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生物4.67K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古生物學的證據。

2.通過對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內容的學習,初步瞭解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形成的原因,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引導學生分析達爾文獲得成功的原因,學習達爾文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1.生物進化的證據是本小節的教學重點之一。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遺體、遺物或痕跡,是某些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確鑿證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不同地層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較不同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生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對不同地質年代地層中的化石結構、生存環境加以比較,並將化石生物與現存生物比較,發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生存年代和進化歷程以及進化的規律。判斷化石形成的年代對於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極爲重要的。科學家在研究化石過程中如何判斷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同位素測定的方法。

生物進化的證據有許多方面,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若有時間教師也可以簡單介紹一些其他方面的證據,如胚胎學的證據、比較解剖學的證據。

2.自然選擇也是本節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自然選擇是相對人工選擇而言的。雖然達爾文環球考察早於他對家養動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選擇這個概念是在觀察人工選擇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向學生介紹人工選擇,瞭解人工選擇的方法和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自然選擇的過程和意義。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數爲一課時。

教具準備

投影片(各種各樣的生物化石);掛圖:達爾文對飼養動物(家鴿何家雞)和栽培植物(甘藍)的研究工作。與進化相關的各種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學生閱讀教材P.146~148閱讀材料。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

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爲什麼生物會不斷髮展,原因是什麼?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

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瞭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麼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爲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瞭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爲太行山曾經是海濱。

什麼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

化石有很多種,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蹟、遺物化石等。

爲什麼化石能夠說明生物的進化?

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於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爲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爲化石的生物越複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

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說明了什麼問題?

【小結】(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

【提問】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推動着生物向前發展?

二、生物進化的原因:

最先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的是英國的博物學家達爾文。

討論:達爾文是怎樣提出科學的進化理論的?(根據學生讀過的閱讀材料進行討論)

(1)從小熱愛自然,喜歡觀察並不斷地提出問題。

(2)科學考察,發現許多與“上帝造物論”不一致的問題。

(3)觀察研究人工選擇。

(4)提出自然選擇理論。

對於來自各方面對進化學說的攻擊,達爾文持有什麼態度?

1.人工選擇:

利用掛圖向學生介紹達爾文對飼養動物(家鴿和家雞)和栽培植物(甘藍)的研究工作。介紹時需要解釋什麼是品種?品種是怎樣獲得的?

達爾文認爲,在不同的飼養或栽培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所選擇的性狀積累加強,最後選育出不同的品種。

人工選擇是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的選擇形成生物新品種。

達爾文由人工選擇的實例聯想到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物種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進化,選擇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2.自然選擇:

提出問題與學生討論自然選擇是怎樣進行的。

(l)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例:1株1年生的植物只產生兩粒種子,20年後會有多少後代?

大象壽命一般在100歲。一對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後一對大象的後代可以達到1900萬頭。

這樣的現象稱爲過度繁殖。

提問:過度繁殖會帶來什麼問題?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即要保證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間。生物生存的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

提問:爲了生存,生物在這個有限的生存條件下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物之間爲了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的鬥爭,稱爲生存競爭。

(3)生存競爭總有勝敗。什麼類型的生物在生存競爭中容易取勝或者失敗呢?

實例:長頸鹿的進化。

(4)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中,誰在進行選擇?

小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種生物大多是適應環境的。自然界的環境有各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環境對生物的差異進行選擇,形成了適應不同環境的生物,同時,也產生了生物的多樣性。

提問:生物進化的歷程是否已經完成?如果還在進行,我們爲什麼不易發現生物的進化?

自然選擇的進程十分緩慢。生物界的豐富多彩是經過許多億年的選擇形成的。

【本課小結】根據人類已經得到的證據可以證明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通過不斷進化形成的。自然選擇學說能夠較合理的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但是關於生物的進化,到目前爲止,還有許多問題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還需要人類不斷的研究探索,進行完善。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2.說出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重點:

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教學難點: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對比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調查了校園裏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無所不在,那你們知道,這麼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個共同的家園中呢?(地球)很好(打開課件,展示地球圖片)這就是我們的地球,那我們是生活在地球的內部還是生活在表面這一層呢?(表面)很好,外面這一圈就是我們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學家們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學對生物圈不熟悉,我們今天這節課就是學習關於生物圈的知識。

(課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義)我們科學家們早就對生物圈下了定義,哪位同學幫老師讀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麼?包括哪兩個方面?(定義: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那我來問一下你們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還包括什麼?(生物生活的環境)很好,那我們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這麼多東西呢?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來我們生物圈只佔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卻有那麼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層面中的,而是我們的生物圈分爲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麼生物?這三大圈是否絕對分開?(小組討論兩分鐘)有的生物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例如人,還有沒有別的例子?我們世界的人口將近60億,而我們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科學家們設想能否把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爲那裏沒有水,氧氣,溫度太低或太高…)那爲什麼我們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種各樣的生物呢?(因爲生物圈有滿足生物生存的各種條件)討論書本P5~6六幅圖片,看各幅圖片中生物圈滿足了它們的哪些條件。完成書本練習: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麼條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麼不同?3、爲什麼乾旱使糧食嚴重減產?分析圖片:熊貓頻臨滅絕的原因?蕉樹枯萎原因?得出結論:動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做練習:

1、生物圈爲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條件有X。

2、下列關於生物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圈僅由植物、動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構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內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動能達到的範圍,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間的總稱

3、有人說:“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認爲這種看法對嗎?如果不對,說說你的理由。

佈置下節課準備的內容:如果你翻動花園、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塊。,常常會看到一些身體略扁、長橢圓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動物在爬動,這就是鼠婦又叫潮蟲。下節課每小組至少要抓到五隻回來做實驗,抓好時要把它們放在溼的土中養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學後記:

同學們對於一些熊貓,蕉樹等接近生活的圖片比較感興趣,以後可以多舉這方面的例子。

 教學反思:

因爲這節課的理論知識比較多,而且知識點相對簡單,只是介紹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學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應該考慮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圖片供學生思考,像講到爲什麼其他星球沒有生物,應該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資料告訴學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爲止,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要保護地球的意識。學生對於做練習比較感興趣,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考慮每講完一個知識點安排一至兩題練習,加強學生知識點的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裏的生物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從總體上對微生物進行概述。大體編寫結構是: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尋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認識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發展史和概貌。

預期學習結果

1、 能夠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並做好觀察記錄。

2、 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佈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3、 瞭解列文虎克世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觀察、人事微生物。

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教時

1 課時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放大鏡、顯微鏡、燒杯

學生準備:抹布、水樣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觀察水樣

引導學生取出水樣,交流水樣的採集地點,肉眼觀察的發現和想進一步瞭解的知識。

二、用顯微鏡觀察水樣

帶領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並嘗試用顯微鏡觀察水滴裏的生物。

三、認識微生物,瞭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顯微鏡觀察水滴之後的發現,用語言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現象。瞭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瞭解微生物的分佈情況。

1、出示水樣,要求學生把採集的水樣由瓶子倒進燒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潔。

2、請學生觀察水樣。

3、教師質疑學生髮現:水滴裏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見的小顆粒外還有有其他的嗎?藉助什麼來觀察可能會有收穫?

4、教師示範用法。強調輕拿輕放。

5、教師強調: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6、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纔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7、簡單介紹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麼證明他們的存在?

1、倒水

2、學生有序觀察觀察,然後進行交流。

顯微鏡:

目鏡(對着眼睛)

物鏡(對着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

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3、生按順序進行觀察,並做好記錄。

4、小組彙報交流,選取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觀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特點。

6、學生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7、請學生小組爲單位課後解決。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背誦《題畫蘭》和《庭竹》這兩首詩。

2、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3、藉助插圖並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

4、領悟詩人的情懷,學習古人那種在生活中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卓爾獨立的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句,背誦《題畫蘭》和《庭竹》這兩首詩。對照解析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教學難點:藉助插圖並結合詩人背景理解古詩大意。領悟詩人的情懷,學習古人那種在生活中不隨波逐流,堅持操守、卓爾獨立的品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有誰認識、知道蘭花,能不能跟大家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2、揭題《題蘭花》。(板書詩題:題蘭花)。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題蘭花》。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學生嘗試用簡單的話語說說詩的含義。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師生探索,弄懂詩意

(1)欣賞山巔蘭草之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題蘭花》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釋義詩中難解詞語。

1、貞:堅定,有節操。

2、抱:持守;奉。

3、芳:花卉。詩中的羣芳泛指開在塵世間的花。

4、事:動詞,做。

師:現在你能完整的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試着交流。

4、帶着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拓展活動。

1、師介紹:《庭竹》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寫的一首讚美竹子的詩。

2、學生試讀《庭竹》。

3、集體誦讀《庭竹》。

師:現在你能試着根據自己的理解,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含義嗎?學生試着解釋

4、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含義。

《庭竹》大意:經過清晨朝露的洗滌,竹節像塗了鉛粉,泛出了銀白的光。挺拔修長,似青玉般的竹枝在和煦的風中輕輕的搖曳着,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修竹就像是一位有才德的君子,無論把它種植在哪裏,都不會不適宜的。

生物教學設計5

《生態系統》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分。

2.掌握食物鏈的概念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關係的分析,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及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加強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生態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分,食物鏈的概念特點。

難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作用關係。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咱們先來看一幅圖片,這是一幅什麼圖片?(喜洋洋與灰太狼)看來大家都看過這個動畫片。那現在老師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他們生活的家鄉在哪兒嗎?(青青草原)。通過咱們之前留的預習作業,哪位同學能告訴我青青草原是一個生態系統嗎?(是),那一片森林是生態系統嗎?(是)一羣魚又是生態系統嗎?到底什麼是生態系統,它們有什麼特徵?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一下。

(二)新課教學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組織學生繼續觀察課前的圖片,並引導學生以青青草原爲例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有什麼,學生通過觀察能夠說出有草、羊、狼、樹、花、草、蝴蝶等。教師進行相應的板書,並總結其中草羊狼統稱動物,樹花草都是植物,他們統一稱爲生物。並追問有沒有我們人眼看不到的生物呢?學生通過思考能夠回答出有細菌真菌。教師繼續追問,生物要生存還需要什麼?(空氣、水、營養)教師總結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區域,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的整體稱爲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教師提問:草羊狼的關係,學生回答羊吃草、狼吃羊。

教師設置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去超市消費購買我們維持能量所需要的食物,我們對於超市來說是消費者,而爲我們生產食物的廠家是生產者,在生態系統的動物世界同樣存在這種關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講桌上的生產者、消費者的標籤,根據自己的認識貼在板書草羊狼相應的位置。

教師總結學生答案:草直接爲羊提供食物,而狼吃羊,所以草也間接爲狼提供了食物,所以生產者的標籤應該貼在草上邊,而羊吃草、狼吃羊都是作爲消費者,所以兩者都是消費者。並引導學生觀察生產者的`特點即大多都是綠色植物,消費者大多都是動物

教師設置情境並提問:動植物的殘骸長時間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被分解)追問:在生態系統中什麼扮演者分解者的角色?(細菌、真菌)

教師提問:出了所說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物成分外,還包括空氣、水、無機鹽等非生物成分。

3、食物鏈

引導學生說出草羊狼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追問: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用一個符號表示,是什麼符號?(箭頭)教師選取學生代表板演箭頭的指向,並對其正確的進行表揚,錯誤進行講解。講解食物鏈的概念,並出示例題進行鞏固。

(三)反饋練習,拓展延伸

多媒體出示與本節課相關的例題,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作業:通過預習,自己畫出一個食物網,要求食物網中至少有三條食物鏈

生物教學設計6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9課

《生物入侵者》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這篇文章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采取了邏輯順序,介紹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他們帶來的危害,對此不同觀點及相應的措施。主要運用了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生動,富有趣味性。

學情分析

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蒐集與課文相關的科學知識,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參與課堂討論。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科學思維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2、瞭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瞭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瞭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爲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理清文章內在的邏輯順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能仔細觀察並比較圖片中動植物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

2.能對動植物的身體特徵的差異性進行分析,並作出合理解釋。

3.會查閱和收集有關生物的變異資料。

4.知道變異也是生物體的特徵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瞭解變異有兩種。體會變異的神奇與奇妙。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能對動植物的身體特徵的差異性進行分析,並作出合理解釋。。

2.瞭解變異有兩種,有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

三、教學準備:

圖片、照片。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上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呢?,爲什麼有的人和父母長得不大一樣呢?

變異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徵之一,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生物的變異現象。

2.揭示什麼是變異。

出示圖片學生觀察,觀察並比較圖片中孿生姐妹與她們父母的照片。

你怎麼找出?的依據是什麼?

升學仔細觀察她們差異的地方並交流。初步瞭解個體之間都存在着差異。

比較同學之間外形特徵的差異。

揭示什麼是變異。

3.觀察比較動物植物等個體見的差異。

仔細觀察金魚、康乃馨、玉米的不同之處。

學生觀察圖片探究動物植物的變異的特徵,可以從顏色、外形特徵去觀察。

讓學生對這些現象產生興趣。

4.交流有關遺傳的諺語和俗語。

學生交流收集的遺傳的諺語和俗語,提高學生對變異現象的興趣。

5.閱讀資料,認識三葉草的變異現象。

學生閱讀並討論三葉草發生了什麼變異。

6.鞏固

遺傳和變異都是生命體繁殖的重要規律,遺傳使物種延續,變異使物種後代發生差異。 什麼是生物體的變異?有哪幾種類型。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課本第20-21的海洋生物。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生物世界的美妙。

教學目的: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欣賞奇異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操作目標: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人類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準備:教師:將美術教室佈置成“海底世界”,《海底總動員》的片子,與大海有關的音樂等。學生:油畫棒、水彩筆、顏料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交流。老師播放《海底總動員》的片子,讓學生欣賞。然後再交流。

1、談談你對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的特點的認識。

2、你最喜歡哪種海洋生物,爲什麼?

3、你還見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二、課堂討論。

討論:你覺得海洋生物的哪些特徵最適合表現?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出?(適時讓學生欣賞一些作品,鼓勵學生構思與衆不同的作品)

三、創作練習。

確定對象後,與小組的同學就表現手法及對象的大小,表現的重點(花紋、開關、色彩、形態等)進行討論,可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播放與大海有關的音樂。

四、展示與評價。

在班級中辦一個小小展覽,展出學生作品,並各自說說構思,設計意圖。其他學生進行品評,對說得好、做得好的同學授予“小海星”的貼紙。

五、拓展延伸。

師:海底世界美麗富饒,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麗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他,那怎麼去保護呢?提出問題讓學生一起討論思考。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說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三、課時安排

2(上課1和實驗1)

四、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讓學生以國中的'知識來思考,回答。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書〕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思考與討論〕生思考師提示。

1.提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區別主要看它們的分子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類是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水是無機化合物,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當然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對這兩類化合物的嚴格區分,請參照化學教科書。

2.提示:細胞中最多的有機化合物是蛋白質,無機化合物是水。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離開水,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

3.提示:植物的葉肉細胞、果實細胞和種子的細胞中通常含有較多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如禾穀類的果實、種子中含澱粉(多糖)較多;甘蔗的莖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種子中含脂質多;大豆種子中含蛋白質多,等等。要想從植物的果實、種子中獲得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就要設法使細胞破碎,再將這些物質提取出來。

三、實驗

〔到實驗室做實驗〕

3.生物材料中有機化合物的種類、含量不同。因此,我們應選擇多種多樣的食物,保證獲得全面的營養。

〔小結〕略。

〔作業〕一二題。生思考師提示

〔提示〕1.(1)跡唬2)√擰

3.B。

拓展題

1.提示:細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動地從環境中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元素。這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統內部有嚴謹有序的結構,不是物質隨意堆砌而成的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體會文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揣摩語言。

3、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意識。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對象及課時】

國中二年級、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2、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

3、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特點。

4、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課前準備】

1、蒐集生物人侵的相關資料,要求寫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稱、原產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蒐集一種生物入侵者的資料)

2、藉助《詞語手冊》等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件1(動物):龍蝦十幾年前從天而降,繁殖極快,到處肆虐,在魚塘裏與魚爭食,魚塘減產;在稻田裏損壞禾苗,水稻減收

課件2(植物):加拿大一枝黃花,在江、浙一帶蔓延嚴重,我市已屢屢發現,部分地方已成片發生,本縣區也有零星發生,若不及時防止,將會繼續蔓延,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教師演示後,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上述課件的主要內容。

明確:科技高度發達的21世紀,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着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環境問題已成了擺在人類面前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生態問題則又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下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生物入侵者》,希望以此能促使我們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題解: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說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義。然後從文中勾畫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義的語句。

3、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邊閱讀文本邊思考。

⑴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麼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⑵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內容的?

明確:

⑴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採取的相應措施。

⑵開篇:假設情境,引出話題,作出解釋。第2~4段:具體寫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第5段: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第6~7段: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待生入侵者的不同態度。第8段: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採取相應措施。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順序

4、文本探究:

⑴本文主要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⑵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並說明作用。(四人學習小組合作,組內成員分工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參考:

⑴列數字:

①十一種鳥類有九種被趕盡殺絕──數字的變化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危害之大。

②耗資數十億美元──說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補充強調: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說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⑵舉例子:

①舉蒲公英等爲例──說明生物在沒有人爲干預的條件下進行的遷徙不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太大破壞。

②斑貝、天牛、紅螞蟻等──說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寵物等──說明生物入侵是人爲原因造成的。

⑶打比方:

①課題生物入侵者就是一個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生物入侵是移民行爲;生物入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貝比喻成偷渡者,形象生動地說明它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的。

(補充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

⑷爲了使說明生動易懂,作者在詞語和句子上還用了哪些技巧?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學生在文中圈劃出具體詞句,並具體分析他們的作用(可以換詞語對比理解)。例如:趕盡殺絕、嘯聚山林、佔領等。

5、質疑解答:

⑴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覆的,向老師提問。

⑵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教師應事先準備。

①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爲干預?

②爲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③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教師點撥:

⑴生物種類的自然繁衍和遷移,是非常緩慢的,並受空間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這種遷移是由於人類的跨地域活動造成的,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時,應充分考慮人爲干預。

⑵生物的自然存在和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那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某一地區的物種都是當地生物鏈的一環,經歷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一種平衡狀態。如果由於人爲的干預打破了這種平衡,等於破壞了生物鏈的平衡狀態,就可能產生兩種後果:一種是經過一個較長時期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另一種就是產生生物入侵者,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帶來危害。

⑶教師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從東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區,一種來源於南亞的ALANG草侵入了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嚴重影響了當地樹木的自然更新。

③澳大利亞的一種可能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地區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來,導致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這種真菌對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樹種和矮小的灌木。

④在新西蘭一種來源於澳大利亞的夜間活動的袋鼠,估計每晚可吃掉21噸當地的森林。

⑤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報》報道: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日前聯合發佈公告,宣佈暫停從菲律賓進口鳳梨、香蕉種苗等香蕉穿孔線蟲寄生植物,一經發現,一律作退回或銷燬處理。

6、體驗拓展:(選擇教學)

⑴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組織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爲題的討論。

(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可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應動員同學人人蔘與,個個發言)

⑵以對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爲干預爲辯題,組織一次小型的辯論會。

(基本觀點:①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失衡是暫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②人類必須干預生物入侵者,如果聽任其發展,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會受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將會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7、課堂總結:

這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不僅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要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課文條理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說明方法,爲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鑑。

8、佈置作業:

⑴要求學生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說明一種學習工具;

⑵完成《語文同步訓練》。

生物教學設計11

認知心理學把知識劃分爲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主要用於回答“是什麼”的問題。如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什麼?生物的遺傳物質是什麼?程序性知識用於回答“怎麼辦”的問題,如利用轉基因技術設計解決水稻病蟲害防治問題的方案,如何培育無籽西瓜等。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如何學習和如何思維的知識,是關於如何使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策略性知識也是一種程序性知識,一般程序性知識所處理的對象是客觀事物,而策略知識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前者是對外的,後者是對內的。策略性知識結合具體的內容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遷移能力才能得到較大的提高。如在學習細胞分裂後,歸納出分裂期特點的有效記憶方法,即“前期:膜仁消,兩體現”;“中期:粒排中央赤道板”;“後期:粒裂體分去兩極”;“末期:兩失兩現闆闆壁(植物細胞)”。這樣,學生對這種陳述性生知識記憶牢固,再通過比較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歸納如何判別細胞分裂圖象,進一步學習細胞分裂過程中DNA、染色體變化規律這些程序性知識,對學生策睜性知識的掌握有所幫助,使其在解決問題時有明確的思維方向。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1科學探究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科學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策略性知識的學習策略。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主動去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中學生學會如何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得信息,如何用文字、圖表、科學語言表達有關的信息,如何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思維方法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在這些策略性知識的運用中解決一些複雜的實際問題。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諸多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科學規律的內容,如:酶的發現過程,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植物生長素髮現過程等。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是什麼”,“爲什麼”的結論性知識的講授,更重要得是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理解科學家如何用已知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如蘇教版新課標教材中“研究性學習: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植物生長的最適濃度”,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策略性知識教學設計。如:只設計實驗材料、用具或只設計實驗的部分步驟,是針對基礎較差、能力較弱的學生;對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要求其對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方法步驟均進行設計。通過這一實驗設計情況的反饋,既可檢驗學生對生長素調節作用兩重性的理解和應用,又能對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科學態度、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評估,從而檢查學生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情況。

再如蘇教版新課標教材中在“課題研究: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探究活動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設計方案、獲取信息、得出結論。而不是讓學生按照教師所提供的一種方案去進行驗證性實驗。課堂中,當提出讓學生進行探究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生提出了:“可能與溫度有關”、“可能pH有關”、“可能與酶的濃度有關”、“可能與底物的濃度有關”四種假設,可順勢利導把學生分成四個探究小組,要求按照假設設計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操作得出結論。整個探究過程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和自由操作的機會,如此給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策略性思維水平。

2思維導引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提醒學生思考:“爲什麼?你的困難是什麼?你下一步應當做些什麼?”你能不能換一個說法?你更堅信哪一種可能性?“你能不能倒過來想想?……”

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實驗,過去常常採用的方法是:按照實驗規定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現象填入事先設定的記錄表中,根據澄清石灰水混濁程度檢測酵母菌培養液中C02的產生情況,由此分析得出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這種“照方抓藥”的實驗方式,充其量只是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無法全面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該實驗教師最大的任務應是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爲此,在實驗之前,教師可以與學生之間進行如下的討論:

(1)聯想酵母菌發麪做饅頭的過程,討論下列問題:觀察到什麼現象?饅頭爲什麼有孔隙?空隙中氣體的如何鑑定?

(2)由發麪做饅頭產生C02進一步提出疑問:猜測可能發生什麼生理過程?釀酒過程也用到酵母菌,密閉裝置。這是在控制什麼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酵母菌是否也有呼吸?

(3)你能不能提出一個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問題?當然,提出一個好問題並不容易,你可以與周圍的同學進行討論。

(4)你作出這個判斷時有充分的依據嗎?在缺乏足夠依據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判斷稱爲假說,假說的正確性有待於實驗的檢驗。你認爲這個實驗,需要哪些儀器?怎樣測出這些量?存在着哪些困難?

這樣的師生雙邊交流過程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火花,逐步學會分析問題,將內隱思維活動的調節控制過程展示出來,達到思維導引的目的。

3問題設計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問題解決活動的指導,不應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更不宜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應該通過提出相關的問題,用問題啓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思考。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針對學生出現的失誤,提出引發學生思維衝突的問題。(2)如果學生不知如何深入進行解決問題,提出能使問題不斷深入的後續問題。(3)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的來源,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利用有關信息,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相關信息。

如“細胞呼吸”的教學中,針對有氧呼吸設計的問題是:①有氧呼吸可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反應場所在哪裏?反應物、生成物各是什麼?②什麼是有氧呼吸?寫出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分析有氧呼吸反應式中各種元素的轉移途徑。③在細胞內,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以後,可使1161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餘的能量則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了,請你計算一下,有氧呼吸的能量轉換效率大約是多少?這些能量大約可使多少摩爾ADP轉化爲ATP?這一系列問題既能由表及裏地剖析有氧呼吸的本質,又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此外,這些有坡度的一個個子問題,逐漸點撥學生的思維,使之思路入軌,很好地培養學生答題時的思維策略。

學生的知識水平是有限的,許多地方可能考慮不周全。所以教師的指導應該是在思維方法、解題策略的指導,可向學生提出“你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麼”、“下一步該怎麼辦?”等類似的問題,通過這種指導訓練使學生學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明確問題解決所需要的條件,使問題解決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解決策略。

4練習測驗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策略性知識形成的關鍵是思維策略的組合運用,要形成一定的策略性知識,就要努力促成思維組合。在這一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作爲前提的基本的條件就是練習與反饋。通過適量科學合理組織的練習和反饋,策略性知識的習得才能成爲可能。重要的是讓學生利用策略來指導自身完成相關練習,在練習中必須有變化,只有在變化的中的練習,其知識才能深化,策略才能靈活應用。

如在學習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過程,就可通過下列練習強化知識:

1.下列變化屬於光合作用暗反應階段的有()

①氧分子的釋放;②[H]的產生;③CO2的固定;④產生ATP;⑤ATP中能量的釋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③⑤

2.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流動大致過程是()

A.葉綠素→ADP→CO2→碳水化合物

B.光→ATP→葉綠素→碳水化合物

C.光一葉綠素+CO2→碳水化合物

D.光→葉綠素→ATP→碳水化合物

通過一系列彼此聯繫的練習,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轉化。在上述練習的基礎上可再作如下變式練習:

將置於陽光下的盆載植物移至黑暗處,則細胞內C3與葡萄糖的生成量的變化是()

A.C3增加,葡萄糖減少

B.C3與葡萄糖都減少

C.C3與葡萄糖都增加

D.C3突然減少,葡萄糖突然增加

這樣讓學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運用光合作用過程的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真正做到教會學生學習。

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在測驗中培養學生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傳統的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再現、重複和記憶的能力。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機械重複學習,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學生負擔加重。新課程提倡測驗設置要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的實際問題,在具體問題情境解決中形成學習策略。

例如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比較”爲題材出一道試題,可能有時會直接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一種固定化酶能催化一系列化學反應

B.固定化細胞能產生一系列酶

C.固定化細胞產生的酶,其活性更容易受影響

D.固定化酶更適合大分子反應物”形式呈現

顯然這樣的測試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該爲學生提供與社會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爲學生提供問題的情境,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加以解決。因此,同樣是考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比較,教師可以這樣的情境呈現“如果想把微生物的發酵過程變成連續的酶反應,應該選擇哪種技術?如果反應物是大分子物質,又應該採用哪種方法?”這樣的測驗不僅考查了知識,還使學生在接受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中運用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許多現象,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策略運用的思維水平。

5反思評價中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

新課程評價強調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將評價作爲教學的一個環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反思的一些策略,併成爲學生的自覺行爲。要把評價放在解決問題的背景中去,要培養學生通過自我反思評價方式,進行自我總結、反思,發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對自己的學習行爲不斷做出調整、改進和完善。策略性知識就在這種有意識的自我反思中形成,從而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如在學完“物質的跨膜運輸”後,可再增加一個“欄目”――“學完跨膜運輸你應該知道什麼”。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整理、反思學過的知識,以便歸納總結、補充調整,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對策略性知識的建構能力。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回顧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如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羣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結束後,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作此探究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探究過程中你運用了什麼策略?能解釋一下你的想法嗎?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實驗的結果是否合理?”……在學生自我反思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檔案,記錄思維點滴,學生可更明確自己的思維狀況,利於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使學生的學習由外在的輸入逐步轉化爲內在的自我需要,逐步形成思維策略,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它有助於統一已有的狹義的“知識”與能力間的矛盾,確立策略性知識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生物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促使教師在教學中重視策略性知識的教學,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生物教材中有着進行策略性知識教學設計的廣闊空間,只要教師用心開發,精心設計,有意識地通過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造力,就一定會有風景這邊獨好的感受!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瞭解蒸騰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繼續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繼續培養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蒸騰作用的過程及其他相關知識,建立植物體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增強生態意識,提高對綠化祖國、保護環境的認識。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包括:證實植物體蒸騰水分的演示實驗,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蒸騰作用與人類的關係等內容。其中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是本節教材的重點。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平常不甚瞭解的,因此,這節課必須先進行演示實驗,使學生確信植物體有蒸騰作用以後,才能進一步講清蒸騰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植物體主要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因爲葉具有適應這種功能的形態結構——氣孔。關於氣孔對於蒸騰作用的調節機制比較複雜,現行教材未做過多的解釋和要求,教師可通過模型或多媒體,對此問題進行簡單的講解,只需要讓學生對氣孔的調節有直觀的感受就足夠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會這種現象對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師在講解蒸騰作用的意義時,應該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接受和理解蒸騰作用對於植物生活的意義。

教法建議

通常國中學生應該對蒸騰作用有所瞭解,所以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在家裏進行探索性實驗,讓學生對蒸騰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

同樣,教師也要製作觀察蒸騰作用的演示裝置。可以按照課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將一個不漏氣的乾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葉上或一個枝條上,袋口一定要紮緊。將這個實驗裝置放在溫暖的地方,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內壁上有許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連花盆一起套進去,只能套住莖和葉。在套前澆一次水,效果會更加明顯。

有關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在黑板上畫一個簡圖來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經過莖運輸到葉並蒸騰出去),或直接通過多媒體制作的動畫來進行講解,以利於學生形象地理解這一動態的過程。

關於蒸騰作用降低植物體的溫度,使植物體不致被灼傷的問題,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來說明。夏天洗澡後,留在人體體表的水分蒸發時,會帶走人體的一部分熱量,從而使人感到涼爽。由這類生活實例再引伸到植物體的蒸騰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和意義。

難點:蒸騰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爲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而蒸騰作用的過程可以藉助動畫或投影讓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而對於蒸騰作用的意義則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得出。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複習提問:根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組織學生回答。

總結,引入新課題:植物體的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那麼水分進入植物體後是否都被植物體利用了呢?

二、講授新課: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演示實驗裝置(爲了說明葉與蒸騰作用的關係,可以準備一套相同實驗裝置,只是在葉片上塗抹一層凡士林)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提出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麼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

3、水珠是從葉片的什麼地方散發出來的?

4、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液體的形式從氣孔中流出來的?還是以氣態形式從氣孔中散發出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並回答問題。

總結:

1、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2、植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可以蒸騰水分,但蒸騰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

(二)蒸騰作用的過程:

提問:植物蒸騰出的水分是由哪來的?

出示投影或動畫:演示蒸騰作用水分由根到葉的動態的過程。

提問: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麼?

2、氣孔的作用是什麼?

講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進入根內,然後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送到葉肉細胞。

2、植物體吸收的水分僅有1%左右參加植物體各項生命活動以外,99%左右的水通過氣孔散發到大氣中。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提問:植物體爲什麼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絕大多數都通過蒸騰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由於重力的作用,水應該向下流,但植物體中水分卻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動,原因是什麼?

2、無機鹽必須以什麼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體吸收?

3、爲什麼夏天在樹下會有涼爽的感覺?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總結: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講解:由於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大面積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氣溼度,使天空雲量增多,從而增加降水量,起到減輕乾旱、調節氣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進行大面積地植樹造林。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

一、蒸騰作用的概念:

蒸騰作用:是指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植物體外的過程。

二、蒸騰作用的途徑: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莖、葉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

三、蒸騰作用的意義:

1、促進根吸收水分。

2、促進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3、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避免灼傷。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觀察葉片的蒸騰作用

實驗材料:兩個重量相等的新鮮枝條(葉片多的枝條設爲甲,葉片少的枝條設爲乙)

實驗用具:錐形瓶、托盤天平,中間有孔的活塞

實驗步驟:

1、兩個相同容量的錐形瓶中裝入等量的水(水溫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兩個枝條分別插入裝有水的錐形瓶中,放在已調節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調節天平使兩側達到平衡;裝置如圖所示

3、10分鐘後進行觀察,記錄觀察結果。

實驗結果:

乙枝條所在的托盤向下傾斜,這顯示出左盤燒瓶中的水通過葉片散失的水分較右盤多。

實驗結論:葉片不僅能散失水分,而且葉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爲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爲、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爲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爲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爲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爲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爲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溫、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溫、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教師爲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爲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

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溫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溫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學生簡單彙報)

牽牛花開花的時間和花的顏色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學生猜想)

2、探究牽牛花的變化規律。

同學們,如何探究牽牛花的變化規律呢?

現在,請各組同學先分好工,然後再開始實驗,實驗中同學們要注意配合好,要認真、細心,還要有耐心。

3、分小組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將一朵新鮮的牽牛花浸入到鹼水中,並讓學生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然後,再把牽牛花放入酸水中,再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

4、(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現在各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牽牛花開花期間,花的顏色常常會發生變化。清晨,牽牛花通常呈藍色,可到了中午卻成了紅色。這是因爲牽牛花中有一種特殊的花毒素,它遇鹼變藍,遇酸又會變紅。清晨,經過一天的呼吸,花朵內的糖分減少,細胞液鹼性增強,所以花朵呈藍色;中午,花朵在陽光照射下,所含的'糖分增加,細胞液酸性增加,花朵就呈紅色了。

5、播放視頻: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菸草花在暮色中甦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同學們,通過不同花開放的時間的不同,你有什麼發現嗎?(學生簡單討論)7出示生物鐘定義

7、(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18世紀植物學家林勒阿斯對植物進行了長期觀察,發現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是不同的。他還發現,同一地區的同類植物往往都在同一時間,根據這一事實,他編排一個“花鐘”,每一個鐘點用一種花代替把開花的時間表示在一個鐘面形的花壇上。每次他只要看一下花的開放情況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

四、小組合作探究四:晝夜更替對動物的影響

1、同學們,既然晝夜對植物有這麼大的影響,那麼對動物有影響嗎?(學生簡單猜想)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學生簡單彙報)

2、請看大屏幕:白天活動的動物如喜鵲、大雁、蝸牛、螞蟻、蜻蜓,夜間活動的動物如刺蝟、狐狸、貓頭鷹、壁虎。通過分析,你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教師巡迴指導,讓學生知道喜歡白天活動的動物叫什麼?喜歡在夜裏活動的動物叫什麼?)

小結:喜歡、燕子等動物喜歡在白天活動,夜幕降臨時回巢棲息,它們被稱爲晝行性動物;貓頭鷹等動物喜歡在夜裏活動它們被稱爲夜行性動物。

3、同學們,晝行性動物、夜行性動物與光照有什麼關係呢?(學生簡單彙報)

教師小結:無論是晝行性動物還是夜行性動物,都是根據光照持續時間長短來安排它們的活動休息和生殖時間的。當白晝逐漸變長的時候,夜行性動物便推遲出巢活動的時間,而晝形性動物卻醒的更早。因此,科學家可以通過改變光亮與黑暗的時間來改變動物的行爲。當把待在黑暗環境裏的晝行鳥放在明亮的燈光下時,僅僅15分鐘,它們就會活躍起來;當用明亮的燈光照射夜行鳥時,它們很快進入睡眠狀態。

4、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原理,在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嗎?猜想一下好嗎?(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養雞場、養鴨場等,爲了提高產蛋量,可以在光線逐漸暗淡時,打開雞舍用電燈製造人工白晝。這可是提高產蛋量的好辦法啊!

五、自由探究:分析自己的作息規律,並寫出分析報告

1、同學們,你每天的作息時間有規律嗎?能否分析一下其中包含有什麼樣的道理?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參加學生活動。

2、學生彙報展示(學生自由彙報)

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活動,將課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下

1.引導課下探究的問題。

學習這節課之後同學們想做些什麼?(學生自由談想法)

2.激發學生課下探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資料,瞭解生物鐘的內容,想辦法測試一下自己的活動規律,相信生物種會幫助你更好的學習生活。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此實驗在過渡教材中是一個驗證性實驗,而在課標教材中是一個重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探究性實驗,這是教材中第一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探究的實驗,所以上好該實驗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設計理念

課標教材把此實驗安排在學習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知識內容之前,目的在於一方面爲接下來學習各類有機物奠定感性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由於實驗內容的設置上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對檢測結果的預期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因此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爲以後各章節的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本實驗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實驗,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說明特定的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相應的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簡述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據所選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並做出預期實驗結果。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嚴謹認真、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按照實驗操作規則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力目標: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和澱粉。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難點: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種類和使用方法多,課堂容量大。

突破:面對全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儀器準備和學生的情感、知識準備;課堂上發揮小組長的協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三、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樂於並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實驗的內容與日常飲食有關,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極易產生學習興趣,設置不同層次的探究,以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但材料試劑多,規範操作細節多,合作學習顯得尤爲重要。

四、教法學法

教法:組織、引導者,注意生成性問題的再探究。

學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

五、教學程序

六、教學反思

本節實驗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爲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維度,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側重科學方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爲重點,在實驗操作中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協助作用,管理調控課堂,分工合作,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發現,試劑用量的差異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推斷,實驗中要掌握統一恰當的標準。另外,開展探究性實驗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對實驗結果也需要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並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和預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七、板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實驗原理

還原糖+斐林試劑→(水域加熱)磚紅色沉澱

脂肪+蘇丹Ⅳ→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澱粉+碘液→藍色

2.實驗材料

未知組織樣液(蘋果汁、馬鈴薯勻漿、蛋清組織樣液、花生種子勻漿)

3.實驗程序

(1)分組實驗,對未知樣液進行鑑定

(2)填寫實驗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4)評價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飲料與木糖醇飲料所含還原糖有差別嗎?

(2)米粉和奶粉的營養成分有什麼主要區別?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分辨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係。

教學難點:

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動脈

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和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所在的位置,觀察、思考並表達,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動脈一般分佈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靜脈,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說出靜脈的分佈特點:在較淺的.位置有分佈,可以再手臂、手背等處看到。

握拳,觀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瞭解靜脈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課教學

分別播放關於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視頻,並配以圖片出示讓學生根據視頻和圖片的內容做出討論分別說出其特點,並就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徑)進行討論,列表總結起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滲透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

血管類型功能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血流速度

動脈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快

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最慢

靜脈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有的分佈較深,有的分佈較淺較薄,彈性小較大慢

(三)能力展示,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鞏固本節內容:

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血液流動的方向性如何?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什麼血管?毛細血管的結構實現了什麼功能?

答:三種血管;血液流動方向爲: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壁極薄,公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細胞只能單行通過,使得管內血流速度最,能與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2、爲什麼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輸液?四肢的靜脈瓣有什麼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脣等部位取血和輸血,是因爲這些部位都有靜脈分佈,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內壓強小,血流速度較慢,取血時不會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輸液時也可以把藥劑帶回心臟再送往全身各處;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血液輸送回心臟。

3、用肉眼能看到靜脈,能看到動脈嗎?動脈和靜脈在分佈和結構上可能有什麼不同?

答:動脈分佈比靜脈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類型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

動脈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

毛細血管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

(四)課堂小結

1、血管內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就不同,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血壓。由於心臟想血管供血是間斷的,動脈表現的是搏動明顯,相比較靜脈搏動較弱,根據搏動情況不可以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裏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

2、在人體四肢,還可以根據血管中是否有靜脈瓣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靜脈血管裏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動脈則沒有。

3、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證血流的暢通無阻。

(五)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聯繫生活啓發學生根據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別出三種血管創傷出血時的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關愛生命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標籤:教學 通用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