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

生物2.0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

高中生物說課稿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能力目標:通過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學習和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階段和暗反應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應用。

情感目標:通過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養成良好的生物素養。

學習光合作用過程中,滲透物質與能量,光反應與暗反應之間辯證關係,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

點。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及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的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光反應與暗反應比較表。

【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法、比較法、分析法、講授法等相結合。

【教學策略】

首先,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歷史,沿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過討論、歸納、總結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接着,在學習光合作用的具體過程時用圖解方法逐步講解各反應過程。注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聯繫與區別,特別是物質和能量的變化的過程、發生的部位和條件。讓學生明確在這兩個過程中每一個物質變化的來龍去脈和相應的能量轉化過程。以便從整體認識、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體過程。最後,引導學生根據光合作用整體過程探討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從影響因素中得出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度的措施。使知識得到遷移和應用。

【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評價】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這一部分,讓學生分組分配好任務,每一組負責一個科學家的發現過程及分析,先自學並查找有關資料,再小組討論歸納,課堂用來展示歸納並解答疑難問題。學生模擬了當時科學家的發現過程,興趣濃厚,把自己置身於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中,體會了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方法,其他同學通過提問方式加深了對實驗的理解和分析,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

光合作用的過程這部分相對比較難懂,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先讓學生自學,對這一部分有個大概的瞭解,再通過完成光反應和暗反應的比較,更進一步理解光反應和暗反應,再通過疑難解答掌握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關係,最後通過視頻再現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讓微觀的生命過程直觀化,有得於學生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主體,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教師只是起到組織者和引領者的`作用,這樣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又培養了學生多種能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

最後由學生暢所欲言,說說由光合作用過程聯想到了什麼,學生髮揮聯想、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的動態觀,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激起,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設計特色】

本節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真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探究性學習爲主體來獲取知識,強調了學習過程和方法的培養,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通過分組學習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於動手和動腦,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變了以往以教師講授爲主的教學方式,這是本節的顯著特色。

高中生物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細胞內的四大類有機物,以及對油脂、糖、和蛋白質的鑑定。從教材編排上來看,本節內容是在介紹了生物體內的無機物之後並對以後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中物質的代謝、DNA和蛋白質的合成做了鋪墊。本節課是整個高中生物的基礎,其中核酸和蛋白質的結構以及對四大類有機物的鑑定是整個生物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2)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們已經瞭解了細胞中的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並對組成生物體的無機物有了清楚的認識。對了解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有一定的求知慾。但缺乏有機物的相關知識,以此對各種有機物的化學結構尤其是氨基酸之間脫水縮合形成肽鏈的過程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於高中生在實驗推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很好掌握對各有機物的鑑別實驗。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目標:

1、四大有機物的相應特點,及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及脫水縮合生成肽鏈的過程,以及此過程中有關 氨基酸、肽鍵等數目的計算。

3、瞭解油脂、糖類和蛋白質鑑定實驗的目的和原理。 能說出對四大有機物的檢驗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通過觀察和模仿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3、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生命的物質性,逐步形成唯物主義論的觀點。

2、認同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重點和難點

通過教材分析得出本節課的重點是 難點是 重點:糖的分類

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 四大有機物的檢驗現象。

難點: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

本節課充分藉助多媒體動畫,把蛋白質多肽鏈的形成過程,以動畫的形式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於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點評法和點拔法

本節課把點評法和點拔法自始自終貫穿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中,目的在於強化學生主體活動,同時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同時,適時得當的點撥有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

3、自學導思法

本節課依據“自主學習”的原則,以小組爲單位,利用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歸納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質壁分離的條件、三種跨膜運輸的區別等,有利於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較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觀察、分析、互相討論,發揮羣體智慧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本節課學生將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設計實驗、分組實驗、觀看動畫、結合教材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

2、實驗探究法:

在生物小組課前完成滲透作用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本節課設計了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實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我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進行點拔,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同時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四、說教學程序

(1)導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提問我們每天用餐時你有沒有想過每種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麼?(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常見的食物)。同學們一起說出各種食物的主要成分,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構成生物體的四大類主要有機化合物。那麼到底什麼是有機物呢?留3分鐘時間讓同學們自學碳化合物的內容,指導學生和前邊無機物相比較總結有機物的概念,並舉例說明。PPt展示各種有機物的碳骨架,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有機物的結構。

(2)情境:我們吃饅頭的時候嚼在嘴裏會感覺有甜味,這是什麼原因呢?PPT展示澱粉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分解爲麥芽糖,麥芽糖在胰澱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爲葡萄糖。從而引出單糖、二糖、多糖的概念,並舉出常見的實例(棉花、土豆)。同時指出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糖原和澱粉是植物和動物體內主要的儲能物質。

情境:圖片展示:北極熊,企鵝、海豚等是怎樣來適應寒冷的生活環境有的?;細胞膜中的磷脂;乾旱地區植物葉面的植物蠟,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請同學們試圖並總結脂質的種類及其作用。

情境:圖片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蛋白質瘦肉、羽毛、指甲等實例,以及酶、抗體等與生命活動有關的蛋白質,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與蛋白質有關,蛋白質屬於生物大分子,是有一些更小的有機物組成,留5分鐘時間讓同學們閱讀蛋白質合成及結構,小組討論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並回答,什麼是二肽,什麼叫多肽?最後老師講解指正,動畫顯示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以及肽鏈摺疊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質分子。加深學生對蛋白質分子形成過程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做遊戲來演示脫水縮合的過程。

人類或是其他的生物體之所以能在地球生繁衍,生生不息,就是因爲在所有的食物體內有遺傳物質—核酸,讓同學閱讀核酸的相關內容,回答問題。

我們知道了生物體能的四大類有機物,那麼怎樣鑑定呢?或是怎樣鑑定一種食物中含有哪些成分?分小組分別進行四大類有機物的實驗探究,觀察實驗現象,小組間討論交流實驗心得,總結結果,並指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小結:新課講完後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本節課的內容總結。

鞏固和反饋:進行課堂練習達到鞏固的作用。佈置作業本着由簡單着手的原則,主要佈置簡單的題目,最後留兩道選做題,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板書設計

爲了突出重點和難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調理清楚。

高中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種羣和羣落》,是這一章的學習基礎。平時學生也接觸一些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所以本章的學習過程既是對已有經驗進行解釋的過程,又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概念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既要在原有經驗基礎上覆習鞏固,又要建構新概念,且提高學生建構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確定目標是:

1. 明確什麼是生態系統。

2. 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3. 城市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建構模型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培養整體觀點的好方法、途徑。所以本節重點和難點是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說教學方法。

問題--à學習--à嘗試--à討論--à修正--à完成構建

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採用上述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引入:複習種羣、羣落,引出生態系統概念、建立三者關係的模型。

2.生態系統的結構:

①列表分析圖5-1的各成分的.聯繫、區別

②建立生態系統成分的四者相互聯繫的模型。

3.食物鏈、食物網。

學生分析,並交流數食物鏈的方法。

重點是方法的建立,最後教師指出注意事項,如

① 三級消費者與第三 營養級的區別。

② 食物鏈中起點是生產者,重點是不被捕食的消費者。

③ 生物的種間關係會重疊,如既是捕食又是競爭。

④ 一種生物可能佔多個營養級等等。

作業:創新p132 研討二 表、圖的總結

p135 7、8 p136 3

既複習知識,又鞏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說課稿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很榮幸能有這樣一個向各位專家、同仁學習交流的機會。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光合作用的發現》,下面我就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感悟六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設計理念

以新課標“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變教材中經典實驗的學習過程爲探究過程,爲學生創造“知識再發現”的探究情境,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探究性和目標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在這其中蘊含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維目標,注重知識發現的同時,更強調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基於此,我將“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實驗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原則”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單一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是難點所在。

三、學情分析

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瞭解學生,分析學情”非常重要。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等知識基礎,對於光合作用發現史也有所瞭解,但對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瞭解不多且不成系統。能力與思維方面,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形成,但還很不完善,對新事物好奇,卻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選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依據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知識的發現過程,促成知識的意義建構,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動討論法:通過創設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兩方面的優勢。

直觀教學法:利用語言、實物、多媒體等多種直觀形式,激發學習興趣,讓興趣引領學生學習。

五、教學過程

爲很好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我設置了“課題引入——課題展開——課堂小結——鞏固練習——課後延伸”五個緊密聯繫的環節。

(一)課題引入

我先從光合作用在物質合成、能量轉換、環境保護三方面的重大意義入手,用數據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之後按年代順序展示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著名實驗,並配以相關圖片,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光合作用發現史”的方向,這樣自然導入新課。

(二)課題展開

我有選擇有側重地介紹了光合作用發現史中的幾個經典實驗,先以簡單的普利斯特利實驗啓發學生思維,再用經典的薩克斯實驗來調整思維,接着在精巧的恩格爾曼實驗中完成思維的形成過程,最後通過魯賓和卡門的實驗使學生的應用思維得以發展,思維層次逐步上升。

1、簡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實驗,我以演示法進行教學,向學生真實再現實驗過程:光下,將燃燒的蠟燭置於密閉的玻璃鐘罩內,一段時間後,蠟燭熄滅;而把一盆綠色植物與燃燒的蠟燭共同置於密閉的玻璃鐘罩內,相同時間後,蠟燭未熄滅。

然後設置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以上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在已知密閉環境能使蠟燭熄滅的情況下,去掉第一組的實驗可以嗎?他的實驗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嗎?

學生探討答案時,我從具體問題入手,逐步將學生思考的重心由對實驗結論的推斷轉移到對實驗過程的設計上來。

結合第二題答案(通過兩組對比可以使結論更令人信服)適時點撥:設置對照實驗是實驗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原則,該實驗中未放置植物的即爲對照組。因爲兩組實驗中只存在植物有無這一變量,所以兩組實驗結果的差異便與這唯一的變量之間建立了因果關係,這在實驗設計中叫單一變量原則。由實驗者控制的變量也就稱爲實驗變量。

再由第三題答案(因爲沒有發現光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所以有光時做是成功的,無光時做則失敗)引入無關變量的概念,強調實驗中除實驗變量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或條件會影響實驗現象或結果,因其不作爲實驗的研究對象,所以稱爲無關變量。實驗過程中要儘可能避免無關變量的干擾。

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突出了“實驗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原則與單一變量原則”的教學重點,而且抽象知識在具體實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達到了啓發思維的目的。

【過渡】接下來,沿着發現史的主線,通過梅耶的實驗結論設疑(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後,到底貯存於什麼物質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過程中,還產生了什麼物質呢?)由此引出薩克斯實驗。

2、經典的薩克斯實驗,我以生物興趣小組同學模擬實驗的圖片爲素材來介紹該實驗過程,這樣既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融洽了課堂氣氛,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之後針對實驗中的每一步操作,從實驗設計的角度提出問題,並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驗設計本身和實驗原則應用兩個層面來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處24小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在學生答出“讓葉片中的營養物質消耗掉”之後,我補充“這是爲了消除原有營養物質這一無關變量”。

第二步,將同一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養一段時間,這又是爲什麼?

學生在思考後,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爲了進行對照,這遵循了對照原則”,我再強化“光照與否便是該實驗的實驗變量”。

第三步,剪下葉片,進行酒精隔水煮沸脫,這一步,教材中並未交待,有進行的必要嗎?

這時學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脫色後,可使最後的實驗結果更清晰,這同樣是爲了消除無關變量”。

結合實驗結果學生則很容易得出最後的結論“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從而爲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構打下伏筆。

同時教師點明“實驗結論的得出”與“實驗變量的設置”間的必然聯繫,正是因爲設置了光照與否這唯一的實驗變量,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結果(曝光一半葉變藍,遮光一半不變藍),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實驗結論。使學生從經典實驗中加深了對本節重點內容的理解,內化知識的同時,也調整了思維。

【過渡】在薩克斯實驗的基礎上,我巧妙選材(花葉冷水)並再次設疑(該植物葉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經碘處理後也不變藍,這樣的結果意味着什麼呢?能不能說光合作用的場所就是葉綠體呢?)學生思考後不難找出答案:能說明光合作用進行與葉綠體有關,但不能直接證明葉綠體就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緊接設問:怎樣才能直接證明呢?培養學生科學求實態度的同時,自然過渡到恩格爾曼的實驗。

3、恩格爾曼的實驗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動畫在輔助教學中的優勢,變微觀爲宏觀,變抽象爲形象,再現實驗全貌。

“將水綿細胞臨時裝片置於黑暗無氧環境中,當極細的光束照射在葉綠體以外部位時,好氧細菌均勻分佈,當光束照射到葉綠體時,好氧細菌向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將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時,好氧細菌則分佈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

學生觀察後,我用更爲理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思考:

1、選水綿和好氧細菌爲實驗材料有什麼優點?

2、實驗中是怎樣排除無關變量干擾的?

3、恩格爾曼設置了怎樣的'對照實驗?得出什麼結論?

着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知識遷移能力。

因此教學組織上也更突出了學生間的討論、交流。

學生探討出答案後,點撥時我則從深層次逐個剖析:

“從本實驗恩格爾曼巧選水綿和好氧細菌再聯繫花葉冷水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實驗選材的重要性,它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實驗的成敗。”

“第二題答案告訴我們,研究光合作用時,從單一變量原則出發,凡是能影響光合作用進行或實驗結果的因素,則都應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狀態,原有營養物質等。”

“解決這類問題,可以實驗變量的施加爲突破口,確定實驗變量的同時也就確定了對照實驗。如本實驗中的有光與無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後把整個實驗還原到具體的科學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而且在設計實驗時必須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等”,使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與領悟,最終形成思維。

【過渡】學生的思維在由啓發到調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過程中,我通過創設新情境(同位素標記法的引入),提出新問題(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氧氣到底來自於水還是二氧化碳?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呢?)進一步激起學生利用新知解決新問題的慾望,也由此轉入魯賓、卡門的實驗。

4、爲了在運用中檢驗所學,魯賓、卡門的實驗,我以“分組討論方案——自主設計實驗——組間交流整合——教師總結驗證”的師生互動形式來組織教學。

(播放視頻)

分組討論中,隨着標記元素的選擇、實驗變量的確定、對照實驗的設置、實驗結果的預期、實驗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問題的提出與共同解決,學生新形成的思維在應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設計實驗既是對組內討論的合理彙總,又是對科學探究方法的系統再現,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嚴密性。

組間交流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勇於創新、敢於展示的平臺,同時也能夠發現學生在認識上的不足與思維上的漏洞。

這是學時實驗設計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和錯誤做法:

(將實驗分爲三組,分別爲植物提供: 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組爲對照組)……有的是因爲對對照原則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誤。

(爲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組置於光下,另一組置於黑暗環境中)……有的是實驗變量的設置上出了問題。

(爲一組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並置於光下,另一組提供H2O和C18O2,置於暗處)……這種的做法則違背了單一變量原則。

在思維整合中,對常見問題的失誤歸因與歸類解決,使學生的思維在應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後,教師用科學家們的實驗設計及結論來驗證他們的實驗設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學生對光合作用發現史有了清晰系統的認識後,我讓他們自己去歸納總結科學家們的實驗結論,進而完成對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識建構。

結課時,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讓學生體味科學探索艱辛與快樂的同時,也對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課堂小結與板書設計相結合,並突出知識與能力兩條主線。

(四)鞏固練習這一環節上,我精選了有梯度的練習,題型富於變化,爲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認識自己思維改變的機會。

(五)課後延伸作爲課堂的重要補充,我設置了操作性較強的自主探究課題,並提供相關的信息和技術支持,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生物興趣小組同學開展的有關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實驗圖片。

六、教學感悟

最後我想談談對本節課的一點感想: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真正還原了生命科學的本質,知識與能力並重,課內與課外並行。學生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積極主動,合作交流,體會更深的是分享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教師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積極引導,肯定評價,“發現閃光點,激勵自信心”。既鼓勵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敢於展示自我的勇氣,又讓其感受到“從挫折中學會反思,進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維”帶來的滿足。

我想說,我更要說感謝新課程。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處理,不足之處,切盼各位專家,同仁多多指教,謝謝!

高中生物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節選自蘇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節第1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羣、羣落這幾個生命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本節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環境對生物生長很重要、生態因子和類型,該內容既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唸的很好素材。

二、說學情

本階段學生對羣落的概念以及捕食關係已經有了認識,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生物羣落的空間結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 但這些並不足以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整體,而對環境與生物之間的有機聯繫也不清楚,學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通過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探究生態環境與生物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師生互動,瞭解環境、環境因子、生態因子等概念,明確環境與生物的關係十分緊密。

2、通過數據圖像分析,初步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

3、對問題進行探究,促進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養成,在學習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分析生態因子對生物的.影響作用和對生態因子進行分類是本節課的重點。本節的難點是說明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溫度、溼度等條件對生物生長的重要性較複雜,且學生接觸較少是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景教學、討論、合作交流等方法,引起學習慾望,引導學生全員參與。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多媒體展示圖片及歇後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隱含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結合螳螂的圖片提問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響?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和生存環境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學生討論彙報基礎上點撥:對生活在田間的螳螂來說,它生長髮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響,從而引出環境對生物非常重要。

通過聯繫多媒體創設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的回顧與思考,激發學生了解環境因素對生物體的影響明確接下里的學習內容。

2、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部分圍繞生態因子的概念及謝爾福德的耐受性定律的學習,結合前面導入的螳螂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影響螳螂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繼而提問學生結合教材說出生態因子的概念。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生態因子。我出示馬鈴薯生長案例圖片,引導說出馬鈴薯生長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小組討論將影響因子進行分類,可找出生物生長受陽光、空氣、溫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也受田野中各種植物和螳螂、蛇、蛙等生物因素影響。

接着我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總結生態因子的種類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大方面。通過多媒體展示生物生長的案例,啓發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因子對生物生的影響,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理解生態因子的概念及種類,提高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最後介紹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4—1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圖示,介紹圖示模型代表的含義。

組織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種羣數量與生態因子之間有什麼關係?(2)對於生物生長哪個區域屬於是最適合的區域,這對生物種羣保護與生活生產有什麼指導意義?學生反饋後教師進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內容,即任何生物的種羣數量都會隨某種生態因子的改變而改變。說明每種生物對一種環境因子都有一個生態上的適應範圍,高於或者低於這個範圍都會限制其生長來完成這部分的內容的教學。

補充案例組織學生閱讀教材76頁內容,引導學生討論,溫度如何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分佈、生殖的;光照如何影響植物的分佈,動物的習性;水分如何限制陸生生物的分佈等等。讓學生們舉出一些生活實例。

通過現代媒體技術,將生態環境中的抽象問題具體化,結合問題思考激發學生的抽象思維,提升分析問題管總結的能力。極大的豐富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思考合作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

爲了更好鞏固本課內容,我將組織學生分析小麥灌漿時期,陰雨連綿的天氣會造成小麥的減產,其主要的生態因子是什麼?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促進小麥生長?通過這樣的開放性思考問題,既鞏固了本節課所學,又將知識進行延伸,提升學生思考、判斷的能力。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將本節課內容系統化。

4、佈置作業

讓學生課下蒐集資料,思考問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明生物與環境之間還能構成什麼關係?課後交流,既能提升學生觀察、收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時也爲下節課的內容學習做好準備。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的系統性,突出知識的重難點,便於學生理解掌握環境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高中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人體的免疫和應答》選自北師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2節,包括免疫應答、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流行病的危害和預防三部分內容。分2課時學習:第1課時,免疫應答;第2課時,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流行病的危害和預防。今天我說明的是第1課時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人體的代謝與穩態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入,對於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揭示了機體內各個系統之間聯繫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說明了生命現象內在聯繫之間的普遍性。

二、說學情

免疫調節的內容在國中教材中就已經涉及,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到艾滋病、過敏反應以及免疫學應用的相關知識。但是對於其中的生物學知識還缺乏瞭解。學生在生活中有生病的經歷,所以他們對免疫有一定的瞭解和基礎。本節知識內容比較複雜,而且發生在體內的免疫調節過程,我們並不能直接的感知觀察到。所以本節課我將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結合直觀教學法,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三、說教學目標

1.瞭解人體的三道防線,概述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

2.通過將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總結成概念模型,體會建模的方式在生物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3.認同免疫調節是一個複雜有序的過程,感受生命的奧妙。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過程,難點爲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區別。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在授課伊始我會提出問題:同學們打過哪些預防針?學生可能回答:乙肝、流腦、腮腺炎等等。我繼續追問:這些預防針預防我們生病的原理是什麼?讓學生帶着疑惑開始新知的學習,導入新課《免疫調節》。這樣的導入方式體現了課堂的開放對話與動態生成,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體現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新課教學

我將遵循引導—教學模式,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節分爲如下幾個部分。

(1)免疫細胞和功能

由於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了人體免疫的三道防線,因此我首先請學生通過回憶之前所學以及教材內容總結這種類型免疫的特點,隨後多媒體展示“艾滋病患者死因和免疫系統受損的關係”資料分析進行探討,使學生認識T細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和第三道防線的重要性。緊接着提出問題:第三道防線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從而引出免疫細胞及其功能這一部分的內容。對於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閱讀實驗部分的內容,從而得出T細胞和B細胞兩種免疫細胞,接着多媒體播放造血幹細胞分化形成兩種細胞的過程,教師講解兩種細胞發育和成熟的場所,加深學生理解。

(2)細胞免疫應答的過程

①細胞免疫

學生帶着問題自主閱讀教材免疫部分的內容,明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內容,教師講解病原體、抗原和抗體的概念,讓學生對這兩種免疫作用有個大致的瞭解。細胞免疫:依賴T細胞直接接觸淋巴細胞作戰。體液免疫:依賴B細胞產生抗體作戰。

接下來我播放細胞免疫的flash動畫,並引導學生觀看細胞免疫分爲幾個主要階段。接着分階段講解每一階段,並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①感應階段有哪些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的參與?

②吞噬細胞、T細胞的功能分別是什麼?

③T細胞如何才能識別抗原?

④抗原必須要經歷處理、呈遞,才能被效應T細胞識別嗎?

⑤T細胞識別抗原後有什麼反應?

⑥記憶細胞的作用是什麼?

高中生物說課稿7

教材分析

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這一章在整個高中生物知識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內容又是這一章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節的內容與前面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緊密聯繫,可以是化合物知識的延伸、應用部分,又利於學生更好理解各種化合物的功能,三大營養物質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關係着後面的細胞呼吸和代謝類型,以及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等知識內容。所以怎樣完成本節的教學十分重要。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途徑、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健康以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三個部分,分三課時完成。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我將教材原有順序進行調整,每講一種物質的代謝聯繫該種物質與健康的關係,另外,我將糖類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安排在前兩個課時完成,我說的脂質代謝與健康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是第三課時的內容,這樣既避免了一課時內知識點過於集中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好知識間的邏輯關係,突出糖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又可以在第三課時將三種物質的代謝的內容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脂質代謝與健康的內容涉及的肥胖問題可以說是當今的熱門話題,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對學生影響很大。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注意理論聯繫實際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學中提出有關肥胖這個中心問題,從中心問題出發解決脂肪代謝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之間的關係。最後以解決肥胖問題來加強知識聯繫和強化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這樣既有利於代謝途徑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建立起生物是統一整體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強,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資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濃厚,願意參與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社會問題的探討。另外一方面,他們天真、敏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缺乏對事物的本質分析和識別能力。他們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社會上、媒體中、娛樂圈中出現很多不科學的減肥方法,學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誤入歧途,影響身心發育。因此他們需要科學飲食觀念和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說出脂質代謝的基本過程

知道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

能力方面:

嘗試用代謝知識分析肥胖的原因

運用代謝知識指導肥胖的預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感受肥胖的煩惱,關愛肥胖人羣,懂得尊重他人

瞭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飲食觀念和習慣

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自覺做到知行統一

形成用科學知識辨別是非的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反思

1、對教材: 合理取捨 重新整合

教學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將教材的結構進行調整,即有利於知識的講述,又便於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形成人體是統一整體基本觀點。具體做法不再贅述

2、對學生:重視主體地位 提高科學素養

新課程體系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要“以學生髮展爲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正確的角色定位,確定正確的學生觀,教學中突出其主體地位,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疑難由學生析,結論由學生下,真正做到以“學”爲主,讓學生想學、樂學、要學,進入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

另外,“以學生髮展爲本”,還應該是指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爲學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指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即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對課程資源:廣泛挖掘 智慧篩選

生物學與人類生活有着密切關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學生、網絡、視頻等課程資源,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學準備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篩選尤爲重要。

教材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教學中要對教材合理的取捨和整合,讓其更好地爲教學活動服務。

學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所佔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可以爲我所用的課程資源,但是教學中需要我們對學生的觀點、方法及時準確地引導,而不是全盤肯定。

本節課我利用網絡收集了很多有關脂肪代謝以及肥胖、減肥的資料、圖片,但是課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並不是什麼樣的資料都能爲我所用,要經過自己的篩選和簡單加工才能應用到生物教學中,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否則將事與願違。(如黑熊冬眠的資料)

4、對教學過程:聯繫現實生活 激發學習熱情

本節課,而從現實生活入手,找到焦點,提出中心問題,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教材,然後圍繞中心問題,結合實際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應用生物知識,解決中心問題,最後師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在這個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不是枯燥的條款,而是生活的寶典,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藝術無處不在,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體會,更重要的是去創造。

高中生物說課稿8

各位尊敬的老師:

大家上午好!

本着以新課標爲基本依據、以教材爲基本素材的原則,遵循以學生爲本的精神,分層設置高效的環節進行植物克隆相關知識的學習。《植物的克隆》一節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第二章第二節,本節內容計劃2課時,今天我將從以下九個方面闡述第一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說教材

(1)教材結構

植物的克隆屬於克隆技術的重要分支,浙科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關於植物的克隆講述主要包括植物細胞全能性和組培養方法,歷年的考試說明將其定位爲B級要求,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中植物克隆已經成爲考試熱點。

這些內容與必修一課本《分子與細胞》中的第二章“細胞的結構”,第四章“細胞的分化和全能性”等知識之間存在着內在的聯繫,從知識和技能兩方面對必修課中有關內容進行的深化和擴展。而且還爲培育無病毒植株、製備人工種子、培養轉基因植物等提供了技術支持。

教材中植物克隆的內容在選修三模塊不僅與第一章中“基因工程與遺傳育種”的相關知識聯繫,還可爲“動物克隆”及第三章“胚胎工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通過分析人教版、蘇教版、中圖版教材中《植物的克隆》的章節安排,均是放在選修模塊基因工程章節之後,呈上啓發意圖相當明顯。

(2)教材內容

植物的克隆一節主要包括植物組織培養程序、植物細胞全能性的體現、細胞培養和器官培養、原生質體培養和植物細胞工程以及多途徑的植物克隆實踐。這部分內容計劃第一課時:植物組織培養程序、植物細胞全能性的體現;第二課時:細胞培養和器官培養、原生質體培養和植物細胞工程以及多途徑的植物克隆實踐。

二、說學情

生活背景:克隆這個名詞在新聞報道、影視作品中較爲常見,學生也比較熟悉。神奇、危險的克隆技術強烈吸引着學生。

個人需求:學生迫切想知道什麼是克隆?克隆技術怎麼做?克隆技術有那些成果和發展空間。

知識基礎:學生並沒有直接接觸過有關植物克隆的直接知識,但是與植物克隆有關的知識儲備和知識背景在國中和高中階段都有接觸。

能力基礎:通過高二一學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增強,具備了一定的對生物學現象和技術的推理、判斷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但受限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特點,在教學中必須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提示,纔會有好的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按照生物新課標的要求,依據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的說明,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植物細胞全能性;

(2)能比較不同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3)簡述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

(4)簡述植物組織培養的操作程序與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討植物組培的操作程序,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圖片、文字資料,自主學習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藉助已有知識和能力解決新問題,體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和偷悅感;

(2)體會科學技術與社會、自然的密切聯繫,認同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生活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植物細胞全能性。(2)植物組織培養的操作程序。

教學難點:植物組織培養的操作程序與過程。

這些重難點主要通過安排學生課前預習和準備、課堂集中時間對重難點內容進行探究和分析、引導學生觀看操作植物組織培養程序的操作視頻等方面進行突破。

五、說教學方法

第一方面:教法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學生閱讀材料→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總結(教師引導),任務驅動模式啓發學生積極思維。

“植物組織培養的程序”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程序→觀察植物組培視頻→完善實驗程序→學生代表呈現實驗程序→組織培養需要注意的問題(師生共同總結)。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強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努力達成能力和價值觀的目標。

第二方面:學法

學生帶着教師設計好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書本和給定的材料,加強與書本知識的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分組討論時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自我的合作學習能力;積極採用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自我設計實驗程序,帶着疑問觀看視頻並及時修正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發現學習理論、認識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的相關知識指導,我將本節課的內容設計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課前預習;提前讓學生分好組以便上課時分組討論及設計實驗;準備好閱讀的資料和問題;準備好實驗用品,同時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和植物組織培養視頻。

第二部分:課堂實施

(一)聯繫生活,故事導入示主題(3分鐘)

導入:首先給學生展示一張圖片,一羣日本人在到處拈花惹草,日本人在幹什麼?原來他們在利用植物組織培養竊取我們國家名貴的花卉和中草藥。順勢提出本節課的主題:黑客帝國之植物克隆。同時提問:什麼原因使得一個細胞或一小塊組織發育成完整個體?學生通過回憶舊知得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從而進入新課。

(二)閱讀材料,分組討論探求本質(10分鐘)

指導學生閱讀給定的第一組材料,思考並分組討論以下問題:所有細胞的全能性大小都一樣嗎?比較下列細胞全能性的大小:受精卵、卵細胞;老葉葉肉細胞、新葉葉肉細胞;根尖分生區細胞、成熟區細胞;菸草葉肉細胞、小麥葉肉細胞;植物細胞、動物細胞。通過分組討論、書寫並展示交流,最後由組長進行總結全能性大小的規律。

追問: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大小是穩定不變的嗎?連續的進行植物組織培養會發生什麼變化?什麼原因?指導學生閱讀給定的第二組材料分組討論並回答問題。

教師追問:爲什麼在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中,細胞並不會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各種組織和器官呢?如何使細胞表現出全能性?指導學生閱讀第三組材料,展示植物培養基的成分。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討論、交流和回答,分析討論出細胞全能性表現的條件是:離體培養、給予一定的外界條件(光、溫、水)!營養物質、植物激素等,從而引出植物組織培養程序的學習。

教師總結:植物克隆要成功需要深入探討特定植物的全能性表達條件以及選擇全能性表達充分的材料。(就像黑客一樣需要針對性的分析呼應主題)

(三)自主設計,討論修正定程序(20分鐘)

讓學生回憶必修三教材中酵母菌的培養操作過程,結合植物全能性表達的條件,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植物組織培養程序的基本步驟。制定好相應的步驟後,爲了明確植物組培的操作程序,播放“菊花的組織培養視頻”。讓學生對照自己設計的操作步驟完善本組的實驗設計。在此環節中,學生通過觀察正確的操作程序,修正設計,增強獲取信息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組培實驗的直觀認識。從而輕鬆突破重難點。

(四)討論分析,概念細節要注意(10分鐘)

結合完成的植物組織培養程序再次提出問題:由接種到長成植物體幼苗需要經過幾個階段?什麼是脫分化?再分化?爲什麼要進行脫分化?再分化?影響植物細胞脫分化、再分化的重要因素是什麼?讓學生帶着一系列問題分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閱讀、思考並分析回答:脫分化是細胞恢復到未分化的過程,是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前提;再分化才能得到完整的植物體。植物細胞脫分化、再分化的關鍵因素是植物激素。

教師總結:試驗證明通過調節營養物質和生長調節劑的配比,從而誘導出根和芽。教師組織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精讀,並提出問題:何爲愈傷組織,有何特點?愈傷組織的分化程度與開始時的植物細胞相比有何區別?學生通過精讀並觀察圖片,掌握重點概念。

組織學生討論:做植物組培實驗時,材料經常會被雜菌污染,如果要在實驗中避免材料被污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生答案:培養基的滅菌;外植體的消毒;進行無菌操作等等)。展示被污染的培養基圖片並追問:培養基爲什麼要滅菌?教師總結:和培養物爭奪營養而且會生成大量對培養物有害的物質,導致培養物迅速死亡。教師展示在超淨臺中進行正確操作的圖片。利用圖片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在植物組培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五)課堂總結(2分鐘)

最後學生根據上述學習內容,分組寫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流程圖,並投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和修改。通過課堂反饋鞏固所學,提高實驗設計能力。植物組織培養就像植物界的黑客一樣擁有巨大的魔力,他還有那些神奇的運用下一課時再來研究,再次呼應主題。

七、說課堂預設性問題

這節課的問題較多,學生自主閱讀和分析任務重,可能會出現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所以要注意對時間的掌控。在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中需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八、說板書設計

第二節黑客帝國之植物克隆

(1)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2)植物組織培養程序

(3)脫分化、再分化、愈傷組織

高中生物說課稿9

1、教材分析

1.1本節內容的地位該節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瞭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瞭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爲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爲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於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週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內容爲兩課時(1課時爲講授課、1課時爲實驗課),通過這一節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週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後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2、學法指導

對於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並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於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徵(啓發、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圖像,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徵(列表歸納,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圖像(例題解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週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係(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說明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爲什麼佔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由觀察現象——解決問題——總結體會——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3、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中,爲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爲主線,啓發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並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於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後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啓發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週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週期特點,注意適時啓發引導,讓學生成爲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於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瞭解,然後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瞭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說課重在一個"說"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活動,精彩的說課,無不體現着說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師,我要說的教科書是高中生物第一冊。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

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本着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爲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本書具有獨特的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按照兩條主要的線索編排教學內容。一、由簡單到複雜的先後順序,結構與功能統一的生物學思想,按章節編寫。本書前兩章的從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細胞,就是一個典型的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後三章的三個生物的基本特徵,是生物學科結構與其功能統一思想的完美體現。二、從自然界中的兩大類羣動植物的分類角度出發,對比學習。在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特點和生殖過程中都主要分成動物和植物兩部分來學習,如動物的減數分裂和植物的減數分裂等。

對於第一次接觸複雜生物學知識的高中生來說,這種知識構建體系不但能使學生學習到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內容,還爲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的生物學學習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於他們快速而又準確記憶和熟練應用。

2、能力培養和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活動能力。結合教材學生可以自行開展一些與生活緊密聯繫的探究活動,是新教材的亮點,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學素養,還能培養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探究創新的能力、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更爲側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心理上適應這種以探究、發現、解決爲主線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鑽研品質,學習和體會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勇於創新,勇於置疑的學者風範。從小樹立遠大的思想,並堅持始終的做事態度。

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首先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正確看待生命的存在問題。其次,在認識生命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自身的瞭解和認識,從而加強對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調節,形成一個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關注生物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從小養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教材編寫知識細緻具體,難度適中。充分體現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本冊教材具有許多新的特點。

1、內容選取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高中生物第一冊的內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學中的許多重要分支學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主要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一些相關內容,第三章《新陳代謝》和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學習《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的重點知識,還接觸與《動物解剖學》有關的內容。第五章《生殖和發育》主要學習《遺傳學》中生殖方式的重點內容。

本冊書的知識內容幾乎包括了生物學中所有的分支學科,但從內容上看,主要以各學科的重點知識,核心內容爲主,即能學習到生物學中的精髓,又廣言簡意賅,難度適中。

2、內容組織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課程類型多樣,有講授課、實驗課、綜合活動課和研究性課題等。依據素質教育和課改精神的要求,力爭實現以學生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內容學習,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重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主動探究方式,啓發引導、調動學生的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有效教學。利用閱讀材料來實現對學生閱讀、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課題能夠充分把學生調動起來,進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發揮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物學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徵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文字中插有許多非文字資料,如對複雜結構的圖示、顯微照片、表格、對所學習的重難點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這樣圖形並茂,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後包括選擇、問答、圖形分析等多種題型,能夠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節後或每章後有閱讀與思考專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豐富拓展知識面。

三、對教材的加工與改造

新教材爲教師角色的轉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髮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1、對教材資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內容全面,知識點明確,但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大量的補充性材料,如圖、動畫、文字說明等內容,對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非常有幫助。我在教學中,利用了校園網的便利資源,在互聯網中找了許多的輔助學習材料,如用flash影片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比較二者區別這一難點時,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從校園中下載的植物生長過程的影片,對學生理解種子萌發,及個體發育概念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一些拓展性內容,不但促進了書本內容的學習,還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2、對教材內容的增加或刪減

教材中有些內容講解的不夠全面,對一些內容的學習會產生影響。例如對動物的減數分裂做出了明確的說明,但植物的卻沒有,學生不理解爲什麼花粉粒中的兩個精細胞性狀一樣,胚囊中的卵細胞與兩個極核性狀相同。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細胞和小孢子母細胞的內容,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遺傳學的學習中會產生比較大的困難。

再如,對物質代謝與消化的區別,教材對消化的過程,沒有明確的說明,但在許多習題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小,我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複習的糖、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以後,學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謝的區別,而且在知識上更爲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個利用過程。

2、對教科書的幾點建議

(1)由於各地的地域、學校師資等的差異,教材中提供的實驗和活動建議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使得教材設計的內容在真正教學中形同虛設。如動物激素飼餵小動物的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髮育的影響,需要的用品多,時間週期長,大多隻能以閱讀的形式學習。

(2)教材中有些問題不夠明確。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影響蛋白質的特點問題,由於學生沒有學習有機化學,根本不清楚什麼是空間結構,因而對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運動是應激性的一種,書中說:“向性運動是植物對於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我認爲,“向性運動體現了植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更爲準確,不然學生認爲,向性運動是適應性。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的第一節內容。

本節介紹了可遺傳變異的兩種類型: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其中基因突變從實例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後詳細闡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意義。在闡述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時,教材用實例說明在一個足夠大的羣體中,即使基因突變頻率很低,突變個體仍然會佔有一定的數量。這個實例體現了生物在進化過程中“變”與“不變”的平衡,有助於學生理解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組部分,教材設置了“思考與討論“的欄目,旨在讓學生利用數學方法,通過計算,體會基因重組機制提供的極其多樣的基因組合方式,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基因重組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則簡要闡述了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和意義。本節內容引導學生從分子水平上理解遺傳物質如何引起生物變異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過前面各章的學習,學生對“基因是什麼”、“基因在哪裏”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問題已有了基本的認識。本章內容既是對前四章內容合乎邏輯的延續,又是學習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確定本節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

①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②舉例說出基因重組。

③說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能力目標:

①通過對課本中實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邏輯推理能力。

②通過學生之間相互啓發、相互補充、激發靈感,提高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師精心設計智能訓練和反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②引領學生進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3、教學重點

基因突變的概念、特點及原因。

4、教學難點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二:教學策略

1、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對於於基因突變,通過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並結合“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通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基因突變的本質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了改變,並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這一基本的生物學原理。

2、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

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時,可讓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後,對於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句子中一個字母的改變,可能導致句子的意思不變、變化不大和完全改變這三種情況。然後,老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於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

3、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學習基因突變的原因時,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紹癌症的形成是體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結果,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

4、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教師精心設問,使學生理解基因突變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的基因,原來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達的性狀爲自然環境提供了選擇的材料。

聯繫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讓學生理解基因重組儘管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但可以產生不同的生物性狀組合,產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說,基因重組爲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比和總結。

教師在教學結束時,可將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行列表總結,其中的總結內容可由學生討論回答

三:學法

觀察與比較、思考與討論、分析與歸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生物變異的現象並不陌生,通過國中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認識到生物的變異首先與遺傳物質有關,其次與環境有關。本節內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遺傳物質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變異的。

必修一中《細胞的癌變》一節,介紹了引起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發生改變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有利於學生理解引起基因突變的原因。

學生已學過的孟德爾的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豌豆雜交實驗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基因重組概念、時期及意義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展示:xx年,一黑人青年因發燒和肌肉痠痛到醫院看病,經檢查發現他的紅細胞爲彎曲的鐮刀狀,(展示圖片)引出鐮刀形細胞貧血症,引導學生分析病因,發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課教學——基因突變。

2、基因突變的新授教學

(1)基因突變的實例及概念

從現象開始,追溯根源,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積累,大膽聯想、推理、討論。通過觀察課件(課本“思考與討論”中P81圖)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探索。從上→下順次演示,讓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認識。當學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後,再次演示可變爲從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種安排則有助於學生明確因果關係,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完成思考討論中的圖解及問題。

讓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後,對於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老師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並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於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概念、時間等問題

(2)、基因突變的原因、類型和特點

設問:基因突變爲何產生?聯繫細胞的癌變展開互動的討論,相互啓發,互相補充,解疑去惑,獲取知識,鍛鍊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具體原因(外因→內因),並由課文敘述引導學生得出基因突變的類型有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人工誘變)兩種,作爲人工誘變育種的理論依據,爲下章內容打下基礎。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探究,使學生對基因突變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做系統點撥和補充,使他們更加準確、牢固地掌握本知識點。

(3)基因突變的意義

在基因突變特點的探討學習過程中已充分滲透了基因突變對生物進化的意義,並引導學生得出突變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爲第七章生物的進化打下基礎。(這裏引導得出結論的同時重點強調)

3、基因重組的新授教學

問題情境:P83課本中的“思考與討論”入手,討論親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性狀不同的原因,帶領學生梳理知識直接找出基因重組的概念、類型,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基因重組可以爲變異提供極其豐富的來源,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對生物進化有重要意義。

4、課堂總結(注重知識聯繫,有利於對知識的理解)

1)多媒體展示

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本質發生時間及原因條件意義發生可能發生的生物範圍聯繫

2)反饋訓練(注意典型性,由基礎到提高的層次性)

六、板書設計

一、基因突變

1:概念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根本原因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變化

時間DNA分子複製時

結果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

2:原因(多媒體展示)

3:特點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低頻性、少利多害性

4:意義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組

1:概念:生物體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2:類型

(1)隨機重組: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

(2)交叉互換:簡述第一次分裂四分體時期。

3:意義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來源之一,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七、教學效果

預期效果: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目標,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八、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設計過程中嘗試建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爲中心,以講授灌輸爲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爲主線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蒐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建構良好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二章第二節,表面上看本節要說明的是“基因在哪裏?”的問題,其根本是要解釋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減數分裂與孟德爾遺傳規律緊密相連,而減數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解決了本節的問題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學學習道路上的一隻 “攔路虎”。

2.教材的處理和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量大,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薩頓假說和摩爾根的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是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如果一節課講完,時間肯定很緊,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鍛鍊,因此我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節課完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並配以少量的練習,第二節課完成對孟德 爾遺傳定律的實質的理解,輔以較多的練習。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對前面內容(孟德爾的兩個實驗和減數分裂)的熟練程度,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這是理解孟德爾兩大定律實質的前提)

⑵能力目標:體會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標:學習科學家敢於懷疑的科學精神(當時就是因爲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理論的不相信和對薩頓的懷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學的真理)。

4.重難點的確定

如果要記住“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結論是非常容易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是要求學生理解體會這個結論的來歷,學會這種科學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學習”,我對此的理解是,並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去做實驗探究,也並非普通的課就不需要探究,這個理念是希望讓我們和學生都形成一種習慣,即對我們發現的問題首先可以提出假設,然後實驗證明,最後得出結論,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這堂課我就準備按這樣一個思路來講授,因爲這 節內容剛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首先是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它們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這樣一個現象,於是就提出了假設(薩頓假說),然後是摩爾根的實驗……,當然 本節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啓發式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探討中“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啓發下答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甚至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三.說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爲: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的傳授及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是不夠的,教學任務需要更多地依賴於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羣體協商與對話等教學情境來實現。所以本節課除了傳統的傳授法之外,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協 作精神,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四.說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請 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麼?(這是教材上設計的問題,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學生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聯繫起來,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啓發下回答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哪怕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那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體上)

通過上面的導入很容易 過渡到薩頓的發現以及假說,但是要說明一點,假說的提出不是無根據的亂說,而是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因爲薩頓發現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係(這裏面需要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類比推理,並強調其重要性),然後是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討論”: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體)嗎?如果你也認爲基因在染色體上,請你在圖中染色體上標註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P28圖)

這個“思考與討論”必須讓學生來完成,當學生將基因標註在染色體上之後,會發現不管是F1還是F2代,結果與前面孟德爾所做的實驗(還沒有發現減數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將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標註在染色體上是一點都沒有問題。

(三)摩爾根的實驗

由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實驗圖解(略)

對於摩爾根的實驗我想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選材是關鍵(果蠅)

2、所研究的性狀(紅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對相對性狀,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

3、關注特殊的現象(白眼性狀總是與性別相關聯)是實驗最終的突破口。

4、性染色體的發現推動了這個實驗的進展。

將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實驗現象的導了合理解釋。這裏有必要讓學生寫出紅眼雌蠅與白眼雄蠅的遺傳圖解:

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在孟德爾對豌豆的雜交實驗現象提出合理解釋之後還必須有一個驗證,即測交實驗,因此這裏也需要多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完成,有利於對前面遺傳圖解的鞏固。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教學理念

以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基本理念爲依託,以學生的發展爲本,貫徹落實三個維度的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中,讓學生親歷從觀察現象上升到理論水平的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關於對遺傳和變異的現象進行比較,要認識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實質和規律,就要從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開始學習。教材在利用活動掌握性狀和相對性狀的基礎上,從欣賞和分析兩幅漫畫開始,來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並應用俗語和生活實例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從而使學生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正確表述和理解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能力目標:

⑴ 通過對書本上有關性狀遺傳的漫畫,培養學生識圖能力。

⑵ 能舉例說出動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狀及其相對性狀;描述相關的生物遺傳和變異現象。

3、情感目標與價值觀:

(1)通過對遺傳和變異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奧祕現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認識。

(2)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和懷有感恩的心。

(3)並體會到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並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

2、難點: 理解遺傳和變異現象;解釋生物界中的生物學現象.

學生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對遺傳和變異現象可以辨認,但卻沒有理論作基礎,因此不能對有關現象作出正確的解釋。針對大多數學生喜歡分組實驗,喜歡親自動手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實物並進行總結,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學生的總結水平有限,所以教師要適當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補充。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繫非常緊密;也爲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爲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爲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啓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

俗語導入創建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爲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爲什麼?液麪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爲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爲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繫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爲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爲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爲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內容,第一節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爲什麼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於是進入第二節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內容又是第三節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課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爲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於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症—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後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別,爲什麼有這樣的區別?隨後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回顧舊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繫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並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採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爲學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並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後稱熱打鐵,繼續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佈情況,並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纔可能穩定於細胞內外均爲水的環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了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麼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培養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啓發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並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質疑、創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並進行詳細講解並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並檢驗教學效果。

環節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爲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佈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於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後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