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認識與思考淺析

  信息技術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認識與思考淺析

 一、不斷深入學習新課標的精神,認真領會新課標的先進理念與思想,爲新課改的實施做好充分的準備。

信息技術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認識與思考淺析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不是簡單的等於課標加上教材,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由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過程、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組成。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有三個層次: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信息技術”是屬於“技術”這一學習領域下的一個科目,它由“信息技術基礎”、“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能初步”等多個模塊組成。新課標提出以下基本理念:

1、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2、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生學習的平臺。

3、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4、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5、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既是新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是總的課程目標。信息素養包括: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呈現與交流的基本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流暢地發表觀點、發表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這就突出了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重要地位,承認教師是課程的經營者和設計者,但更着重強調的是教師要擔負起學生的學習經驗重組以及引導學生進行創新的責任。

課程目標強調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同時這也是新課改教學目標的核心。知識與技能強調的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與特徵,能熟練地操作並應用常用信息技術工具,能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初步形成自主學習新信息技術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重點在於指出獲取信息的四個過程分別爲確定信息需求、確定信息來源、採集信息及保存信息,而網絡信息檢索的常用方法是直接訪問相關網頁、使用搜索引擎及查詢在線數據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特別強調的課程目標,要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強健的體魄和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等。

還有的是,新課標的學習不僅只是一兩次的大規模的學習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它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領會,並要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應用中不斷繼續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深入理解其先進理念及精神。

 二、認清形勢,更新觀念,主動出擊,積極轉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搶佔新的制高點。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革新、備課方式和課前準備、自我教學能力的重新認識及課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建設等幾方面都進行深入改革。整個教學要讓學生髮展個性,盡顯所長,課堂教學評價所關注的重心應該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不再是教師的表現,而是注重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同學間合作的行爲表現、學生的參與熱情、情感體驗與探究、思考的過程等。教師要迅速進行角色的轉變,即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指導、合作者;學生也要從原來的知識接受者,變成學習過程的主導者。學生不能只是因爲學習信息技術而學習信息技術,而應該轉向把信息技術與實際生活、實踐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解決的問題過程中深入學習信息技術。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課程設計讓學生一步步地跟着學習,這樣就嚴重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程強調學生的學習以自主、合作、探究、討論爲主,教師也就更多地成爲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這並不是意味着教師的作用降低了,工作減少了,相反地,教師肩上的任務更重了。因爲教師除了要像以前一樣投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外,還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確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敢於探索、總結經驗。

三、明確責任,認清目標,積極主動,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勇敢嘗試。

新課改的實驗責任在於驗證方案、創造經驗、提升自我、改良教育。因此,我們應該有光榮感、使命感和主動性、積極性。信息技術的.課程目標在於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他們良好的網絡道德、提高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未來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教學要重過程方法、講體驗感受,那麼教師必須注重花時間去認真熟悉學生、琢磨學生、琢磨教材、琢磨課堂,不僅僅滿足於對教材的通透和在課堂中深刻地重現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進學生中間,瞭解他們對教材的認識和需要、瞭解他們的興趣、知識儲備狀況和他們特別關心的一些話題、社會現象等,並把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到這些學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師的備課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需求的話題作爲具體的載體,把社會實踐的真實內容作爲附着物,進行重組教材、有自我個性地把握教材、全面爲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教師的備課採取課前認真分析、思考、資料準備;課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應對,並儘快解決;課後要進行總結、反思和補充等。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教師之間要加強合作與聯繫,多進行交流與溝通,實行集體備課,共享教學資源,達到互相促進。信息技術,基於其自身發展迅速的特點,這就更加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千萬不能固步自封,如果自己的知識更新跟不上的話,那何來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呢?

 四、注重過程,重談感受,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學爲主、老師的教爲輔進行,一切應該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重點注意學生的言行舉止,留意他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學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體驗了什麼,還想學習什麼等,而不應該再強調以前的老師講得多生動、多精彩。當然,並不是對老師的基本功不要求了,而是把時間儘可能分配給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老師從中經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對於現在的課堂教學,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把課堂教學從傳統上老師的“教”轉變到現在學生的“學”。這不併是說老師的作用和工作大大減少了;相反地,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因爲僅侷限於把握教材是絕對不夠的,學生的自主實踐和探究將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要深刻挖掘學科教材,追求知識深度,否則你怎麼能夠引領好學生呢?由於現今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大大增多了,而信息技術課程大都在多媒體電腦室進行,這就要求老師除了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管理與監督,以免學生玩遊戲、胡亂上網、聊天等其它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當今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除了師生互動外,還要注意的是學生之間的互動,讓他們進行小組的討論,發表個人的看法,培養他們的團體合作精神,而“綜合活動”則更加全面地讓學生有發展個人才華的空間,儘可能地讓他們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綜合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實際生活與學習當中的問題,綜合地體現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此外,老師的課堂教學中要常常隨機應變,以防學生的獨立或合作學習打亂教師頭腦中固有的思路這種可能;老師還要注意課堂中的熱鬧而不混亂,即學生可以學生處在一種熱烈研討、你爭我辯的自主學習氛圍中而不像鬧市般的鬧哄哄的。

 五、邊學邊教,寓教於樂,若有所思。

新課改是新的東西,作爲教學中必不可少一員的教師,應該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其實教師也是學習者,他們應該和學生一樣處於學習上的同一出發點。教師應該學會在教學中寓教於樂,不斷學習,把教學當成是一種樂趣,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廣度與深度,從而有效地指導好學生的學習。教學當中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若干疑問與思考如:

1)實行了20多年的大學聯考制度已經造就出極爲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學模式,考什麼,就教什麼、學什麼、練什麼。老師們已經太習慣按應試教育的思維指導教學了。如果大學聯考一卷定終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學校對老師教學的評價尺度不改,如果選修課的最終評價方式與課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學,高中課改就有可能變味。如果改革不徹底,不全面,就會有人認爲誰改誰吃虧,就會有人對課改觀望,最終導致課改的目標打折扣甚至失敗。特別地,對於信息技術這一領域,由於一直以來都屬於高中的次科,甚至可以說是次次科,學生一直以來都不甚重視。現在按新課標的精神,要求每個學生至少要這一領域修完四個學分(2個必修+2個選項修)。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這一學習領域的重視程度。但是我們還要考慮的是,由於信息技術一直以來都沒有作爲會考或大學聯考的科目,這樣就不能給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給預一個統一客觀的評價,所以建議考慮作爲會考的一個科目進行。甚至在條件成熟的條件下還可作爲大學聯考的參考科目或必考科目。此外,如果把信息技術納入考試的範圍的話,上級考試主管部分應該要考慮考試的形式選擇問題(機試、筆試、混合形式),還有的是還要考慮到不同地區在對信息技術的硬件支持的參差不齊這一嚴重問題!

2)新課程實驗強調的是以學生爲主體,是課堂內的師生互動式、探究式學習,選修課就存在很大的彈性。上好這種課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師不斷地關注、學習和研究新知識、新問題。這種不斷學習的壓力和挑戰是巨大的。信息技術作爲一門新陳代謝很快的學習領域更需要從事的教師要不斷自我地學習。所以新課程實驗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新的要求會激勵老師們去學習和提高自己。因此,教學主管部分及學校要儘可能提供足夠的學習機會及學習時間給老師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提升。

3)課改加大了選修分量,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的確容易激發起教學雙方的興趣。但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由於教育資源的差別,所能開出的選修課差別甚大。比如信息技術新課標雖然規定了5個選修系列,但是,每個系列的模塊怎樣設計?怎樣考覈?老師按自己所長報出的選修課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要求?學生選擇老師時如果厚此而薄彼,學校該怎樣排課和協調?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卻沒有減少內容含量。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另外,新課標的評價理念和方向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它提出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爲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問題是,除了學習成績的評價是剛性評價,由教師主導的文本評價和由學生主導的過程評價都是彈性評價,如何防止這兩種評價流於形式或混入暗箱操作,如何保證評價的公正、透明,同樣是課改實施中的難題。

總之,信息技術新課改目標在於提升自我,改良教育,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改革也肯定會遇到很多因難,需要教師與學生想辦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