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信息技術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論文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享有了空前豐富的信息資源。在國際互連網上,有着衆多的歷史網站,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學習資源(歷史資料、圖片、影像等)。信息技術和網絡不僅成爲教師學習提高的途徑,也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工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教改課題。下面圍繞高一歷史研究課《辛亥革命》,談談研究性課程的學習計劃及信息技術在其中的運用。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論文

  一、設計思路

以網絡爲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使自主化的學習方式成爲一種現實的必然的選擇,學生由原來的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爲主動的學習者,這有利於使學生在網絡時代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但是,網絡信息並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師生需要對網絡信息進行查找、篩選、覈實及應用。本單元的學習計劃,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的能力。尤其是關於辛亥革命的內容,教材有新的表述,便於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培養創新能力。

  二、實施步驟

1、首先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主要是網上信息的蒐集下載、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製作、網頁的製作等。高一學生已開設信息技術課,只要做一些實用技術的指導和演練即可。

2、把課題佈置給學生,由學生通過課內外資料的收集,來完成辛亥革命的背景、經過及評價的學習過程,並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對某一專題深入研究。

3、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學生將根據自己的愛好,結成不同的小組,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計劃。這裏特別強調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這在學生未來的成長和工作中將是特別重要的。

4、小組學習情況。

在這次活動中,全班有28個學生願意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師幫助下,分成4個小組。

第一小組:以孫中山、黃興等人的事蹟爲主要研究對象,收集材料,寫出簡介及評價。

第二小組:主要研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過程。

第三小組:主要研究三民主義形成原因及後來的演變。

第四小組:主要研究辛亥革命的功績及成敗。

  三、學習成果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成果的共享,學生以研究小組的形式,將共同完成的關於辛亥革命的論文,在課堂上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創作多媒體的演示文稿,以生動的文字、圖片及音像資料講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應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規,作爲學生的參考。學生演示文稿應以評價量規爲參考。在4個小組中,最後又遴選了8位對歷史學習特別感興趣的同學組成核心小組,來完成網站的建設,將學生的學習成果發佈到校園網或Inter網上。

第一小組;他們收集了大量的網上信息,特別是找到許多有關孫中山的網站。學生能從上面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料,並要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提煉,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指導,特別是要區分網上信息的真僞。網絡信息浩如煙海,其中既有研究所、高等院校的網站,也有個人愛好者製作的網頁。對於網絡提供的史實信息,要看其是否提供了材料的出處、作者等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查找史書,進行考證。對於觀點性問題,應慎重採納,反覆推敲,做到論從史出。

第二小組:嘗試演示文稿的製作。主要是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製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雖然在技術和畫面上有所欠缺,但基本符合教學要求,達到了學習目的,在課堂與同學的交流共享中,這一小組的同學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第三小組:主要研究三民主義形成原因及後來的演變。這一課題因爲涉及到的理論問題過多,超出了高一學生的能力,這一小組的研究未能完成。這也是今後研究性課程中應予以注意的,即課題的選擇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並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

第四小組:這一小組做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工作,在網上查閱了近代史圖片庫網站和近代史研究所網站,並找到許多有關辛亥革命功績及評價的相關文章,特別是紀念辛亥革命八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綜述文章對他們啓發很大。儘管這類學術文章對他們來說有些高深,難於理解,但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可以從中提煉出一些學術界最新的觀點作爲學習參考。這些教材以外的知識,激發了這個小組極大的學習興趣。關於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否,在這一小組中形成兩種觀點:一種認爲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以後的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國更加黑暗,由此認爲辛亥革命徹底失敗了;另一種觀點認爲辛亥革命的首要目標實現了,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再也沒能出現穩固的封建帝制,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得出結論:辛亥革命在推翻專制統治方面取得了徹底成功。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它主要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提出了以“創造”爲指向的學習形式及有關的學習內容。在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更多地從教的角度來考慮與之相應的課程、教材、教法等問題。由於教育目的、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因此,研究性學習並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必要補充。研究性學習比較注重掌握調查、觀察、實驗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與現行的學科教學或必修課程的聯繫更密切一些,但它並不是一種知識教育。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是否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並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惟有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優良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特徵的研究性學習,也才能使中學教育不斷適應新世紀激烈競爭的需要。通過這次研究性課程嘗試,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職能在發生着轉變,他不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的角色,而是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嚮導與顧問。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也不再只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它更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工具。

這一切開始改變我們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一場新的教學革命正在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