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東藏記》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1.1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東藏記》讀後感(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藏記》讀後感(精選3篇)

  《東藏記》讀後感1

宗璞的長篇小說《東藏記》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生活爲背景,以孟樾教授一家爲主體,描寫了其時中國知識分子羣體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人格操守和各自不同的性情風流。民族恨家國仇,山河破碎,即使偏居西南一隅,也未能逃脫入侵者的戰火。但是,這樣的亂世裏,他們依然教書讀書做學問,依然關心親人朋友,人心人情從來沒有因爲戰爭而失去了體貼、安然和細膩情懷。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很少失態的,很少亂世裏的焦躁。他們心緒起伏,卻並不抱怨,依然堅守着一個讀書人的本分本職,如警報和轟炸中,物理學教授莊卣辰情願身陷泥土也緊抱實驗儀器;孟樾先生寫直面歷史的研究文章,並不忌諱是否得罪了當局。他們關注着民族危亡的時局變化,大是大非問題決不含糊,且本身已然置身其間,並非超然世外的,但紛亂中的他們卻依然葆有讀書人的內心追求,如孟樾先生所云“若能在心裏保存一點自蘸清溪綠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當然,他們的性情風格也存在着差異,有視科學研究爲生命的莊卣辰,有沉浸於楚辭華彩裏的江?P,有言語刻薄的尤甲仁、姚秋爾夫婦,有嗜好雲煙雲腿、學問罵人都了得的白禮文,也有學問之外很善經營也不免沾花惹草的錢明經,等等。離亂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運命。但是,他們總體呈現着一種特殊的氣質,是一種爲人爲文的自覺,是對自己所事工作學問的一種身心認同和尊重,是亂世裏依然葆有審美心態的從容——臘梅的暗香流動於騰起的塵煙。

也或如此,《東藏記》起首即寫昆明的非常藍天白雲,“聚得厚重時如羊脂玉,邊緣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開去就輕淡如紗,顯得很飄然”,敘事中時見彩雲浮動,如小說中寫“嵋”們兩次逃警報,第一次,敵機只是路過,“他們出了防空洞,見天空還是那樣藍,雲彩還是那樣飄逸,臘梅還是那樣馥郁”;第二次,她們經歷了真正的空襲,“嵋”被人們從土中扒出時,“天還是那樣藍,那朵白雲還在不經意地飄着。外公,警報,飛機,在她腦中閃過,她隨即意識到,自己已經死過一次了。”雲朵好似觀照了人物內心的成長,雲若一種詩性的存在,處處於日常生活,卻也是超然的,審美的,是戰亂裏這些讀書人的靈魂追求。

有一段對話印象頗深。是昆明學生第一次遊行時,仉欣雷和嵋、小娃還有瑋瑋相逢,仉欣然請他們去吃西餐。看着嵋“把麪包切成小塊,仔細抹上黃油,一小口一小口吃”,欣雷說:“照說,人都受環境影響,可你們無論環境怎樣壞,總有一種清氣,或說有一種清貴之氣,很奇怪。”瑋瑋沉思地說:“雖然吃的是‘八寶飯’,我們卻處在一個擁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集體中,那力量是很大的。”

是自覺的詩意了。不是那種植了幾盆菊花就自許“採菊東籬下”的詩意,是心中有持守,腳下是泥、頭上是雲的“見南山”。

豐子愷有一幅名爲《警報作媒人》的畫。不畫警報下的紛亂竄突,卻畫一對藍衣紅服的男女坐在兩崖夾峙的草地上,在談情說愛。豐子愷在他“藝術的逃難”一文中對此有生動描繪。其時,日軍登陸南寧,攻陷了宜山附近的賓陽,學生教師扶老攜幼逃難貴州,道路崎嶇,交通阻塞。那樣的時候,警報頻響是太平常的事了。但畫中卻絲毫未見流露途中的種種艱辛,和對國難家事的憤慨憂心,還是將畫筆將人生的美——那種紛亂中的人性美——點化出來,使人覺得活着還是有希望,有安慰,有溫暖的。如廢墟里飄然的臘梅香一般的清貴。

亂世不見得都因爲了戰爭,所謂盛世其實也危機四伏,所以消沉、墮落或者隨波逐流其實不必挾持了時代來作理由,倒不如反求於諸己的心念和持守,或者說自身對曾經的信和唸的堅定或遊移。心念的在在凝聚,恰成一種力量。

擁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集體,不該只是在小說裏,抑或西南聯大的歷史記憶中吧。

  《東藏記》讀後感2

讀完《東藏記》,長嘆了一口氣,或爲故事裏的家國命運、或爲中國歷史上的那段屈辱歷史、或爲讀完新年第一本書的如釋重負。儘管豆瓣上對這本書褒貶不一,我卻是十分喜歡的。因爲它文字優美、描寫細膩,縱然述說歷史時有如石頭壓於人心令人喘不過氣,但對風景、對生活細節的描寫有如清水流過人心,倍感舒適。特別因爲我是雲南人,當看到書中人物對話時自動切換成方言,讀來頗有趣味,也算時這本沉重小說爲我帶來的些許歡樂吧。而且有意思的是,我是在回家的飛機上偶然讀到這本小說的,看着書中對昆明的各種描寫更是讓我對它倍感親切。

關於故事本身,它是以西南聯大爲背景展開的。“小說人物以明侖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呂碧初和女兒孟離己、孟靈己等一家人爲軸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親朋好友同事周圍近百人,寫出從京城南下的一羣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中的個人遭遇、情感經歷,以及心靈成長的歷史。”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種以史爲鑑、思考人生的暢快感,看當時人的故事,思今時人的遭遇,只覺我們的和平來之不易,當下學術自由、知識唾手可得的生活應該被人加倍珍之惜之。

豆瓣上有人說主人公們太過美好,失了現實,但我覺得超脫現實又有何妨?高潔大義的他們都應該是我們爭相學習的對象,正是他們的聖潔才令我們更加珍視。心中淨土,於世間踽踽獨行,這樣,真的挺好。

  《東藏記》讀後感3

近日,於閒暇之餘,讀了一本當代中國小說《東藏記》,作者爲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筆名宗璞。該作品是宗璞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選自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

宗璞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該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的生活爲背景,描寫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後艱苦的生活。他們對親人朋友的大善,對祖國民族的大愛,對入侵之敵的大恨,對亡國之禍的大痛,被作者以委婉細緻的筆墨描寫得妙趣中見真情。

首頁便見作者手跡---“到此暫住文旌,痛殘山剩水好叮嚀,逃不完急煎煎警報紅燈”。一覽華夏民族秀麗河山,蔚爲壯觀,然而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踐踏,燒殺搶掠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作者不寫破壞的腐敗不堪,而是先描述了因躲避戰火來到的這座城市--昆明,“那不可名狀的藍天,飄逸瑰麗的白雲,馥郁郵箱的臘梅,”這些現實遠非夢想與詩的世界,美得想讓人觸摸,一切卻被日軍的空襲,被戰爭洗掉了。但預行警報上懸掛着的紅布,每天想着跑警報的應付方法,難怪書中發出“逃、躲、藏,這就是我們能做的嗎”戰爭是個惡魔,它吃掉許多人,吃法很多,戰場上的槍炮、對後方的轟炸、疾病、瘟疫、這是完全意料不到的災難,只那惡魔翅膀的陰影,也可以折磨人到死。儘管如此,紅彤彤的朝霞每天喚醒的依舊是一羣自強不息的靈魂。即便如此,戰爭中知識分子對家國、鄉里的熱愛讓他們團結在一起。跑警報依舊不忘保護實驗室,轟炸後互相幫忙打理修葺事務,愛的力量、和平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娥、媚、小娃雖個性迥異,卻對這場逃亡有着不同的看法,小娃想着造飛機爲國家出力,用書中學生的話說便是“無論環境怎樣壞,總有一種清氣”。

最後一段話,即使猜測着前途的光明,又以防時局變化,但一句“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我們決不投降”既是有力撞擊每個人物的心靈,也讓讀者的心震撼。是啊,或許跑警報、躲空襲是不幸的但慶幸,在此過程一羣不屈的靈魂成長着壯大着。正因爲如此,在這場全民族同力以赴共同抗擊侵略者的神聖戰爭中,我們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雖然現在漂泊,東躲西藏,但我們有一個來處,有一片共同的土地和一片土地上的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