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推薦】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6.82K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生物教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標本,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

2、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3、仔細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情感目標:

學生合作完成臨時裝片的製作及繪圖。

二、教學重點

學會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製作。

三、教學難點

學會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製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四、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回憶顯微鏡使用的基本步驟。(請同學回答,並進行實際操作)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如何計算的.?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有什麼特點?如何移動玻片標本?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X物鏡;

②顯微鏡下觀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學會移動玻片標本是爲了辨別玻片上有無污點的存在和玻片標本在不在顯微鏡觀察的視野中。

情景導入: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後,一定想看看真實的細胞。我們把一個葉片放到顯微鏡下是看不到裏面的細胞的。我們使用的顯微鏡是光學顯微鏡,只有將生物實驗材料處理的薄而透明,讓光線透過,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

(二)玻片標本的分類

自主學習:這一環節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並簡單歸納得出:

1、材料的處理:薄而透明

2、根據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標本的分類:

切片: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

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製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製成裝片。

3、根據保存的時間長短,玻片標本的分類:

臨時的標本和永久的標本

(三)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製作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生閱讀教材:

1、實驗的目的:

教師簡要介紹實驗桌上的有關實驗材料

洋蔥鱗片葉、新鮮的黃瓜、清水、稀碘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以多媒體的展示,示範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並作簡要說明。(學生動手環節,需巡視觀察並及時進行知道糾正)

3、由小組合作完成,結合導學案,並把觀察到的植物細胞繪圖。(強調繪圖步驟)

4、小組完成後,請同學總結回答。

5、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並繪製簡圖(展示)。

6、學生整理實驗桌和收好顯微鏡。

(四)課堂總結

學生整理實驗桌以及清潔收顯微鏡;

學生完成技能訓練中的測量與計算;

(五)課堂練習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觀察生物與非生物,比較他們的區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型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 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環 節

導入新課

新 課教 師 活 動

在三十億年前我們的地球一片荒漠,寸草不。而今天我們的星球如此美麗,你知道是什麼將我們的環境裝點的如此美麗嗎?

一. 什麼是生物

在你的周圍有很多生物,你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1. 觀察老師提供的圖片和實物,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 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討論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小結: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學生活動

討論交流

觀 察

分組討論

交 流

總 結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的主要特徵,你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和補充嗎?

分析歸納

小 結學完本節課,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生物?”你會怎樣回答呢?表達交流

課後活動調查身邊的生物種類

設計表格,調查身邊生物的種類和生活環境。 實踐

板書設計

生物的特徵

一.什麼是生物:有生命的物體。

二.生物的主要特徵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 生物能進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調查觀音塘溼地公園的生物種類

一、調查目的

爲把理念落實到行動中,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我們選擇對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研究作爲活動的課題。通過對校園裏各種各樣的生物進行觀察和學習,使學生既學到了許多生物分類方面的知識,提高他們野外識別生物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更好地貫徹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此外還能爲學校調查清楚校園的生物資源提供一些資料。

二、活動安排

(一)準備階段 20xx年9月5日—9月10日

1、確立課題

活動開始先讓學生設計選擇意向調查表,再由學生自己選擇並確定調查題目。

設計並填寫好的選擇意向調查表:

班級:班姓名 性別 愛好

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與你生活聯繫密切的問題是什麼?

你最想調查的問題是什麼?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

2.活動分組

各班採取自願的方式組成興趣小組,4~5人爲一個調查小組,並確定組長。

3.制定計劃

由學生自己設計小組活動方案(包括設計調查路線和校園生物種類的調查記錄表等),鼓勵學生形式要多樣化,老師對各小組成員進行調查、訪問、查閱資料、製作生物標本、如何對生物進行歸類等方面的培訓。

4.材料用具

調查表、筆、放大鏡、望遠鏡、照像機、軟尺、採集箱等。

(二)實施階段 20xx年9月11日~20日

實施程序:先後採取調查(包括測量)、訪問、查閱資料、鑑定、掛牌等方式瞭解校園的生物資源。對校園內的每一種生物都要進行登記,部分種類應採集2~3套標本,不能識別的種類應請專家鑑定,認真作好調查記錄,嘗試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將歸好類的生物資料進行整理,填寫在自己設計的調查表上。

l.調查記錄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記錄校園各種生物的名稱、形態特徵、生活環境、數量、生長情況等資料,學生很認真的填寫調查記錄表(調查記錄表見附件1)。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活動中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做活動的組織和指導。

2.製作並鑑定標本

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區分不同生物的名稱,對於部分生物科類(尤其是不認識的生物),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將它們製成了生物標本,然後對各種生物進行鑑定,並將調查記錄表填寫完整。比如,標本的製作我們通常是採用自然乾燥法和加溫乾燥法。微波爐乾燥法是加溫乾燥法中的一種,目前家庭微波爐非常普及,是用來乾製標本的好器具。該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節間具有特殊物質和結構,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燒,還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輻射,極易變色,這些材料不適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乾燥法進行乾燥。將乾製好的標本右下角貼上標本籤,寫上名稱、編號、採集日期、地點等,保存起來,以備鑑定時查用。

3.參觀訪問

調查結束後,對於無法鑑定的生物,學生可以拿乾製標本向有關專家或到花鳥市場去了解它們的生物名稱、生活習性、養護管理和飼養方法等,開闊了學生的拐野,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4.製作卡牌

學生到圖書館查找有關書籍,弄清校園內生物的種、科、屬、學名和它們的生活環境等知識,有無法查閱的生物應請有關專家鑑定,最後給校園植物編寫名錄製作塑料質地的卡牌。

5.掛牌

學生將自己製作好的卡牌對校園植物進行掛牌,掛牌後還可以爲植物拍攝照片,讓來到校園的每一個人都瞭解認識所有的植物,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利用科學工具書籍查閱知識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又增長了他們的植物知識,營造一種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這次對校園生物的調查,學生們將更進一步的瞭解校園,從而更加熱愛校園內一草一木。

階段小結 通過探究、調查、訪問、考察、勞動實踐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爲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斷完善建構學生自我精神世界。

(三)總結階段 20xx年9月22日~30日

l.表達交流

調查活動結束後,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彙報調查過程、結果和體會,還可以提出在調查中所想到的其他問題,跟其他小組交流。全校師生能在每棵花卉植物上看到掛着的學名牌,學生們將能科學地稱呼花卉植物的植物學名,並且糾正學生中的一些模糊和錯誤的概念,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花草樹木綠化校園,保護環境的認識也有進一步的提高,最後安排學生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寫出心得體會在班上交流和總結,並撰寫調查報告。

2.結果分析

三、活動反思

1.學生反思

2.教師反思

“我思,故我在。”三年的課改讓我學會了思考。課改在理論上的討論表述已日臻完備,其難點在於將課程理念轉化爲實際行動。自從開展《生物種類的調查》活動以來。我發現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有明顯的變化:

首先,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大大提高,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學生會善於主動蒐集資料,凡是書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識,學生會去翻閱相關資料,有的還會在網上查尋,

其次,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大大加強了,學生們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積極參加學校的保潔工作,使校園的環境更優美。

面對21世紀的挑戰,我們老師應多開展以學生自主性、實踐性爲主的活動,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爲學習的主人。這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都有重要意義。

四、活動延伸

1.建立一個校園生物資源庫編入學校校本課程,以備教師教學所用。

2.開展學校植物領養活動。

具體做法是:分年級、分班劃好領養範圍,採取“承包責任制”,負責養護管理植物,然後定期對領養結果評比,讓學生有“我的校園,我做主”的感覺,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同伴互助的團隊精神,充分利用學校的綠化資源。

開展校園生物園地的規劃活動,建立生物園地規劃區(如動物飼養區、作物栽培區、食用菌栽培區、藥用植物栽培區、蔬菜栽培區、花卉栽培區等)。

生物教學設計3

摘 要: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聯繫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提出一些新建議。

“新課改理念”,就必須面向全體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理功能進行觀察和探究,使學生獲得、驗證或鞏固知識,並掌握有關操作技能,進一步發展智能的過程,稱爲生物實驗教學。生物實驗教學的類型可分爲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在此,本文聯繫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一些新建議。

1.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就是教師使用演示的方法,根據課堂教學計劃進行的生物實驗。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最常用的直觀手段之一。演示實驗比分組實驗容易開展,既節約耗材,又節省時間,更便於組織教學。因此,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特別要加強演示實驗的開展,以便提高教學效果。演示實驗的類型主要有:

1.1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在以獲得新知識爲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中,教師預先把實驗器材準備好,在課堂上邊講授邊演示,並對所用到的器材名稱進行介紹,講述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條件,準確操作,規範動作,以達到預期的演示效果。當學生觀察到一個或多個現象時,教師通過談話啓發學生對所見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例如,在“鑑定骨的成分”時,教師把骨煅燒後所剩下的物質用鑷子打碎,問學生:“骨裏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可能回答含有“無機物”。此後,用清水沖洗15%的鹽酸浸泡過的骨,將其打結或折彎,又問學生骨裏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又可能回答骨裏含有“有機物”。最終,教師才叫學生總結骨裏含有哪些成分?無疑,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來傳授新知識,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必須注意到,由演示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特殊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特殊性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性的原理。例如,用魚骨來鑑定骨的成分,同時可以推廣到鑑定其它動物骨的成分。

1.2驗證、鞏固知識的演示實驗

以驗證、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爲目的的實驗,從邏輯上看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之後進行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爲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將遮光葉片和不遮光葉片作脫綠處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驗證。若葉片變成藍色,說明葉片中含有澱粉。反之,則說明葉片中不含有澱粉。這樣,通過演示,學生鞏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識,並加深了印象,進而提高了課堂鞏固率。

1.3指導性的演示實驗

它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演示實驗。例如,當指導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時,教師先用一臺顯微鏡向學生介紹各部分名稱,並演示取鏡,安放、對光、觀察等。此後,在講授“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中,教師演示擦載玻片、蓋玻片、向載玻片上滴清水、取實驗材料等具體步驟。這種邊演示邊講述的教學方法,就比紙上談兵、抽象的講授效果好得多。

2.分組實驗

把學生帶進實驗室或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操作而進行的實驗,稱爲分組實驗。分組實驗更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操作技能,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應該指出,分組實驗既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又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長期實踐表明,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有利於學生驗證和鞏固知識。而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技能。

2.1分組實驗的準備

2.1.1認真備好實驗課

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地實驗條件,弄清實驗原理,確定實驗目標。若是驗證實驗,教師必須預先寫出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若是探究實驗,教師則要擬定實驗計劃,具體寫出觀察發現的問題,作出假設,擬定實驗計劃,分析實驗結論。

2.1.2.充分準備實驗器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實驗儀器的購買與使用往往受到學校經費的限制。由此,在制定分組實驗計劃時,教師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對全程教學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有一個全盤的計劃和安排,及時加以採集,購買或培養。此外,爲了保證實驗課有充足的、合適的實驗材料,還可以向條件好的學校租借或交換器材,並靈活地把一些實驗提前或推後進行,以實現資源共享。更爲重要的是,對實驗中的儀器設備和藥品,教師必須預先做好準備,分發到實驗桌上,儘量讓學生不離開座位就能完成實驗,減少人員走動,給組織分組實驗帶來方便。

2.1.3學生分組和培養小組長

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實驗桌的多少以及實驗內容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選出小組長。實驗桌上貼上編號,學生對號入座。同時,爲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提高實驗效率,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助理作用。由此,教師要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預先對小組長進行實驗室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從而在正式實驗時起到“小教師”的作用。不僅如此,小組長還應該承擔幫助教師管理實驗器材和藥品的職責。具體地說,每次實驗完畢,小組長要清點器材藥品,安排其他同學清理實驗桌衛生。而要做好這個工作,教師就必須對小組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愛科學、愛設備、助人爲樂的思想品德。

2.1.4預先告訴學生實驗

在每次實驗之前,教師佈置學生預習教材或複習實驗教材,使學生心中有數,作好實驗心理準備,收集相關知識,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順利完成實驗。

2.2組織分組實驗教學

很多實驗教師常常感到組織分組實驗費力、費時,常常不得不高聲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和不準亂動儀器。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局面。由此,爲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和提高實驗效果,分組實驗可作如下安排:

2.2.1有秩序進入實驗室

各組的小組長帶領學生按1組、2組……依次進入實驗室,並根據桌上的編號,對號入座,這樣就可避免學生一窩蜂涌入實驗室去搶座位造成的混亂局面。

2.2.2指導分組實驗

對於教師來說,其職責主要是總攬全局和具體指導。而對於小組長來說,其職責就是組織和指導本組成員開展實驗。在此進程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操作錯誤,立即作好記錄,讓相關學生停止操作,指出其錯誤,並予以演示和引導。例如,在練習“臨時裝片”的製作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撕取的材料較厚,存在着有的蓋片下有氣泡,有的把顯微鏡搬得太斜,有的染液流在載物臺上等問題。對此,教師要給學生現場演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反覆練習最終達到規範操作的目的。

2.2.3離開實驗室

實驗課結束之前,教師要預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清理器材和桌上的衛生,隨後按順序離開實驗室,並請小組長留下協助教師清點器材。

3.課外實驗

有些實驗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觀察,但又不太複雜,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完成。顯然,由於課外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親手操作、親自管理和親自觀察下進行的,因此,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加深鞏固課堂學到的基礎知識和節省時間。一般而論,教師在組織課外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3.1課外實驗要與教學內容相關

課外實驗必須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之後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莖的輸導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後,爲了證明“有機物是樹皮內的篩管輸導的”,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尋找樹枝“環剝”樹皮和長時間形成的“枝瘤”,或用“對照法”培養植物,使學生藉此瞭解到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從而解決了在課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難。

3.2佈置課外實驗必須嚴格要求

教師對課外實驗的目的及其方法都要詳細說明,並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好記錄、測量和繪圖等工作。不僅如此,教師必須嚴格檢查學生所承擔的課外實驗,並儘可能要求學生上交課外實驗做出的實物,以督促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和爲實驗室提供材料。

總之,生物教師既要端正態度,有奉獻精神,又要因地制宜,多想些辦法,創造條件開展好生物實驗。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羣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節的內容,包括演替的類型和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兩部分。前者是在羣落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發展變化,後者是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本節對前後的種羣和生態系統的學習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本模塊中佔有重要地位。《羣落的演替》關注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對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及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和決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①說出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②舉例說出羣落的演替。

③舉例說出頂級羣落的概念。

④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能力目標:

①分析羣落演替的過程,揭示羣落演替的有關規律。

②運用演替理論,爲退耕還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議。

③通過觀察地衣、苔蘚實物及生活環境等活動,說出在初生演替過程中地衣先於苔蘚出現的機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體驗科學研究的艱難,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認同羣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③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並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羣落演替的概念、初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頂級羣落。

教學難點:闡明演替機制與初生演替過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已經學習了種羣和羣落的'相關知識,對種羣和羣落已有一定的瞭解,而且我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學生對農田、地衣、苔蘚及羣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繫。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始終圍繞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導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五、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問題 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黃土高原的歷史變遷”的視頻資料並組織學生觀察討論:

1、什麼原因使黃土高原從6000年前的伊甸園變成了如今千溝萬壑的荒山禿嶺?

2、這樣的荒山禿嶺千百年後會形成茂密鬱蔥的森林嗎?

觀看視頻,思考

創設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

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討論:生活中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結課

完成練習,佈置作業

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資料,設疑: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樣長出森林的呢?

多媒體投影展示教材“發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過程圖片。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1、光裸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爲什麼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階段爲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爲什麼苔蘚能夠取代地衣?

3、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強調優勢取代)

設疑:演替只發生在光裸的岩石上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演替?

生物教學設計5

課題

作爲生物的社會№1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教學難點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關鍵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課型將授課教學方法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電腦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

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3.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拋出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這部書的精彩章節《作爲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導入介紹點撥

教師活動了解

默讀思考回答

學生活動總結

練習作業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爲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生物的行爲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爲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本文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一個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的副標題爲“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作者以細緻的觀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爲生物的社會”中一些值得讓我們探討的生命現象,從而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爲方式和組織形式,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熟讀課文,看有關昆蟲的科普書籍。

明確總結理解

賞析品讀

板書設計

作爲生物的社會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醫學家、生物學家《細胞生命的禮讚》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課後記事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物教學設計6

一、教材依據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 四 章 細菌和真菌

第 三 節 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觀——微觀——宏觀的順序,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佈》讓學生感知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們的分佈和生存條件;第二節《細菌》認識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真菌分佈十分廣泛,並通過細菌的學習瞭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對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繁殖卻不清楚,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的主要特徵, 併爲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所以本節教學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慾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學生的能力水平

八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多數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很感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複,所以我設計由學生調查常見的真菌有哪些。學生思維偏重於直觀形象思維,對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後,共同總結真菌的結構特徵。

3.學生的情感水平

學生對真菌的認識具有片面性,通過學習,幫助學生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培養愛護環境的情感和熱愛科學的態度。

四、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理念爲指導思想,教學中依據“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個學生,爲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首先結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和調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樣性。真菌的共同特徵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我創設多種教學情境,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學習,獲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圖片和實物觀察,介紹蘑菇的組成,爲後續指導學生製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製作孢子印這部分內容,學生較感興趣,通過展示和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五、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各種常見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黴、蘑菇的形態結構特點。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酵母菌、黴菌和新鮮蘑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製作孢子印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

2.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3.激發學生生態學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六、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真菌的結構特點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點:

1. 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順序,使用合適的實驗器材,觀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

2. 用發黴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實驗,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學難點: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青黴,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突破難點:

1. 課前複習顯微鏡的使用,細菌的特點。

2. 充分利用實物、圖片,比較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七、教學方法

教法:示例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

學法: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

八、教學準備

教師:

1.課前讓學生分組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和調查。

2. 準備酵母菌培養液、青黴、蘑菇、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解剖針、解剖刀、吸水紙、碘液。

3. 製作孢子印。

4.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1. 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通過查閱資料,儘可能多地瞭解真菌,製作PPT和調查報告。

2.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

九、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引導爲輔,儘量鋪設路子讓學生去表達他們所瞭解到的真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科學觀的積極性。

1. 在課前佈置調查活動內容,開展調查活動。課上小組的代表上來彙報調查結果以及小組自評,形成良好的科學氛圍。通過交流認識到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結合酵母菌的電鏡照片,瞭解酵母菌的結構特點和出芽生殖;利用顯微鏡觀察青黴,結合電鏡圖片瞭解黴菌的結構特點;通過觀察蘑菇,瞭解蘑菇的結構特點。然後歸納總結真菌形態結構的共同特徵和營養方式。

3.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製作好的孢子印,瞭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後列表比較細菌和真菌的異同點,讓學生對真菌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十、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展示青黴和蘑菇。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營養價值很高的真菌;但我們也經常爲桔子長毛、饅頭長毛、衣物發黴而苦惱,對於這些令我們既愛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問題?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上,辨認真菌。由學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創設情景,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導入新課。營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一、各種各樣的真菌課前讓學生分組,自己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寫出調查報告。學生分組展示自己調查報告。

《常見的真菌》《怎樣區別毒蘑菇》

《食用真菌的營養》等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二、真菌的結構梳理問題,從認識真菌結構方面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小組合作,結合“觀察指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合作能力。1、觀察酵母菌組織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區分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製作酵母菌臨時裝片,觀察觀察酵母菌,染色後,觀察酵母菌的結構和出芽生殖。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認識酵母菌的結構。2、觀察青黴組織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黴,再用顯微鏡觀察青黴的菌絲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態與顏色。觀察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黴。自學課本77頁青黴結構圖。每組派代表介紹各組的觀察結果。培養實驗觀察和表達能力,認識菌絲和植物器官的不同。3、觀察蘑菇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準備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態結構。用手撕蘑菇,觀察它的斷面。自學課本77頁蘑菇結構圖。用放大鏡觀察蘑菇的子實體(菌蓋、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培養實驗觀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三、真菌的營養方式教師: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更容易採到蘑菇?爲什麼夏天,受潮的糧食、衣服和皮鞋常常發黴長毛;而乾燥的`糧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長毛?

教師:你們能不能從真菌的生活習性上推測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屬於哪一種?學生:真菌適於生活在溫暖、潮溼,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學生:酵母菌、青黴和蘑菇都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爲生,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引發思考,由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來解決問題。四、真菌的繁殖準備發黴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通過多媒體展示,觀察孢子的釋放過程。

觀察思考,知道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自己的,說出孢子適於繁殖的種種好處。觀察思考,真菌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呢?是否和細菌一樣是分裂生殖呢?

青黴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輕,能隨風飄散到各處,它們遇到合適的環境,就能發育成新個體。所以,我認爲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後代的。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將知識迴歸生活。五、製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導學生探究製作孢子印的實驗過程:

1.選取新鮮的蘑菇作爲實驗材料。用解剖刀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開玻璃杯和菌蓋,就可以看到白紙上留下與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狀孢子印。學生觀察並討論:

1.選取什麼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風吹散?

3.如何根據蘑菇孢子印的特點,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數量、形態和作用?鼓勵學生提問,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巧,動手能力得到了鍛鍊。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徵。

學生總結真菌的共同特徵:

1.真菌有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

2.細胞中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是異養。

3.具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課堂練習1.蘑菇有根、莖、葉嗎?蘑菇的生長需要光嗎?爲什麼蘑菇不是植物?

2.瞭解細菌的繁殖特點,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3.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解釋現象,激發學生探討生物奧祕的熱情,產生共鳴。學以致用,情感昇華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真菌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酵母菌、黴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徵

1、單細胞或者多細胞(菌絲)

2、有細胞核——真核生物

3、營養方式——異養(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製作孢子印

 教學後記:

1、新教材要求開發和運用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收集資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課前我已經佈置了學生分小組調查,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小組課上彙報調查報告。

2、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並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夥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黴、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活動,並結合科技發展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拓展了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加上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國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從而很好的完成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4、學生對顯微鏡掌握不熟練,導致課堂推進有些障礙,課堂預設內容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如能在問題預設方面再做些改進,課堂效果會更好。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對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的確存在着神祕感,自然而然地成爲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地區,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的問題。本節教學內容雖不難,但較抽象,通過安排一系列的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從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二、學生分析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熱情。他們不喜歡、不滿足簡單的教材裏的圖畫、文字,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於觀察、分析圖片,自己動手做實驗等來表現他們的活力。如果能爲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控制的,說明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2.能力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模擬實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能夠對性別歧視現象作出正確的評價;通過探究活動,形成大膽思考和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男女染色體的圖片,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通過模擬隨機受精活動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五、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

新課程是“以探究爲特色,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本設計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還注意面向全體學生,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也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

六、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猜測驗證法、綜合歸納法、科學探究法。

七、課前準備

教師:製作課件,蒐集相關資料,準備活動材料。

學生:調查不同範圍的人口性別比例。

八、教學過程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佈廣泛,種類繁多。

教學重點和難點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裏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學生觀察水樣:課前請大家從熟悉的地方採集了水樣,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你帶來的水樣是什麼樣的?

2.學生可用放大鏡等進一步觀察水樣並彙報。你是用什麼方法觀察到這些結果的?

3.談話:假如讓你進一步對水樣進行觀察,你想借助什麼工具?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藉助工具——顯微鏡)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水滴裏有什麼?這將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1.講述: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2.教師示範使用方法。強調輕拿輕放。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三、組織學生觀察、實驗

1.談話:顯微鏡下,水滴裏到底會有什麼?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麼,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2.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迴指導他們的觀察活動,及時瞭解學生的發現,指導他們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

(彙報時教師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觀察記錄,並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纔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生物教學設計9

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圈中有哪些價值。

明確人類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整理能力。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學。

教學準備:設計相關的題目。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二、指導學習。

(一)、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生物圈

1、舉出幾種生活用品來自哪裏?與生物圈有什麼聯繫?

2、總結生物圈有哪些價值?

(二)、人類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

1、自然資源根據是否再生如何分?試舉例。

2、怎樣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課堂小結

內容見課本。

四、拓展延伸

1、面對全球的能源危機,我們應如何做?

2、亂砍亂伐帶來哪些危害?

3、找找身邊破壞資源的現象。

教學反思: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考慮屬於自學範疇,引導學生學習歸納,所用的時間稍長,同時延伸的內容有些片面,作業儘量設計成填空、選擇題。讓學生更明確答題的目標。

生物教學設計10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一):高中生物蛋白質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爲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爲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爲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繫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裏並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基酸結構及結合方式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積極思維

看圖激趣創設情景

變構感悟尋求思路

溫故知新探究發現

靈活運用深入探究

變式演練激勵創新

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自我小結融入體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教學案例

克州(師範)三中於建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爲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爲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着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着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三):高一生物染色體變異教學設計

染色體變異(第1課時)教學設計與案例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將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爲:

1.1知識目標

⑴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B.識記)。

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B.識記)。

⑶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特點,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種上的意義(B:識記)。1.2能力目標

⑴以貓叫綜合症產生原因爲例,引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以果蠅的染色體爲例,講解染色體組的概念,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⑵通過對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分類依據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比較、分類思維能力的.訓練。

⑶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原理、應用的學習,訓練學生演繹思維能力。1.3情感目標

⑴通過了解在自然或人爲條件下,染色體會發生結構或數目的改變進而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⑵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在育種上應用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2.1教學重點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2教學難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生物教學設計11

1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述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2.舉例說明節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養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交流、討論,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養成傾聽和思考的習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學習,更加關注我們周圍豐富多彩的節肢動物,趨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2學情分析

探究式學習方法、提問法、分析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學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探究式學習,突顯重要感念。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2.軟體動物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3.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4.節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

1、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2、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節肢動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導入

教學導入(3分鐘)

教師活動:

1.出示謎語:“沒有手,沒有腳,揹着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縮到房裏頭”,請同學猜一下這是什麼動物?

2.利用PPT展示幾種常見軟體動物的圖片,並讓學生進行識別,讓學生想一想,這幾種動物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是否有相似性?

3.教師進一步指出:這些動物儘管在形態,結構上存在着很大差異,但是它們卻都屬於軟體動物。

爲什麼它們都屬於軟體動物?它們之間有哪些相同之處?它們的存在與人類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實驗觀察和生活實例找到答案。

學生活動:

學生回答是“蝸牛”。

觀察、思考、做出假設。

活動2【講授】教學內容

(一)觀察縊蟶的內部結構(15分鐘)

教師活動: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分組實驗:結合書上12頁圖片,觀察縊蟶的內部結構。明確雙殼類的結構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問題,供小組討論:其各結構與生存環境有何關係?

1.貝殼的作用是什麼?

2.靠什麼結構運動?

3.靠什麼結構呼吸?

4.縊蟶如何獲取食物?

學生活動:

觀察、填寫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討論,完成討論題。

1.依據經驗推測其具有保護作用。

2.靠足緩慢運動。

3.用鰓呼吸。

4.推測:在吸水和排水過程中攝取食物。

(二)常見的其他軟體動物(10分鐘)

教師活動:

在觀察雙殼類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書上13頁石鱉、蝸牛和烏賊的圖片, 提出思考問題:

1.石鱉貝殼是什麼形狀?它靠什麼運動?

2.蝸牛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貝殼是什麼形狀的?它靠什麼運動?

3.烏賊生活在什麼環境中?貝殼有什麼特點?它是如何捕食和運動的?

在PPT上補充這三種動物的結構圖片,教師給出適當地補充,學生在進行對比觀察的同時 完成表格。(表格附後)

使學生通過比較,瞭解軟體動物之間的`相似和不同,通過對其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分析,強化“生物適應環境”的概念。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思考、分析、判斷、填寫表格。

(三)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5分鐘)

教師活動:

1.教師指導學生比較表格中三種動物的相同點。

2.提示學生這些相同點就是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

3.通過主要特徵提升出類羣名稱:正因爲它們具備了這樣的特徵,它們才都屬於軟體動物。

4.板書: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學生活動:

通過比較、歸納、概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它們的身體都很柔軟,都有外套膜,都有外殼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內殼。

(四)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6分鐘)

教師活動:

閱讀教材13頁相關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由發言,歸納、總結軟體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1.水產養殖:貝類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低脂肪。

2.藥用:鮑的殼(石決明)、烏賊的殼(海螵鞘)、珍珠粉。

3.螺殼和珍珠是很好的裝飾品。

4.有些軟體動物也對人類有一定危害,如釘螺。

學生活動:

閱讀、討論、記錄、交流。

課堂小結(1分鐘)

教師活動:

通過觀察和比較,我們認識了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也可以通過概念判斷某種動物是否屬於軟體動物。作爲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羣,軟體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都有豐富的多樣性以適應其生活環境。

學生活動:

傾聽、回憶、認同。

活動3【活動】板書設計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第1課時)

一、實驗:觀察縊蟶的內部結構

二、常見的動物:

常見的軟體動物 石鱉 蝸牛 烏賊

貝殼數及保護 8個覆瓦狀排列的貝殼;保護 一片;保護 有退化的貝殼海螵蛸;支持

有無外套膜及其作用 有,保護 有,保護 有,保護

身體是否柔軟 身體柔軟 身體柔軟 身體柔軟

足的種類 腹足 腹足 腕足

三、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

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四、與人類的關係

有益:養殖業――食用、藥用、工藝品

有害:疾病傳播

活動4【練習】隨堂練習

練習題

(一)軟體動物

1.軟體動物體外有貝殼,貝殼內的身體柔軟,目前已知軟體動物有 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 大類羣。

2.常見的軟體動物有 、 、 、 等。由於它們的身體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因而稱爲雙殼類。

3.軟體動物中除了雙殼類以外還有很多,如 、 、 等。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徵是 。

5.軟體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下列關於蝸牛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蝸牛生活於水中營底棲生活B.蝸牛對農業生產有害處C.蝸牛的腹足肌肉發達D.蝸牛的身體表面有一個貝殼2.昆蟲的外骨骼不

1.下列關於蝸牛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蝸牛生活於水中營底棲生活

B.蝸牛對農業生產有害處

C.蝸牛的腹足肌肉發達

D.蝸牛的身體表面有一個貝殼

2.昆蟲的外骨骼不具有的作用是( )

A.保護內部柔軟的器官

B.支持內部器官

C.防止體內水分散失

D.感受外界環境的刺激

3.蝗蟲在生長髮育過程中有蛻皮現象,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隨身體生長而長大

B.有利於進行氣體交換

C.蛻掉原來的外骨骼使運動更靈活

D.減輕體重,有利於運動

活動5【測試】課堂小測試

1. 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正確的是: ( )

A.保護身體內部柔軟部分 B.參與呼吸和形成貝殼

C.能使貝殼開和閉 D.保護內部和形成貝殼

2. 下列動物中不屬於軟體動物的是: ( )

A.扇貝 B.海蜇 C.田螺 D.烏賊

3. 有關河蚌體內珍珠的形成,下列哪項敘述正確: ( )

A.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質包被異物形成的B.由貝殼外層細胞分裂形成的

C.由斧足上的細胞分泌的粘液形成的 D.由閉殼肌的分泌物包被異物形成的

4. 下列哪一特徵不屬於軟物動物 ( )

A.身體柔軟 B.身體分節 C.身體有貝殼 D.有外套膜

5. 下列哪種動物在捕捉食物時,使用觸手 ( )

A.水蛭 B.烏賊 C.扇貝 D.海蜇

6.蝗蟲的呼吸器官是 ( )

A.氣門 B.氣孔 C.氣管 D.肺

7.蝗蟲在生長過程中必須蛻皮的原因是 ( )

A.外骨骼不能生長 B.外骨骼損壞,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細胞老化、死亡 D.蝗蟲的形態在發生變化

8.在無脊椎動物中,能飛行的是 ( )

A環節動物 B昆蟲 C鳥類 D鳥類和昆蟲

9.身體分節是節肢動物的一個特點,下列不屬於節肢動物的是 ( )

A蝦 B蟹 C臭蟲 D蚯蚓

活動6【作業】課後作業

教材上的相關課後練習

答案:1、(1)X (2)X

2、A

3、腔腸動物----身體表面有刺細胞 扁形動物--------身體扁平,有口無肛門 線形動物------身體不分節,體表有角質層 環節動物--------身體分節,運動器官爲剛毛或疣足 軟體動物---------身體表面有外套膜 節肢動物--------身體和附肢都分節,有外骨骼

4、相同點 :均能保護動物內部柔軟的器官

不同點:軟體動物的貝殼在保護動物的同時,也限制了動物的運動能力;昆蟲身體和附肢的外骨骼分節,可使動物的運動更加靈活,外骨骼還可減少體內水分的喪失。

5、繁殖能力強;體表具有保護功能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分節,運動更加靈活;感官器官發達;昆蟲的呼吸系統完善,適應陸地生活;體形較小,對空間和食物的需求較小,利於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更多的個體。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析理解詩句的意思。

2、再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這兩首詩。

3、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

4、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5、學會藉助插圖理解古詩裏包含的意思。

6、學習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再誦讀的基礎上能夠熟練背誦《蟬》和《詠螢》。教學難點:理解“垂緌”“流響”“疏桐”“的'歷”等疑難詞語的意思。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揭題《蟬》。(板書詩題:蟬)。

2、師介紹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本詩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詠蟬》同爲當時詠蟬詩三絕。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蟬》。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蟬的“近景圖”和蟬鳴幽思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蟬》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垂緌: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嘴上的吸管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流響:傳出的響聲。

3、疏桐:高大的梧桐樹。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詠螢》是虞世南的另一首詠物詩。

2、學生試讀《詠螢》。

3、集體誦讀《詠螢》。

4、引導學生理解難解詞語及詩的含義。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過程;

2、識別鳥卵的結構,說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養學生熱愛鳥類,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⑴鳥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重點)

⑵鳥卵的結構及功能。(重、難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實驗。

教學方法:

引導閱讀、觀察、實驗、啓發、講解。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體播放“小鳥天堂”入手,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小鳥天堂”爲什麼會有這麼多鳥呢?這與鳥的生殖和發育有關,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

一、鳥的生殖: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0~51頁相應內容,認真觀察書中的圖片,並思考:

①鳥兒大多在什麼季節繁殖?

②鳥有哪些與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爲?這些行爲有什麼意義?

③鳥巢有什麼作用?

④鳥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點?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點評,講解並小結:

1、鳥的生殖有明顯的季節性;

2、鳥有佔區、築巢、求偶、產卵、孵卵和育雛等複雜的生殖行爲;

3、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②說出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爲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課前準備

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多媒體,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從而和地球作出對比;沒有條件的學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另外,還準備一個地球儀。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資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

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通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

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

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①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

②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表現出它們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

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生物教學設計15

課前解析

關注文體特徵:《表裏的生物》是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現時間詞語,如:“小時候”“一天”“許多天”“以後”“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變化。

關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以兒童的思維認識世界,爲我們呈現了一個好奇心強,愛觀察,善思考且比較執着的孩子形象。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時要聚焦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要找出依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關注文中插圖:文中插圖畫的是父親把表蓋打開,“我”睜大眼睛興奮而入神地看着面前表裏的美麗而神祕的世界,也表現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關注文章結尾:文章結尾處,“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纔不說了”,“這樣的話”指什麼?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想自己是否也說過類似的話。爲什麼不說了?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體會告別童年的悠長滋味。

關注字詞:“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應予以重點指導。提示學生注意筆順、筆畫,注意結構安排。“脆”字要提示右邊的“危”字,最後兩筆是橫折鉤和豎彎鉤。“璃”右邊筆畫較多,書寫時要寫得緊湊,注意“離”的筆順,以及最後兩筆是撇折和點。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重點

1.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難點

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找懷錶》,激發閱讀興趣

1.導入新課: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一個《找懷錶》的'故事,請大家認真聽,想一想,農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樣找懷錶的?這個小男孩爲什麼能找到懷錶?

預設1:文中農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幾乎把馬廄翻遍了也沒有找到懷錶,小男孩進去之後什麼都沒做,只是靜靜地坐在地上,慢慢地聽到了滴答滴答的聲音,於是循着聲音找到了懷錶。

預設2:農夫和其他的孩子沒有方向亂翻,小男孩善於思考,根據懷錶能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的特點,循着聲音找到了懷錶。

2.組織交流: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悟?

預設: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後行,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過渡:爲什麼懷錶會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呢?我們今天學習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表裏的生物》。

教師板書課題:16.表裏的生物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導入,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善於思考,同時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讀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勾勾畫畫,梳理文章內容。

2.集體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課文大意。

(1)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我們按文中出現的順序交流一下勾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並圍繞課題說一說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

預設1:文中出現的第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小時候”,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發出聲音,爲什麼父親的懷錶會發聲呢?

教師引導:請同學快速瀏覽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麼原因讓“我”有這樣的疑問?不難得出結論:兒時的生活環境和“我”當時對於聲音的認識,引發了“爲什麼父親的懷錶會發聲”的好奇和疑問。

誰能再來簡練地說一說:,在“我小時候”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麼事?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小時候好奇:爲什麼懷錶會發聲?)

預設2:文中出現的第二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一天”,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猜想:有個生物被父親關在表裏,不許小孩子動。

教師引導:哪幾個自然段是對這“一天”發生的事情的描寫?這部分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天猜想:表裏有生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劃分結構段,梳理文脈,同時關注人物的心理和語言描寫,爲下節課感悟人物形象做鋪墊。)

預設3:文中出現的第三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過了許多天”,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打開懷錶讓“我”看,但不讓動,“我”看到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擺動。

教師引導:你有過“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這樣的經歷嗎?父親打開懷錶後,“我”看到了什麼?你知道“我”當時的心情嗎?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過了許多天打開懷錶,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設計意圖:很多人在童年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體會“我”對身邊現象的好奇和關注。)

預設4:文中出現的第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此後”,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的解說印證了“我”的猜想:表裏有一隻蠍子。但又有了新的疑問:爲什麼要把蠍子放在表裏?最後“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學生回答這個時間點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師要及時追問。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此後印證猜想:表裏有蠍子。自己解答新的疑問。)

教師引導:“過了許多天”和“此後”父親多次打開懷錶,通過“我”的觀察和父親的講解,才印證了“我”的猜想。這兩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可以劃分爲一部分內容。

預設5:文中出現的第五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後來”,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見人就說父親的表裏有個小蠍子,不知說了多久纔不說了。

教師引導:爲什麼“我”後來不說了?

隨着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後來見人就說表裏有蠍子,再後來就不說了)

(2)請同學們結合板書梳理文章內容,先在小組練習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本文的段落較多,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步進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聯繫課題,概括在這些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藉助板書這個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學生字新詞

1.學生自學

提出學習要求:請同學們給生字注音,每個字抄寫兩遍,每個字口頭組兩個詞,如果有成語的,可以再組一個成語。在自學的過程中,你認爲哪裏需要老師講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請勾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

2.集體交流

教師指導學習:

(1)“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請同學們注意筆畫和筆順,同時看一下每個字的結構安排。“蟲”字旁不要寫得過大,“蟋”右半邊的上半部分與蟲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邊的“十”要托住上邊的部件。我們跟着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2)“脆”字最後兩筆是橫折鉤和豎彎鉤。我們跟着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3)“璃”筆畫較多,書寫時要緊湊,注意“離”的筆順,最後兩筆是撇折和點。我們跟着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把這四個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寫三遍,注意關鍵筆畫和字的筆順。

四、課後作業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讀了《表裏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發現文章中的“我”和我們有不少類似的地方,你認爲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課下再讀書,並寫上批註。我們還學習了生字詞,請大家書寫課後詞語各兩遍,利用工具書查找不理解的詞並記錄在書上。

五、板書設計

16.表裏的生物

小時候好奇:爲什麼懷錶會發聲?

一天猜想:表裏有生物。

過了許多天打開懷錶,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此後印證猜想:表裏有蠍子。解答新的疑問。

後來見人就說表裏有蠍子,再後來就不說了。

標籤: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