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生物2.02W

作爲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一、案例背景及學情分析

《減數分裂》是蘇教版《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二章“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節內容。本節課內容與上學期學過的有絲分裂有密切的關係,同時又是後面學習遺傳變異的基礎,所以本節課內容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有着承上啓下,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本節課內容由於圖像多,曲線多,變化抽象等特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減數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較經典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們廣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節課。爲了學生便於理解,這節課採用多媒體動畫、繪圖和列表等方法來模擬減數分裂各時期的變化以及整個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在整個減數分裂的學習中採取多種活動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讓學生用建好的彩紙到講臺上演示減數分裂染色體的變化。另外,由於我們普通班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在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體化和直觀化,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減數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過程;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化。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力量,養成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生命現象。

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的變化

教學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啓發式教學法、模型模擬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法等來學習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

三、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用ppt打出“受精過程”和“胚胎髮育”的動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爲進入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然後和學生一起討論我們人類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教師提問:假設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絲分裂的方式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這個假設成立嗎?通過學生的假設,從而進入新課《減數分裂》。

(2) 減數分裂的概念

活動一 小組自主學習:減數分裂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對象”、“時期”、“特點”、“結果”幾個字,讓學生從這幾方面來更深刻的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開始減數分裂模擬探究活動。

(3) 精子的形成過程

在讓學生模擬減數分裂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和“四分體”這三個概念,並在ppt上投出:1對同源染色體=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活動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過程

每組分發一套染色體模具(用硬紙剪成染色體形態,2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小磁鐵表示着絲點),其中讓一組去黑板上模擬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爲變化規律。

學生通過模擬減數分裂的過程,基本掌握了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通過小組的構建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圖,關於各個時期的特點學生也發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型構建: 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後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 ②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着絲點沒有分裂 ③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知道染色體如何分配

看完學生的展示後,老師對每個組的模式進行糾正,重點講解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特點,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特點和有絲分裂基本相同。在給學生進行指導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形成四分體的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時期 ②着絲點分裂的時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③染色體減半和DNA減半的時期

老師強調: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了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變形成爲精子。

老師ppt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看完展示讓學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驟:

師生共同總結:一個精原細胞經過兩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每個精子細胞中含有數目減半的染色體。

(4)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活動三 合作探究: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合作模擬探究、閱讀教材、動畫展示,讓學生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構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模型(座標圖以及表格),並要求學生能用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體內的染色體爲2N爲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量變化畫出減數分裂過程的變化曲線。

(5) 歸納總結

①染色體複製發生在: 間期

②同源染色體的聯會發生在: 減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 減Ⅰ後期

④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發生在:減Ⅱ後期

⑤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 減Ⅰ分裂完成時

⑥DNA數目減半發生在: 減ⅠⅡ分裂完成時

(6) 作業佈置:完成導學案相關練習

(7)板書設計

2.1減數分裂

一、減數分裂概念

對象:

時期:

特點:

結果:

二、精子形成過程

1. 部位:

2. 過程

三、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

教學反思:減數分裂的學習是在以學生過去的知識-有絲分裂爲基礎的,教學中通過“溫故而知新”的方式複習有絲分裂的知識,進而導入新課。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減數分裂是微觀,動態,連續的變化給正確認知帶來困難。爲了突破教學難點,一方面製作多媒體動畫演示減數分裂過程,精心設計將微觀變爲宏觀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自制的模型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爲,化抽象爲具體,化複雜爲簡單讓學生對減數分裂的過程掌握得更爲透徹。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步步滲透着學生主動參與的新課程理念。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微生物一章完結課,系統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節課一課時完成。教師從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對生活垃圾處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結合知識鏈內容完成總結歸納環節,對資料分析環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路。在實際用環節中,如有條件可去觀察垃圾和污水的處理過程,亦可以資料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在此基礎之上,積極思考尋找更多的處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僅如此,更要鼓勵學生打開思維,蒐集更多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實例。教材是從最常見的生態系統(落葉)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後列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這樣編寫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括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b、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c、與動植物共生

2、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個作用:與動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本章引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觀點,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激發學生愛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激發同學創造情愫。

教學重點

1、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腐生)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動物和人患病。(寄生)

3、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與動物共生。

教學難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細菌和真菌可以與動物、植物共生。

教學用具

掛圖或者多媒體大屏幕

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討論

多媒體演示法、觀察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

有關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體片斷或相關掛圖。

2、學生準備:

(1)探究實驗

(2)蒐集與細菌、真菌有關的信息(從日常生活中收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問答,導入新課]

教師:前一章,我們學習了細菌、真菌,那麼從形態上講,細菌和真菌的最大區別是……(學生接述:細菌沒有細胞核,只有核區;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具有細胞完整結構)。我們學習過的細菌按形態分,可分爲……(學生接述: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學過的真菌有……(學生接述:酵母菌、青黴、麴黴,還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細菌和真菌雖然個體小,不像動植物那樣惹人注目,但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關注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做實驗和資料分析,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師:首先請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細菌和真菌嗎?

學生:通過討論,課下收集資料,日常生活經驗等。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a)腐敗的梨(或蘋果)裏有

(b)在媽媽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見過。

(c)根瘤菌裏有

(d)沒見過。

教師: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和細菌、真菌接觸嗎?好,先請同學們觀看老師準備的多媒體課件。注意觀察課件裏所涉及到的細菌和真菌的生活現象。

隨即播放多媒體課件(沒條件的可觀察書上p123的圖片)

2、設計實驗演示

一隻完好的梨,用刀子給它劃一個小口。畫外音:“請過幾天再觀察。”梨缺口處大面積腐敗了(是另外的一隻梨,只是前幾天劃的口)。畫外音:“如果繼續放置,它會(慢語速且極具探索性)全部腐爛。”梨由部分腐爛到全部腐爛的動態過程(速度很快)。畫外音:“這便是食物的腐敗現象。梨爲什麼會腐敗呢?其實是枯草桿菌把它分解的結果。”

“有些真菌和細菌還可以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同時畫面顯示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鏽病、人手癬、體癬的大特寫。

畫外音:“但有些細菌和真菌能與動植物共生,它們相互依賴,一旦分開,彼此不能獨立生活。如地衣。”畫面顯示地衣特寫。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回憶,剛纔多媒體課件裏有哪些細菌、真菌的生活現象?

學生:(觀察課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後可搶答)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枯草桿菌可將梨分解——梨的腐敗同細菌有關。

(2)真菌可使小麥得小麥葉鏽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癬——細菌和真菌可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細菌與動植物共生的結果。

教師:(鼓勵評價學生)看來,同學們收集信息能力很強。

請同學們觀察手中腐敗的梨(或蘋果),將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較。聯想一下,除了梨和蘋果,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些什麼東西會腐敗變質?試舉例。

學生:(先觀察腐敗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對腐敗的認識,再展開聯想做答)答案可能有:變餿的飯菜、垃圾堆上發臭的老鼠、朽木……

教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敗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自然界裏的物質循環更是循環不會停止。這其中,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充當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師講解

1、菌類使梨和蘋果腐敗。

2、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作爲分解者,對於自然界中co2等物質循環起着重要作用。

3、細菌可以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有條件教師請重新展示有關細菌和真菌可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斷。

學生:積極收集信息,聯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認識,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體癬。總之,認識到,細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內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

4、細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現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師請學生們經回憶回答)

放映有關共生的片斷和圖片。

教師:給予肯定,激勵評價,及時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大多數同學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教師:其實,草食性的動物,如牛、羊、駱駝、兔子等,在其胃腸內,也存在着細菌,細菌可以幫助動物分解植物中的纖維素,而動物的胃腸也爲這些細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場所,同學們說,它們兩者是什麼關係?

學生:共生。(可叫中等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學們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可營腐生、營寄生及營共生生活,它們對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別是……(學生接述),可見,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過程,鍛鍊動手操作和觀察能力。

2、通過整理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提高分析,歸納,總結等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科學發現過程,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透過紛繁複雜的生命現象揭示事物普遍聯繫,初步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難點】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看flash動畫《饅頭歷險記》,讓同學們在觀察的時候總結出饅頭從被人們吃下去一直到被人體消化吸收直到排出體外分別經歷了哪些部位,學生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稱;教師進一步提問饅頭在經過以上各部分的時候分別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學生無法回答,教師由此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消化與吸收》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利用導入中視頻所呈現的食物從攝取到被細胞吸收的畫面,引導學生總結出消化的定義: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二、教師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的模型,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引導學生總結出消化系統的`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構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等器官構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構成。並且讓學生指出每個結構對應於身體的什麼部位。

三、通過實際生活,帶領學生回憶饅頭嚼的時間久了會有甜味,這是爲什麼?引出本節課的探究實驗:探究饅頭在口腔的變化。

1、提出問題: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係呢?如果是這樣,他們各是什麼作用?饅頭爲什麼會變甜?

2、作出假設:澱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澱粉沒有甜味,但澱粉分解形成的麥芽糖有甜味。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產生麥芽糖。

3、材料用具:新鮮的饅頭,唾液,試管,碘液。

4、方法步驟:

(1)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塊,將A塊和B塊分別用刀細細的切碎,拌勻,C塊不做任何處理。

(2)用涼開水將口漱淨,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1分後,用乾淨的鑷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

(3)取3支潔淨的試管,分別編上1、2、3號,然後做如下處理:

將這3支試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

(4)5-10分後,取出這3支試管,各滴加2滴碘液,搖勻,然後觀察並記錄各試管中的顏色變化。

1、現象及結論:饅頭變甜與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關係。

四、讓學生自主學習書中消化系統各部分的功能的相關知識,四個人爲一組,談論各部分的功能是什麼,小組派代表來回答。

環節三:鞏固提升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大家通過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展現食物消化的全過程。並派一組同學來講臺進行展示演出。

環節四:小結作業

讓學生總結消化系統的各部分結構與功能,並在課下畫出消化系統的簡單示意圖。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4

一、酶的作用和本質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類特殊的蛋白質,又稱爲生物催化劑。(少數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們被稱爲“核酶”)。

2、控制變量:

①人爲改變的變量稱作自變量。

②隨自變量變化而變化的變量叫因變量

3、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點: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無機催化劑的10的7次冪~~10的`13次冪。

2、酶具有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3、酶在生物體內參與每一次反應後,它本身的性質和數量都不會發生改變(與催化劑相似);

4、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2)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一般來說,動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在35~40℃之間;植物體內的酶最適溫度在40~50℃之間;動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6.5~8.0之間,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適PH爲1.5;植物體內的酶最適PH大多在4.5~6.5之間。

(3)過酸、過鹼或溫度過高,會使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時,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間結構穩定,在適宜的溫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對化學反應的催化效率稱爲酶活性。

5、活性可調節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與輔因子有關。

7、易變性:大多數酶都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溫、強酸、強鹼等破壞。

生物教學設計5

一、設計思路

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本級主題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該知識點的系統性很強,但也很抽象。在國中階段學生已學過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闡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藉助視頻和課件,將講授式與啓發式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步步深入瞭解光合作用的全過程。通過對光反應課件的觀看,由學生描述光反應的過程,並掌握其物質和能量變化。隨後利用暗反應研究資料的展示,指導學生閱讀和進行思維探究,由學生推導出暗反應的基本過程,歸納物質能量變化。最後由學生總結光合作用的實質,深化對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論證光合作用過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和生命觀念

3、說明光合作用的階段、場所和產物。概述光反應發生的變化和碳反應的過程。

(二)科學思維

1、分析C3、C5等物質變化和光合作用的相關曲線,培養識圖建模及邏輯分析能力

2、闡明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使學生領悟提出問題、蒐集事實、捕獲信息和立論解釋的科學思維過程。

(三)科學探究

探究光照強度、CO2濃度等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培養實驗探究能力

(四)社會責任

分析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夠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2、科學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難點

真正領悟探究實驗的科學原理和方法,並很好地運用到設計實驗中。

五、教學方法

探究與發現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

六、教學媒體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爲主線,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通過對幾個經典實驗的討論分析,採取“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從中領悟科學探究的原則和一般方法。

教學中,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利用視頻動畫、錄像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直觀感性的認識;通過學生課前設計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紹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把學生分爲若干小組活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確定實驗方案,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師生共同總結並同步板書,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總反應式中的各個部分;通過課堂實驗設計,及時加深鞏固本節課所學習、涉及到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

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產生與發展是受當時科學發展水平限制的,並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500多次、300多年,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上的每一項發明和發現的背後都凝聚着無數探索者的辛勤勞動,更好地理解爲什麼說生物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衆多生物學家不計個人名利爲科學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奮鬥史,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這也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

生物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上節已講遺傳,本節講變異現象。

教學目標:

1.認識到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舉例說出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

3、舉例說出遺傳育種的幾種方法,以及在生產中的應用。

4、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

5、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變異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學探究生物變異的原因。

教學難點: 1.深刻認識生物變異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總結規律。

教學方法:觀察法、比較法、分析和討論法

教學用具:兩個品種的小麥若干,關於變異種類的掛圖,和變異現象有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二片葉子

(一)變異的現象與概念

在自然界中,與遺傳現象一樣,變異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問,討論: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哪些現象是變異現象?根據同學們的討論,什麼叫做變異?請做一個小結。

變異: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與子代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稱爲變異。或生物在生殖過程中,在上下代之間、子代之間表現出的性狀差異。

提問:比較遺傳和變異兩個概念,兩個概念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通過生物的生殖過程實現的。在生物的生殖過程中,上下代之間的相似性爲遺傳。但是生物的後代不會也不可能完全與祖先一樣。後代在繼承親代特徵的主要特點時還會產生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稱爲變異。所以,我們所說的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變異是在一定範圍內的變化。小貓與大貓的樣子有所不同,但是小貓仍舊是貓,並沒有變爲其他生物。

提出問題:爲什麼說變異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的變異?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

(二)變異的原因

1.外界環境的影響: 播放有關的資料,每個學生髮放2--3個花生。學生討論熱烈。

提問,討論:產生花生性狀變異的原因?

(可多讓幾個學生回答、討論,最後老師給予總結。)

在我們觀察到的變異中,有些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產生的。在我們剛纔提出的變異現象中,哪些是屬於這一類?

提問,討論:同一品種的小麥種在不同的田裏,小麥的麥穗有大穗、小穗,產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你如何證明這些差異是由於環境影響造成的?將大穗和小穗上的種子收穫後分別種到田裏,它們的後代會如何?

小結:田中小麥的大穗和小穗的變異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一般是不能遺傳的。

提問:什麼因素引起的變異可以傳遞給後代?我們再來看看另一種情況。

2.遺傳物質的變化:

提問,討論:一個孩子單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雙眼皮,這種變異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變異是否可以傳遞給後代呢?

我們從上一節的學習中已經知道,若這個孩子是單眼皮,他的雙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組成一定是Aa、Aa。孩子與父母的性狀不同,是因爲在生殖過程中父母傳給了他決定單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說,他的遺傳物質組成與父母有了差異,因此產生了與父母不同的性狀。他的這種性狀可以是通過生殖過程傳遞給他的後代。

小結:這種變異是由遺傳物質變化引起的,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

根據以上變異的原因,我們將變異分爲兩類:

遺傳的變異:變異由遺傳物質決定;

不遺傳的變異:變異由外界環境影響引起。

請同學們再分析兩個例子。(1)某對色覺正常的夫婦生了一個色盲的兒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長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長期在室內工作。哥哥與弟弟相比臉色較黑。哪一種變異可以遺傳?爲什麼?

提出問題:是否由環境影響引起的變異都是不能遺傳的變異?

一些環境因素也可能使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若環境影響引起了遺傳物質的改變,這樣產生的變異是可以傳遞給後代的'。根據這一原理,人類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環境因素使遺傳物質改變而製造出能遺傳的變異爲人類所用。

所以,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這一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提出問題:變異對生物個體、對生物界會產生什麼影響?

(三)變異對生物個體的影響

變異對生物個體有利、還是不利?這要看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看兩個例子。

小麥要獲得高產,人們採取的辦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澆水。肥多水多,小麥的莖稈會長高,莖稈高,小麥成熟時容易倒伏,又會造成糧食減產。在這種小麥中,出現矮稈小麥,可以抗倒伏,但不會影響小麥在肥多水多的情況下長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發生變異會出現沒有葉綠素的白化苗。綠色植物生長要進行光合作用,這種白化苗就無法生存下去。

提問:高稈小麥變異爲矮稈小麥,綠色玉米苗變異爲白化苗,這都是變異,他們對生物個體的生存有什麼影響?

——前者有利於生存,後者不利於生存。

根據變異是否有利於生物的生存,我們可以把變異分爲兩類: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

(四)變異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

變異對進化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環境複雜多樣,不斷變化。多種多樣的生物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此外,生物由簡單到複雜、低等到高等的進化,生物的變異爲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變異對進化的重要意義,我們在以後將繼續學習。

(五)變異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人類出於生存的需要,在遠古時就開始注意遺傳和變異現象,並對遺傳變異的現象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農牧業生產中。人類在農業上利用變異的方法主要有這樣幾種:

(1)在農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許多對人類有益的變異,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培育,獲得新的品種,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雜交的方法,將不同生物個體的性狀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性狀組合的新品種。如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與產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麥雜交,讓兩種小麥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產生變異,可以培養出高產同時抗倒伏的新的小麥品種。

(3)爲培養新的品種,也可以改變環境因素來影響遺傳物質,使生物產生變異並對變異進行選擇,培育出新品種。如用射線照射或用藥物處理植物的種子,種子產生變異後進行選擇,選出有利於生產的變異培育成新品種。

應用以上方法,人類曾經培育出許多品種。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一、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生物性狀的變異決定於遺傳物質;同事、時也受環境的影響。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根據統計,人類因病死亡的總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趨年青化,專家預測我國癌症死亡率將逐年上升。依據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與課程標準制定的內容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知識目標確定爲:

知識目標:

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2、講出致癌因子

3、預防和減少癌症發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本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癌症的防治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應突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討論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標。

二、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關鍵,是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施的辦法可以通過名種教學活動來達到,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悟,可通過評價的激勵機制和導向來實現。爲實現以上目的,教學設計採取如下方法進行:在課前1-2星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內容有:

1、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調查生活周圍人羣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種類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調查不同生活環境中(如工廠、化工廠、農村、城市)人羣中癌症發病率的調查,

5、如何預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嗎

7、走訪抗癌英雄,瞭解抗癌事蹟。要求學生記錄並統計調查結果,上課時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加深認識,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達到情感教育目標。

三、教學程序:

程序 教師組織與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目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瞭解什麼叫癌細胞。 學生根據調查到的情況討論發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惡性的傳染病 等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對癌症的關注。

探討癌細胞的概念特 徵 組織學生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較研究進行討論。 學生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幻燈或投影展示癌細胞病理切片、圖片。分組討論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1、無限增殖

2、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3、容易在體內擴散 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討論致癌因子 組織學生分組彙報,引導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對致癌因子分類。投影正常細胞和紫外線照射的色素細胞圖片,引導學生討論:

1 、曬太陽對體有什麼好處

2、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聯繫

3、爲什麼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引導學生對日光浴的利弊進行辯證思考,並引發學生關注臭氧空洞這全球性環境問題,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爲什麼不提倡吸菸。

各小組調查代表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閱讀閱讀材料1、2、3討論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2、化學致癌因子有數千種,主要有: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黃麴黴毒素、亞硝胺、聯苯胺、烯環烴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導學生討論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和關注身邊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爲什麼會導致細胞癌變 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細胞癌變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使細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分析交流。

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怎樣預防癌症 組織學生進行教材資料分析和討論:病從口入用於癌症是否合適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會增加患癌的機會 那些做法有利於預防癌症 學生閱讀閱讀材料

4、討論、舉例課前調查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讓學生通過活動討論,養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類將徹底戰勝癌症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確信人類將徹戰勝癌症。

學生閱讀、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落實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課堂學習 引導學生討論拓展題 1和2。 學生討論分析、派代表發言。 用以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高中生物細胞的癌變知識點歸納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的特徵。

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於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 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生物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說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爲什麼?——因爲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採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徵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羣。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麼將這些生物分類的? (性狀差異和親緣關係)

【導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爲7個等級: 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爲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纔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於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麼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徵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1)生物學家們爲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爲了便於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麼編制了什麼

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徵差異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於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裏叫什麼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爲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爲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麼?——(土豆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麼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爲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於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於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着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爲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說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爲了便於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最後一課,有兩個重要的內容,一是瞭解地球運動對生物的影響;二是學習使用思維導圖總結歸納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學生在二年級已學習過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學生也會在生活中積累一些相關的知識。本課內容聚焦在晝夜對生物的影響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上,並讓學生在資料閱讀的過程中感受萬物之妙、自然之奇,體會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堅強,並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環節中,要求學生課後用思維導圖進一步總結歸納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同時,鼓勵學生使用多種表達方式總結學習成果。

二、學生分析:

在二年級時,學生已學習過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學生也會在生活中積累一些相關的知識。本課內容聚焦在晝夜對生物的`影響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上,並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看到萬物之妙、自然之奇,體會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堅強,並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影響着生物的生長與生活。

2.學習使用思維導圖總結歸納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

3.與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討論和分享觀點。

4.瞭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堅強,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四、教學重難點:

瞭解晝夜和四季對生物的影響,感受自然的力量。

讓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五、材料準備:

爲學生準備:紙質資料、小組展示板等。

教師準備:思維導圖板貼、教學課件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測含羞草葉片閉合的原因。

2.晝夜對其他生物有影響嗎?

3.一年四季中,生物有什麼不同的行爲表現?

4.晝夜和四季交替,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二)製作信息展示板

1.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填寫“已知”信息。

2.教師提供文本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多層次途徑,獲取更多信息,填寫“新獲得”的信息。

3.完成信息展示板,爲資源共享做準備。

(三)分享信息,展示研討

1.學生參觀其他組分享的信息,達成信息資源的共享。在參觀的同時,選出三條最奇妙的信息。

2.對認爲最奇妙的信息進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讚歎自然之奇,萬物之妙。

3.提出疑問,生物爲什麼會有這些行爲?反向思考,如果生物不這樣做,會怎樣?引導學生思考行爲背後的原因——爲了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四)思維導圖

回顧本節課及單元學習內容,形成思維導圖。

(五)全課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說出人體需要的六大營養物質的名稱及對人體的作用。

2 說明無機鹽和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及缺乏症。

重點: 六大營養物質對人體的作用

難點:舉例比較不同果蔬中維生素C的含量。

重點難點突破:提供營養缺乏症的圖片,讓學生對食物中營養成分的作用有直觀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總結,得出相關結論。

教學內容:

一. 預習提綱 (看誰的收穫最多)

(一)食物的營養成分

1. 食物中的六大營養物質是其中是人體需求量最多的有機物。

2. 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質, 是備用能源物質, 是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 、 、生命活動的調節等的物質基礎。

3. 夜盲症是缺乏 引起的,應多吃 等食物。但植物性食物中不含 ,胡蘿蔔、玉米中所含的 可以在人體內轉化成它。

4 神經炎、腳氣病是缺少 ,建議多吃(粗糙、精細 )的米、面。壞血病是缺少 ,建議多吃含__________.它能使____________退色。缺少維生素D時,兒童會患 ,成人患 。維生素D能促進小腸對_____、_____的吸收.

5. 水是構成細胞的重要成分,水占人體體重的 ,在 、 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6. 無機鹽是構成組織的原料,在無機鹽中, 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缺少時兒童易患 病,中老年人易患 症。 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飲食中長期缺乏易患 。 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長期缺乏易患 ,俗稱 ___________病。

二 師生探究(動手動腦共提高)

1.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長髮育速度較快,營養學專家建議青少年適當多吃奶、蛋、魚、肉等食品,爲什麼?

2. 天氣炎熱和激烈運動時,大量出汗以後,是喝清涼的飲料還是淡鹽水,爲什麼?

3.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用鐵鍋做飯和炒菜,爲什麼?

三 總結:

四 當堂達標 (檢測你自己)

1.在我們的食物中主要有六類營養成分,其中既能給我們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又是組織細胞構成物質的是( )

A水、無機鹽、蛋白質 B維生素、糖類、蛋白質

C糖類、蛋白質、脂肪 D維生素、水、糖類

2.構成組織細胞的基本物質是( )

A蛋白質 B糖類 C甘油 D水

3.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來自 ( )

A糖類 B蛋白質 C脂肪 D維生素

4.防止夜盲症和骨質疏鬆症的最佳食物是 ()

A.胡蘿蔔

B.動物肝臟 C.新鮮蔬菜

D.標準麪粉

5.下面是給佝僂病小兒開的藥方,其中最科學的一組是()

A.鈣片,魚肝油 B.鈣片 C.鈣片,葡萄糖 D.鈣片,生長激素

6. 連線找朋友

①維生素A a 神經炎、腳氣病

②維生素B1 b 夜盲症、乾眼病

③維生素C c 骨質疏鬆症

④鈣 d 貧血

⑤鐵 e 地方性甲狀腺腫

⑥碘 f 壞血病

五 會考鏈接

1.小新同學最近刷牙時經常牙齦出血,應多吃一些富含哪種維生素豐富的食物( )

A.維生素A B.維生素E C.維生素C D.維生素D

2.小強沒有吃早飯,接近中午時感到頭暈,你建議他補充什麼食品最快獲得能量?( )

A 雞蛋 B 牛奶 C 花生 D巧克力

3.《齊魯晚報》刊登一副大頭娃娃的照片,患兒是一個不滿4個月的男嬰,由於出生後一直服用一種幾乎不含蛋白質的劣質奶粉,現已出現了頭大,臉腫的症狀。就此圖的因果關係,利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找出錯誤的選項( )

A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組織

B人體的生長髮育離不開蛋白質

C組織細胞的更新離不開蛋白質

D蛋白質還能被分解,爲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是最重要功能物質

4.如果你給貧血患者提供飲食建議,你認爲應該選擇的食物組合是( )

A大骨湯、紅薯、 白菜 B雞蛋、鮮血、豬肝

C海帶、紫菜、胡蘿蔔 D肥肉、土豆、冬瓜

5.人體一旦缺乏某種維生素,就容易患病。飲食中如果缺乏維生素A就可能患( )

A夜盲症 B佝僂病 C壞血病 D貧血

6.抗美援朝戰場上,有些志願軍戰士到傍晚眼睛看不清東西,應給志願軍提供下列哪些食品( )

A動物肝臟和蘿蔔 B大米和白酒

C黃瓜和西紅柿 D雞、魚、肉、蛋

7.組成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物質分別是( )

A維生素、無機鹽 B蛋白質、水

C水、蛋白質 D糖類、水

8.下面是李醫生給佝僂病患兒開的藥方,其中最科學的一組是( )

A鈣片、生長激素 B鈣片、魚肝油

C鈣片、葡萄糖 D鈣片

9.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這是因爲( )

A維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質代替

B植物性食物也會有維生素A

C新鮮水果中也含有維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內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在人體內可轉變爲維生素A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

2、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據光明日報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爲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爲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訂正字音:

三、整體閱讀:

1、理清文章的結構:

生、①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物、②-④擺出現象:舉例說明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入、⑤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

侵、⑥-⑦揭示態度: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不同態度。

者、⑧採取措施:寫目前世界各國採取相應的措施。

2、文章是怎樣介紹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具體說明了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造成生物入侵的現象。舉了三個例子,如“斑貝”、“天牛”、“紅螞蟻”、“棕樹蛇”爲例。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又是什麼呢?

主要是由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

4、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作的?

本文是事理說明文,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着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後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5、本文主要運用了幾種說明方法?

本文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列數字。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舉例子。舉例子是爲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爲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

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爲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爲的原因;舉美國衆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爲,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爲“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四、質疑:(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2)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

④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⑦來源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棕色樹蛇,使太平洋關島上11種鳥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絕跡。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五、課堂小結: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範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鑑。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瞭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六、佈置作業:

生物教學設計12

課題

作爲生物的社會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教學難點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關鍵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課型將授課教學方法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電腦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采用丁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爲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爲,始終認爲人類行爲與生物的社會行爲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羣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羣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爲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爲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爲,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着羣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羣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爲,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爲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啓迪和美感的享受。

導入介紹,教師點撥

默讀思考,活動了解

回答學生活動

總結

練習作業

(3)怎樣理解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明確】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爲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爲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爲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爲看成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爲人類的——員,卻能“降格白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爲,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爲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爲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衆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衆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爲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熟讀課文,看有關昆蟲的科普書籍

課後記事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爲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爲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爲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有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質疑問難、交流互動。

小組內交流:

(1)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並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並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

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三、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態度:--( 段)

採取措施:--( 段)

四、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說明順序

a.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麼說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a.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C.說說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並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五、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爲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鑑。

六、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隻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纔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麼做?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後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後)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七、佈置作業

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並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板書設計:

什麼是“生物入侵者” 邏 舉例子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輯 列數字

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順 打比方

世界各國採取的對策 序

教學後記: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增強了防範意識,瞭解了生物“污染”。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學生對細胞有了一定的認識,自然就過度到深入瞭解細胞是由哪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組成的,本節又爲後面在具體學習細胞中的各種化合物做好了鋪墊,所以這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了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生分析:關於細胞及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都是微觀方面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但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這些知識還是有一定的瞭解,而且比較感興趣,通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多舉生活實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活躍地與老師互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什麼是原生質。

(2)理解組成生物體的水、無機鹽、糖類、脂類幾種化合物的化學元素組成以及在細胞內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3)理解組成生物體的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基礎。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化合物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各種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特點的學習,認識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各種化合物的功能的學習,培養學生認識生物體的物質性和生命活動需要物質基礎的觀點。

(3)通過各種化合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二、教學重點:

1、組成生物體化合物的元素組成,該物質在生物體內和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雖然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但組成的各類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各種化合物的組成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該部分的知識又是學習以後知識,如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的重要基礎。所以必須作爲重點指導學生學好、學紮實。

2、四類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

四類有機物是生物體特有的化合物,瞭解這四種化合物的結構和在生物體生命活動中的功能,特別是四種化合物在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功能的側重點,利於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對四種化合物的功能進行區分。

三、教學難點:

1、組成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氨基酸的'化學結構特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及其與功能特點的相互關係。

2、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的結構特點,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和主要功能。

四、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講述法爲主,輔以舉例法、討論相結合。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可幫助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總結的思路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但這些化學元素並不能直接表現出生命活動,它們首先必須組成化合物。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有哪些種類?它們的功能是什麼?這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的課題。

講授新課:

老師: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學生:細胞。

老師:通過緒論部分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是要除開病毒。各種化合物又共同組成細胞,從而表現生命活動。細胞內的生命物質我們把它叫做原生質。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原生質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脂類和核酸,這些物質通過新陳代謝,不斷地自我更新。構成細胞的這一小團原生質可分化爲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一個動物細胞是不是一團原生質?爲什麼?

學生:是原生質。一個動物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個部分,所以一個動物細胞就是一小團原生質。

老師:正確。但是一個植物細胞不是一小團原生質,因爲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不是原生質的組成部分。活細胞之所以能夠進行一切生命活動,與構成細胞的各種化合物有着密切的關係。我們所吃的食物中主要含哪些成分?

學生:水、蛋白質、糖類等。

老師:構成細胞的化合物分爲了有機和無機化合物兩大類。無機化合物有哪些?有機化合物有哪些?

學生:無機化合物有水、無機鹽;有機化合物有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

老師:在這些化合物中,哪種化合物佔細胞鮮重的含量最多?

學生:水。

老師:水,大家最熟悉不過了。水是生命之源,沒有了水,也就等於沒有了生命。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沒有水。人的身體如果失去了20%的水,那麼就會被活活的渴死。在不同種類的生物體中,水的含量怎樣?(讓學生看錶分析)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概述鳥的主要特徵。

2、說出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概念。

3、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4、嘗試探究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5、舉例說明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形成愛鳥護鳥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鳥的主要特徵,鳥與人類生活關係

三、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確立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通過探究,認識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利用“想一想,議一議”引入。讓學生閱讀教材“想一想,議一議”,思考討論:有些鳥能夠飛越珠穆朗瑪峯,爲什麼它具有這麼強大的飛行能力呢?如果人在雙臂上縛上人工翅膀,也能像鳥一樣飛嗎?

(二)、通過觀察對比,學習鳥類的多樣性

通過對不同鳥的圖片、標本或視屏資料的觀察,比較它們在形態結構上的異同,並歸納它們在外型上的共同特點。

學生討論並完成教材31頁的表格。

(三)、指導探究與講解相結合,引導學生概括鳥的主要特徵

(四)、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關注鳥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鳥的圖片或視頻資料,請學生觀看後回答下面的問題:從資料中可以看出鳥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除此之外,你還能作補充嗎?

學生討論交流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認識到,鳥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夥伴,我們應該愛鳥護鳥。

五、教學反思:

教師在課前準備的實驗材料、課程資源一定要充分,這樣,學生才能認真觀察,合理推理,順利得出探究結論。

標籤:教學 精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