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臘八節

臘八節在哪天

臘八節1.49W

說起臘八節,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喝臘八粥,而且每逢臘八這一天,許多地方都會舉辦一些活動慶祝。那麼臘八節是哪天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臘八節在哪天

臘八節在哪天

臘八節是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爲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2018臘八是什麼時候

農曆臘月初八,丁酉年(狗年)癸丑月丙辰日,2018年1月24日星期三,臘八節。

更多關於臘八的相關內容閱讀

臘八節是什麼節日

臘八節是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爲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節在我國有着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專爲“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祭奠祖先,慶祝豐收

臘八節是農曆十二月極重大的節日之一,初八這一天,古代稱爲“臘日”,俗稱“臘八節”。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我國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祖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一鍋“臘八粥”,藉以祭奠祖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在秦代,農曆十二月便被定爲“臘月”。“臘”,古語與“蠟”是相通的,原來是古代的一個祭名,指的是冬季的祭祖儀式;“臘”又與“獵”有相通之處,意思是“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爲這種祭祀在十二月進行,所以便稱十二月爲臘月。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祈禱豐收和吉祥。

“臘八粥”的前世今生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在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爲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粱米等),各種豆(大豆、芸豆、豇豆等),各種乾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圓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臘八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

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裏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爲“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爲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爲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爲“臘八粥”。

臘八一過,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過年的各種事項,忙忙碌碌地“忙年”了。

“忙年”所做的諸多“年事”,都帶着匆忙和急迫的味道。尤其是小年夜(臘月二十三)送竈之後,新年一天天地逼近,喜慶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人們更是忙亂和緊張——要置辦年貨、做新衣裳、準備年菜、除舊換新、籌劃各種娛樂活動、準備祭祖和操辦嫁娶喜事等。這些忙亂和緊張,又越來越加重了節日的喜氣。

臘八不僅僅喝臘八粥

我國民間臘八除了喝臘八粥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食俗。

1、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2、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涼爽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結果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3、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加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4、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各地臘八粥有何不同?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極爲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等等,總計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

全國各地臘八粥用料和製作方法是不一樣的。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爲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陝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鹹,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麪條,全家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竈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菜,莊稼地裏雜草多。

陝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蔔,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乾、杏幹、瓜幹、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竈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親鄰,然後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麪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裏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爲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裏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干傳說。

四川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芸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臘八節的“臘”的意思

《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爲“臘”,祭祀百神稱爲“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爲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爲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爲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標籤:臘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