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11篇

藝術2.39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愛的藝術讀後感11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這一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是一本教人怎樣學會愛的書,我想我們不應該僅僅是把這種“愛”理解爲愛情,它是包涵更廣博的愛,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亦是一門藝術。在這裏愛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麼簡單。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那樣,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的不到滿足。在弗洛姆眼中,愛是一種能力,然後是一門藝術,並不是人人都懂的並不是人人都擁有。

我們先來看一下本書開篇引的巴拉塞爾士的詩:“一無所知的人什麼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的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爲,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我們應該去認識愛,懂的愛,瞭解愛,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擁有愛的能力,享有愛的藝術,而不是在愛之外,卻以爲自己深諳此道。無知總使我們欺騙自己卻並不知道被自己欺騙了。

第一章內容很少,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做序言之後的序言來看,這裏弗洛姆先談了世俗人理解的愛,他告訴我們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愛,只是一種交易。無疑現實中到處充斥着這種愛,讓人感到絕望,人們就這樣毫無知覺的生活在這種虛假和欺騙中,把這種虛假的愛當做此生的追求,那是可悲的,自以爲是的人是可悲的,瞭解了這種可悲卻無法掙脫的人亦是可悲的。下面讓我們跟着弗洛姆一起看看存在於世俗人中的愛吧。

弗洛姆說,“大多數人認爲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確實如此在生活中我們大多人都持有這種觀點,所以我們努力取悅對方甚至是迎合世俗以求的被愛,什麼樣的人是值的被愛的,我們便努力的成爲什麼的人來贏的人心,顯然在今天物質上的優越是一種,外表的美麗帥氣是一種,當然相比之下絕對是前一種更實用。人們不再考慮自己有沒有愛的能力,而是考慮自己是否擁有被愛的條件,這些無關緊要的條件成了核心,不能不說這是人的愛的能力的一種喪失。

第二中情況是,弗洛姆說,人們認爲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爲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同這一因素緊密相關的是當代文化的特點。我們的全部文化是以購買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爲基礎。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對於弗洛姆所揭示的世俗中的愛的形式及虛假,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確實如此,我們眼中的愛就在以這種形式而存在,正在被如此左右着,它就如同一種實實在在的交易,這種交易講究等價值即所謂的門當戶對,這一思想深入人心,繼而是各種世俗的約定,世俗的價值亦是愛中用來交換的本錢。愛被如此層層包圍着,完全被遮蔽了它的本質,在這樣的背景下是無法談論愛的。

弗洛姆說,產生在愛情這件事上一無可學這一看法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式多麼寂寞。

弗洛姆的這段話是很值的品味的,如此三則錯誤,他把世俗的愛幾乎全部否定了,就連我們看似稍微入行一點的第三中愛也一併在內,那只是墮入情網與持久的愛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此爲我們清零,那麼學習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懂的很多的人是能愛的,對一件事瞭解的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便是學習愛的準則。如果你選擇無知,那麼你離愛永遠都會是那麼的遠。

最後弗洛姆從整體上對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做了一個說明,這也是我們學會愛這門藝術必然要經過的兩步驟: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如果還有三的話就是把成爲大師看的高於一切,這就涉及到追求卓越的心了。這似乎也是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必要經過的步驟。

愛的藝術讀後感2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爲;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理解。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纔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就應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爲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但是大衆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愛的藝術讀後感3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個人想領悟到我個人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個人們的自我個人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個人們的評價。讓我個人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個人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個人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個人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個人,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個人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個人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個人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個人被愛是因爲我個人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個人,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個人希望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4

曾經讀過美籍作者艾裏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這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現在記憶模糊,但其中作者對“愛”的詮釋仍令我個人折服。

這本書剖析了“愛”。首先“愛”的基本要素是“給”,其實就跟我個人們佛家說的“舍”和“得”一樣,你先要給,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回報,但偏偏愛這個東西卻是不求回報的。在“愛”裏面——給,是力量的表現更是心胸寬闊的體現,通過給予能表現一個人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現在的社會讓我個人們大多數處在只想被愛的位置,愛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學習,經營的,只有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

其次,《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將愛分成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愛在我個人們的作家眼裏就是一門藝術,在我個人們每一位中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看着作者對母愛的剖析,我個人不禁聯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那絕對是無私的、博大不求回報的!母愛就如同一種祝福,總是爲此無條件的付出!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可我個人們和我個人們的孩子的“博愛”卻在一步步的退化。現在,偶遇路邊的老人倒了沒有人再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扶起來,遇到壞人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認爲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人們的“愛”因爲各自內心的孤獨和自私正在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掉,現在人們的思想被“互利交換”化上了等號!

感慨啊,這本書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將人類的愛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紀的我個人們卻因爲“愛”有待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愛都需要我個人們各自努力無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個人們的作者所說: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

愛的藝術讀後感5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羣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爲;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纔有着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裏,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爲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爲,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不過大衆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情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爲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說,我們放棄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意義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面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棄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責任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責任又無濟於事的行爲——我們大可以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裏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裏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形成了大衆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裏“福利惡化型”增長的情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裏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可以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可以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保持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衝擊情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爲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愛的藝術讀後感6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與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與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與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與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與認識,那麼關心與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與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7

某日在圖書館漫無目的地翻閱時,偶然瞥見了一本書,書名叫《愛的藝術》。

當時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又覺得薄薄的一本很適合閒暇之餘閱讀,便將它借了回來。之後便對這本外表普通的書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愛”這個關鍵詞在書中反覆出現——這種情感不只是所謂的“愛情”,還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博愛、親人之間父愛和母愛、異性之間的性愛,和對自身的自愛,以及宗教儀式的神愛。

在看這本書時,我不斷地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本書,現在向你們推薦。因爲我想,每一位看這本書的人一定都會受益匪淺。

因爲這本書以一種特別親切的方式把我們帶入愛的真諦的範疇,讓我們小心翼翼的打開自己的心靈,去挖掘、去重新審視自己內心隱藏在那裏的小祕密,讓我們成長和成熟。

我們這輩子要做的事太多,但最重要的應該是瞭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爲只有這條路徑能讓我們在漫長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意義,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圍人的存在,並體驗到克服困難的艱辛與歡樂。

作者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 《愛的藝術》這本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32種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爲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他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闡述愛的藝術,引用了不同方面的例子來證明,“愛是積極的,是給予的過程”,“愛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讓人對“愛”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着一個結論

——愛是一門藝術

愛的藝術讀後感8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爲去愛,轉變爲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爲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裏,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這纔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9

人的一身追求的東西非常的多,可是能夠讓人從心底裏感受到快了的東西也可能就是這三樣了。

人說,不要在三十歲之前思考人生,但卻不是想不思考就能夠停下來的。 很多時候做再多的事情,得到再多的物質可能還不及得到別人的讚美與心底的許可。

渴望被愛,更是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許人做的許多事情都是提你升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好,更有能力,更成功,才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得到別人的愛。被愛的感覺那麼美好,哪怕是一個最不值一提,卑微的人對他人的愛,都是不會產生憎恨的。

被愛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許纔是安全感的來源。

其實如果說,只是追求被愛,那這不是愛的全部。愛,本身也是幸福的,美好的。這裏,愛不是名詞,是動詞,不是被動而是一個主動行爲。愛本身和被愛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沒有去愛的人,很難去感受愛帶來的幸福和美好,同樣也不會全部體會到別人給予的被愛,就像一個還沒有爲人父母的人,很難完全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那份愛,只有當自己去做父母了之後,纔回過頭來體會到了當時父母對於自己的那份深深的愛。

愛情中,總是會有傷害與痛苦。那愛有很多方面,不能那麼美好的遇到一個既愛自己,你自己又愛的人。一旦感覺到不被愛,就覺得失去了一段感情,完全失去了一段愛情的經歷。或則不到失去的很多人,也不能體會愛的幸福。他們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爲了去得到被愛,得到別人對於自己的愛。這樣的付出就是渴望着別人的回報,而這回報還必須是愛,可能還要求有形式。一旦別人不能如想象中回報,就受到了 極大的傷害。其實,對於這樣的人,也並不懂愛。不知道其實愛是不求回報的,不求別人對於自己的愛。不以愛換回愛。確實,愛情不同與母愛,佔有性很強。得不到回報的愛,必然帶來很多的傷害。

有些人在愛中受過傷害,就否定一個人否定一段情,否定一個性別,否定着世上還有愛。要否定的其實只有自己。否定自己的愛,自己的付出。一個毫無顧忌,毫不保留地去愛過人,能夠體會到愛,不管遇到什麼,心中都相信着愛。而愛帶來的幸福感,永遠都在心中,回味而帶着微笑。即使,那已經是一段破損的經歷。

有些人,在愛裏受了千百回的傷害,千穿萬孔,愛別人愛到毫不保留,也銘心刻骨,然後也被別人傷到死去活來。然後下次又是毫不保留的去愛別人,然後又被傷害。這樣好幾次,旁人可能都已經看不下去了。但自己卻相信着每段感情,或許不相信某個人了,但不後悔,不後悔這樣的經歷,不後悔自己的付出,也同時相信着某人當時的愛,只是後來變了而已。朋友們,都會覺得他傻,可是也許沒人體會過他的愛,以及他得到的愛。這樣的人,對於自己的付出沒有任何的期望,不會讓對方感到壓力,不會用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對方或者給多方以責任感,也許對方感到的是自由,痛快,偶爾也帶着不負責任。然後就被傷害了。可能夠微笑着回憶這一切的,唯有對於愛的癡迷於信任,也許只是回憶着自己當時那奮不顧身的愛。

信仰,聽着很高端。人們都覺得自己,中國人,都沒有信仰。先是有佛教道教之類的東西,然後被打倒了,開始覺得是共產主義,也許後來的後來覺得這東西太過於飄渺了。然後的然後,就什麼都不信了。於是成爲了沒有信仰的人,於是只看著名、利,只看重怎麼自己能夠生存下來,然後生活的更好,應該是比別人好。

其實信仰也沒有這麼高大上的。雖然解釋都是說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是每個人都是自己做事,考慮事情,權衡事情的方式,這些背後的東西就是這些各種觀,只是很少有人去總結這個東西。而信仰也是這樣,是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對於未來能夠達到的一個自己內心的信念。這也是基於自己的很多觀念的判斷得出的。如果對於自己的判斷堅信不疑,那麼這就是自己的信仰。而對於世界的美好願望,必然會影響這一個人的行爲方式。相信着對於世界的願望會實現,就是那源於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信仰。而有了這東西,自己的堅持有了理由,自己的做法有了解釋,甚至受的苦難也會以未來的美好來回報,所以會因此而感到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愛的藝術讀後感10

曾經讀過美籍作者艾裏希。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這本書,這是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現在記憶模糊,但其中作者對“愛”的詮釋仍令我折服。

這本書剖析了“愛”。首先“愛”的基本要素是“給”,其實就跟我們佛家說的“舍”和“得”一樣,你先要給,才能獲得你想要的回報,但偏偏愛這個東西卻是不求回報的。在“愛”裏面——給,是力量的表現更是心胸寬闊的體現,通過給予能表現一個人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現在的社會讓我們大多數處在只想被愛的位置,愛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學習,經營的,只有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衆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

其次,《愛的藝術》這本書裏將愛分成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愛在我們的作家眼裏就是一門藝術,在我們每一位中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藝術?!看着作者對母愛的剖析,我不禁聯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那絕對是無私的、博大不求回報的!母愛就如同一種祝福,總是爲此無條件的付出!現在的獨生子女多了,生活環境也好了,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博愛”卻在一步步的退化。現在,偶遇路邊的老人倒了沒有人再毫不猶豫的衝上去扶起來,遇到壞人沒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認爲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人們的“愛”因爲各自內心的孤獨和自私正在被一點一點的蠶食掉,現在人們的思想被“互利交換”化上了等號!

感慨啊,這本書在19世紀50年代的時候就將人類的愛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紀的我們卻因爲“愛”有待學習和實踐。無論是哪一種愛都需要我們各自努力無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們的作者所說:真正的愛是內在創造力的表現,包括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多因素。愛不是一種消極的衝動情緒,而是積極追求被愛人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的愛的能力。

愛的藝術讀後感11

提及此書,我想到的最多的是愛情。本以爲這就是一本關於愛情的藝術之作,翻開後才發現,不止愛情,有關於兄弟的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在戀愛,也一直有來自家人的愛,也有對家人愛的付出。但是突然覺得,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一直都在愛,但好像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對方稱之爲自私。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所謂愛也只是一時興起,來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覺得根本不懂什麼是愛,於是就渴望有這麼一本書。《愛的藝術》來的剛剛好!

"在本書中,弗洛姆認爲,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是會失敗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的愛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去學習。人即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就要給他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兩個人共同進步。而往往在其中,漸漸地會發展成一種惰性,覺得其他的多餘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有沒有達到滿意?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這種愛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脫出來。"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尋找另一個人與之結合,因此我們才總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是永恆的,不是墜入情網。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標籤:讀後感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