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愛和自由讀後感11篇

讀後感8.28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和自由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愛和自由讀後感11篇

愛和自由讀後感1

走上愛如是二樓就是手工區,我一眼看到一位寶貝正用幾張白紙在製作小書冊!她的工作狀態是那樣的平穩,不因我的出現有任何變化,看着她,有種寧靜的感覺從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讓我覺得寧靜。而給我衝擊的是她正在製作的小冊子。她是怎麼想到的呢?這個想法一直一直在我腦海徘徊。後來瞭解到這真的是寶貝們自己的想法,我又一次感嘆了。雖說寶貝製作過程中各種動作還不能算是靈活,但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清晰,摺紙、拉膠帶、黏上膠帶,最後,給“書”添上內容,給“書”取個名字……我還在想,她是怎麼做到的呢!給孩子資源選擇上的自由,可以使孩子在無限的空間中暢想並實踐,這是寶貝們能付諸行動的第一要點。足夠的資源,自由的選擇。直到現在,每次看到寶貝們做手工書,我的心都還有着深深的觸動,他們在使用膠水或膠帶時從不是很連貫到一氣呵成,他們的“書”從各路縱橫到有點書的樣子,從空白到每頁都添上了圖畫,每一個步驟都連接着他們動作及智力的發展,而這些發展,因爲有着行動的自由,是會多麼深刻的印在他們的身體上,我又如何能知!

每天,寶貝們最喜歡在手工區流連,早上,中午,傍晚,無時無刻不見孩子們的身影,在這裏,給我的另一個巨大的衝擊是寶貝們的繪畫。一節傳統的美術課會從塗色、添畫、着色、佈局等各個方面來向孩子講解如何作畫,當孩子們拿起畫筆便被要求開始畫直線、遠、曲線等,如此深的概念,如何跟一個三歲的寶貝清晰的講解畫圓呢?他們的手部動作發展可能纔剛發展到能拿穩一支筆而已!沒有的自由的環境,孩子們不能想畫就畫,更不可能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看到愛如是寶貝們的畫作,我真的無比的感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自由中寶貝們的各種發展成果,什麼着色,什麼色彩,什麼佈局,我覺得都應該由寶貝們來教我們纔是!看寶貝們畫畫也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每個寶貝的發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們使用同一的標準去衡量寶貝們的發展進度,那隻會讓更多的寶貝受到傷害。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喜歡做的,會做的,能做的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繪畫過程的發展從隨意畫線段開始,再是畫曲線,再是閉合曲線,然後纔會慢慢的開始有形象出現。但太多傳統的東西要求我們的孩子們在還未能達到某個層面便要去學習,這使得寶貝們原本所有的無限想象力被固定思維化了,本應該有的我們意想不到的發展被禁錮了。由此我發現給孩子全然的愛和全部的自由,由着孩子順從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去發展,尊重並守望着他們成長的每一個印跡,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接下來我想分享的是寶貝們對教具操作所帶給我的感觸。曾經一年的蒙氏助教工作也讓我有很多的固定思維。曾經,未經過示範的工作,孩子是不可以隨意動的。因爲怕孩子以遊戲的態度對待教具而影響他真正能操作此教具時的操作態度,也因爲害怕孩子能力不足時所造成了混亂(包括不能自己取放教具,不能有序操作等)。在我瞭解後知道,愛如是教室裏的所有教具寶貝們都是可以操作的.。自由便顯現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自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整個環境所帶給他的自由,他是自由的,他內心便多了一份安全感,他便能更深的融入這個環境之中。而在操作教具的時候,他能從中得到什麼,我們誰也無法預知。只要寶貝們不是在遊戲,一切都是被允許的。正是這份允許,使得孩子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話語去做一份他想做的工作,又因爲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他便更容易有探索的意思,當他不停的去探索時,專注便產生了,當寶貝專注於工作時,便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與獲得成就感。

曾有的工作經驗是老師每天都在計劃着引導孩子做哪些工作,想着哪些工作時這個孩子年齡發展階段所需的,也會根據對孩子發展的觀察不停的計劃着,但是,卻總不見孩子們真正的投入工作之中。每天的工作時間裏,真正全然投入工作的總是很極少數的孩子,更多的孩子是迷茫的,雖然我們也說給孩子自由,但這裏的自由更像是在孩子身上拉了一根線,在這根線的範圍之內你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想到超過這根線的地方去,那是不被允許的。孩子的身和心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不能真正自由的所謂自由之中,孩子們很茫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一定要去工作,不願意去看到並體驗眼前的工作,他們開始討厭工作,開始厭惡,直到遇到他們想要做的那個,但是,又由於各方面可能出現的干擾,孩子的工作總不能完善的做完,使得他們無法在工作中獲取任何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其實連真正的喜歡工作都是很困難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2

過去,相較友好地對待周圍的朋友親人,對待曾經的愛人卻是相當苛刻。比如,戀愛的時候會拿一些小事兒去衡量是不是真的愛我?有沒有足夠愛我?若干年後會不會一直這麼愛我的?爲這些傻問題去自我糾結或糾結他人。

用老公自己的原話說:“不堪回首,那段身心俱疲的日子。”我會把他氣得不知所措,而被氣走的他,最終又不得不捧回一束花來哄我。他問我:“告訴我怎麼做你纔會開心呢?”而現實狀況是“有時真不知該怎麼辦好,不照你說的做不對,照你說的做還是不對。”而這種狀態在婚後一直持續了近兩年,當然糾結的問題不再是具體的字面上討論的愛與不愛,是衍化到生活中愛的行動多和寡,愛的覺悟高與低。

過去,我甚至都意識不到自身的問題,無形中對身邊親密的人施加過太多壓力和不愉快,在此說聲抱歉。後來,意識到問題,卻不知道爲什麼我曾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或缺陷,或是情商不足或是脾氣不佳。直到現在,讀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我隱約從這本書中找到可能導致以上情形的原因。小時候,2-5歲間我是在外婆那養,後面是和奶奶一起長大的,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導致既便是成年後的自己,也會有缺少愛、安全感相對匱乏的感覺。

所以在戀愛期間以及婚姻的頭兩年,我就像一個“老孩子”,在丈夫這裏彌補着已逝去的“金色童年”。好在我丈夫的心理狀態發展的很好,面對過去我的無理取鬧,他都無條件的順從,回饋地是滿滿的愛和包容。作者的觀點是,一個人會因意識上的問題造成一生的不幸。如果女孩在童年沒有得到父親的肯定和誇讚,長大後可能在婚姻上比較失敗,原因是她會依戀一個男性,是依戀不是愛,她會想方設法地得到這個人的肯定,沒完沒了的糾纏愛和不愛她的問題,此時她需要的不是愛,還沒有上升到愛,而僅僅是一個肯定。

我想說的是,那些在幼年童年時的某些特殊經歷,是會對成年後的自己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如果幸運地有機會得到釋放或彌補還好,如果一直壓抑着得不到釋放,是會影響一生的幸福感的。而曾經發生過的壓抑,只有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才能得以釋放,即便是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彌補期或發泄期。如今的我很快樂,也很感恩,感恩有機會全程陪伴見證孩子的成長,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極了。

我們成人以玩水會把衣服弄溼弄髒的理由限制孩子,卻忽略了玩水是他此刻的發展需要,也想不到玩水玩沙的孩子也在動腦也在創造。我們教孩子玩具應該這樣玩不是那樣玩,對他說了無數個“不是”“不對”,卻不知自己可能限制了他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大大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我們自以爲耐心地糾正孩子樹葉是綠色,不能塗紅色的,卻沒想到其實孩子有自己觀察發現事物的能力。

一個月前,我拿桃花和樹葉給墨墨塗色時,她抓起一支筆,就把桃花和樹葉都塗成同一種顏色(當時沒去糾正)。可令人驚奇的是,就在上週,我拿出同樣的桃花和樹葉給她塗色,她從24支彩筆中挑出粉和綠,說:“媽媽,樹葉是綠色的,桃花是粉色的。”並給塗上了正確的顏色。所以說,不要低估孩子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能力,教會灌輸給孩子與孩子自己思考總結髮現是有區別的。孫瑞雪說:“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爲他自己,你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就算我們說的都對,又能怎樣?兒童認識世界的.經驗成人不能替代。”

每一位父親和母親都是愛孩子的,就像母雞愛小雞,獅子愛它的寶寶一樣,尤其當孩子剛剛降臨這個世間,那麼小,那麼無助,吃喝拉撒睡玩兒無一不需要依賴大人,小小的他無論如何哭鬧我們都對他充滿愛意充滿耐心。但是隨着他漸漸長大,獨立思考建立後,這種“愛”恐怕不是每位父母都能做到的。你想東,他向西;你挖坑,他填土。想不發脾氣都難。可是,你卻不知道在大聲對孩子吼叫時,他是有多恐懼多無助。

前兩天,正要給墨墨讀《大嗓門媽媽》的繪本,墨墨忽然神情慌張,直對我說:“媽媽,這本書講過了,這本書講過了。”(其實我沒講過,也不知道書的內容)把它放一邊,墨墨貌似很懼怕這書,又趕緊把它塞進被子裏去了。當時我納悶,平時一個故事要講好多遍才肯罷休的呀!爸爸說他曾講過一遍,我翻了翻,講地是一位大嗓門企鵝媽媽衝着小企鵝大聲吼叫,那聲音把小企鵝震得四分五裂,腦袋身體翅膀嘴巴屁股雙腳眼睛都震掉到宇宙海里熱帶雨林等不同各處,企鵝媽媽找到所有碎片,把它們縫到一起,並向寶寶道歉的故事。當然不是每個孩子看到這繪本都會像墨墨這般恐懼。但故事中孩子的無助,就像書中企鵝寶寶自訴的那樣:“只有雙腳依然站在那裏,然後開始不停地奔跑……我想尋找,但眼睛卻在宇宙裏……想大喊,但嘴巴卻在山頂上……想飛翔,但翅膀卻在雨林裏……"雖然是幼兒繪本,但更像是寫給大人看的。你覺得呢?

我們常常以自己的願望,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模樣去塑造去教育孩子,卻忘了生命的模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構建出來的。正如作者所說:“你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就依賴於你這樣點點滴滴的和他生活的情景,而不取決於你大腦中的某一個願望。所以,所有的願望都取決於你在跟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如何去做!”

愛和自由讀後感3

每年夏天,總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聞,令人心痛。前段時間看到北京一位媽媽帶着雙胞胎女兒去青島海邊,一低頭刷手機的功夫,孩子就不見了。再見到孩子就已經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愴。

每當這個時候,輿論的發酵點之一,就是父母這一項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進行崗前培訓。父母這一項工作,從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獲得了爸爸媽媽這個角色。

我的閨蜜孕中期,有一天說她自己前晚看懷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會餵奶,嚇得睡不着覺。後來看到別人帖子裏說,小娃娃一生下來自己就會吸奶,才終於不緊張了。

我這個比她老資格的媽媽,第一反應是,恥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會吃奶的。”

後來仔細想想,雖然我自詡要學習做一個好媽媽,但是看來“不用學習,養娃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觀念在我心裏也還是非常頑固的。

這幾天看了《愛和自由》這本書,深以爲然,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首先簡單概括一下這本書:

愛是獨立的前提,自由是成爲自己的前提,有了愛和自由,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來自蒙特梭利教育觀,0-6歲是孩子“吸收性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知識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發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從感覺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穩定的精神狀態,爲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體驗平臺,給予愛,給予自由,幫助他,滿足他成長的需要。並且,不錯誤邀功。這樣,孩子才能創造一個完整的自己。

觸動我心的部分原文摘選:

1、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用一種方法來隔離孩子的內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個知覺上

2、家長要準備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的精神

3、孩子是自我教育的···你是幫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過程是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幫助最重要的是:沒有從根本上打擾過他,在關鍵時刻愛過他,你喚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內在的感覺,幫助他,讓他建立了清晰準確的概念。

4、愛和自由,美和理想

5、每一位父母必須通過學習並付出努力纔會懂得愛。

6、當媽媽很“倒黴”,你必須多愛孩子,不能多愛自己,因爲孩子是依靠愛而走向成長,走向獨立。

7、寧可不給孩子一顆好心,也要給他一個好臉

8、嚴格避免抑制孩子們的自發活動,有了自由就能選擇感興趣的,因爲有興趣,就能反覆做,在反覆練習中,產生專注力,也會產生有序。因爲長久的專注,兒童會逐漸感知把握事物的規律並順應規律。這就是紀律最早的形成。

9、因爲有愛而願意順從,因爲有意志而能夠順從

10、即使是孩子,玩耍也沒有意義,從中不會得到什麼。···兒童真正的狀態是,坐在那裏長久工作。

11、對於兒童來說,順從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想一想愛情的`面紗尚未揭開時互相暗戀的愛人,她請他做點什麼時,他是何等的榮耀。

12、環境必須是有生命的···如果一個成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的、封閉的,那麼所營造出來的家庭環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的,這樣的環境將會制約孩子的成長。而如果成人的狀態是開放的、流動的,那成人將能夠感知到兒童生命的流動和成長,並協助兒童成長。

13、我們太喜歡說教,這是我們受壓制太多,沒有辦法對付成人,只好對付弱小的孩子。

14、6歲以後的“吸收性心智”消失,開始接受知識。

15、兒童自我學習的抽象能力其實要求很高,是很多成人早已喪失的能力。···1、驚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貫注的能力;2、相當的自主和獨立判斷能力;3、期待着接納真理與事實的信心。

尼莫九個月,有時候我也會發懶,只想着感覺把他哄睡,自己好玩手機。有時候會覺得他做的所有動作都是無意義的,不想觀察他。

看了這本書後,我偶爾很認真地觀察他,偶爾會發現即使是這麼小的嬰兒,雖然不會說話,但他所有的行爲動作,都是出自一定的需要,有一定的章法的。就像書裏說的,兒童是自我發展的。尼莫,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邊的環境,儘管很緩慢。

產假四個月結束後,我就去上班了。我有意識地在每天上班前和他說再見,告訴他我要去上班了,大概他五六個月的時候,爺爺抱着他在門口,我們就教他“拜拜”這個概念。但是到現在九個月了,他還沒有主動舉起手做“拜拜”這個動作,但是他八個月大時,突然就對燈這個概念有了感覺,我們也沒有教過他,說”燈燈“時,他會擡頭並舉手。有時候能準確用眼睛看向燈並用手指到燈的位置,有時候燈在後方,他卻舉手指向前方。我並不知道他是真的理解燈這個概念,還是別的什麼原因讓他在聽到”燈燈“時會擡頭舉手。但是我隱約覺得,孩子確實是自我發展的。

會手膝爬之後,尼莫對牀頭櫃很感興趣,經常就往牀頭櫃爬。我家牀很高,我很怕他掉。爬到牀邊邊,我就把他拽回來。今天我突然想在偷偷保護他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探索牀頭櫃。連續四次,我發現他都以一樣的步驟往牀頭櫃上爬,先把右手伸出並放低,抓住垂到牀墊側面的牀單,再伸出左手放到牀頭櫃上。往前挪動一點,這時候兩隻腳已經在牀邊搖搖欲墜了。有時候會在這個位置,兩手兩腳撐着,維持一會。之後,放下右腳到牀高一半位置的一個突出一點的橫槓上,再慢慢把另一隻腳也挪到這個橫槓。橫槓很窄,再下一步,就是支撐不住,倒在了我手裏。反覆反覆,頭上都是汗,但是不會一次就停止。我隱約覺得,孩子確實是自我發展。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應該也是我難得的重新感知這個世界的一個機會。重要的是,我也要以開放的心態、百分百的精神面貌陪伴孩子成長,學習如何去愛。

愛和自由讀後感4

這是第一本讓我這麼靠近兒童的書,它讓我看到了關於兒童內心世界的種種,從書中的每個事例中都能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們的生命狀態,能看到在愛和自由這個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的專注和認真,能看到在成人們以“愛”的名義壓制下的兒童的痛苦和無助,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看見過但卻真實存在的兒童心理。

從書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真正愛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務者,沒有毀滅,沒有必須,讓孩子自己的想法、語言、動作得到釋放,這些行爲無關對錯,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我們只需要保護這些純粹的天分,而非去幹涉兒童的本性。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都已然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動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們愛他們,愛的是當下的他們,而不是把我們思想裏所認爲的“爲孩子好”強加給他們。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讓兒童的天分在我們的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謂的道德理論對錯與孩子本身並沒什麼關係,但成人卻時常拿着自己的經驗去幹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沒有人想着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們大概都不覺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創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獨立的人。

不過只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很簡單,要做到確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畢竟都是在中國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們大都被傳統的教育文化所侷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大多時候沒辦法真正做到給孩子愛,我們大都以爲管教孩子那就是愛,強制孩子學各種知識那就是愛,甚至打罵都變爲愛的表達……沒有誰去在意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強壓管制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認爲他們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該說教他們纔會變的更好,看這本書我邊讀邊內疚我給他們帶來的傷害,現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個歉,我願此刻開始用我滿滿的愛和溫暖補償他們!

也有很多家長打着愛的名義讓孩子學習好一點,學的多一點,是爲孩子好嗎?還是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呢?在外人面前說:看啊,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麼多知識,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嗎?如果孩子成績差一點,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長就開始唸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麼就那麼優秀……我從小就有一個對手,而且是我永遠也比不上的對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實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他可以沒那麼棒!孩子並沒什麼錯,他就是他自己。

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瞭解一切事物的規律,孩子纔有機會深入的去認知,這就是充分發展潛能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的基礎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裏: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因爲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爲紀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紀律,就是聽爸媽或者老師的話,很乖很安靜地坐在那裏。其實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遊戲中自發的約定一些規則並且很好的遵守它,但這些規則都必須是和兒童的內在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與同伴遊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兒的內在需求沒有衝突的。對待孩子最好的態度就是讓孩子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發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理解,讓孩子能在自由中發現規則,他們會自然的把規則帶進自己的生活裏,在自然中與生活和平相處。這時候規則對孩子來說大概不是一個約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來的平等基礎。

曾經在微博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在一所幼兒園裏,老師在和孩子玩扔球的遊戲,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這時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於是老師就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這個故事一直記在我心裏,看過之後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裏的那個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種壓制的孩子,在這個環境裏,孩子有什麼錯?愛、自由、規則、平等,在這裏孩子什麼都沒有,長大後讓他怎麼做一個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

我們要真正的學會愛,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設和期待。沒有你的預料,事情按照它的發展軌道去發展,不要在孩子還沒摔倒的時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個安全區域去,並吵罵他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玩。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內在想法,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愛,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全的成長。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

作爲一名剛剛踏進幼教領域的工作者,遇見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的幸運,它讓我得到的不僅是固有觀念的轉化,更多的是讓學會了該如何去愛。愛你如是,非我所願。

愛和自由讀後感5

上週買了這本書,說看了後給博友一個交待,現在看來當時是給自己出了個難題。從書中確實收穫不少啓發,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但也混亂了我的育兒觀,不知道是否應該採納它的觀點,不知道如何實踐它的理論,很是矛盾。我已經感覺到,你要選擇並執行他的理論是需要智慧、勇氣和毅力的。

這是一本理論多於操作技巧的書。作者是一位蒙氏幼兒園的園長,曾經作過大量關於蒙氏育兒的演講,後將演講稿系統整理成此書。書中主要宣講蒙氏育兒理論,一些具體事例也僅是作爲論據,數量並不多。雖然很好的解釋了諸如孩子重複簡單行爲的原因、不順從的原因、背唐詩對智力的作用等,但整體來說偏重於理論。如果說這本書是個引子的話,後續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東西纔是正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正如此書對一些蒙氏育兒原則的看法所說的,將這些原則熟記於心也是不頂用的,即使受過三年正式蒙氏育兒培訓的老師實際操作起來也不一定到位。

這是一本徹底顛覆傳統育兒觀的書。自己還是孤陋寡聞,以前聽說過蒙氏育兒,但從沒有專門瞭解過,以爲也是親子教育、鼓勵教育、使用新穎教具之類,看了之後才發現是一套系統理論,並且是顛覆性的。朋友的孩子也有上蒙氏幼兒園的,前天專門問了一下,朋友對此也不清楚,看來是僞蒙氏班,因爲書中說這絕對需要家長全力配合的。先摘錄歸納幾點蒙氏理論(大意,書不在手邊):1。現在正常的大人已很少見,正常的孩子就更少見了,正常的孩子應該是沉靜而安詳的。2。正常的孩子是有個性的,平常所認爲的調皮淘氣就有個性就聰明是完全錯誤的,有個性應該是具有想象力、有創造性的思想。3。孩子不是大人教出來的,是孩子按照自己的“精神密碼”自行發展的,大人只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觀察者、提醒者和環境(氛圍)保護者。4。孩子的“精神密碼”只有自己才能掌握,通過一個個不同的“敏感期”去探索掌握事物的規律並遵循它,大人的說教、約束、強加的是非判斷是一種干擾,甚至可能中斷孩子某一方面的發展。5。通常大人對孩子的愛主要反映在物質方面,並自覺不自覺地以大人的`方便來開展教育(如不讓孩子自己吃飯,怕摔東西,覺得孩子懶不願抱等),應該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因愛而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受干擾地發展。6。通常所認爲孩子喜歡編故事(不是指說謊,就是指編故事)是有想象力的表現,實際上恰恰是有問題,原因是孩子某些方面需求未被滿足,發展擾中斷,只能沉浸在編故事中,實際獨立能力較差……我這只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你所想不到理論還有更多。我現在猶豫不決的狀態,對照蒙氏理論,屬於兒時沒有發展好,對事物把握性差,判斷不夠果斷,是不正常成人。把孩子培養成正常人,處在不正常人的包圍之中,也夠玄的啊,呵呵。

這是一本實踐它需付出巨大努力的書。雖然目前這本書我不能完全接受,但我認爲它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理論,能給人不少啓迪,還是一本不錯的書,至少解釋了我許多疑惑,如孩子爲什麼重複簡單動作、爲什麼不願走路非讓大人抱、爲什麼突然會應用很久以前提到的概念、爲什麼會不專注等等,而且讓我探究到孩子的一些心理,豐富了認識孩子的角度。研讀中,我將書中一些觀點和事例念給室友聽(不過他還沒孩子),他基本上不贊成或覺得難以實施。我認爲實施蒙氏理論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是如何讓全家人認可並積極配合,再是如何減少社會環境的干擾,三是如何認識並克服自己不適當的習慣性意識和行爲,四是如何認識自由和溺愛、放縱的關係和把握尺度。最關鍵的是要找一些蒙氏教育技巧,這本書只有理論啊!比如,作者的幼兒園規定干擾其他孩子工作(她們把操作教具稱爲工作)的行爲必須嚴格禁止。老師們是如何“嚴格”呢,比如一個孩子干擾另一個孩子工作,老師就對這個孩子客氣地說我們去玩別的吧,呵呵。給孩子以自由同時,大人並沒有得到自由,而是責任和任務更大了。你要儘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要作爲一個細緻的觀察者,要掌握何時給予提示而不是干擾,要知道如何保護孩子發展的環境,要不怕孩子帶來的麻煩,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抵禦自己的虛榮心,要坦然面對聰明孩子好孩子的普遍標準對孩子的不利評價,要耐心等待孩子成就的出現(沒有背唐詩那樣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至少到孩子6歲……總之,你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大包大攬時更多。

有這麼大困難嗎,如果真正按此書的理論實施,我想是這樣的。所以,我打算先搞個拿來主義,選取儘可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儘可能給孩子自己動手的自由等,並再找一些蒙氏育兒技巧的書,提高實際操作性,逐漸豐富,逐步實施吧。

愛和自由讀後感6

讀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感受頗多。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只是心靈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認爲這是一本可以改變老師、改變家長,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書。

當今的社會,我們關注教育、重視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愛。要真正懂得愛孩子,並非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真正關注孩子生命內在的發展,而不僅是技能的馴化;真正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僅是物質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爲個體的獨特性,而非流水線上的作品;真正讓孩子創造自我並創造世界……這纔是教育!

愛到底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爲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這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頭。

作爲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六年來,自認爲是位充滿活力,愛心豐盈的老師,但是看完這本《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到我們的愛或許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一種“虐”。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爲什麼非要聽大人的話,而我們的理由往往就是:“因爲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展的成長規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它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爲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爲80後老師必須要改變自己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裏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另一個感觸就是關於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們要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着孩子去認識,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書裏有這樣一句話: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爲生命的一部分,並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就是智力。

孫老師說愛與自由並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並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作爲家長,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然後,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又困擾着他們,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各種興趣愛好班的層出不窮,使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們常常會說:“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呢?我給他吃、穿、養他,我花錢讓他學這學那,我心裏愛他。”是的,但有用嗎?這是愛嗎?

你每天總在埋怨他、責備他、訓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語言都是否定的語言。你當着別人的面訓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腳。家裏來人時,你當着孩子的面告訴客人你所認爲的孩子的某些缺點。你不斷地以一個成人的角度誤解孩子等等,這些都不是愛。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願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後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因此,我們就更應讓我們周圍的環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應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

總之,我覺得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首先,一定要改變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時要把孩子們的行爲認爲是有原因的行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裏健康成長的孩子。第二,要做一個有心的人,去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傾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橋樑,也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鏡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舉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大。

其實,不只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境裏不快樂,任何人都不會感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境充滿了愛、自由和溫暖,人與人之間要是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寬容,是不是都會得到好的結果。

愛與自由同樣重要,我們要把愛帶給每個孩子,同時,也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們自由,只要多加引導和寬容,學會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肯定也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快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爲“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愛和自由讀後感7

這不僅僅是一本給父母看的書.

這也是一本給所有成年人看的書.它通過揭示兒童成長的祕密,幫助我們真正瞭解孩子,也真正瞭解自己.你會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曾有過怎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如何以隱祕而強大的力量影響着你的人生,儘管它們可能早就淹沒在你記憶深處甚至已被遺忘,但它們仍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卻決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勢.

單就兒童教育方面來看,它完全顛覆了大多數中國人的育兒觀念,震撼力之強彷彿一條90噸的巨鯨從父母們面前遊過,讓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作爲一個母親,早在女兒出生前我就閱讀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兒書籍,平心而論,這些書都各有出色之處.然而,只有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才被深深地觸動,像一個習慣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滿狂喜的同時,亦有隱隱的幾乎不可察覺的憂慮.有時,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單憑我一人之力無法承擔被揭開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父母接受並親身實施了這先進的教育理念.如果說其他的育兒書是教育之樹的一段樹幹或一枝一葉,這本書則是樹的整個根系,它探索的是人類心靈的最高領域——幸福.

本書作者孫瑞雪女士是中國第一個蒙特梭利(注)幼兒園的創辦者,本書正是她結合了蒙特梭利理論和中國實踐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論在創建至今半個多世紀裏早已被全世界的無數實踐者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然而中國卻是在近幾年纔剛剛開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孫瑞雪女士和她的學生們勇敢地做了在幼兒教育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成功地邁出蒙特梭利中國化的第一步.

正如書名所寫,本書致力於詮釋兒童成長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愛和自由,書中用精闢的理論和大量實例深入說明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糾正了成人對於愛和自由的一些錯誤理解.而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說史無前例的高度,凡是我們對孩子有所期待的,無論是紀律、獨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給他們怎樣的愛和自由.

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但這只是我們主觀的誤區,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說,“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予孩子他們需要的愛.

中國有句俗話,“打是親,罵是愛”.認爲打罵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體現父母的愛.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一個經常受到訓斥或打罵的孩子,在心智發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極大的差別,壓力和恐懼使他們對外在事物過於敏感,過分強化對某一事物的感覺,影響到內在心智的發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來反應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誇他們聰明.然而真實情況是他們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思維,他們看似敏捷的反應並沒經過他們自己的思維,而是大人不斷強加給他某種刺激形成的簡單條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學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飯”試驗一樣.

這種表面看上去聰明的孩子其實根本沒有創造力,他們調動全部身心用來學會的只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生存條件.這一弊病往往在他們長大後才暴露出來,到那時成人可能會說,“好聰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學習.”然而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的思維被人爲割斷後,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無法再集中到學習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續努力的事情上.

對愛的另一個錯誤理解與打罵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卻殊途同歸的兩極.那就是過分“呵護”,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這種“呵護”下,父母總是怕孩子弄髒或遇到危險,爲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們不準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打滾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們的嘴巴永遠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剝奪了自己成長的經驗後,孩子們最終要麼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不懂得保護自己;要麼變得懶惰和膽小,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到了此時,成人們又開始指責孩子的這些缺點,卻不知這正是他們自己種下的惡果.

請記住這樣一句話:“兒童必須通過生活自立而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必須通過不受干擾的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這本書我已讀了三年,每一次閱讀都讓我有一些新的發現.我感謝它,因爲沒有它,我和我的女兒可能仍在矇昧的黑暗中掙扎.

假如你不願自己或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簡單狹小粗陋的世界裏;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來能夠不爲外界所惑,體會發自內心的幸福,你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愛和自由讀後感8

趁着假期,讀了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一書。

一直聽說:"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了什麼,他就會顯現什麼。"但當我打開書的第一章節時,卻看到:"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孩子一出生就指導孩子如何發展,指導孩子去抓什麼、摸什麼……"這兩種觀念是相沖突還是相依存?帶着許多的疑問我開始了這次閱讀。

作爲一名教師,我對書中的一些觀點頗爲贊同,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

在校園裏,有很多老師喜歡乖巧不鬧的孩子,最好那個孩子是坐那兒不動,不打擾你工作的。可是,書中指出: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兒不動的,這是一個老人的狀態。一個是剛剛升起的太陽,一個是將要落下的太陽,兩種對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個生命剛剛開始,而另一個生命則快走到盡頭。

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樣的狀態。孩子出生後有一個自然法則,就是不斷地、不停止地發展生命,孩子沒有一秒鐘會放棄這種發展,所以活動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

對於中國一窩蜂的加強孩子素質教育問題,從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期學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纔是最重要的.。對孩子來說,掌握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人生命中的頭六年如同黃金一般的貴重。很多家長把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了一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才。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人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家每一分鐘都讓他的孩子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爲英國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幹,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別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爲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爲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纔不會痛苦。

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爲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麼愛我的孩子!我纔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當今的許多家長,對孩子關愛倍至,願意爲照顧好孩子而放棄一切,但是她們只注重的是幫助孩子做什麼?指導孩子該怎樣做?有時外出看到許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着寶貝在戶外玩,你往往聽的最多的是:寶寶,不能碰這個,這個危險;寶寶,不能去那邊,那邊危險;寶寶,不要摸這個,這個太髒了……孩子就像是個小木偶,被指揮的暈頭轉向,當他稍有不從,就有會聽到大人說:"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有的就像書中所說,大人們甚至因爲孩子某些事做不好,就認爲孩子很笨。

在這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有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之上的。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而愛的前提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各個方面的自由。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爲自己的主人。

作爲母親,我錯過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東西,作爲教師,我不想再錯過學生們寶貴的成長足跡了。我希望《愛與自由》能夠給我更多的幫助。

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學會信任,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讀後感9

《愛和自由》一書便很好地詮釋了爲人父母如何把握好愛與自由的尺度,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事真正的教育,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去發現真實的孩子。

成爲最好的自己

泰戈爾說“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愛和自由》一書便很好的詮釋了爲人父母如何把握好愛與自由的尺度,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通過自身的實踐事例,將蒙氏理論描述的通俗易懂。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去發現真實的兒童,靜心讀完,我們不僅要驚歎:原來兒童可以這樣解讀。

愛就是給予尊重

火車在軌道上行駛,這是成人的規則,當孩子用玩具火車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會說:“不對,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走。”試問你能知道兒童的內心嗎?在孩子心裏這可能是一個與火車無關的探索,也可能孩子是在複習或延續他的昨天。讓孩子成爲自己,父母應該去尊重孩子成長的軌跡,而不是把成人想當然的結論,強加給孩子。就像《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中的爸爸一次次的飛行演示中,孩子終於按着自己的步伐明白了那道數學題一樣。

反思成爲父母的路:孩子很小的時候,你總是很用心的去教孩子認識顏色、物品的名稱、不厭其煩的和他練習走路,數1、2、3、4、5。或許連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許是3歲,4歲,5歲還是孩子的孩子,在你心中已經不是孩子,彷彿他們應該會這,應該會那,把你認爲的應該變成了孩子的應該,於是我們對於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少了當初的耐心,多了更多無謂的懊惱。

別人的孩子都會,爲什麼三八24,我的孩子總是出錯,總想從一些專家的理論經驗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真經,但是卻忘了獨屬於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成長的過程、速度、方式、對某一問題的認知不盡相同,所謂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的愛,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獨特性,孩子不同,你陪伴成長的軌跡當然就不同。

愛就是給他自由

“小心被燙着”“風大,把帽子戴上”“看着點,別碰頭”類似這樣的話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相處中層出不窮的飄出。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會不屈不撓維護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爲孩子弱小,沒有自衛能力,大人的包攬本性就在孩子面前表露無遺。對待孩子的想法和“指導”總是很隨意。在“愛”的名義下,把孩子辨別能力,自衛能力和自理能力統統剝奪。

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的“下樓梯事件”,孩子從剛開始下樓梯,大人就一直不敢放開孩子的手,孩子自始至終都知道怎樣下樓梯,從未想過自己要看臺階,要踩穩。一個趔趄,大人手一緊,沒摔倒,以後便更是呵護備至。許多孩子像這樣在呵護下長大,變得不知天高地厚,失敗後就是對父母的埋怨,沒有給予及時的幫助。父母呵護備至的愛剝脫了孩子成長的自由。

愛就是流動成長

父母、教師、學校……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環境的構成。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自由獨立成長的環境呢?書中告訴我們“環境必須是有生命的,作爲老師需要追求自我成長,如果始終一成不變的話,就不能給兒童創造一個有生命的環境。”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父母,如果一個成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不變的,那麼所營造出的'家庭環境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不斷變化成長中的孩子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受到制約。當你的孩子進入幼兒園時,你是否已經成長變化爲一名幼兒園孩子的家長;當孩子踏入國小的大門,你是否準備好成爲一名學生家長……

當你抱怨上了學還要家長這麼操心時,是否是你拒絕自我的成長變化,而你的停滯不前,所創造的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必然同孩子的前進節奏不一致,也就限制了孩子自由。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成人的生命狀態是開放的、流動的,那將能感知到兒童生命的流動和成長,並協助兒童的成長。”給孩子自由,成人的變化成長就是最重要的環境創設。

心理學家常說“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爲你自己。”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爲他自己,你就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爲自己。如果孩子要創造自己,他必須生活在愛與自由中,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這樣他才擁有創造自己的機會。我們一生能夠給與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也讓我們做一名睿智的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與自由,讓他們成爲最好的自己。

愛和自由讀後感10

《愛和自由》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先要給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自由,纔會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孩子;蒙特梭利認爲:兒童的感覺來源於內部,也就是說,兒童不是一個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裏"灌"什麼東西,《愛和自由》讀後感。可能很多家長不認可這種觀點,他們認爲孩子必須要"教",孩子就是個空瓶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給他什麼他就接受什麼。這只是我們的傳統填壓式教育.

兒童對所有東西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薰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在我們讀給兒童聽故事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

我們更多一定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兒童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兒童只有依靠愛和自由,才能獲得成長的全部能量,以便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這讓我想起一個學者的一句話:"以愛的情感激發兒童成長的積極性;以自由的空間確立兒童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愛,是什麼?無數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心靈對愛的認識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無法用語言說清,愛,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有了愛,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給孩子發展的基本權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讓孩子經自由走向獨立。愛是生命的祕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那更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更需要的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埋藏在孩子內心深處的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雖然我們的父母也愛我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們不能說他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

愛是恆久的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他人,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自由,又是什麼?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對"自由"的定義和"愛"一樣,是沒有確切答案的,自由的定義在不同的領域又是不同的,簡單地說在心理學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讀後感《《愛和自由》讀後感》。就是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自己的意願,在這本書中的自由可以說是一種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樣子,不給孩子太多的規則和束縛,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書中有一段講的是孫老師的兒子(辛辛)。孫老師有個朋友來她家裏玩,辛辛正抱着餅乾在吃。朋友就想到要逗下他,於是找他要餅乾吃,辛辛不給。朋友就假裝說:"你不給,我搶了啊!"並做出搶的動作。辛辛一下子嚇哭了。這個時候,朋友就跟孫老師說:"你兒子還是蒙氏的呢!這不行,這樣就哭了,我家孩子就不哭,知道你是在跟他玩的。"孫老師說:"我的孩子在蒙氏沒有接觸過這個,所以他不能理解,而且蒙氏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長做這樣的事情來引導他,這對他沒有好處。

成人給對孩子的每個動作,每個語言,孩子都在吸收,家長,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語言都應該是正向的,因爲孩子沒有辨別事情真假和好壞的能力.無論好壞他都會吸收。

我們老師在孩子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應有關注和指導,我們要在兒童"自己發展"時給他們尊重,如果不做到尊重、孩子獨到的`思維能力就喪失了。

就當一個人在樹林裏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麼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優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傑出點就在於,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裏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一名兒童如果在零至六歲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內驅力,他一生就是爲了不斷完善自己。

人類的創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

童年尤其是0-6歲,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兩極。就像地球南極跟北極一樣。7歲不是6歲的延續。實際上在6歲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爲他整個一生做基礎的,而不是爲某種文化,或者某個學校,或者某種知識的轉化作準備的。

在愛和自由中成長的孩子是睿智的自信的快樂的.

愛和自由讀後感11

剛一看到《愛和自由》的封面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個小女孩在蔚藍的大海邊盡情的歡笑,舉手投足間是何等的愜意。”可以看出她的心靈在自由地徜徉,她是獲得了多麼滿滿的愛啊,我急不可耐地翻開了扉頁:“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泰戈爾,如此深情的開場白讓我有種想走進書中與孫瑞雪老師進行心靈和思想交流的衝動。果不其然,讀完此書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深層次的洗禮,我的心靈得到了徹底的淨化,這是一本將改變我和我的孩子們一生的書籍!

《愛和自由》是一本關於愛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書,正如孫瑞雪老師所說:“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這本書雖沒有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和技巧,但卻告訴了我們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對孩子的愛和尊重,規則和平等。它猶如一扇門,打開它,既發現了孩子,也發現了自己。我也從中收穫了幾點淺顯思想: 

一,愛是兒童的一切。

“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的一切。”心理學家說:“大腦是愛的器官。”而什麼纔是對幼兒真正的愛呢?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母愛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着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我想師愛的本質也應基於關心孩子成長的基礎上,孩子如果得到了滿滿的愛,各方面發展都會很出色,比如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程度比較小,獨立xing強,思維開闊,自信,記憶力好,解決問題能力強,同時孩子快樂無比。可見,愛孩子是多麼重要,當一個成人愛另一個成人時,那個成人會明白他得到了愛,但當父母老師愛孩子時,孩子就學會了愛一切。

愛是幼兒成長的最好食糧,有愛的能力是最美好的品質。而愛的能力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感悟的,首先,應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並讓孩子感知到你的愛,爲孩子的發展和每一個生活細節提供條件和幫助。不要你以爲你愛孩子,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爲這就是愛孩子。需要我們老師停下來看一看:我們是不是基於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恐懼、我們的焦慮、我們的習性、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來愛的,這隻能意味着我們更愛自己的想法、恐懼、焦慮、習性、情緒和心情。而孫瑞雪老師讓我明白了,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爲就是認爲,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我們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愛的禮物。 

其次,愛孩子應表現在點點滴滴滴的生活中。愛絕不是表現在我們的頭腦裏,愛應該表現在我們對待幼兒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個姿態、每個想法、每個意識中,它還表現在我們與幼兒點點滴滴的生活中。愛就是愛,但我們仍需要學會很多表達愛的方式,我們中國人從不善於表達,我們認爲愛是儲存在心裏不流露的。但是《愛和自由》讓我懂得了愛必須學會表達出來,愛必須學會表現在動作中,愛必須表現在跟孩子每一個擁抱上,每一個眼神裏,每一個感覺中,這樣幼兒才能收到愛。否則,孩子們收不到,就像我們發出的郵件一樣,孩子沒有收到,愛就杳無音訊了。如果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我們拉着她的雙手對她說:“老師喜歡你,但是這個事情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是愛;如果當我們壓力過大,情緒不夠好時,我們對孩子說:“老師現在情緒不好,我需要冷靜一下,處理下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跟你沒有關係的,老師還是喜歡你。”這也是愛。當幼兒接收到了我們對他的愛後,他們會因爲愛而願意順從,在愛中決定順從,在意志中執行順從。 

二,規則使兒童擁有心理的力量。  

蒙氏教育倡導“愛和自由”,但這種愛和自由的獲得必須依靠規則。孫瑞雪老師告訴我們:“只有規則和秩序能保證人的平等。”作爲幼兒教師,我們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愛與平等、自由的狀態下,這樣孩子將來會用同樣的方法去對待別人,人與人的相處就會比較舒服,比較愉悅。而在幼兒園裏,這種規則亦是一種約定,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其次規則還能告訴幼兒正確的做法。比如,粗野粗俗的行爲不可以有;從哪裏拿的東西就歸位到哪裏;不是你的東西就都是別人的東西;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不可以打擾別人;做錯事要道歉;學會說:“不!”等等,這些規則使孩子擁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與環境及他人相處。書中舉了一個小男孩讓訓斥媽媽的爺爺向媽媽道歉的故事,小男孩堅持讓爺爺道歉。可以看出規則不是幼兒的桎梏,而是保證每個幼兒在生存環境中都能夠獲得愛和自由,獲得尊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幼兒良好的成長。  《愛和自由》一書給我的感悟和體會太多太多,有些已經內化入我的思想,它還將指導我的教育工作,它真是一本好書,百看不厭,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我將會再次精讀此書,以期待有更新更多的收穫。最後我想說的是: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應明白幼兒的內心世界比天還要寬廣,只要我們潛心去愛幼兒,幼兒就會變得非常美好。只要愛他們,有了愛和自由,他們就會在自由和愛中茁壯成長!

標籤:讀後感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