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彙總七篇

端午節1.48W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日記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日記彙總七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提起過端午,我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爲今年的端午,我要跟着奶奶學包糉子。

吃過午飯,我便開始跟着奶奶學。奶奶讓我先拿一張煮過的糉葉對疊在一起,握成漏斗形,對我說“要握的緊一點,這樣纔不漏米。”然後再在糉葉裏放一半糯米,在糯米的上面放一顆又紅又甜的紅棗,最後在它的上面再放一把糯米蓋住、包住。再用線捆綁,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碧綠玲瓏,惹人喜歡。看着奶奶包的糉子那麼好,我也忍不住拿起幾片糉葉包起來。可包糉子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得很呀。我連包了幾個也沒包好,不是露了,就是鬆了皮,要不就是四個角的我包成了三個角。

可奶奶說:“你這已經包的不錯了,哪有一學就會的!”我費了一翻周折才包出了一個既不漏米有像糉子的醜八怪。糉子和端午是一對好朋友,晚飯時,我聞着糉香,吃着我親手包的糉子,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我想:這是我的童年裏最難忘的一件事。

端午節日記 篇2

“糉子香,香廚房。

艾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又到一年糉飄香,你是否對端午節有所期待呢?吃着糉子,是否能吃出糉子中的那段故事?遙望天空,隔着籠罩着的濛濛工業霧氣,是否還能望得見天上那顆閃耀的星星?

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大片的麥田消失了,在城市的邊緣,我們已經很難看見“出門一望麥兒黃”的景象了。是啊,時空的變換,端午節是否也在這鋼筋水泥的擠壓中越走越遠呢?喧鬧的城市,承載着人們太多的慾望,父輩們的歡樂,是否已淹沒在城市的閃爍的霓虹燈中了呢?

我們已經不能理解父輩們少時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隨時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糉子,而糉子的味道似乎也越來也乏味,而我們感興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麥當勞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雞爺爺;我們也對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興趣了,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網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對奶奶教我的歌謠,我也覺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隨時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錄製各類搖滾歌曲!

然而,我們沒有感到缺少了一些什麼嗎?我們似乎缺少了一些快樂,缺少了一些嚮往,缺少了一些責任。在喧鬧中,我們正在迷失方向!

端午節日記 篇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爲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糉子。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糉葉。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端午節日記 篇4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於到了,我們放了三天假。

我在家沒事幹,我就到我爺爺家去玩,我到爺爺家時,看到他正在包糉子。

他包的糉子可好看了,有好幾種顏色。有白的,紅的,黑的,黃的。是不是一看就想吃呀?

後來,我向爺爺拜師。爺爺同意了。我就坐下跟爺爺一起做糉子,爺爺說:你先看我怎麼做!

爺爺先拿荷葉弄成一個尖尖地三腳型,然後,把米倒進去,最後,把荷葉蓋好,把線綁起來。放進鍋裏。

該論到我了,我費盡了九牛一虎的力氣。終於大攻告成了。

我和爺爺的糉子放進鍋裏。過了一幾分鐘,一開鍋就聞到一陣清香。

這個端午節真快樂呀!應爲端午能吃到很多糉子。

端午節日記 篇5

我的外婆住在鄉下。大部分雙休日,我和爸爸媽媽都去外婆家。

外婆很愛我們,她每天掰着手指頭算是否雙休日到了。快到雙休日時她會變着花樣做各式可口的點心,等我們去吃。在衆多的小點心中,最使我回味無窮的是外婆包的糉子。

外婆包的糉子配料可多了,有蝦米、豬肉,花生仁、香菇……糉子比在市場賣的那種小,但卻好吃多了。一口咬下去,香味四溢,又香又甜,香飄十里。

我很小的時候,就曾聽說糉子因屈原投江而流行的故事。傳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被迫投汨羅江自殺,當地人民怕他被江裏的魚蝦吃掉,就包了許多糉子投到江裏餵魚蝦,同時用龍舟和鑼鼓驅趕江裏的魚蝦,想方設法救屈原。每當吃着糉子,我便自然地想起這個故事,在爲屈原打抱不平的同時也爲村民的純樸和善良所感動。

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能吃到糉子,現在我幾乎想什麼時候吃就能吃到。每天大街小巷都有小販吆喝“賣糉子”的聲音,小販的糉子與外婆的糉子有着天壤之別。他們的糉子除了必需的糯米之外,就只有幾米花生仁和一小塊肥豬肉,沒什麼味道,外婆包的糉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蘊含着她對我們無限的愛。

每當我嚼着外婆包的糉子,總會回味着那濃濃的親情。

端午節日記 篇6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包糉子、賽龍舟、踏青等習俗,今年端午節,我跟媽媽一起上山踏青。度過了一個很快樂的端午節。

剛一上山,我就被這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山上松柏滴翠,蒼青色的羣山,一座疊着一座,像大海的波濤,無邊無盡伸到遙遠的天邊。還有黃燦燦、紅豔豔的小花從草裏冒出來,在山坡上一簇簇噴放。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紅豔豔的太陽射在山尖上,把山頂的霧氣像幕布一樣拉開了,人們拿出準備好的毛巾,開始用溪水清洗手部和麪部,傳說端午這一天,當太陽升起,用溪水洗手洗臉可以除災?百病。

踏青結束,人們手裏都拿着新鮮的艾蒿,在傳說中,端午的.時候把艾蒿掛在門上可以避邪,防止鬼邪進入家門。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回家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糉子,自然很高興,但我又想到了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爲了紀念他,發明了糉子這種食品。

今年的端午就這樣快樂的過了,我期待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希望下一個端午節也能像這樣子快樂。

端午節日記 篇7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

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每次端午節,奶奶家都會包起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

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