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2.1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讀後感(精選3篇)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目送》

時隔多日,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駁的記憶裏漸次清晰。有些話,本該早些說出口,卻被我無聲吞嚥。此刻,又皆躍然紙上,流淌不息。

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有着別人所不具備的一種特異功能——總能在萬千穿梭紛亂的人羣裏,無比準確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尋的那個身影。

他們的名字叫父母。

始終記得,大一那年,父親在老家火車站送我時的場景。

彼時,我們每人手中都拖着一個皮箱,只是父親手中的那個,像一個嚴重積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腫大。從數百米外的公交車站,一直拖到狹窄擁擠的車廂小道,最後再用他堅實的臂膀,託舉到我頭頂的行李存放臺上。

然後,他轉身,用極其嚴肅的口吻第無數次告誡我:“今後你一個人出門在外,事事都要謹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門一定要和別人一起……”

終於,我懷着無奈又無語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頭地走出車廂,而後,開始爲這來之不易的解放與自由在心下暗暗慶幸不已。

火車如期開動,我拉開遮擋視線的車簾放飛我彼時輕鬆的心情。一轉頭,卻看到父親依舊站在我們登車時的那個站臺,正朝着我車窗這邊笨拙地揮手告別。

這是多年來我第一次看他揮手,竟與電視裏播放了無數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橋段有幾分的雷同。

我是否該取笑父親那笨拙的揮手姿勢呢?

火車的轟鳴聲繼續不止,載着我奔向他視線的盡頭,只餘他執拗地站在車尾的那頭,目光觸不到火車移動方向的另一個盡頭。

彼時,正值初春,而我卻看到父親早生的華髮與這萬物勃發的時代大潮流極其地不相適應,滄桑地在風中隨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揮手告別。

或許,是火車的漸漸駛離給我造成的視覺錯覺。忽然發現,父親曾經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間土崩瓦解。彼時,他像一棵氣息奄奄的佝僂老樹,無聲地佇立在原地,目送曾經長在他枝頭的葉,翩翩飄向他根莖所觸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無力去挽回些什麼。

最終,他在我視野中慢慢縮減成一個圓點,直至,消失不見。

火車前,是我心飛往的方向,火車後,是他心沒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親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遠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電話回家向他們報平安時,電話那頭,傳來母親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時,明知道風大,還穿那麼少,回來就感冒了……”

彼時,我並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漸漸遠去背影的眼底裏,究竟深藏着什麼。只知道,那天,我從父親佇立在站臺上略顯傴僂的身影與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隱隱感到絲絲的落寞、無力與淒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2

選擇買這本《目送》,純粹是被扉頁上的這段話吸引:“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平靜讀完這段話的時候,心突然劇烈顫動了一下,那種感覺是不受控制的。龍應臺果然是一個奇女子,烈焰燎原卻長着一顆玲瓏心。我曾看過她寫的時文,犀利毒辣;沒想到她的散文卻完全是另一種文風:言語樸實,情感真摯,滄桑鉅變和悲歡離合都在她筆下娓娓道盡,超脫而波瀾不驚。龍應臺是經歷過時局動盪和家國變遷的人,所以文字裏帶着難以安定的焦慮感;她又是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精英,人過中年,其文章格局越來越恢弘大氣,透着已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超脫與豁達。她的特殊人生閱歷,決定了她寫散文時,字裏行間總是充斥着淡淡的憂傷,哪怕是表達喜悅的時候,也似乎是在盡力壓抑和掙扎,知天任命而強作歡顏。她的散文風格,含蓄、溫婉、脆弱、感傷,用最犀利的筆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軟地寫到紙面上,讓人細膩地咀嚼、深沉地感動,正是人間煙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帶着清新的芳香,撲面而來;亦如寒冬雪夜裏的炭火,散發溫暖的光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龍應臺的七十三篇親情感悟散文。作者寫了兒子的成長單飛,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朋友的離散牽掛和兄弟的重逢攜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取捨”都訴諸文字,使讀者讀來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識的人生情景。通過分享她自己與親人相處時的喜悅、失意、脆弱和放手,龍應臺用平鋪直敘,帶着讀者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終極問題,把聚與散、離與合這類殘忍的選擇題血淋淋地擺到每個人面前,在不動聲色間徑直扣問人心,催人淚下。無論是生離死別還是緣聚緣散,世間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於作者所記錄的生活點滴中。

《目送》所描寫的是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甚至是正在經歷的日常親情瑣事,能輕易地引起人們的共鳴。文集的第一篇標題也是《目送》。文章開頭,作者寫了自己在兒子從第一天上學起到中學畢業,一次次看着他走進校門,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又寫到孩子十六歲時選擇出國留學,在機場離開時只留給了她一個決絕的背影。這個做母親的人,還未來得及品味兒子長大的喜悅,兒子就已經急不可耐地要離開自己了,只能看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獨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龍應臺想起了自己成長的歲月,回憶作爲女兒時與父親的一些瑣事。父親每次都開着破車來學校給她送東西,爲了不讓她被同學取笑她,總是把車停在離學校很遠的地方,然後走到學校來。父親走時,作者就總是默默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親故去,看着他被推進殯儀館的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了,才後悔這輩子還沒去追趕過父親的背影,就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了。作者發出了那段觸目驚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溼潤起來。“不用追”三個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內心。父母子女是血脈連結的緣分,骨肉至親卻經不住歲月沖蝕,在一次又一次習以爲常的目送中,走着走着就徹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見了。人是註定孤獨的,父母子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該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裏目送子女遠去;而到了該子女目送父母遠去的時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見的永別了。也許只有在永別的那一刻,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纔看到那個一直默默注視着我們背影遠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着長大的我們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後面默默注視着我們,保護着我們,在我們無助時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開心時抿嘴偷着樂。很多人都像龍應臺一樣,在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很多遍了。

《目送》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於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該盡的責任,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而是繁華褪盡處,不曾留下任何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龍應臺通過記錄親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鹽中參悟着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兒》,作者寫了她每天給患老年癡呆症的母親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說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說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當別人問龍應臺“家,是什麼”的時候,她卻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歷數了一個個叫做“家”的地方:作爲被人呵護的兒女時,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的伴侶時,兩個人在哪裏,哪裏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爲誰》、《我村》等文章裏,龍應臺用她清新細膩的文字書寫了世間的人生百態,處處浸透着真摯濃郁的愛。這是一本“生死筆記”,讀完一本書就是讀遍一生。

也許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悅也好,慶幸也好,遺憾也好,不捨也好,都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一直向前走,用當下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再出發的時候,別急着走,回過頭來看一看身後目送的人,微笑着揮揮手,豁然作別:天涯路遠,我行有方;善自珍重,歸期再見。

  《目送》讀後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着去披荊斬棘去開天闢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於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着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裏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溼漉漉的灰燼,散發着草木香灰的悲涼後調,沉澱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鏽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後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於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裏看不到痕跡,可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擇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己當初爲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爲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因爲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己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後來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着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裏盛滿溫柔,彷彿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現在,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我們靈魂的空隙時,纔不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