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心靈脩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新思路論文

【摘要】爲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實效性,達到“知行合一”,必須結合高職教育的發展、我校改革的背景及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提出《基礎》課改革的新思路:一是更新教學理念。二是整合教學內容。三是組建“立體型”師資隊伍,爲全面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一些借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新思路論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 改革 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要增強本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學實效,應該對“基礎”課的教學改革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

一、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背景

1.國務院對高職高專教育要求的必然性

20xx年《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基礎》課如何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這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實施新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2.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求的客觀性

爲了貫徹《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我校對20xx級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試點,推行“二一制”工學結合。爲了確保人才質量,我校制定了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有效地完成《基礎》課的教學任務成爲我們研究的重點。

3.學校教師的具體情況的必要性

我校擔任《基礎》課的教師有法律專業和思政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碩士生,每位教師面臨着自己專業優勢和貧弱的另一個領域,解決教師的這個難題,需要我們進行教學改革。

4.學生的認知角度的必須性

《基礎》課所講授的許多內容,學生從小到大都已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的教育,有了自己的看法、觀點,學生對教師的講授觀點有所選擇,教師必須避免與以前所受教育的簡單重複,應以意識的衝擊力打破學生原有的“意識框架”。這要求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

爲了解決以上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從教師角度研究,全面改進《基礎》課的教學。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新思路

1.更新教學理念

新時期《基礎》課教學正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更新教育觀念。圍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改變《基礎》課是單純理論課、知識課的舊觀念,認識到它是一個行爲課的新觀念,是培養健全人格爲目標的教育理念。教學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以概念、理論體系爲中心的觀念,變爲以學生爲本,圍繞學生所關注、需要的內容爲中心的觀念,以教學活動爲載體,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的觀念。

2.整合教學內容

(1)整合教學內容應遵循的“五性”原則

整合教學內容不能漫無邊際隨總取捨,應遵循原則:既要與教材保持一致,又要結合同學所關注的、難點,並關注學科前沿問題擴展教學內容,增設自己的特色,具體規劃教學內容,使課程教學目標具有“政治性”“時代性”“精深性”“現實性”“實效性”。

①教學任務的“政治性”。《基礎》課教學有其非常顯著的政治性功能,圍繞把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學目標去充實教學內容,這要求對《基礎》課教學內容做出科學的整體部署,充分體現國家主流意識。

②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基礎》課教學是根據教材理論內容、密切結合青年學生思想問題及社會形勢發展來整合相應的理論、知識,這要求在內容的選擇和材料的選擇都必須是新穎的、趣味的、時代感強的問題。

③知識要點的“精深性”。《基礎》課在教學內容上要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並賦予理論內涵,突出針精簡性和深刻性,把問題講通、講透、講得有重點,使教學內容透徹精闢而有價值。

④教學目標的“現實性”。《基礎》課教學內容必須結合實際,以解決學生實際思想問題爲宗旨,努力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和貼近實際。

⑤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基礎》課教學內容要遵循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教材內容,認真梳理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把必要的提煉出來,避免內容的重複,以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2)組織專題內容,構建“三個途徑”教學

從《基礎》課的教材體系和教學宗旨看,無論怎樣整合教材內容、組織專題,有些基本內容都是不可跨越和忽略的。爲此我們把《基礎》課共九章(包括緒論),課堂教學最終整合爲四個專題8個講座,每一專題所涉及的大學生在四年生活中必須瞭解和掌握的內容。

第一專題,導論。這一專題是銜接從高中到大學的適應性教育,內容適用性較強。設置1個講座:大學是成才的新階段。主要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全面介紹大學學習生活新特點、新問題、新計劃;二是幫助學生在新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保持心理健康,順利進行角色的轉換;三是使學生明確成才目標。經過整合,能夠讓學生由存在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邏輯,這樣的思路更加符合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特點。

第二專題,人生價值觀教育。這一專題是《基礎》課的理論主幹部分,是本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設置2個講座。第一講:人生價值、理想與信念。主要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是人的本質和人生價值觀及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第二是理想信念。第二講:立愛國志、育愛國情。這一講內容思想政治性較強,愛國主義精神成爲發展中國家公民必備的基本政治素質之一。經過整合,能夠使學生由定位到定向,由討論個人的`人生目的上升到理想信念和愛家鄉報效祖國的層面,讓學生的思想認識層層遞進,結構更清晰,邏輯更嚴密。

第三專題,道德觀教育。這一專題是解決學生實際突出問題,設置2個講座。第一講:道德品質。主要包括正確認識道德的本質,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品德等。第二講: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第三講:集體主義、社會公德。經過整合,讓學生經過道德理論的學習和理解,能夠運用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指導處理具體實際問題。

第四專題,法治觀教育。這是《基礎》課的另一主線,設置2個講座。第一講: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主要包括法律精神、法的作用、法治觀念、法律修養。第二講:瞭解法律制度,構建和諧社會。主要包括公共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範、婚姻法、民法、刑法等實體法,這一專題引導大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增強法治觀念。經過整合,學生能夠更系統地把握法治精神。

經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實現“三個途徑”的教學,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自學學習,在講完“導論”適應性教育後,就把教學內容設計爲由三個有密切內在邏輯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三個專題構成基本框架。幾個專題緊緊圍繞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法律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社會規範這一中心,指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知、情、意、行的辨證統一,讓學生真實地感到這門課實用,確實是一門成人成材的必修課。

3.二位教師負責一個教學班,組成“立體型”師資隊伍

在教學組織上,打破由一名教師“全過程”負責一個班級教學任務的模式,採用二位教師組成教學組負責多個班級教學,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新模式。教學小組注意優化知識結構,由具有德育學、教育學、法學知識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立體型”師資隊伍。二位教師分別承擔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觀及法律部分的教學任務,讓教師揚長避短,這種方式使教師只授教材的一部分內容,減少了備課量,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查閱、收集對所授課內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就高職高專《基礎》課來說,專題教學模式是一種良好選擇。它是課堂理論教學的一種有力補充,它是一個知識性、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均很強的方法。我們必須幫助學生健康成長,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和深化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萬傳華.高校思品課教學中專題研討課的運用實效分析.學術前沿,2009.

[2]任雪麗.專題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