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春節

浙江春節習俗

春節3.26W

浙江春節習俗1

開門炮:七年級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爲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裏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浙江春節習俗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竈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爲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七年級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裏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竈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着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唸經纔有效),放鞭炮。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爲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七年級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裏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爲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於階層、行業、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財的,有求農業豐收的,有求子續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七年級有錢者,要用重達百餘斤的大蜡燭還願。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淨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裏,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裏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着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熱鬧異常。

拜茶:正月七年級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竈神像前;二是拜竈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七年級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爲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正月七年級早餐,溫州人喜歡吃鬆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鬆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鬆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鹹,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徵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鬆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後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蔔)給閤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糉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糉,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說,吃糉子有兩義,一是因爲糉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爲糉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七年級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牀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春節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着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財的彩頭。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浙江春節習俗2

大年三十晚上,長輩把壓歲錢放在晚輩的枕頭底下,這是每個舟山人做小孩子的時候最開心的事情。滿米缸,用一碗飯和一碗豆腐放在米缸裏,豆腐表示田。正月七年級是不可以動刀的,所以一般大年三十晚上都動好了。動刀了老鼠要咬東西的。正月七年級地不可以掃的,財氣掃掉類。所以很多有院子的,鞭炮一般都不去掃的。垃圾水也不可以倒掉的,油水都倒掉類。大年三十把正月裏的飯都燒好了,寓意爲飯富家財。

舟山人大年三十晚上是要祭祖的,俗稱“祖宗羹飯”,是除夕那天舉行的一種節慶禮儀,其實質是感恩祖先。在舟山人的傳統禮儀中,祖先是血脈,是根。若一個人忘了祖宗,則是大逆不道。所以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辦一桌最豐盛的酒席,並以最隆重的禮儀、最純結的心情來祭拜祖先。懷念先人功德,並希望能在先人的庇廕下,在新的一年裏有個好收穫。

祭祖的'程序,按舟山舊俗一般是,在除夕這一天,一切過年準備完畢,家裏環境要求整潔光亮,並貼上春聯。作爲主祭人,一般是家裏的男性當家人,事前都要沐浴淨身,穿上乾乾淨淨的新衣服。供祭一般用八仙桌,大門要開着,便於祖先入屋、就餐。這一天的菜餚,需魚、肉、雞、鴨,五畜俱全,並要用大盆大碗盛着,還要豐盛,即意味“節慶圓滿”,也是子孫對祖先的最大敬意。上祭時,先燃香、點燭,爾後輪番斟酒,每斟上一次酒,主祭人都要向祖先祭拜,並唸唸有詞,說些吉祥話。一般程序要敬三次酒,也有一次敬完。在雞、豬頭上放蔥和小刀,便於分食。蔥象徵春天。到最後一次祭拜時,主祭人要帶領全家人向祖先跪拜,祭畢,要放三個炮仗。

大年七年級,舟山人基本上不走親戚的,而是拜“墳頭歲”,是懷念已經逝去祖先的一種方式。拜“墳頭歲”時要擺上點糕點糖果,點上蠟燭、燒炷香。保佑他的子孫平平安安。”

據親家老曾回憶,從有記憶起,他家就一直保持着春節上墳的習俗,對家裏人來說,那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準備好酒菜、饅頭等,到祖先的墳墓上,祭祀一番。

親家老曾說,“年少的時候,我十分喜歡跟着父親或叔父,去給祖先上墳。因爲上墳的時候,總要放一掛鞭炮,燒一沓紙錢,離別時,大人們還會大聲說着清明再來給你除草的話。這些對於當時的我都是十分有趣的事情。現在,我依然十分敬重這個習俗,每年春節,我都要到祖先的墳頭上,磕幾個頭,燒一沓紙,懷念一下已經逝去的祖先,感謝祖宗留給了我這幅血肉之軀。”

對祖先的敬重,是一種孝的體現,在傳統上,只有敬重祖先,才能維持家運昌盛,因此,在舟山市民心中,祭祀祖先,給祖先上墳,是十分神聖的事情,也是對祖先敬重的直接體現,尤其是春節的時候,祭祀祖先,更是隆重,也更是神聖。由此可見,春節上墳,也是一種不錯的感恩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