爺在給你好運的同時,也在給你埋下坎坷,或許我們生命的價值就是在一直接受挑戰和走在迎接挑戰的路上,正因爲這些苦難的劇情,我們的人生劇本才得以圓滿。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不就是來嚐盡酸甜苦辣和歷盡人生百態嗎。這樣的你,老了之後,纔有故事講給膝邊的兒孫們,纔會擁有獨一無二的人生自傳。

作者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每一位在童年留下印記的人和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耐人尋味。是啊,童年應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了吧,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就每天很開心很幸福,誰又不懷念記憶中的小時候呢。當然也存在有些人的童年不美好,小時候就開始經歷磨難的你,是不是塑造了更成熟的你。

後來作者離開了那個地壇,搬到別處去住。後來有讀者說如今的地壇,已經是面目全非了。他是這樣說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是啊,曾經的他,爲了尋找安靜,爲了揉撫心靈和肉體的創傷走進地壇。而現如今,他歷盡滄桑,看透人世,得到了內心的安靜。所以,安靜從來都是從心而來的,不是地壇給予了他安靜,而是他賦予了地壇安靜。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講述了作者在雙腿癱瘓後,由於內心苦悶而逃到地壇思索。地壇裏萬物的競相生長,地壇裏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各種景象,以及常來地壇的人們給了他許多啓迪。讓他進一步理解了生與死的問題。整篇文章十分有文采,更可貴的是賦有深刻的哲理。

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因此他突然間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什麼都找不到了。也許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比他幸運得多,至少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也同樣在最狂妄的年齡忽然這段了翅膀——夢想的翅膀。我們中的許多人經歷大學聯考的大浪淘沙,成爲遺落在沙灘上最最普通的貝殼。雖然也同樣來到另一個天地,見到另一個世界,可那畢竟不是貝殼的夢想。它多想成爲上乘裝飾品的原材料!我們失望、猶豫、躊躇。這條離夢想越來越遠的道路應該怎樣走下去呢?這大概類似史鐵生所說的知道了“人不必急於求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而這個問題並非容易得到答案的!這個世界太浮躁,身邊的人都在塵世瑣事中忙忙碌碌,看似充實,實則意義甚微。我們誠然不想墜入那個庸俗的'深淵,卻又時刻感到力不從心,一步一步走向墮落。

這是一個多麼危險的前兆!我們開始不知道怎樣填平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樣繼續下去?我於是想到史鐵生所說的幾句話“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成長的本身需要它”。所以當上帝偶然地選擇我們爲那承受“不幸”的主題時,不需要憤憤不平,更不能夠止步不前。勇敢地接受這個現實,然後朝着原先希冀的方向繼續下去。“你可以爲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爲此享有崇高與驕傲”。哪怕偶爾你覺得自己像一個人質,那也沒有關係。因爲“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儘管演好你的戲就行,“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我們仍需要想到的是那雙兩雙永遠關切着我們的雙眼。我們的雙親一直與我們同在,不管我們是幸福還是不幸!正如史鐵生所說“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我母親的腳印”。而在這個世界上,有過我們奮鬥歷程的地方,也都有我們父母的關懷和擔心。史鐵生曾說“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承受了命運巨大的打擊而痛苦不堪時,我們的至親一定比我們更痛苦。我們要去理解他們的苦難與偉大。“爲我母親,爲了讓她驕傲”我們是否也應該有這種心態,承擔起這份責任?

當明白了所有這一切後,大可不再悲觀徘徊,再次拾起夢想,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史鐵生說“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年”於是“太陽循着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他第一次走進了地壇,他相信在那“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於是他推開耳邊的嘈雜,窺見了自己的心魂!我們其實也應該在自己的心中保留一個古園,時時查看自己的心魂,成爲人生大道上的一位勇者和智者!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毒藥.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爲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終於走出來了自己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衆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一定有我充當的角色,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爲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快樂?

作爲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2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雙腿殘疾後在一個荒腐但並不廢棄的院子裏所發出的對生命的感悟,在哪裏,他見到過很多人,他們有的相愛,有的困苦,他們在生命中平凡的如同塵埃,甚至是被生命無情的作弄。

十五年的春夏秋冬,無數個思考的日子,伴隨時光的反噬悄無聲息的流去,那升起的朝陽,終究要伴隨黃昏無情的`落下,可是生命微笑的樣子,美得讓人牽掛。

早晨,當你睜開眼睛,你應該爲自己依然擁有生命而感到慶幸,因爲你還活着。上帝給你安排了無數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日子,那你就應該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活着,因爲要知道,當你死後,上帝自然會帶你去你該去的地方,白天依舊,黑夜如常……地球不會因爲你的死去而停止運轉,太陽也不會因爲你的消失而不再發亮。所有人依舊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誰又會在意你已不復存在?或許那只有你的親人,爲你停留在記憶深處的悲傷。

擔心你的只有你的親人,就如史鐵生母親擔心他一樣。

母親的傷痛是孩子永遠沒法理解的,它如細小的泉水般憂傷,又如洶涌的大海般瘋狂。史鐵生因爲身體的癱瘓整天把自己泡在痛苦裏,完全沒有考慮到母親的感受。他獨自待在地壇的那些日子裏,母親也曾悄悄的來,陪着他靜靜的等待。史鐵生也曾無數次發現卻不以爲然,直到母親去世之後才恍然大悟……可是一切都晚了,他太晚明白母親的心,太晚感受母親的愛。當一切追悔莫及是,時間已經不給他任何追回的機會……

如果你有一個同樣愛你的母親,請愛她。應爲當你想起愛她的時候,她就老了,已經不需要你再給她什麼,所以當她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請保護她,給她溫暖,否則當你後悔時,她便已離開……

人生需要思考,人生需要愛。要知道,上帝在關上你的門的時候,還會給你留一扇窗,讓你依然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讓你去感受生命。

爲此,我不禁想到老師給我們看的一副圖片。那是一個曾經美麗的女子卻在烈火中變得面目全非,變成這個樣子,她沒有了工作,朋友也躲着她,可能她不敢見人,或許她想過自殺。

可是她卻活了下來,憑着自己對生命的執着活了下來!這是個的多麼超出常人的思想。這樣一個滿負創傷的人啊,爲了生命,竟這樣堅強!

反過來想想,如果我變成這樣,我會怎樣?作爲天生愛美的女性。我想誰變成這樣,都會想到死。與其這樣醜陋不堪的活着,倒不如死了來的痛快?

像我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會很痛苦,應爲自己不想做的事非要做,而自己想做的事卻不能做。可這種小痛苦在生命面前,也只能一笑而過吧。是這樣的痛苦根本不算痛苦,還是我們根本不懂痛苦是什麼呢?

就連在烈火中變得面目猙獰的女子和雙腿癱瘓的史鐵生都沒有輕易放棄自己,那我們這些痛苦,是不是也要努力克服呢?

其實有時候,生命就像一首圓舞曲,你只有不停的旋轉跳躍,才能舞出自己的色彩。爲了生命,盡情的跳躍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3

作者在寫這篇作品前在雙腿殘廢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也沒有的時候走進了地壇,從此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15年後,執筆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章節選二部分,第一部分寫自己在地壇中得到的生命啓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並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後理想的傾訴對象。“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說,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爲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託。

作者在地壇中,想着生、死,最後終於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爲什麼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裏行間卻都透露着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麼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母親爲兒子想了這麼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爲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後都倍加註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小說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爲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爲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裏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於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4

人都是有一定壽命的。並且人必然要生,那必然要死。可以看出,生與死是相互依存,就像連體嬰兒一樣,無法單獨生存下去。既然你已經知道你必然會生,也必然會死,那你何必去思考自己將來怎麼死的。要知時候一到,壽命將盡,誰也無法抵抗。

那麼,生與死,又究竟是什麼?生,根據在字典裏的解釋,我可以造一個不一定對的句子:你生了也生了。這該作何解釋?第一個生,是出生的意思;而第二個生,則是生存、活的意思。死,自然好解釋,就是(生物)失去生命,自然就是死了。

如果自己來解釋,那麼生與死並沒有一個定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釋。那麼,我認爲生與死則是人一生必經的磨難,或者說是是必須經歷的兩個過程。史鐵生認爲生是交給一個人的事實,而死是順便保證的結果,是一個盛大、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我想,剛出生的.人使生已經變成了一個事實,但他還不會明白生與死的概念。可是,他總會本能的反抗死的威脅,這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能。而有的人不怕死,則是他們已經沒有缺憾,看透一切,又怎麼會怕死呢?我怕死,所以不想死。大部分的人死之前都是痛苦的。我害怕痛苦,所以怕死。修禪者說:“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爲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着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人生如夢。生是夢的開始,死是夢的結束。但夢怎麼樣全靠你自己的定奪。有誰知道,我們爲什麼要生?

其實,生命的意義就是活着。人的出生就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如果你不是活着的,那麼又何來生一說。如果你沒有活着,也就沒有生。沒有生,何來死?所以,生命的意義,我們爲什麼要生,當然是爲了活着而生,爲了活着但卻不得不死。這亦是人的宿命。

其實啊,人這一生不過一瞬,而這就是生與死的過程。而生與死自無定義與道理。

《尖叫的海棠》裏曾有一段裴雨棠和阮石的對話,至今令我記憶猶新:

“蟲子,你說我會不會死?和那隻小狗一樣?”

“流點鼻血就會死?你以爲生命像花瓶一樣脆弱?”

“我一直都以爲,我正在死去。”

“所有的生命都會死去,有生就有死,這並不可怕。”

“如果結局一定是死,爲什麼我們還要生?”

“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人生是因遺憾而完美的。”

生與死的關係並不可怕。生命是因死亡而美麗的。

人既然能生,必然就是老天要讓他在這世上留下點什麼來。活着不一定是爲了幹某件事情。但你要做某件事情,就必須要活着。人生着就一定有着自己的理想,那爲何不趁還活着去完成它?我們正在活着,也正在死去。那之間是有過程的,有過程就必有時間,有時間你就可以完成它。

所以,暫時不用考慮人生的生與死,而是把自己充實好了,使自己始終處於一個飽和豐富的境界。

那麼,生亦無憾,死亦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