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故都的秋》有感

讀後感2.0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故都的秋》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故都的秋》有感

讀《故都的秋》有感1

我喜歡郁達夫的文章,喜歡它的靜,它的孤獨,它的憂鬱,而這往往正是我的文章中所做不到的。

郁達夫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文章,是因爲他此生深有感觸。悲涼沉鬱的'"故都之秋”;失散多年,竟成永別的好友"志摩";歸家時喪子的"孤獨者";孤獨中前行的"零餘者";被自我摧殘,已頹廢的"沉淪者"。儘管郁達夫的一生只49歲就終結了,但卻經歷了很多。

他留下的這一段段文字,何不是出來自內心深處的一聲聲吶喊。它表達着郁達夫心中,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和對祖國強大起來的熱切呼喚。他也沒有光靠空想,還積極參與了各種抗戰活動,爲祖國的解放事業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我之所以喜歡郁達夫的文章,是因爲其中有許多的心理獨白,把一個“零餘者”的內心世界完完全全地刻畫了出來,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其中還有大量的環境描寫,這就直接渲染了我的情緒,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郁達夫很擅長製造一個憂鬱的環境或人物,這便使他的文感到更憂鬱。

讀《故都的秋》有感2

作者在文中寫道,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雖然總是好的,可是,他最喜歡北國的秋,因爲北國的秋,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所以,這就是作者要從杭州趕到青島,更要從青島趕到北平來的理由。

雖然京城的秋,他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玩兒,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雖然秋不是名花,也並不是名酒,等這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當中,是不合適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不逢,北國之秋已經將近十餘年了,但是在南風美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譚柘寺的鐘聲”這表明,作者就算不去,也很想念,這北國的'秋。

這篇文章中,作者很強烈的表達出,他非常想念北國的秋,也非常喜歡享受北國的秋。作者還在文中提到了“秋蟬的衰弱的蟬身,更是北國的特產”,一句更是表明了,他喜歡故都的秋的原因。還類似這種話的還有很多。比如,北國的秋雨,北國的槐樹,北國的古樹等等。在文章中,作者還用了很多英語,比如:“Golden Days”等等。

郁達夫的文章,語句通順,非常簡潔,不會有一句廢話和多餘的字,另外還會運用上英語,這讓我非常喜歡他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

憂鬱的文人,堅韌的鬥士

讀《故都的秋》有感3

自古至今,“秋”總是代表着一層淡淡的憂傷,而《故都的秋》卻打破這永恆不變的韻律,作者穿過大半個中國,就爲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卻沒有北方秋的詩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而在北國秋的描寫上,郁達夫先生草草幾筆,就足以將北方的秋表現的淋漓盡致。“碧綠的天的顏色,馴鴿的飛聲,從槐樹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作者的筆尖似乎又轉到北方的秋與南方的秋的“較量”上。

郁達夫先生的筆還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專注於北國的槐樹,蟬,雨這些平常物體上,而對南方景物的描寫卻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點落寞的槐樹,享譽“北國特產”的秋蟬,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北國秋的特點,接下來郁達夫先生又稍降寫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樹,而又在果樹分別撰寫了棗子樹,柿子,葡萄,而在這裏呢,郁達夫先生又隻字未提南方的東西。

郁達夫本是江南人,爲何會對北國的秋又着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觀察,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來,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綠的天空”,聽“訓鴿的飛聲”,數“漏下來的光”。

在這裏,作者最終把筆指向南國的秋,用“甘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來說明南方的秋與北國秋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

讀《故都的秋》有感4

我讀了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裏那濃濃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裏的秋雨,秋蟬,秋果,那裏的一切一切,都那麼迷人。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爲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閒,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淒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迴十分鮮明,可是我爲什麼就感受不到那清爽、淒涼的秋呢?每當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麼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於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着清閒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日是中秋節,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餅,看着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寧靜哪裏去了?秋天的清閒哪裏去了?秋天的韻味哪裏去了?爲什麼我找不到了?哦,因爲時代變了。現在已不是郁達夫的那個時代了,在這個時代裏,秋天的寧靜、清閒、韻味都被人們淡忘掉了。郁達夫那篇《故都的秋》也許會當成秋天的見證吧。也許,許多年以後,當人們看到《故都的秋》時,會想起:哦,還有個季節,叫“秋”……

果兒成熟的喜悅,落葉滿地的蕭索,秋蟬哀鳴的淒涼,秋雨中閒人感嘆的幽遠,將秋描寫的出色有味。《故鄉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讀《故都的秋》有感5

今天,我又讀了一回郁達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開篇即開門見山,切入正題,點明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感到青島,又從青島趕到北平,竟爲的是一飽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對故都的秋的迷戀可見一斑。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情感抒發主要是通過和江南之秋的對比反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點點清涼,使人“賞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國之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那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馬川鴿的飛聲;五彩繽紛的牽牛花;北國的槐樹;秋蟬的殘聲;北方的秋雨......”無不展現北方特有的秋意。

家處北方的我,很喜歡誦讀郁達夫先生的這篇散文。那緩緩的筆調,略帶悲涼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無限的遐思。

讀《故都的秋》有感6

我是生活在南方的。南方的秋,有香飄十里的桂花香瀰漫於空中,有黃金的銀杏葉翩翩起舞,有黃澄澄的橘子誘你去摘……這樣的秋,我已覺得很美!

但看了郁達夫先生寫的《故都的秋》後,我對北國的秋有着深深地嚮往。郁達夫先生說,南方的秋是渾渾沌沌的,總看不飽,嘗不透,玩賞不到十足。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反之,北方的秋是濃烈、醇厚的。

北方的秋天有着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透過槐樹葉子的一絲一絲的陽光,那靜靜綻放的牽牛花,帶來了“秋之清”;北方的秋天有着許多槐樹,早晨起來,那槐花無聲、無色、柔軟細膩,鋪得滿地,帶來了“秋之靜”;北方的秋天有着秋蟬衰弱的殘聲,無時無刻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像是養在家裏的家蟲。還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比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秋蟬和秋雨帶來了“秋的悲涼”;北方的秋天有着各種各樣的果樹。有棗子樹,有柿子樹,還有葡萄藤……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金色的時光。讓人看到了“秋的生機”。

秋的顏色,都帶着一種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秋的氣質是感傷哀愁的,且不分古今中外。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郁達夫先生說,假如南方的秋像黃酒,那麼北方的秋就像白乾;假如南方的秋像稀飯,那麼北方的秋就像饃饃;假如南方的秋像鱸魚,那麼北方的秋就像大蟹;假如南方的秋像黃犬,那麼北方的秋就像駱駝。他甚至還說,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他是有多麼愛北方的秋啊!

讀了《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郁達夫先生對北國的秋,有着讚美和喜愛之情,同時也看得出作者的感傷和哀愁。作爲南方人的我,也多麼想去領略一下北方秋天的韻味啊!

讀《故都的秋》有感7

郁達夫的作品是憂鬱的,然而這憂鬱的背後,則是其對祖國的無限熱愛。郁達夫寫的散文非常能體現他的憂鬱、憤懣。整本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國的微音》中一段:以歲月計算,雖則不過隔了五個足月,然而回想起來,我同你們在上海歷史,好像是隔世的生涯,去今已有幾百年的樣子。這些詞句帶着深深的憂傷,從中可以聽出郁達夫離鄉背井離開家鄉後那種思鄉的心情。讀了這段文字,我真正的認識到文學大師寫作的高明之處。如果是我寫離開家鄉的事,我肯定就是很直白的`寫兩句“離開家了,有點想家”或者“我到了什麼地方玩了,真好玩啊”之類的話。完全無法讓別人感受我的心情。而郁達夫則是通過寥寥數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了那種傷感。所以說用“憂鬱的文人”去描述他。真的是最合適不過了。

同樣,郁達夫也是個思想堅定、不可動搖的人。比如有一段:這是什麼事情呢?啊啊,我真不願意說出來——我並不是怕人家對我提起訴訟,說我在唆使你做賊。啊呀,不願意倒說出來,做賊,做賊,不錯,我所說的這件事情,就是叫你去偷竊呀!從這一段,我們可以說郁達夫也是個“堅韌的鬥士”。

“憂鬱的文人、堅韌的鬥士”是對郁達夫最好的描述,她的許多品質精神是我們辦不到的,我們應該去學習他的品質與精神。

標籤:有感 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