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談修養》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2.5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修養》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談修養》讀後感(精選3篇)

  《談修養》讀後感1

朱老前輩,是著名的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曾寫過許多著作,其中《談修養》這本書屬於朱老先生的早期作品。文章讀上去淺顯易懂,但其中之深刻含義卻要仔細琢磨一番。雖是老先生早年作品,但對於我識。它告訴我們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僅有志氣,而且能拼搏,不僅熱愛事業,而且熱愛生活積極上進,不僅有着高尚的道德和情趣,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豐富的閱歷,而且還要有着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奮鬥開拓的精神。有修養的人,一定是有愛心並且知識淵博的人。一定是愛學習善於理論聯繫實際,從而使自己的修養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的人。

朱老用二十談,談出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我更喜歡把它解讀爲這是朱老與青年人之間的懇談。讀書伊始,可以看出這本書是寫在抗戰勝利後的日子,起初會擔心這樣的內容會不會有些過時,但當你細細品讀起來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更是有思想精髓的。這其中飽含着朱老對我們青年,對我們民族寄予的厚望。並以自身的角度去體驗青年存在的問題,字裏行間充滿焦慮和擔憂,說出了許多問題,比如:"青年一代應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內在修爲。"作爲在學校學習即將步入社會工作的我們,在大學這個看似安逸的環境中,只有做到處事不驚,不腐化墮落,迷茫沉淪,拿出堅毅的意志力,腳踏實地,互助仁愛,爲自己的理想打拼,才能更好地爲人民服務,建設我們的祖國。

讀書過程中我記下了許多給我很大啓發的東西,比如:"知難行易""理想與事實起衝突時,錯處不在事實而在理想""三此主義"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選擇走抵抗力最大的而不走抵抗力最低的道路""社會愈惡愈需要有少數特立獨行的人們去轉移風氣",以及不善處羣的解決方法,過團體的活動等。其中尤其是談讀書這一章給我很大啓發,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其中好處自然不用多說,但是真正做到會讀書自然也不容易,讀而不思,不行,愛讀書,思考中讀,讀就要讀經典,而且不能要拿它作爲一個任務,要把它當成朋友一樣去交流,談心。讀書在於選得精,讀得透。不能說讀萬卷書,跟沒讀一樣,只記書名。讀十年書,不如讀十遍書,經典是要用時間品味的。而且讀書不能挑食,厭食,只有真正的會讀書讀好書才能做到"博百家所長,爲我所用"。

讀完此書給我帶來很大的改變,這二十談,給我教育最深地方就是有量變纔有質變,只有厚積薄發,腳踏實地才能真正實現理想。《談修養》這本書,有很多很多這樣的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的道理。讀完這本書給我最深的體會便是:“每一個行爲都孕育着一個習慣;每一種習慣都體現一個個性,每一個個性都反饋一種修養,每一種修養都決定不一樣的命運。”

  《談修養》讀後感2

今年十月,我讀了朱潛光老先生的《談修養》,收穫頗多,但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不以爲然,以爲這種書,又是在講什麼大道理,與自己可能相距甚遠。可是,當我讀了第一談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本書征服了。我覺得這正是我一個大學生,一個有夢想的、想有所作爲的大學生,現在需要的東西。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卻能引燃心中的熱火。當讀到"長夜漫漫何時旦"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幾輩人對於"三部曲"的無奈而又無助的心情;當文中談到幾個認識的時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爲青年人的重擔,祖國的明天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是,現在的我,擔當此任嘛?我懷疑,我迷茫,希望從接下來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師就用樸實的文字,談了自己對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給了我很深的影響,而我又根據自己的理解,簡要的總結爲:力而能爲、即做不延、盡職盡責。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夠履行的信條。文章中又提及到"奮鬥"一詞,我認爲如果人生不能奮鬥,就失去了生命本來的意義與價值。懂得奮鬥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難。

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時代的我們如果設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過程中受到些磨難。這是對人生的考驗,就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奮鬥拼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克服困難。都說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來決定的,然而,我覺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理智對待,認真思考,不驕不躁,困難就能迎刃而解。接下來,給我影響較深的是朱老先生對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關係談及。一個國家,要想復興,要想強大,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曾經梁啓超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所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看現在,還要看將來。而祖國的將來也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人。爲什麼我要引入這段話呢?因爲我們,作爲哈工大人,作爲經過層層選拔而挑選出來的人,就要勇於承擔重任,勇於用自己的行爲去改變他人,儘可能的改變周圍的環境與氣氛,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朱老先生還指出,我們必須在心理養成對於個人努力的信任。因爲許多人仍妄存僥倖的心理,許多人都把立國的希望藉助於他人的身上。如果這樣,國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國凌。所以我非常贊同朱老先生所說的,"必須要摒棄而且消滅社會上一切僥倖苟安者、頹廢因循着和夤緣倖進者。"

前幾日,做了一個關於幸福的活動,讓我拿着攝像機,跟着主持人,詢問"你幸福嗎?"這個主題的相關問題。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觀:學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學業有所成,畢業後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師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學業有成;工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順利;老人的幸福則是建立在身體的健康,兒女的孝順。每個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年齡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觀。而幸福來自於什麼?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種享受,不僅是肉體,也包括心靈。一個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談修養》這本書不僅在文字上面給了我極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給了我很大鼓舞,讓我改變了很多。它讓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爲,就必須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摒棄"懶"的思想,堅持自己的"三此主義";它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誠,要有修養。一個人的品德涵養往往體現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與此同時,它還讓我懂得,在工作中,一個個人能力強大的集體裏,只靠一個人是不能有所發展的,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創造輝煌,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俗話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學習,相互體諒關心,只有人與人的關係融洽,生活纔會愉快。

  《談修養》讀後感3

雖然“修養”二字,由來已久,但人類對於修養的追求從未停滯。古人說:“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薰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產品的工藝,“修”就是“鍛鍊”,引申爲研究學習問題,增長才乾的過程;“涵養薰陶”是指受到一種思想、品行、習慣的長期濡染而趨同化,“養”就是“提高”。

讀完朱光潛先生的.《談修養》一書,更增加了我對朱光潛先生的瞻仰之情,大師就是大師,人雖然已然遠去,但大師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像先生講的“這是一本小冊子,我知道,像浮雲,片時出現,片時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這片時間能借助讀者晶瑩心靈,如同浮雲借晶瑩的潭水一般,呈現一片燦爛的光影。精神不滅,這影響儘管微細,也可以蔓延無窮”。

這本書由先生寫的二十篇“談心式”散文組成。從青年人立志、抵抗力、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關係處理、價值觀、處世、交友、讀書甚至做人應該具有的冷靜、美感、如何看待性愛等個人主觀特質分門別類寫起。娓娓道來,析理深入,從先生自身實踐經驗說起,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說服力,讀後感同身受,很受啓發。

先生在第一談: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給現代中國青年一文中說道,現在青年人,有了職業就困於職業,正當的工作消磨了二三分光陰,人事的應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陰;他們所學的原來就不很堅實,能力不夠,自然做不出什麼真正的事業來;時間和環境有不容許他們繼續研究,不久他們原來的那一點淺薄的學問也就逐漸荒疏,終生只在忙“餬口”。先生以自己從事教育事業的實際經驗和獨特視角去分析了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畢業以後的成長狀態,“有管做官,無官教書”的定論和分析,雖然適合那個時代,和當下的社會環境相比有點不同,但工作中缺乏進取的研究學問的精神現狀,卻與現在的大學生實際如出一轍,令我深感敬佩,這些鞭辟入裏的分析,句句入我心扉。我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跨入社會、接觸社會時間不長,但通過我的所見所聞,確如先生分析,大量的時間用在人事和工作上。像我有一同學高中學的理科,大學學物理學,畢業以後從事的是鄉鎮政府的計生工作,與其聊天問之以前所學,只是淡淡一笑,幾乎不沾邊,時間長了大學原來所學幾乎耗之殆盡。這種只爲了升學,只爲了成績的教育體制,在先生的文字裏有所體現,我們當下的實際情況比先生所處的時代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先生的文章中多次提問,“教育的功用究竟在哪裏?”、“這種生活有何意義?”、“前途豈不是很暗淡?”這一系列問題穿插在說理分析當中,充滿了焦慮和擔憂,但在文後還是提出了希望和解決的辦法“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們沒有徹底的覺悟,不拿出強毅的意志力,不下艱苦卓絕的功夫,不做腳踏實際的準備,你們是不成問題地仍走上這條路”。這裏先生用了一種反問,否定式的語言提出,青年同志應該有自省意識、意志力,下苦功夫努力克服,這與孔子的“吾日三省悟身”的道理一致。先生說世間事難就難在人們不知道或是不能夠轉一個念頭,或是轉了念頭而沒有力量堅持到底。幸福的世界裏絕對沒有愚蠢者、怯弱者和懶惰者的地位。你要合理的生存,你就要有覺悟、有決心、有奮鬥的精神和能力。”這些話是在說理,但又像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顯得十分生動,醍醐灌頂,深受啓發。

“煩悶大半起於理想與事實的衝突”,先生在“談立志”篇中對理想現實之間的衝突,給予了鞭辟入裏的解釋和分析,“人所以可貴,就在他不像豬豚,被飼而肥,他能夠不安於污濁的環境,拿力量去改變它。”每當讀到這樣的句子,我總是反覆誦讀,覺的概括其中的道路就像珍珠一般,顯得晶瑩剔透,倍感珍惜。

先生對實現理想也給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次主義詮釋:“此時,次身,此地”。第一,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當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第二,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第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活在當下,不妄之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把眼前想做、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大家滿意,理想總會在充實的過程之後實現。

在這本書中,像如此的道理還有很多。“生命就是一種奮鬥。不能奮鬥,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能奮鬥,則世間很少不能征服的困難。”這樣的語句對於青年人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讀來覺得神清氣爽,不知覺中提高了覺悟,促發了你對生活本身、現狀的思考,我想這樣的好書我的多讀讀,用心去思考、去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挑起肩上的重擔,用無悔二字來書寫美好、嶄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