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精選7篇)

讀後感1.2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精選7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1

假期裏閱讀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這本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後闡發的感受。讀後收穫很多。李鎮西老師說,讀書的祕訣無非就是聯想和思考。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在聯想,在思考,在反思。

書中“教學始於技巧”一文,給我的印象很深。這篇文章是常生龍先生讀了美國非凡學校集團領導者道格萊莫夫撰寫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祕訣》之後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萊莫夫總結的五種比較重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杜絕退出。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課堂。

我們在聽課的時候會發現,有些班級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活躍。而有些班級課堂很沉悶,回答問題的孩子寥寥無幾。我們有時會覺得這一個班孩子都不喜歡錶現。讀常生龍先生寫的“教學始於技巧”,我反思了我們的課堂,發現了問題所在。我們在課堂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願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級,”我不知道“是這些孩子的口頭禪。因爲課堂時間有限,趕進度等原因,我們往往不再追問,而是另選一個孩子來回答,從而讓那些想躲避老師提問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間。而”杜絕退讓“這一原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個孩子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避提問。

具體做法是,如果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說”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聲,我們就去提問另一個孩子,在他人給出問題的答案之後,一定要讓這個孩子再次回答該問題,必要的時候還要給出引申問題要求他繼續作答。當學生髮現身處必須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課堂文化場中時,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爲動機進行評估,並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長此以往,我們的課堂就不會有那種企圖逃避回答問題的學生存在,每個孩子都會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發言。我想這也是那些課堂氣氛活躍的班級老師的祕訣。

感謝杜組長推薦的這本好書。新的旅途即將啓程,我會繼續做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並帶着我的孩子們一起共沐書香!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由常生龍所著,對於每一位教師來說,讀書不僅豐富了精神生活,也讓自己的專業能力得到加強,這是一段漫長的修行,但是在這條路上,我們不會寂寞。下面是我讀完此書之後的一些感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作爲教育者,需要不斷的跟着時代成長。如何成長?

在閱讀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我覺得最好的成長,就是豐富自我的閱歷。書中精選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關於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書有關於籍,教育和生活的,還有提到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和變革即未來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從作者不同的視角去闡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啓迪和喚醒作用,需要細細品味。不管是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話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時代背景,準確的說,經濟和條件允許,行萬里和讀萬卷書,都是當今時代必須去嘗試,去體驗,去努力成長。其中讀萬卷書,是成長過程中最經濟實用的辦法。

書中還提到教書是爲了無須教。我是挺想實現這以目標的,但是如何做到無須教?目前我在課堂上的做法就是佈置好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希望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自己通過閱讀課本找到我預設的問題,並在學習過程把自己的疑問提出來,我在預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段留意學生的情況,如果有學生有疑問,就進行一對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數學生問到了同一個問題,則需要在全班同學的面前講述這個問題,如果學生都會的問題,就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自己說出自己自主學習的情況。這個對於預留課堂時間自主學習是做到了,可是在學生展示方面還是比較欠缺,這種操作也在根據學習內容在不斷的調整着,具體教學效果也是比較擔心的事?想改變課堂上始終充滿着教師聲嘶力竭的叫喊聲,實現教是爲了無須教,但是對於效果,我還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夠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實現書中所說:教是爲看實現不需要教。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3

讀完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之後,閉上眼,腦子裏會閃現出無數的經典話語,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已經深深體會到閱讀對於一位教師的重要性了。對於廣大教師而言,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爲名師的祕訣。

對於讀書爲什麼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爲我們做以解答,王崧舟認爲讀書是“讀書_底蘊_教學”的轉化過程。於永正說,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閱讀了,爲了讓老師,讓學生保持閱讀,學校也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最終也是隻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閱讀應該像閆學老師說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額外的勞逸。

愛看書的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妙語連珠,也能夠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遠。很多老師總是疲於工作,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當閱讀成爲一種習慣時點滴時間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閱讀對我們的工作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轉化成我們的內在修養,在課堂中取得成效。

當教師真正的走進閱讀,那麼孩子們也會跟隨着老師的步伐,走上閱讀的道路。而如何能讓孩子完全的愛上閱讀,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在,很多學校確實是很重視閱讀,爲了讓孩子能夠閱讀,學校精心爲孩子設計了閱讀檢測,閱讀試卷,閱讀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動。

這些活動確實會督促孩子當下進行閱讀,但這樣的閱讀是不會長久的,孩子只是爲了完成任務,或者說爲了得到大人獎賞,這是功利性的閱讀,而不是自發的,長久的閱讀。要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那就要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習慣是在環境中培養的,當孩子在家裏,看到父母總是在捧書閱讀時,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會捧起書開始閱讀。當孩子在學校,聽到老師在課堂上,各種知識,各種文化信口拈來時,孩子肯定會嚮往從書中學到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會愛上閱讀。

正如書的題目所說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修煉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學生,感染身邊的同行者,才能豐富自己的教育事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們的人生之旅自然會更加充實和豐富。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4

寒假裏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緻一次次的邂逅。”打動我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

當我拜讀常生龍先生所著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心儀之感油然而生。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衆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裏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於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點距離。

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願。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罷。

我以爲,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就在於作者的閱讀與感悟並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彙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後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着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

我想,自己在爲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後感”打動之餘,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後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爲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着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以及“教育效能感”這三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大略可說是我與本書的真誠致敬了罷。

第一,應努力完善師德素養。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我以爲,恪守作爲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並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於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鑽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爲對於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

在我讀過的許多書裏,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國小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彙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餘力地以“愛”爲核心,生髮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

第二,應加強教學專業化的研究。

衆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們處在一個知識迅速增加、不斷更新的信息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闊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經變化的學生。今天的學生已經不是你給他買頓飯、送他個筆記本就能讓他感到的時代了,變化的學生迫使我們也要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核心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

首先,必須加強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今天的中學生面對着網絡、媒體、廣播、電視等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們如何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讓他們喜歡歷史課,觀念在於我們如何呈現給他們更加專業的精彩的課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強學習,不斷地豐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意識,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嚴肅學風,指導學法,力爭創出本人的教學特色。呈現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堂。同時在教學形式上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始終採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爲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爲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課都繪製思維導圖,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知識。教學經驗證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用心性和學習效率。

同時要加強對現代教育理論、相關法律法規、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身的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實踐上下功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把認真學習和勤于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第三,應重視教育效能感的提升。

什麼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編的《中國小教師教育研究讀本》一書中援引了辛濤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應用心理學》上《論教師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義——“教師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爲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說得再通俗些,李譁、劉華山發表於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與實驗》上的《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爲的影響》一文中提到,“‘教師效能感’是指‘教師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師效能感是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的預測變量。

而教師效能感很可能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爲來影響學生的。”我認爲,教學效能感不僅展現了“以情傳情”、“以情動人”的感性一面,而且還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師於教法等種種方面打磨與改進,以求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爲。這樣看來,之前所提到的“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此外,還有一些書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值得細細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編的《問道課堂》中對於“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點撥,細到趙國忠所著的《透視名師課堂管理——名師課堂管理的66個經典細節》中對於各種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風”》中對於顛覆性的教學模式的展示與評價……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問題,爲實現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與建議。

上述關於我讀過的部分教育書籍內容的梳理,便是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後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爲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後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後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穫。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裏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快事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閱讀者。打開視野,博覽教育經典,對教育的理解更爲透徹通達,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閱讀猶如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一個人的精神樣貌裏,終會助力於一個人的心靈成長。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爲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爲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5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感悟。讀完《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後,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感悟。

一、學會讀什麼書重要。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穫多多。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裏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爲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處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爲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二、看書更要學會如何閱讀。

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衆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着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從“要讀書”這一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

三、懂得從書中找到解決辦法。

教學中既要做到了解、信任學生,構建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又要以身作則做好示範作用,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和睦共進關係。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吧。但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纔會效仿教師的做法,纔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一個方向是向外,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然,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爲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書籍確實能給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說,閱讀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好。

讀完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更加懂得了我們要給自己閱讀的時間,讓閱讀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閱讀是深度的。只有深層的閱讀,讓靈魂完全與哲人對話,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是精神的滋養與洗禮,讓自己不斷的獲得丟棄再獲得再丟棄的過程。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6

作者吳淑英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後闡發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十年如一日。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裏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爲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爲師觀。沒有乾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教育改革,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爲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的收穫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室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要讓課堂確確實實成爲提升學生能力的場,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做我們的觀衆;我們要把回答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歡迎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講自己的課;我們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回答學員問題,而不是隻關注舉手的少數學生。

二、設定高的學習期望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願作答的學生,“我不知道”是這些學生的口頭禪,一些教師由於趕進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繼續追問,而是選擇另一個願意配合自己的學生來回答。當一個學生髮現他在課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體問題來得方便,更好應付老師的話,他就會選擇不回答;當一個學生髮現自己趴在桌上睡覺,而老師不管的話,他就會經常趴着,學生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很多時候是爲了逃避責任。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種傾向,讓其在課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

該怎樣處理這種問題,文中提出“杜絕退出”的技巧,即從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開始,直到他能給出正確答案,或能重複正確答案爲止。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時時處在課堂文化場中,無從躲避,無法偷懶。

讀着這樣的文字,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們課堂上偶爾的疏忽和懈怠,都會讓學生有機可乘,帶來不良後果。只有制定高遠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纔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習慣

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好比牽着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不教不是因爲知識學完了,而是因爲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並且學一輩子。

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當然先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一個人培養的好習慣越多,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細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清醒地明白,教師並不能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有自己去求,別人的知識只能由別人去應用。讀到這裏,我心裏不停的犯嘀咕:這麼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語文?文中還這樣寫道,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給別人的,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將外界一切融入我們的生命,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相整合,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體驗的時空,才能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不需要教。

原來,教育教學這條路,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那樣平坦,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當下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勞累的時候,最容易堆積負能量,負面情緒一旦引爆,對人對己都有害處。活在當下是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經在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聽到一本書《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禪師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師的講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怎麼樣才能活在當下?首先我們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覺察力的安於當下。並時時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專注於當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飯、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納自我,對工作中的不良情緒,用慈悲之心對待她,照顧她,溫暖她,做自我情緒的主人公。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路,那麼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

五、教師要挺直腰板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我們要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就要做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個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僅僅把學生當作分數的機器,讓學生淪爲學習的奴隸;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沒有分數,那麼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面對今天;如果只有分數,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迷霧重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閱讀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謝作者,他爲我們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讓我們看到教育天地的無限風光和萬千風景。衷心希望能夠每一位教師都能熱愛讀書,讓我們一路修行讀起來,一路修行寫起來!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7

天氣一天天變得涼爽起來,暑假很快要過去了,我的散漫享樂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結束了,想起了領導放假時佈置的任務:本假期要讀一本和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不要讀那些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消遣類的文學書籍。

說實在的,我是不愛讀書的人,最確切的說是根本安不下心讀書,內心浮躁的我翻開書籍剛看幾頁,就想翻翻後面,想想這麼多頁的書,什麼時間才能看完呀,內心有一種恐懼感,其實是自己對於閱讀還是沒有真正的熱愛起來。一想起不愛閱讀的人就是精神殘疾這句話,我就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精神殘疾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還不從書中尋找答案,怎麼能治癒自己的疾病呢?

對我來說,讀完一本書,只是簡單的瞭解了書中的一些大致情節,並不能系統的認識整本書的結構,所以很多次翻開書,基本沒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讀完的。但是我的內心卻又非常羨慕那些知識淵博的愛讀書者,爲他們那妙趣橫生的語言折服,爲他們筆下流淌的精美絕倫的文字而驚歎!看到一篇篇優美動情的文章,彷彿聞到了作者那豐富高貴的靈魂散發出來的香氣。我認識到,我的內心還是喜歡文字的!或者說還是應該有內驅力的吧!

從舊書網上淘到《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選這本書的原因是想了解讀書怎麼會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因爲我聽說過《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書,還有作者是一位人,感覺很親切。一位漂泊異鄉的人能夠成爲教育局長,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開作者的後記,知道了本書是一位特級教師十年來每週閱讀一本書後撰寫的500篇讀有感中的其中50篇編輯而成的,我霎時就爲作者這種閱讀精神所感動。每週閱讀一本書,撰寫一篇讀後感,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過節,他也從沒有懈怠過一次。一位局長,日常事務繁忙,沒有整塊的讀書時間,每一本書都是在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後、睡覺之前的瑣碎時間見縫插針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裏11點鐘,他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時也不會躺下疲憊的身子休息,他從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一次,這樣一做就是十年,讀書寫作像呼吸一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別說裏面的讀後感內容了,這後記裏的幾句話已經足以讓常人驚歎!

時間是海綿裏的水,要是擠總是有的,對自己來說,有很多大片的時間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費了,曾經爲一點點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深度的反思過自己失敗的原因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出了問題,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駕馭不了自己情緒的烈馬,心緒胡亂的飄蕩,不切實際的想法冒出來,再沒有詳細的下一步行動下,執行力很快就消失殆盡,總是說要是當初自己不怎麼就可以了,幻想着總有一天會怎麼怎麼樣?其實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爲我原諒了一次一次下決心的自己,擔心恐懼前行的路上有石頭!而搬開石頭的力氣或者繞過石頭的方法我怎麼就不知道從書中尋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絕大多數的問題從書中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書籍是良師益友,書籍是一劑治病的良藥!這本書不但有作者閱讀教育名著與自己工作實踐的感悟總結出的教育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每輯後還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閱讀書目,讓讀者可以從更多的優秀教育書籍中獲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徑,可以說作者不僅授人於魚還授人於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