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設計1.56W

作爲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下冊科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

認知目標:

1、在交流有關太陽的信息資料的過程中體會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想法;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

2、在蒐集及交流信息資料的過程中體會合作與交流的愉快。

3、初步瞭解太陽的有關知識,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

拓展性目標:

學生來創作有關太陽的科幻小說或科學童話。

活動準備:

蒐集有關太陽的資料來研究太陽的奧祕。

活動時間:一課時

活動過程:

導入:關於太陽的知識我們瞭解多少?

1、說一說:對太陽的認識。

2、交流:對太陽的認識。

3、選代表以各自喜歡的方式向全班進行彙報交流,其他同學做好記錄。

小結: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小結。

活動二:

1、提出問題:關於太陽,那麼還想知道什麼?

(1)把它寫在紙條上呈現出來;

(2)對所有問題進行分析,然後進行歸類;

(3)篩選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再進行研究。(研究相同問題的同學爲合作小組)

2、制定研究計劃

根據所選定的問題,制定研究方案,並對小組成員進行分工。

3、實施探究活動

按照各組的'計劃進行活動,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4、考與結論

各小組對研究成果進行總結。

5、表達與交流

(1)小組彙報各自的研究成果,並做好記錄。

(2)用各自擅長的方式進行總結。

(3)提出新的問題:現在我們對太陽又有哪些新的認識?

學生再次進行彙報。

6、對蒐集信息資料的方法進行總結交流。

自由活動:

1、提出問題:如何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來呢?

讓學生自由選擇方式,如做手抄報、剪貼報、圖片展等。

2、評價:

從我學到的知識、學習的方法、表達與交流方面學生進行自評。

拓展活動:

學生來創作有關太陽的科幻小說或科學童話。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複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

過程與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態度、情感、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

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調查統計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教學準備

1、學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 場、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大型垃圾場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裏都有些什麼?讓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

(揭示課題:一天的垃圾)

二、嘗試給垃圾分類

師:同學帶來的垃圾中如果要進行分類的話,你打算按什麼標準分呢?

1、討論分類的標準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討論如何統計

師:我們在統計時如果無法測出垃圾的`重量怎麼辦?

給垃圾分類時該注意什麼啊?

3、學生分組統計。

4、反饋統計結果

三、關於垃圾的討論

1、說一說這些垃圾的來源。

2、統計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總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組統計。

5、算一算全校學生家庭一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組織討論

師:想一想,這麼多垃圾被丟棄後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家裏的垃圾最後到哪裏去了?談談你家平時是怎麼處理垃圾的?

7、多媒體出示本溪市產生的垃圾統計數據及人們如何處理垃圾的

四、課堂拓展

1、談談今天所學的體會。

2、對校園內同學們產生的垃圾進行統計,寫一封倡議書。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3

教學要點

瞭解測量風的儀器。

教學目標

1、體驗長期測量的意義及成功測量帶來的快樂。

2、知道有關風的基本概念,能用測量儀器測量風的風向和風力。

3、會製作測量儀器,並適當進行改進。

教學過程

1、交流記錄結果,上節課佈置了一項課後活動,記錄一週的“風的預報”,小組間互相交流一週來的記錄,針對記錄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性解釋的訓練,教師選擇一些適合做假設性解釋的'問題,讓同學做出合理的解釋。再一次提醒學生,解釋是要有依據的。

3、閱讀第17頁“風力與風向”,看看室外的風,知道有關風的簡單知識,認識常用測量儀器及使用方法。驗證部分假設性解釋。

設計與製作,測量風的儀器是多種多樣的,複雜的自動化、電子化的專業儀器、簡單的如紙風車、紅領巾等,均可以用來測量風力和風向。

這個環節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作爲技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實用、經濟、美觀、操作簡單、材料容易得到等。三年級的學生,在設計時能夠做到實用、材料易得這兩點就已經足夠了。

首先讓同學們思考儀器的作用和原理,再畫出草圖,小組內分工,準備好工具和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了。

儘量讓同學們自己設計製作方案,蒐集製作材料,學生的作品會是五花八門的,只要能說原理,並且實用,就值得肯定。

4、製作測風儀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敢於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

儀器製作完成後,用它來實地測量,檢查設計與製作水平。之後與氣象臺公佈的數據進行對比,依照差異,思考自制儀器的缺陷,並進行改進。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定性地瞭解電磁鐵的構成和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電能產生磁,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瞭解電磁鐵的應用。

教學重點

由學生對通電後小電機爲什麼轉動的強烈興趣引人,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提問、猜想與驗證發現通電線圈具有磁性,進而認識電磁鐵,研究電磁鐵。

教學過程

1、學生交流對小電機已有的瞭解。小電機是電動玩具的主要動力裝置,誰能說一下你對小電機有多少了解。

看來有些同學已經對小電機有了一些瞭解,知道電池裝反了,電機會倒轉,小電機裏面有磁鐵。

2、觀察小電機的內部結構,提出問題,進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電機通電後爲什麼會轉嗎?讓我們打開小電機看看裏面的結構吧。打開小電機要注意以下幾點:

A、小電機的.拆裝難度比較大,很容易拆壞,最好使用無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電機。

B、小電機的後蓋和外殼的連接處要用最小的平口螺絲刀撬開,螺絲刀口比較尖銳,要注意安全。

C、拆裝時要仔細觀察後蓋和外殼的安裝位置,以便安裝時水會裝反。

D、小電機裏面有鋼絲卡件取出時用鉗子夾緊,注意不要讓它彈出丟失。

(2)、誰能說一下小電機裏面有什麼構造?對小電機裏面的構造誰發現有什麼問題?(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有:小電機裏面的磁鐵起什麼作用?小電機裏面的電線爲什麼要繞成一圈一圈的?小電機裏面爲什麼繞成三組?小電機裏面爲什麼要用磁鐵?)

(3)、同學們的問題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小電機裏面的電線爲什麼要繞成一圈一圈的?”“和小電機裏面爲什麼要用磁鐵?”這兩個問題上,關於這兩個問題請各組同學討論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後利用材料超市裏的材料進行研究。

(4)、學生彙報。學生彙報後教師小結:通過探究大家發現,線圈通電後像磁鐵一樣有了磁性,如果在線圈中間加有鐵芯,磁性就會更強。它的磁性是因爲通電產生的,所以我們把這種中間插有鐵芯的線圈叫做電磁鐵。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能吸引鐵製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2、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過程與方法

1、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能吸引什麼,不能吸引什麼。

2、用磁鐵識別物體是不是鐵材料製作的。

3、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着水能不能吸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認真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製品的性質。

【教學難點】

知道並理解用磁鐵可以辨別出不易辨認的鐵製品。

【教學準備】

爲小組準備:

1、磁鐵和被測試物品:銅鑰匙、鐵鑰匙、回形針、鐵釘、鋁片、銅導線、玻璃珠、木片或木塊、紙片、彈簧、布條等物品(材料的種類多一些,鐵材料製品要有多種,要有銅、鋁等非鐵的金屬物品,學生的學習用品,如:橡皮擦、鉛筆、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測試材料)。

2、橡膠皮(氣球皮)、杯子和水。

3、鐵盒(如罐頭盒)、鋁盒(如易拉罐)、茶葉筒(底和蓋是鐵製的,筒身是紙製的)、圓珠筆。

4、幾種不同材質的硬幣,如一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芯鍍黃銅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鋁幣。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1、我們認爲磁鐵能吸引什麼?學生交流,師適當板書。(如:金屬?鐵?······)

2、怎樣檢驗我們的觀點?(做實驗)

二、磁鐵能吸引的物體:

1、老師準備了這些材料,請看(實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樣)。我們先預測一下物體會不會被磁鐵吸引,然後再做實驗進行檢驗吧。(預測時說說理由或根據)

2、我們小組的桌子上就有這些材料,一會兒就要請大家來做做小小檢驗員了。實驗可不要忘了做記錄啊。(投影出現記錄表)檢測後把被測試物體按“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分類填寫好,然後小組討論記錄下兩類物體在材料上的各自特點。(學生實驗並記錄填寫好表格)

3、交流彙報。

4、小結。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2)由此我們可以推知,磁鐵可以吸引什麼物體?

(3)與我們剛上課時的觀點相比較,原來的觀點是得到了確認,還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顧板書,修正板書。)

5、辨認鐵製品。

(1)這些物體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實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幣、茶葉筒等)

(2)學生觀察判斷並交流。

(3)對於自己的判斷有十足的把握嗎?想想辨認鐵製物體用什麼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鐵)

(4)那我們就用磁鐵來檢驗一下剛纔的判斷吧!學生實驗。

(5)兩次判斷結果一樣嗎?哪一次判斷更能使人信服呢?從中我們收穫了什麼呢?學生彙報、交流、小結(教師小結:磁鐵都能吸引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我們可以把磁鐵的這種性質叫作磁鐵的磁性。)。

三、隔物吸鐵:

1、引入研究。

(1)還記得老師上節課給大家帶來的遙控小車嗎?現在大家都知道老師能指揮小車是因爲有磁鐵的原因,可當時知道嗎?爲什麼?(紙包住了磁鐵)磁鐵被紙包住了,隔着紙,還能吸鐵嗎?

(2)學生猜測,教師演示。看到了什麼現象?學生交流彙報。

(3)原來隔着紙的磁鐵也能吸鐵啊!那擱着別的物體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體呢?學生列舉。

2、實驗設計。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這些物體(實物投影出示),怎麼做實驗呢?哪個小組先設計好了哪種物體的研究計劃,並口頭交流彙報獲得了我們的認可,就可以先領走該種物體了。(特別關注隔水實驗的設計)

3、學生實驗並做記錄。(相應的物體後面做好記錄)

4、彙報交流。

5、小結。

(1)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麼?

(2)教師補充介紹並演示:磁鐵隔着鐵片吸鐵。(讓學生領悟到書中結語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總結延伸:

1、今天的課,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什麼幫助?你有什麼收穫?

2、老師的鑰匙不小心掉到了井裏,不把衣服弄溼,怎樣才能把鑰匙成功撈上來呢?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要點

風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讓學生通過辯論,爭取用事實說服對方。

教學目標

1、會在辯論會上陳述自己的理由。

2、瞭解風的利弊,知道人們對風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學過程

1、辯論會。關於風是“好處”多還是“壞處”多,是一個值得學生爭論的問題。至於標準答案,似乎沒有,也不用給出。關鍵是在爭論過程中瞭解有關風的現象,豐富知識結構,同時培養學生能思善辯的能力。

辯論會前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師首先提出目標,再將同學們按意見的不同分成兩組,可以組間辯論,也可以組內辯論。然後是蒐集、整理資料的過程,要儘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論點的事實與證據,將圖片、圖表、文字等論據整理、分類,便於辯論時呈示。有可能性的話,要事先揣摩對方的論點,論據,有針對性地準備應對材料,這一點,對於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辯論強調以事實與證據取勝,而不是起鬨、辱罵等不良行爲,教師要提醒學生尊重對手,尊重事實,營造積極、健康的氣氛。

辯論會後教師做一小結,從一分爲二的角度,引導同學們正確認識自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在辯論會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思考第20—21頁的.資料,進一步深化對風的認識,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知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實現途徑,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2、拓展活動:“龍捲風”。通過一個小實驗,體驗龍捲風的巨大破壞力,激發同學們研究自然的興趣。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鑼鼓聲聲》是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這一單元前三課都是探究聲音的有關科學知識,《鑼鼓聲聲》一課是這三課學習的基礎。這節課探究的本質是“聲音產生的原理”,而這又是國小科學學習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聲音的種類繁多,從表面上看,不同的聲音產生的情況很不一樣,爲了尋找各種聲音產生背後的原理,需要全班同學開展合作探究,在觀察中發現現象,通過討論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

學情分析:

學生對“聲音”既熟悉又陌生。在本課學習前,他們會欣賞各種不同的聲音,能分辨出聲音中的美。每個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瞭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聲音的世界裏,對聲音有着最爲直觀的感受,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們不會花時間去探究聲音的更多奧祕,所以要讓他們說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他們都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越是他們不知道的東西,他們越是興趣濃厚。

整體設計:

本課依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科學學習的認知規律,教學時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有關知識載體和學生可接受知識的實際情況經行合理的裁剪和組合。設計爲:欣賞優美聲音,說說自己聽到的聲——提出問題——猜想——實驗探究——整理實驗現象——討論歸納科學知識——拓展。

學習目標:

1、在科學實驗中發現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利用所學知識,對各種聲音現象進行分析。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和實驗探究的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在實驗中發現聲音產生的原理。

學習難點:能對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現象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

塑料尺

鋼尺

橡皮筋

音叉

飯缸

學習過程:

一、聽音激趣,導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泉水聲、發動機聲、風聲、等。

2、師、聽到這些聲音那麼有什麼想法,想從中知道什麼科學知識嗎?

3、提出問題: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課題:

鑼鼓聲聲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和生動的音箱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問題是學生探究的源動力。此時相機讓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從中提出本節的學習主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一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主動的學習慾望,就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爲參與後面的學習探究築下堅實的基礎。

二、大膽猜想

師:你認爲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提出自己的猜想。

【設計意圖】:學而不思則罔,只有有自己想法的學習過程纔是高效的學習過程。一開始也許學生的猜想可能會不着邊際,但也是有意義的,這樣可以與實驗後的結論產生鮮明的對比,形成更深刻的知識烙印。

三、動手操作,理解“振動”

1、做小實驗,認識“振動”。

①、用手抖動書頁;②、撥動塑料尺;③、拍手;④、敲桌子。

學生分小組完成小實驗。

2、討論:

①、發聲的物體是什麼?

②、發出的聲音相同嗎?

③、這些物體在發出聲音時有什麼現象?

3、學生展示後,提出“振動”一詞,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振動”是什麼意思。

4、學生修改自己的猜想:師引導提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科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在這裏的幾個小實驗,每個學生都能完成,討論的幾個小問題也都能在仔細觀察中找到答案,進而初步提煉出“振動”。這樣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充分地動了腦、動了手、動了眼、動了口。

四、實驗驗證,找到規律

師、對於你們剛剛提出的猜想,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來證明嗎?

實驗一:

實驗材料:鋼尺

皮筋

實驗方法:按壓

彎曲

拉伸

實驗現象:

自己的想法:

實驗二:

實驗材料:鋼尺

皮筋

實驗方法:撥動

擊打

實驗現象:

自己的想法:

實驗三:

實驗材料:鑼

音叉

桌子

飯缸

實驗記錄

實驗材料

發出聲音

不發出聲音

方法

現象

方法

現象

自己的想法:

小組內討論,提出各自小組的實驗結論。

實驗結論:

【設計意圖】:科學學習要以探究實驗爲核心,也只有親自參與的實驗探究纔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感悟,逐漸形成自己的科學素養。這一部分的實驗探究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老師引導到學生獨立完成,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了自然科學的開放性。

五、鞏固應用。

出生幻燈片

1、昆蟲飛舞時如何發出的聲音?

2、耳朵爲什麼能聽到聲音?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利用已學知識解釋身邊現象中,不僅僅鞏固了新知識,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的奇妙。

板書設計:

鑼鼓聲聲

——聲音的產生

抖動

物體

撥動

振動

發出聲音

敲打

按壓

物體

彎曲

沒有聲音

拉伸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乾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着來點亮小燈泡,一鬆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裏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幹什麼用的?怎麼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麼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麼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接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後,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並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彙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爲什麼?爲什麼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

電池 導線 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教學反思:

本課是我上的一節常規課,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節課動手操作性強,在我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了對知識綜合應用。在本課設計中我始終圍繞科學課的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點來展開探究活動。

首先,讓學生了解有關電的知識,回顧舊知和生活實際,並不是枯燥空洞的去說,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去做,親身去感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點亮一個小燈泡。在課堂上充分鼓勵敢於嘗試的同學,對於學生在點亮過程中出現的錯誤讓其他的孩子去發現,去指正。由此導入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我們先來認識一些電器元件,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只是我們還不知道它們的科學名字。你能用一根導線、一個小燈泡和一節電池這些材料,再一次使小燈泡亮起來嗎?這個問題一拋出,很多同學躍躍欲試,而對這樣的組裝,他們可能很早就已經玩過類似的.遊戲。所以,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小燈泡很快被學生點亮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着,我又會提出一個問題。“分析我們的連接,你能說說乾電池的電流是怎麼走動的嗎?”這下可難住了一部學生。她們可能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一少部分對電學感興趣的學生可能知道其中的奧祕。但說不完整。在他們的思考問答下,更多的學生會加入思考的行列。此時,我將孩子們零散的回答進行歸納總結,全盤托出。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開關來控制燈泡。而這個連接卻沒有開關。我們能不能加一個小開關來控制小燈泡的亮與熄呢?加入開關,重新點亮小燈泡!孩子們又很快的完成了組裝。現在,請你把我們的連接用實物圖畫下來,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電路。學生們花了幾分鐘才畫好實物電路圖。要畫得像容易嗎?感覺怎麼樣?要是簡化一下就好了!你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呢?此時,可以充分讓學生們想想簡便的方法,她們給了我很多好的意見。我也給同學們一種方法,學習畫簡單的電器元件符號,用符號再一次畫簡單電路圖。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教學後,我立即發現大多學生不能用一根導線、一個小燈泡和一節電池這些材料,使小燈泡亮起來。學生對燈泡內部的結構不瞭解,對看不見的電流就更不清楚了,而認識了電流實驗盒中的電池盒、小燈座後再連接一個簡單電路,學生很快就能連接一個正確的、完整的電路。電池盒、小燈座都有現成的導線連接點,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將導線插到各個連接點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很難開啓學生智慧的思維。因此,我這課的設計,先點亮小燈泡,認識電流的存在,小燈泡只有在迴路電路中才能亮,一旦斷開就會熄滅。然後,逐漸的增加電器元件,我們不可能始終用手握著讓小燈泡亮,電器元件就可以讓我們的手解放出來。這就構成了一個電路連接。學習畫簡單電路圖,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感知電路連接給我們帶來的方便,電路的佈置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9

交通與生活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發現生活中的交通問題,並通過調查,得出自己的結論。

2能用圖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調查表示出來。

3能用簡練的語言描述海產品旅行線路圖。

4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達帶來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願意與本組同學討論,合作開展調查活動。

2願意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及交通問題解決方案與同學討論、交流,並做進一步的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2能描述海產品的運輸過程。

其他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2能在獨立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生活中交通問題的設想或方案,並能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學重點:

能利用圖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調查結果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

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達帶來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相信多數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因此,多數同學都是步行來的,但你們爸爸、媽媽上班都是步行的嗎?

學生:......

問:爲什麼?

學生回答:......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8課《交通與生活》,探討一下交通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的?

授新課

調查爸爸媽媽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時間。

分組

發表格,學生填表,教師巡視。

彙報。

分析並小結:(爲什麼會距離不同,但能同時到達,什麼起了作用?)

分析海產品的旅行路線圖,說說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談話:荔枝是我們嶺南的特產,而且保鮮時間短,但時現在遠在外國的人都能吃到鮮美的荔枝,爲什麼呢?

學生討論並回答:......

談話:荔枝運輸過程中,採用了哪些運輸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採取了哪些技術和設備?

學生思考回答:......

談話:還能舉出實際生活中與交通運輸有關的事例嗎?

學生思考回答:......

分析並小結:......

做個小主人。P66

談話:在P66的課文中,有兩個方案,你對哪個方案有興趣,就設計那個方案。但是要認真對待,不能馬虎了事,你的設計可能會使我們的社會有個更大的進步的。

佈置作業:

回家繼續進行方案設計,以便下節課進行討論。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調查等手段收集證據的能力。通過圖、文等手段記錄和表達研究成果的能力。

2、瞭解空氣污染及防治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大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應用科技、保護生態環境的志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意識到空氣質量直接影響着我們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羣體的生存,瞭解大氣污染的部分原因,激發他們爲保護環境而奔走疾呼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過程

1、引入活動“香水的'擴散”

教師手執打開瓶蓋的香水瓶站在教室的一角,讓學生聞到香水氣味就舉手站起來。引導學生觀察香水擴散的規律,由此引出“香水的分子能跑到空氣裏,其他一些物質也會跑到空氣裏嗎?”

2、觀察與猜想“空氣裏有什麼”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廣泛交流,使學生認識到人爲的衆多的空氣污染源。可結合書本上的插圖進行啓發。

大家所說的都是真的嗎?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污染到底對我們的產生生活有着怎樣的影響?在討論的基礎上,激發他們去實驗、調查及進一步研究的慾望。

3、實驗或調查(“空氣裏的顆粒”或“汽車尾氣的危害”)

“空氣中的顆粒”與“汽車尾氣調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主選擇(當然也可以兩個都做)。

4、交流研究成果

在學生進行充分調查積累的基礎上,再利用課堂教學時,以研討形式彙報自己的調查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並共同商討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

5、拓展活動

到附近做一個主題爲“還我清新空氣”的宣傳活動,或給有關部門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毛毛蟲是怎樣過河的?”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把學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見的動物的生長變化教學內容之中,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觀察常見動物的生長變化,蒐集有關動物生長髮育過程中變態的資料和信息,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學情分析

通過四年級上學期的科學課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學會了自己蒐集資料和進行課堂記錄的習慣,很多學生已會進行仔細的觀察,具備了初步探究的能力。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a、能對毛毛蟲過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設。

b、能通過多種渠道蒐集某種完全變態發育昆蟲一生的生長變化資料。

c、能歸納出變態發育昆蟲的生長髮育的.基本過程分爲哪幾個階段。

情感目標

a、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b、能在探究過程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體驗小組合作的愉快。

c、能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發現。

知識目標

a、能解釋毛毛蟲不見了的原因。

b、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變態發育的概念。

c、能用自己的話描述動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主要變化。

STSE目標

通過觀察和蒐集資料,能說出動物不同生長階段與環境有着密切的聯繫。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認識動物的變態。

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認識動物的變態。

教學準備

有關動物生長髮育的資料、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教師講述毛毛蟲過河的故事。(出示投影動畫)

2、引出問題,學生猜想。

二、知識探究

(一)觀察比較

(投影出示圖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毛毛蟲和蝴蝶的樣子、所吃食物、運動方式有什麼不同,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板書:形態結構 生活習性)

(二)合作探究

1、小組交流

(投影出示溫馨提示)

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做到心中有數。

2、全班交流

(1)學生拿着任務卡到前面彙報。

(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卵 幼蟲 蛹 成蟲)

(2)學生評價,教師適時指導、評價加星。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毛毛蟲是怎樣變成蝴蝶飛過河的。

(4)觀看蝴蝶的生長過程視頻。

(板書課題:毛毛蟲不見了)

(三)展示發現

1、小組交流

請同學們拿出資料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其它變態發育的動物的生長過程。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做到心中有數。

2、全班交流

(1)學生拿着自己準備的資料到前面介紹。

(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卵 幼蟲 成蟲)

(2)學生評價、補充。教師及時補充指導、加星。

(3)找出這些變態動物的相同和不同,理解變態及變態的兩種形式: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投影出示)

(板書:發生變化 變態)

三、佈置作業

1、投影出示蝴蝶標本,學生欣賞。

2、觀看蝴蝶標本製作的視頻。

3、佈置課下作業(選擇一項作業完成):

(1) 製作蝴蝶標本。

(2) 認真觀察一種你喜歡的動物,寫一篇科學小論文。

四、板書設計

毛毛蟲不見了

形態結構 卵 幼蟲 蛹 成蟲

發生變化 變態

生活習性 卵 幼蟲 成蟲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2

科學概念:

1、植物的種子能夠孕育新的生命,條件適宜時種子就會萌發,新的生命就會開始生長。

2、以黃豆種子爲例認識雙子葉植物種子的構造,像黃豆這樣的種子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胚是有生命的。

3、種子的各部分在種子萌發過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

1、設計經歷“比較不同種子萌發時所需水分不同”的對比實驗並做記錄。

2、學會運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黃豆種子的內部構造。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種子奧妙的興趣,增強珍愛生命、愛護植物的意識。

2、養成認真細緻、堅持觀察記錄的良好科學探究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黃豆(雙子葉)種子的基本構造。

【教學難點】預測種子各部分的作用,並指導落實課後持續觀察。

【教學準備】

學生材料:

(1)每小組一盤種子,內含黃豆5顆、花生5顆、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盤中。(課前放在學生實驗桌)

(2)浸泡2天的黃豆種子2粒,放大鏡1個,鑷子1把,放在塑料盤中。(放在講臺桌旁,課中調換)

(3)一小盤浸泡過的其它種子,內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講臺桌旁,課中下發)

(4)塑料盤、棉花,浸泡2天的黃豆2粒。(課結束前下發)

教師材料:燒杯3個,黃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老師這裏有一些“寶貝”,就裝在這個袋子裏,誰來輕輕摸一摸,究竟是什麼?

2.到底是什麼呢?看看大屏幕,他們摸出來了嗎?

3.我給每個小組也準備了一份,請你細細觀察它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

4.學生從課桌中取出種子並分組觀察。

5.學生彙報觀察情況,逐步歸納出這些種子的相同與不同。

6.整理材料,小結:它們都是種子,但是他們的外形、顏色、大小、輕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徵。(板書:種子)

二、浸泡種子

1.雖然特徵不一,但是他們將來都能長成新的植物。這樣放着會長嗎?

2.要想使這些種子發芽也就是萌發需要些什麼呢? (板書:的萌發)

3.學生回答。(板書:水分)

4.這三種種子萌發時需要的水分會一樣多嗎?(板書?)

5.怎樣做才能知道誰需要的水分多?誰需要的水分少?小組之間可以討論一下。(教師提醒:爲什麼我要裝一樣多的水?爲什麼都選相同多的種子?)

6.請3個同學到臺前分別數10粒種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燒杯裏。兩天後用量筒測量,剩下的水哪個杯子多,就是誰需要的水分少。這個實驗就交給這3位同學,課後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當然,其他同學也可以觀察。

7.會和你的預測一樣嗎?結果怎麼樣就看你們的觀察了。2天后能告訴我結果嗎?希望你們好好保護好!老師相信你們!

三、種子的內部構造

1.有了水分等合適的條件,一顆小小的種子就能長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裏面會有有什麼呢?

2.學生預測。

3.真的是這樣嗎?沒有用水浸泡過的種子的種皮很堅硬,很不容易剝離。因此老師爲大家準備了一些已經浸泡了兩天的黃豆種子,下面請各小組的材料員用剛纔的.種子到老師這裏來交換浸泡好的黃豆種子,以便更好的觀察它的內部構造。

4.拿到材料的小組不要着急,活動前老師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師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剝開黃豆,每部分儘量保持完整;

(2)將黃豆的“豆瓣”小心的分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重點觀察“豆瓣”的連接處的特點。

(3)輕聲討論,把你的發現畫在“觀察記錄單”的空白處。

5.學生開始探究活動,師關注學情,巡視指導。

6.交流展示:請學生上臺展示觀察記錄。

7.師結合課件和學生實物投影:像黃豆這樣的種子,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外面的被我們剝下來的是“種皮”,裏面的“豆瓣”我們稱它爲種子的“胚”。

8.這兩部分分別有什麼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師生共同認識胚的結構,師課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並要求學生在自己畫的種子的構造圖中標出各部分名稱。

10.黃豆有兩瓣子葉,我們稱它爲雙子葉植物。其他的種子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構造呢?我這裏還有一些浸泡過的其他種子。(師出發放浸泡過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學生繼續觀察,發現許多種子都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

12.交流小結:確實,許多種子都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種皮就像戰士的“盔甲”一樣,起到保護的作用,保護的正是裏面的胚。因爲裏面的“胚”是種子裏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葉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發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發芽的黃豆。

1.胚是有生命的,種子在外界環境適宜的情況下,胚的各部分將會怎樣發展變化?

2.學生預測各部分的發展變化情況。

3.是不是真的像我們預測的那樣呢?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盤子裏墊上一些棉花,並保持棉花溼潤,然後把浸泡後的蠶豆種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會做嗎?

4.教師下發材料,學生爲已經浸泡好的種子營造適宜的水分環境。

5.爲了讓大家記錄好種子的發展變化,老師爲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份觀察記錄表,大家要認真記錄種子的變化情況。老師發給大家的種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們就以三天爲間隔,可以嗎?今天“它各個部分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先把它們記錄下來吧!可以畫圖,也可以用語言來描述。師指導填寫觀察記錄。

6.老師這裏有一段有關種子發育成幼苗的視頻片段,相信對大家接下來的觀察有一定的幫助。(學生生觀看種子萌發的視頻。)

7.發芽的黃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變化的?相信通過我們每個小組接下來的認真觀察,一定都會發現其中的奧祕!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3

探究目標

1. 能設法調查出同學調查小動物的經驗。

2.能採用適當的方法調查小動物飼養技術和觀察小動物生長情況。

3.能提出兩到三個在養小雞的過程中要研究的問題。

情感目標

1.能堅持長期的觀察和記錄。

2.對研究小動物的生長感興趣。

3.通過飼養小動物加深對動物的愛心。

知識目標

1.能知道如何飼養小動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一.(複習引入)談話:“植物的一生主要經歷哪些階段?動物呢?”

1.生各抒己見。

2. 看圖初步瞭解。

探究活動

一.活動:“小調查”

1.哪些同學飼養過小動物,有什麼經驗和體會?

2.統計全班同學的飼養情況,填寫課本表格。

二.交流討論

1.討論:小動物剛出生時需要受到怎樣的照顧,生長過程發生了哪些變化?

2.分組介紹我們的經驗和體會。

拓展-一.整理蒐集今天的資料製成卡片

(第二課時)

一.(猜謎引入)“身着羽毛衣,頭頂小紅冠,小嘴尖又尖,愛吃蟲和米”

1.生猜謎底。

一.活動:“制定養小雞的計劃”

1.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

2。查找資料或向有經驗的人瞭解飼養知識。

3。分組制定飼養小雞的計劃。

4。看看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拓 展

一。準備飼養小動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課時)

引入

一.課前交流會

1.請生將找到的有關小動物飼養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探究活動一.活動:“製作小雞生長情況記錄圖表”

1.分組自由討論。

2.參照課本的提示進行設計。

二.活動:“制定研究計劃”

1.談話:“關於小雞生長過程中的變化,你想研究什麼?”

2.制定我們的小組的研究計劃

3.溫馨提示:在飼養過程中,堅持連續觀察和仔細記錄是非常重要的,考驗大家耐心和毅力。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實例或自己的話說明對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理解;

科學探究目標:

能設計一種可以快速分別找出全班同學中與自己一種、兩種、三種、四種特徵都一樣的人數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到在研究過程中一些事情只有在其他人配合之下才能完成;並能主動與其他小組交流本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大量事實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幫助學生認識到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的特性。

難點:引領學生設計快速找出全班同學具有相同特徵人數的方法並進行數據分析。

三、教法和學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能達到本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在教法上,我以主體性和啓發性的原則爲指導,主要採用觀察法和討論法相結合的手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在學法上,主要採用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團隊精神,養成樂於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材料

身體特徵調查表、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3分鐘)

1、出示照片,“同學們認識這位美女嗎?”

下面還會有四幅照片,請同學仔細觀察,我和哪張相片中的人關係最近,並說明你的判斷理由?

(二)、小組合作,探索新知。(29分鐘)

1、仔細觀察找相似(課前調查。學生對有無發尖和耳垂的區分標準難以把握,因此,調整成大拇指能否向背面彎曲和眼睛是否是雙眼皮);(9分鐘)

從小到大,雖然我的身體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仍然會聽到有人說:“小王,你長得可真像你爸爸。”同學們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呢?

“下面,咱們就通過這個調查表來探索一下,別人“何處此言”?(小組合作,先組內交流自己的觀點,然後隨機選擇兩個小組進行了展示。 )

追問:“老師有一個想了很久的問題,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一樣的人呢?”

2、找“朋友”。(20分鐘)

提議:“明天咱們就踏上征程去對比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看有沒有一樣的,怎麼樣?”學生馬上分成兩撥,一撥認爲好,另一波認爲太不實際。最後通過辯論達成共識:可以先調查咱們北嶺國小或者咱們班?這時,告訴學生,你們剛剛用到的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抽樣調查法,用部分的情況反應整體的情況。現在咱們就看看你們在調查表中的四項特徵裏面是不是有完全相同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生互評)

(1)每個同學依次對比其他人。

(2)像做實驗時分組一樣,通過第一個特徵將全班分成兩組,然後通過第二個特徵將全班分成四組,依次類推,最後分成16組,這樣一次即可獲得全班所需數據。

(3)一人先說一種特徵,相同的同學起立,同時在黑板上記錄人數,直到每個人將四個特徵都區分完畢得到所需數據。

由於時間關係,每個班選用了後兩種法案中的一種進行調查。

讓學生把得出的數據整理成柱狀圖。在此要提醒學生注意柱狀圖的嚴謹性。如長條形上方要標數值,第一列數據不能和豎軸相接。

對於四個特徵都相似的同學,讓學生繼續從其他方面進行區分,比如是否捲髮,牙齒是否整齊等等,直到區分出唯一的自己。

通過直觀的柱狀圖和活動中的感受,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規律:特徵的比較項目越多,相似的人數越少,班裏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只要區分的特徵足夠多,世界上也不會有一模一樣的人。

師生共同進行總結,自己與父母之間相似的特徵在生物學上屬於遺傳,不同個體在形態和生理特徵上存在差異的現象稱爲變異。(板書)

(三)、活學活用,鞏固新知。(4分鐘)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談談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兩句話的理解。

2、用雙胞胎爲例分析遺傳和變異的現象,深化本課所學,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延續質疑,思維拓展(4分鐘)

提問:“關於本課,同學們還有什麼疑問嗎?”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開闊的思維空間。(引領學生相互補充回答一部分,其餘的佈置課下探究練習)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要點:

初步嘗試猜想與假設,瞭解科學家猜想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與想象。

2、能說出自己猜想的依據,初步瞭解科學家猜想的有效途徑,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3、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和想象的'思維能力,積極參與頭腦風暴活動。

教學過程

1、大膽猜想

同學們,在生活中充滿着神奇的科學奧祕,人們總喜歡問個爲什麼,併力求尋找到正確的答案。現在老師這有一些有趣的問題,你們想猜猜看嗎?(想)課件出示問題與畫面,學生猜想。

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我們把全班同學分成兩組,一組提問題,另一組則對這些問題進行猜想。我們看一看哪一組做的最棒。(遊戲活動)

2、討論猜想的依據

在猜想與假設的過程中,無論是對問題起因的猜想,還是對問題結果的猜想,以及對過程的猜想,人們都是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說明和解釋。通過剛纔的猜想,同學們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並說一說你猜想的依據是什麼。

3、閱讀科學家猜想的途徑

閱讀《海洋變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學家猜想的途徑以及自己的收穫。

標籤:下冊 教學 科學