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用於國小語文活動課例談論文

  提要:本文用“四結合”的教育研究理論、創造教育的理論、國小語文活動課的理論作指導,以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爲藍本,從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活動爲主線等方面,闡述了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如何開展國小語文活動課教學,以及在國小語文活動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用於國小語文活動課例談論文

  【問題提出】

可以這樣說,哪裏有生活,哪裏就有語文;哪裏有語文,哪裏就有生活。語文與生活同在,生活與語文共存。 可是長期以來,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國小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少有學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很少有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大多隻會照老師的指令去思考,按統一的要求來表達。這樣下去,學生的悟性、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錮。難怪美國教育家尼爾?普斯特曼說,學生“進入學校時像個問號,而離開學校時像個句號”??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悲哀。這種教育,學生的個性被泯滅了,才情被淹沒了,智慧被冰封了;這種教育,無歌也無詩,精神家園荒蕪蕭索,創造之樹枯萎凋零,想象之鳥不再高翔。??這種現象一直令教育界的很多仁人志士擔憂不已。 但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教學之中,應用到語文活動課當中,無疑是語文教學的一次革命。它所蘊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語文觀”的要求。有人說:“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學生只有走進社會,融入生活,關注人生,觸摸時代脈搏,才能學好學活語文。我們如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根據國小生的生理、心理等特點,除了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創造性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適時適量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課教學。在活動中,讓同學們動手動腦,愉悅其身心,發展其能力,培養他們勇於開拓,不斷進取的創造才能,那麼,以上那種語文與生活脫節,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受到抑制的現狀,將會得到較大的改觀。 我們通過多年的實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了語文活動課的教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也摸索了一定的規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述以求教。

  【理論依據】

  1、“四結合”理論

①“四結合”教育理論,強調了培養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強調了運用認知學習理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外部刺激進行信息加工,發揮學生主體的參與作用。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爲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提供多種形式的參與機會,提供建構新知識的材料和途徑。

②全國“四結合”總課題組在第四屆年會上進一步確定了“四結合”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的研究目標和任務,即:一是在現代教育與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的語文教學模式。二是要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推動基礎教育的整體改革,以及教學內容、手段的改革。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創新人才。

因此,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語文活動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符合語文“四結合”的理論。

2、創造教育理論

  ①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creativity)一詞源於拉丁語creare,意即創造、創建、生產、造就,又稱創造能力。指的是創造主體根據一定目標,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意義)的產品的能力。其中“產品”可以是一種新觀念、新設想、新理論,也可以是一項新工藝、新技術、新作品等思維成果的物化形態。“新穎”指的是不墨守成規,前所未有;“獨特”指的是不同凡俗,別出心裁。新穎或獨特和價值(有意義)是創造力的兩個根本特徵。 對於什麼是創造力,迄今爲止,衆說紛紜。有的強調主觀創造,有的強調創造的.過程,有的強調創造的結果,有的則強調創造的動機和人格。

目前,心理學界逐漸認識到,創造力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心理能力。現代心理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就在於發現了人性中的創造力。除低能者、病患者外,每個人從兒童開始,都具有創造的可能。創造力是一種水平從低到高的連續體,在人們之間只有程度的不同,而不是全有或全無。

②創造力的層次

根據人們解決問題的新穎性和獨特性程度的不同,創造力一般可分爲三個層次。而第一層次爲初級創造力,指本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或是對新問題的解答,或是對舊知識的突破,不一定具有社會價值。一般的中國小生也可具備這種初級創造力。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個正常人從兒童開始都具有創造的能力,創造能力只有大小之分,沒有有無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再把知識重新組合或轉換,從而獲得新的領悟,這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種重新組合或轉換的能力,就是學生的創造才能。

③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五項內容

一是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發展的教學氣氛。二是運用探索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創造的過程。三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四是教給學生一定質和量的知識,不斷修飾、改變、擴大、發展學生的知識結構,爲創造打好基礎。五是挖掘教學內容內部的創造因素。如揭示作者創作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創造技能訓練,並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意識。 因此,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國小語文活動課教學,符合創造教育的理論。

  3、活動課程理論

新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多處提出要加強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思考、交流;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拓寬語文教育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新大綱”十分重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改變學生以往的不良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啓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新大綱明確指出故事會、朗誦會、課本劇等形式都可以引進課堂教學,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創造力。 新大綱還指出:要“從教學實際需要出發,配備錄音帶、錄像帶、光盤等聲像資料,配備適量的幻燈機、投影儀、電視機、收錄機、錄像機、計算機及其他輔助器材。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利用網絡資源,還可裝備視聽教室、語音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