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習俗作文

冬至節2.19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冬至習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冬至習俗作文
冬至習俗作文1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聽媽媽說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我聽了就覺得十分有趣,饒有興致地瞭解更多的冬至習俗。

在冬至這天,人們就要開始數九了。有一首歌數九歌朗朗上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我們鄉間的男女老少都會唱這首歌。數九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有一種是畫“九九消寒圖”。先是用墨線勾勒出八十一個花瓣的梅花,從冬至這天開始,每天用一個紅色或黑色的墨線塗滿一個花瓣,等花瓣全都塗滿了,就過了八十一天,也就意味着春天已經到了。我看了覺得這方法比翻日曆更有趣,到了來年春天,一幅寒梅圖不也竣工了嗎?不過我嫌這方法太傳統了,就想創新一下。我買了八十一張紙,準備一天折一隻千紙鶴,等千紙鶴折完,春天也就自然而然的到了,這樣數九是不是很有現代氣息呢?

冬至這天,吃的也大有講究,我們南方人在冬至時都要吃赤豆飯。這種習俗還是來自於一個神話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水神共工的兒子經常在人間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當他在冬至這天死後,變成惡鬼繼續殘害百姓,老百姓們依然逃不出他的魔掌,但是老百姓知道這個惡魔害怕赤豆,所以在冬至吃赤豆糯米飯,他就不敢出來胡作非爲了。

二十四節氣文化真是源遠流長,冬至帶給我很多的文化啓迪,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與自然節拍相吻合的。這樣想着,我看到了冬至的落日,這一天真的很短!

冬至習俗作文2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牀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爲"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裏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冬至習俗作文3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而且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些有趣的習俗文化,比如中秋吃月餅,重陽登高,七夕節示愛,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冬至了,因爲那天可以吃到湯圓,各種口味的湯圓,還記得去年的冬至,老師利用了一節課的時間,給我們講了冬至的來歷,相關傳說,相關習俗和現代人如何過冬至,還有怎麼做湯圓。

冬至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根據史書記載,冬至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

關於冬至的傳說是這樣的: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講完了這些,老師把我們分成了8個小隊,我和楊晨曦、林朝植、黃顏翔、黃偉森和陳主傑分在了同一小隊。

最後,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視頻,這個視頻告訴了我們怎麼包湯圓,將面和好,餡做好,然後將面做成一個個小小的圓扁片,將餡放進去,收口,掐掉多餘的一點,搓圓。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我真期待明天的到來,希望明天的DIY湯圓活動開展成功。

冬至習俗作文4

12月22日是今年的冬至日,不知不覺間,太陽直射點又到達了南迴歸線,北半球迎來了一年中最漫長的一個夜晚。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就測出了冬至,它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個。

《後漢書》雲:“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東京夢華錄》記載:“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不知是不是古人留下的禮儀,中華各地都會慶祝這個獨特的節氣。沒有隆重的儀式,只是各自“備辦飲食”,“安身靜體”地藉此慶祝。

說來慚愧,在讀大學之前,上海的同學們似乎從來沒聽說過“冬至吃水餃”。直到大一的那個冬至夜,食堂賣水餃窗口莫名其妙地排起了長隊??目測絕對超過100米,才知道這個流行於北方、中原多地區的習俗。一位河南同學很認真地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的。”不知道這些排隊買水餃的同學是真的害怕耳朵會被凍掉,還是借吃水餃一事聊解鄉愁,抑或是對傳統習俗的尊重與恪守,總之從那天開始,我也每逢冬至必吃水餃。

作爲擁有一半山東血統的女子,還有一樣食物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羊肉湯。冬至喝羊肉湯流行於滕州一帶,做法相當豪放:整塊的羊肉稍微汆一下,煮至酥爛,撈出、去骨、切片,然後盛一大碗羊肉湯,按個人喜好放入羊肉、香菜、大蒜葉或辣椒。我個人認爲再加點山西老陳醋味道更佳。熱騰騰的一碗羊肉湯喝下去,冬至的寒冷全被驅散。

冬至過後,白晝漸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預示着新的.開始,很快,我刊即將同廣大新老讀者共同迎來新的一年。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祝願各位讀者永遠有兩者相伴。

冬至習俗作文5

一轉眼冬至又到了,而關於冬至的習俗有人說吃餃子,有人說吃湯圓,但是我們老家的習俗更特別,那就是吃包子,雖然已經很漸漸失傳了,但是我們家依然還保留着這個習俗。

去年冬至,奶奶一大早就發好面,準備好羊肉胡蘿蔔餡。一聽說包包子,我急忙洗了手,跑到案板邊,拿過奶奶壓好的麪皮,開始學包包子。奶奶邊包邊教我:“左手心放麪皮,右手舀餡放在麪皮上。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邊皮,中指沿着邊兒往回拉,邊拉邊捏,最後捏到一起擰個小辮就行”。我一聽,難,得有點技術。奶奶說:“不怕,一學就會。”她握住我的右手,分開手指,在麪皮上練習“邊拉邊捏”,看着麪皮的圓邊在我手下一點點收攏,也很好玩。奶奶教我做了兩個,第三個我堅持要自己來,開頭我小心慢慢捏,不算順利,快要捏好了,我心裏高興,想一下捏住,可是餡都捏到了邊上,拉回的面捏不住倒粘在手指上。我有點發急,使勁一捏,不想倒把皮捏破了,餡也漏了。奶奶一看說:“不要急,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快成功的時候。你這是面邊上粘了菜汁就捏不住;手溼了就粘面了。”我長吸一口氣,擦乾手,重新拿過一面皮,按部就班操作,終於成功了。那包子歪着小辮坐在箅子上,我左看右看,多像淘氣的小娃娃!我大喊:“耶,我捏了個胖娃娃!”大家都笑了。吃飯了,奶奶端上熱氣騰騰的包子,我心裏美滋滋的,這包子也有我一份功勞啊!

不知道冬至的這個習俗還可以流傳到什麼時候,但是我喜歡這樣傳統的節日,喜歡這樣傳統的習俗。

冬至習俗作文6

我的爸爸是河南鄭州人,我的媽媽是江蘇揚州人,所以我的戶口本上標註着我是河南鄭州人,可是我不喜歡做河南人,因爲那裏的霧霾比西安還要嚴重。我喜歡揚州,那裏到處都有漂亮的小池塘、蜿蜒的小河、鬱鬱蔥蔥的野花野草,如果夏天的清晨你起得夠早,也許還能看到一隻野兔慌慌張張的竄過帶着露珠的田野。所以我想講講我的“家鄉”揚州的冬至習俗。

在揚州,我們把“冬至”叫做“大冬”,當然它不是用普通話來念,可是我不會說揚州話,在百度查了之後找到了“大冬”這個名稱。和在西安不同,揚州人過冬至不吃餃子,我們吃湯圓,就像我們在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吃餃子吃湯圓一樣,似乎湯圓、糰子這種圓形的糯米制品,在我的家鄉代表着一種團團圓圓的特殊意義,因爲這些不僅過年過節時吃,平時我們也會做很多糯米糰子或者湯圓煮在稀飯裏當早飯吃。所以冬至吃湯圓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啦!除了吃湯圓,在這一天我們還要燒紙拜祭死去的人,我家就會燒紙給我的太爺爺,我從來沒見過他,他的照片掛在堂屋,所以我家人就在堂屋燒紙,可他們都嘻嘻啊哈的一點也不嚴肅,我不懂爲什麼,也許是太爺爺已經死去很久了吧!

聽我爺爺說,他們以前還會畫一種畫,叫“九九消寒圖”,我沒見過這種話,可我百度了一張,上面五顏六色地畫着三個胖娃娃,爺爺說這種畫上有一句詩“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句詩一共81畫,每天用毛筆寫一劃,等這句詩全部寫完,冬天也就過去了。我猜大概因爲有81畫,而且乘法口訣有九九八十一這句,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

這些就是我的老家揚州的冬至習俗。

冬至習俗作文7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比如說:書法、美術、春節、端午節……前幾天剛過了冬至。

冬至吃水餃有一個傳說故事,我給大家講講聽。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有了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那天,爸爸媽媽提前下班回家包餃子,我只是在一旁看。爸爸擀皮媽媽包,我看到爸爸在用力的擀着水餃皮,一會就擀了一堆,媽媽也不閒着,靈巧的雙手一捏,一個圓嘟嘟的餃子就出來了。正在大家忙的不亦樂乎的時候,哧哧的聲音驚動了大家,原來是鍋裏的水開了,下水餃吃了,我高興的喊着。

不知道爲什麼,媽媽還留了一碗水餃沒有下。

第二天我才知道是留給住校的堂姐。堂姐沒有了爸爸媽媽,週末住在我家,媽媽來照顧她,媽媽說既然姐姐住在我們家,那就是我家的一名成員,什麼東西她都應該有一份。

這個冬至,是充滿溫馨的,餃子裏都有一種溫馨的味道。

冬至習俗作文8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正所謂:冬至到,吃水餃。

過去,南寧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還重要的地步,在民間至今還流傳着“冬大過年”之說。每到冬至,各家各戶就要做湯圓、包肉糉,還要準備“三牲”拜祭祖先,舉家歡飲。而在鄉下,除了家家戶戶要做湯圓、包糉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裏祭祖宗祠,然後閤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以慶團圓。

據傳,南寧之所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冬至那天,各家殺雞宰鴨,準備酒肉、果品、湯圓,而在外的親人也趕着回來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同時冬至對於農民而言,就意味着要對來年的生產、生活進行系統的安排和籌劃,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確實是“冬至大過年”了。在民間還有“冬幹年溼”一說,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氣晴好,在過年的時候則會遇上下雨天,十分應驗。其中奧妙,也許是因爲古人千年之總結,是經驗之談。

過冬節時,南寧人的餐桌上除了雞鴨豬羊等佳餚外,還有一道特別的菜——魚生。這是因爲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講法,也許是因爲冬至時令氣候較涼,切好的魚生不易變質,入口時清涼爽滑美味。當然,南寧魚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橫縣的,橫縣魚生還成功申報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冬至習俗作文9

今天冬至,又使我想起小時候過冬至,五十年末,山村沒有電燈,一到夜晚村子一片漆黑,不見行人;只是偶爾聽到村中的狗貓叫聲。我們家也早早關門,全家圍繞在爐火旁,吃着母親包的香噴噴素水餃,聽聽老爹講講水滸三國故事,一家平平安安其樂融融,這可能就是一直想抱緊的幸福!

記得小時候和母親有過這樣一次對話,現在想起來,當時的她,可愛而美麗。她說:

“吃了冬至飯,姑娘媳婦有點煩。

我跑過去問:

“媽,爲什麼呀?”

媽媽接過話茬說:

“過去的大姑娘小媳婦,有點害怕過冬至。因爲要長一歲。這一天是一年夜晚當中最長的一個,大姑娘小媳婦可以在被窩裏多呆一會兒。過完這一夜,一夜比一夜短,每天要多做一線的針線活。做活做到眼睛看不到東西爲止。如果要趕活的話,還要點油燈。婆婆害怕浪費油。”

想到母親,又懷念起她那一手冬至裏的絕味。

糯香彈牙的玉林米糉

玉林人過冬至,幾乎家家必包米糉,一些當地人乾脆叫冬至爲“米糉節”。玉林米糉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爲調料,再選以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餡,熬熟後香味四溢,是玉林市民最喜歡吃的一種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糉還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補益力氣,以待來年的樸素願望。

冬至習俗作文10

冬至這天,按照習俗吃餃子。小的時候我很好奇地問過媽媽,爲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媽媽告訴我,因爲冬至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傳說吃餃子可以防止凍耳朵。

開始包餃子了嘍!奶奶把材料都準備好了,媽媽叫我:“妮妮,快來和我們學着一起包餃子吧!”我拿起一個媽媽擀好的餃子皮,學着奶奶的的樣子放在手上,然後用小勺挖一小點肉餡放在餃子皮的中間,把皮捏攏,這樣一個餃子就包好了。儘管它看上去有些皺皺巴巴的,像個滿臉佈滿皺紋的小老頭。可我的心裏卻甜滋滋的,因爲這是我第一次包的餃子。漸漸地,我包的餃子越來越有模有樣了,就像小老頭變成了小公主,我得意極了!我高興地舉起它向媽媽和奶奶炫耀說:“好看嗎?”媽媽看到我包的餃子,笑着說:“非常可愛。”

包完餃子後,媽媽問我:“妮妮,想不想吃?”我連忙回答:“想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於是,媽媽馬上打開煤氣竈開始煮餃子。不一會兒,鍋裏的水沸騰了,餃子們一個個浮了上來,它們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就像一羣小白鵝悠閒地在河裏遊着。餃子出鍋了,我連忙用筷子夾一個往嘴裏送,一股香氣從我的嘴裏飄向深處。我覺得自己包的餃子和外面賣的餃子味道截然不同,它更美味。

我喜歡吃餃子,更喜歡吃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包的餃子,心裏別提有多高興啦!

標籤:冬至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