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陝西冬至習俗

冬至節3.05W

陝西冬至習俗

陝西冬至習俗

冬至,亦稱冬節、交冬。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時在陽曆12月22日前後,是一年中自晝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漢代起列爲節令日,有賀節的風俗。《後漢書禮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八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祝。魏晉時期,爲了迎“長日”,喜歡用紅線測量陽光。正好從這天起,每天增長一線。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太陽的直射光線,一年之中徘徊於北緯二十三度半與南緯二十三度半之間,夏至則直射於北緯二十三度半,爲北半球自晝最長的一天。以後日漸南移,冬至則移至南緯二十三度半,對北半球來說是太陽最偏斜的一天,也是自晝最短的一天。然後太陽便逐漸北移,就是民間所說的“冬至當日回。”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明清仍承此俗。民間稱冬至日爲“過小年”。舊社會是日學校放假,商業歇市、漁家停網、織工停織,並做應時食品,相互宴請,饋贈禮物,祝賀佳節。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以前。

民間把冬至這天叫做“數九”或“交九”,意思是說,從這一天起就進入九九八十一天的寒冷季節了。民謠如下: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死貓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寒盡,春暖花開。

吃餃子的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傳說古代有個名醫,名叫張仲景。他的醫術高明,人們稱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曾在長沙做過官,年邁告老還鄉,晚年定居在陝西省澄城縣,時逢臘月,天寒地凍,他看到許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

到了冬至節這天,他讓弟子料理家務,自己來到東關一塊空地上,搭起棚子,專門爲治療凍傷的耳朵而制一種藥劑,名爲“祛寒嬌耳湯。”這種藥是用羊肉、辣子及一些藥物配製成餡,再用麪皮包成餃子形,煮熟後發給每人二個,連湯帶餃子一齊吃,立即見效,耳朵就好了。從此,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流行全國。消寒益氣歌人們爲了戰勝嚴冬,盼望着春暖天氣的'早日到來,創編了種種《九九消寒圖》,在民間最爲流傳的有《消寒益氣歌》(見右圖)。圖面上印了九堆圓圈圈,每堆9個,這樣加起來的總數就是81個圈圈。操作時,只要每天染一個圈圈,九九寒盡就染完了。陰天塗上半圈,睛天塗下半圈,颳風塗左半圈,下雨塗右半圈,落雪則塗當中。當你若要知道今天處在第幾個九的第幾天,或回顧哪一天天氣怎樣?只要一看圖所染標記,就一目瞭然了。(見右圖)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熬過嚴寒冬天的計算方法。據傳明代文學家劉侗曾經描寫過九九的方法:“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爲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九九出,則春深矣。”陝西關中地區的文人、畫家、詩人每年冬至日起,牆壁畫一張梅花樹,樹開81瓣花,每日染成一瓣花,冬盡,一樹紅花全面盛開,則冬盡春來。(見左圖)

九九消寒句

九九消寒句,亦稱“寫九”。也是民間計算冬季寒冷變化的一種方法。一些文人、學士寫一句,如“亭前垂柏珍重待春風”(如右圖),句中有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筆,一共九九八十一筆,從冬至之日起,每過一天寫一筆,句成則寒盡春來。

九九消寒表

九九消寒表,亦稱“塗九”,民間計算冬季寒暖變化的又一種方法。即畫一張表格(如下圖),橫豎各九格,按九行八十一格排列,

從冬至開始,每日用顏色塗染一格。當格子全部塗完之日,就是冬盡春來之時。

數九迎春聯

“數九迎春聯”也是民間記載氣候變化的計算方法,每年冬至,即“數九”,一些文人學士爲了度過嚴寒的冬天,在書室作對聯(如右),每聯必須九個字,每字必須九劃。將對聯上的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聯合填一筆,全聯填寫完,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

其它風俗

陝西耀縣一帶,稱“冬至”爲“交九”之日。是日黃昏,在城郊村外燒化紙錢,爲死者添補過冬棉衣、棉被之用。民謠雲:“冬至黃昏年半夜,十月一日夢燒紙。”

陝西的部分地區,古時冬至,是祭祀孔子、拜師的日子。當日在老師家設壇祭孔,學生送禮,教師像過大事一樣,共同祭奠孔子,大擺宴席,招待學生及來賓。建國以後,此俗基本廢止。但祭孔、拜師活動,仍在一些地區流行着。

陝西吳堡一帶人民把冬至節,叫做“過冬”,家家頭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謂之“熬冬”。陝北清澗縣人民於冬至日,以冰塊溶水熬羊頭,亦謂之“熬冬”。陝北地區的人民每年冬至的晚上,置水碗於當院,予卜豐收。如來日碗中之水呈凸起狀,來年豐收;凹下狀,來年欠收。


標籤:冬至 習俗 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